在位54年的汉武帝,却花44年去打匈奴,为何揪着匈奴不放?

无止境2


前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汉武帝刘彻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用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自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可是美中不足的是,汉武帝在位的54年,居然花了44年去攻打匈奴,连年的战争,劳民伤财,可是刘彻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第一,匈奴的崛起对大汉边境危害极大

每一个朝代,都会有他自己的死敌,诸如:秦汉与匈奴,晋朝与鲜卑,隋唐与突厥,两宋与辽金,明朝与满清,满清与列强,随着秦末汉初,连年的战争,使得匈奴得以趁机崛起,东征东胡,西破月氏,挥师北上征服漠北诸民族,等大汉朝建立之初,匈奴已经成了超级草原帝国。由于游牧民族资源有限,因此,便经常肆意骚扰我大汉边境,由于匈奴大多数是以骑兵为主,经常席卷一个地方之后,洗劫一空,牛马,人口一并抢掠,等到大汉军赶来,匈奴骑兵早就撤回草原,因此匈奴的存在对大汉边境危害极大。

第二,匈奴与大汉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打完和亲和亲再打反反复复

1.匈奴与大汉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汉朝建国之初,汉高祖刘邦大军一度被匈奴人围困在白登山,还是刘邦手下谋士陈平贿赂冒顿单于的宠妃才解围脱困,西汉早期一直对阵匈奴人都为守势,只能通过和亲政策进行笼络,以保持汉朝北方边关的安宁。之后,经过汉朝几代皇帝的努力百姓得以修生养息,因此大汉国力日盛,自汉武帝登基上台后,立即改变了这种以女人与钱粮换取和平的软弱外交政策,进而使用强力手段。最后,大汉政策的改变,而匈奴由于游牧民族资源匮乏,既然你大汉不再上贡,那么,匈奴又只能再回到原始办法,抢掠,打一枪换一地的战略,这样一来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三,整整44年的战争,汉武帝:“不再妥协,有足够资本打赢”

1.促成汉武帝刘彻下定决心与匈奴对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经过前任几代皇帝的努力,虽然采用了和亲进贡的方法,但是毕竟百姓结束了秦汉末年战争之苦,得以安居乐意修生养息,此时的大汉日益强盛,兵强马壮,自身强了也就不会再对匈奴示弱。

其二:匈奴越来越过分,胃口越来越大,由于之前和亲进贡,匈奴尝到了甜头,因此匈奴对大汉索要的越来越多,女人,牛马,生活器具等等,稍微不满意或者没有达到预期,就派出起兵在边境肆扰抢掠百姓。

其三:汉武帝将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公主与西域强大的乌孙国国王猎骄靡和亲联姻,有了乌孙国在背后的相助,大汉王朝即少了一个敌人多了一个朋友,有乌孙国在匈奴背后钳制,大汉可以正面攻击匈奴,无疑,这次的和亲大汉是成功的。

第四,为什么这场战役会打的如此之久,需要整整44年?

虽然汉武帝刘彻决定向匈奴用兵,然则匈奴并不是那么的好打,毕竟,游牧民族居无定所,而且军队是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大汉每次纠集重兵,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说,最后还不了了之。

汉武帝发动长达44年对匈奴的战争无疑是失败的,连年的战争,使得国库空虚,百姓居无定所,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之下,汉武帝决定停止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修生养息,让百姓过上了太平日子。


唯恋无名


汉武帝从上台不久就开始打匈奴,一直打到晚年时期还在和匈奴作战,前后经历了四十多年。而且他的将军也换了几拨,从前期的卫青、霍去病、李广,到后期的李广利、李陵,都已经是两代人了,汉武帝还在和匈奴打仗。

如果说,匈奴对汉朝一直存在威胁,汉武帝与匈奴作战,也说得过去。但实际上,自从卫青、霍去病多次打击匈奴后,他们对汉朝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汉武帝还要继续和匈奴作战呢?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汉武帝长年累月与匈奴作战,让汉朝的国力受到了巨大的损耗,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一点,汉武帝自己也意识到了。他在晚年的时候,曾下过一道《轮台诏》,后世普遍认为这是汉武帝下的“罪己诏”。在这份“罪己诏”里,汉武帝对他的西域政策进行了反省。这说明,汉武帝也对他一直与匈奴纠缠不休有些后悔。那么,当初汉武帝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汉武帝剧照)

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古人的角度来思考。

一、开疆拓土是国家主题。

我们现在非常肯定“文景之治”的政策,包括“文景之治”时期对匈奴的政策。实际上,古人并不是这种观点,他们并不认为“文景之治”外交政策是好的,是讲和平的,而是认为“文景之治”时期的匈奴政策是懦弱的,是因为打不赢,才勉强那样。如果打得赢,他们一定会打。

汉文帝曾经对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意思是说,你没有遇到打仗的时候,要是遇到了,封一个万户侯太简单不过了。汉文帝说这个话,其实就是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没能力和匈奴打仗,要是有能力,肯定也是会打的。

汉景帝曾经把五个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封为侯,为此,还和周亚夫闹了矛盾。其实,他们的核心问题是,周亚夫想打仗,但是汉景帝不想打,只想招抚。也不是汉景帝不想打,而是他知道打也打不赢。如果打得赢,他一定会打。

到了汉武帝时期,有这个打仗的国力了,因此,他也就要坚持不断地打。

这也就是说,实际上征伐是古人的一个主题。让国家的地盘变大,让国家的臣民变多,是作为一个君王必须要做的事情。只是看国家当时的实力强不强。如果实力强大的时候,他一定会对外征伐,绝对不会停顿下来的。

(周亚夫剧照)

二、建功立业是人生理想。

在古人的价值观里,人一生下来,就应该建功立业。作为大臣,就是要通过建功立业封侯。作为君王,就要通过建功立业让四海归附。

但什么样的作为才叫建功立业呢?我们今天所讲的,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发展经济,让老百姓富裕起来,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但是古人不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并不认为富裕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反而认为富裕是祸害,重要的是“安贫乐道”,也就是说安于贫困,还要顺服统治。

古人所谓的“建功立业”,就是要打仗,要征服别的国家。刘邦曾经和大臣们立下一个“白马之盟”,规定,非刘姓不能封王;非建功,不能封侯。也就是说,封“王”,那是血统问题,是没办法改变的,追求也追求不过来的。但是封“侯”,则是大家都可以想法实现的。而封侯,就要建功。要建功,就要征伐。

这种思想,既是一般大臣的,当然也是君王汉武帝的。对于汉武帝来说,打击匈奴,扩大疆域,那就是莫大的功绩。

(攻打匈奴,图取其意)

三、光宗耀祖是君王道德。

古人认为,祖宗创建了一片基业,作为子孙后代,必须把这份基业守住。守不住,将来百年之后,是无法前去面对列祖列宗的。

如果不但能守住基业,还能够扩大基业,那将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也就是说,你这样做,是在给祖宗长脸,是在给整个家族长脸。这在作为家族社会的古代,显然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虽然汉武帝已经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但是,他还需要光宗耀祖,而把匈奴打出去,把西域那一块纳入大汉的版图,那就是汉武帝建立的不朽功勋,是最为体面光彩的事。


张生全精彩历史


汉武帝雄才大略,他花费大半生的时间打击匈奴,是有着深远战略思考的。概括来说,主要是有四点:第一,处于北方草原的匈奴经常南下劫掠汉地百姓,甚至威胁汉朝京师安全;第二,到汉武帝登基时,汉朝的国力已经非常强大,足够支撑发动对匈战争;第三,汉武帝本人雄才大略,想建立大功业;第四,争夺西域主导权。下面就这几点展开介绍。

原因一:北方匈奴严重威胁汉朝安全

从汉朝立国开始,匈奴就一直是其最大威胁。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匈奴冒顿单于将刘邦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若不是靠贿赂冒顿的阏氏(妻子),大汉朝的高祖刘邦恐怕就要死于平城,立国四百余年的汉朝将不复存在,华夏的历史也将彻底改写。自那之后,刘邦意识到由于中原内地常年战乱,经济倒退,民生凋敝,武力解决匈奴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决定采取和亲政策,维护边境安全,说白了送人又送钱。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至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66年时间里,汉朝总共给匈奴单于送去了10位宗室公主,另丝绸、粮食、珍宝无数。然而,这堪称屈辱的代价并没有换来边境的安宁。虽有和亲协议,但匈奴时常背信弃义,侵入汉朝边境,抢夺财物,劫掠百姓。以下是史料记载中有关匈奴侵略汉地的部分记录:“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代郡万余人”;吕后时期,匈奴两度侵入狄道;汉景帝时,匈奴侵入上郡、雁门等边关重镇;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率14万骑兵入侵汉地,直抵宝鸡凤翔一带,离汉都长安仅剩200里,几乎一日可下,京师震恐。后来汉军虽经苦战数月将匈奴兵逐出汉地,然而却因国力等原因未能杀出国境,扩大战果,自此之后匈奴更加骄横。

实际上,匈奴和中原王朝的恩怨可以追溯到汉朝之前的东周战国时期。当时的赵国由于地处北方,时常被匈奴侵略,苦不堪言。赵武灵王为了抵御北方匈奴人的侵扰,在全国实行胡服骑射,这才逐渐在与匈奴的对抗中占据上风。秦灭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并在北方边境长期驻守一支二三十万人的强大长城军团,专门用以防御匈奴,可见匈奴军队战斗力之强。后来秦末天下大乱,匈奴趁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逐渐形成大型帝国,成为中原的更大威胁。

可见,对于汉武帝来说,匈奴与汉朝的矛盾既是国仇,又是家恨,甚至可以说已经超越了朝代的界限,上升到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恩怨和对抗的层次。作为中原王朝天子的汉武帝,怎能不认真对待呢?



原因二:汉武帝登基时,汉朝的国力已经非常强大

汉武帝于公元前141年即位,在他之前,汉朝已立国61年,这期间虽然也有“七国之乱”等插曲,但经过高祖、吕后,特别是文帝和景帝的休养生息和励精图治,国力日渐充实。非常值得称道的千古治世“文景之治“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后世给汉武帝即位前的这段治世予以极高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文景时期“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意思是说,当时的社会非常繁荣,达到了钱多的用不完,粮食多的吃不完的地步,只能烂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评价“文景之治“为“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可见,经过汉初61年发展,祖辈们给汉武帝留下的是一个富足稳定的汉朝。国富民强,国力鼎盛,足够发动对匈战争,历史给了汉武帝舒展拳脚的条件。



原因三:汉武帝本人雄才大略

刘彻(公元前157年-公元前87年),16岁登基,在位时间长达54年,在位时长仅次于清康熙和乾隆。为了彰显其功绩,后人给刘彻的谥号是孝武皇帝,但通常会把孝字省略,直接称武皇帝,汉武帝的称呼就是由此而来。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刘彻被称为武帝,但他的雄才大略,绝不仅仅体现在武力上。实际上,汉武帝在位期间的文治武功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的思想极具前瞻性,开创和推行了新的立国思想,任用能臣良将,四面出击开疆拓土,给华夏民族带来了新的思潮,也极大地拓展了华夏民族的活动空间,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虽然取得前无古人的成就,但汉武帝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他晚年颁布《轮台诏》,承认自己连年征战已经令人民生活困苦、国库空虚,并决定立刻推行休养生息国策,让汉帝国从长达半个世纪的对外战争状态调整到发展经济的状态。可以说正是汉武帝的文武全才,成就了华夏民族的那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底气。后世史学家一致认为他有资格位列中国最伟大帝王行列,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成为是华夏民族永远的骄傲。


那么汉武帝主要施行了哪些政策呢?在治国思想上,汉武帝刘彻敏锐地认识到汉朝自高祖刘邦以来沿用了近60年的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等基本政策已经不再适合于当时的国情,遂起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积极进取而又开放包容的儒家思想为基本治国思想,这一国策几乎被后世所有朝代沿用,影响极其深远。在人才方面,汉武帝不问出身,任人唯才,兴办太学。武帝时期出现了大量能臣良将,文臣有桑弘羊、董仲舒、张骞、霍光等,武将有卫青、李广、霍去病等,一时间群星闪耀。在对藩王政策方面,汉武帝吸取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经验教训,开创性的使用推恩令,不断分化各个藩王的实力,最终化整为零,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各地藩王对中央政府的威胁。


这位能力超强的大汉天子,刚好碰上了国力鼎盛的时代,祖辈已经给他积累的足够的本钱。试问,有这么好的条件,又面对着长期的弱势地位和屈辱,一心想做出一番大事业的汉武帝怎能不有所作为?而更加巧合的是,几乎在同一时期,北方匈奴的国力也发展到了顶峰,其实力东到大海,西到中亚,至武帝初年已成为蒙古草原上强盛的巨无霸国家,主导了东亚、东欧、中亚腹地的国际秩序。汉武帝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对强大的匈奴发起挑战。如此看来,汉匈两大帝国的碰撞不可避免。


原因四:争夺西域主导权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汉朝要想打通前往西方世界的商路即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就必须先夺取河西走廊(今甘肃),而要保证河西走廊以及丝绸之路的长期安全又必须控制广大西域(今新疆)。然而,北方强邻匈奴已经先于汉朝一步占据了河西走廊并控制了西域,它不可能乖乖地将控制权让给汉朝。这样,地区内的两大强国在这一区域就出现了利益的重叠。汉朝为了达成自己的战略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跟匈奴发生冲突。所以,汉匈之战不仅是复仇之战,也是一场事关国家利益的生死争夺。谁在这场战争中获胜,谁就能获得国际话语权,谁就能通过输出国家的软硬实力主导国际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匈战争也是一场事关国际秩序主导权的战争。


总结

一代雄主汉武帝,生逢其时,他从父亲汉景帝手里接过了一个强大帝国,同时上天也给他安排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匈奴。这个对手给他的祖先带来了太多的屈辱,给他的百姓造成了太多的苦难,这个对手更是横亘在汉帝国崛起道路上的拦路虎。深谋远虑的汉武帝怎么能放弃这个洗刷耻辱、彰显国威、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汉民族的耻辱似乎注定就是轮到汉武帝来洗刷,汉民族的荣耀似乎注定该由汉武帝来发扬。


哈达博士


要正确的描述汉武大帝的丰功伟绩,匈奴是绕不过的一道坎,汉武帝在位54年期间,整整花了44年去打匈奴,可以说,为了抗击匈奴,消弭北方的大患,汉武大帝整整耗费了两代人的青春。

汉武大帝为什么留住匈奴人不放呢?这主要有国仇家恨两方面的因素。


匈奴人在秦朝的时候被蒙恬打得落花流水,到了秦梦农民大起义的时候由于,实力强劲的九原秦军,进入内地,讨伐起义军,这才使得被打出翔来的匈奴人缓了一口气,并且趁着秦军调防逐渐做大。到了大汉帝国建立的时候,已经成为了汉朝边境上的心腹大患。

白登之战,刘邦率领大军被围,要不是中华计王陈平的妙计,很有可能,刘邦就交代在匈奴人的手里了。这一战也让刘邦正视了匈奴人的威胁,认识到汉朝现今的国力不足以抗击匈奴,他们只能采取和亲的方式,通过嫁公主来换取廉价的和平。

可是区区一个公主就能填满匈奴人的贪欲吗?明显不能。虽然汉朝人愿意俯首做小低三下四,但是匈奴人可没有什么契约精神,每年该打的秋风还是一次不少。


更有甚者,匈奴单于曾经写过一封挑衅意味极重的信件给当时值汉朝国柄的吕后。刘邦去世以后,他的遗孀吕后就成为了太后,成为了这个大汉帝国真正的掌权人,整个大汉帝国都是这个女人说了算。对于汉惠帝刘盈,几乎就不存在的。

然而,当吕后权势滔天之际,来自北方的匈奴冒顿单于写来了一封求婚信,他表示,自己是一个寂寞的君主,吕后也是一个寡妇,肯定也很寂寞空虚冷,双方都无法取悦自己,那不如交换资源,互相满足。

这封信写得极其粗鄙不堪,满朝文武皆以此为耻,但是吕后不愧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她知道汉朝目前最大的任务是休养生息,培养国力。

如果为了一时之气和匈奴大打出手,对于整个国力的培养不利,最后她不得不用低三下四的口气回复了这封极具挑衅色彩的求婚书,虽然两国没有因此爆发战争,但是仇恨的种子已经埋下。汉武帝刘彻每次听到这么一个屈辱的故事,他都恨得牙痒痒,这让他在心中下定决心要收拾匈奴。


另一方面,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大涨,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甚至马匹也不缺。在文景之治时,如果长安人骑一匹母马出游是会被看不起的,后来经过汉武帝的马政政策,汉军拥有了大批合格战马,所以真的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汉朝具和匈奴打大仗的实力。

有了实力,正是可以一雪前耻!汉武帝刘彻刚刚登基的时候年轻气盛,他一心想报仇!他打算对匈奴动手,而且汉武帝的作战思想和以往的汉家皇帝不同,他主张彼能往吾亦能往,他变消极防御为主动出击,这在以往处于弱势地位的汉军是不敢想象的。

汉武帝是幸福的,他的时代拥有两位能够最大程度契合他战术思想的天才将领卫青和霍去病!在这两位天才的指挥之下,打的匈奴人节节败退,随着汉军实力的逐步增强,在草原上的战争形势也发生了变化,汉军成为了猎手,而匈奴人成为了被汉军撵的到处跑的老鼠。

辉煌的战绩,又给了汉武帝无穷的信心,能够下决心一次又一次的征讨匈奴。匈奴人在汉武大帝的打击之下, 从当初那个强大的草原帝国逐渐衰弱,最终,在后世被分化瓦解,汉武大帝功不可没。


历史评说


汉武帝为什么能和秦始皇并列为秦皇汉武,除了他们两个人年代相近外,历史功绩也是非常相近。


匈奴对于汉朝的欺压,导致匈奴始终汉朝的第一威胁,而且匈奴还是汉朝开拓西域的最大障碍。匈奴从很早就开始欺负汉朝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就在白登山被围困过,刘邦死后,匈奴的大单于还给吕后写信,要吕后嫁给他,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汉朝初期国家弱小,不得不顺从匈奴,还要经常送女子出关外和亲给自己争取时间,这样的屈辱是中国人受不了的。如果是印度人,经常被别人欺负,可能他们就忍了,然后印度人会自己安慰自己,说自己低种姓的人,如果这世安心受欺负,下一世就能转生为高种姓的人。中国人没这个受欺负的习惯,从汉朝起就不喜欢被人欺负,老子暂时打不过匈奴,就慢慢攒钱,希望儿子能收拾匈奴,不用再把自己的姑娘送给那些骑马的野蛮人。


这就是汉武帝要坚定不断去讨伐匈奴的历史和心理背景。汉朝被匈奴欺负了七十年,汉朝就忍了七十年,然后默默积蓄力量,到了汉武帝这一代,国家终于积攒够了力量,可以一举打垮匈奴,为北方边界消除威胁。用一代之力,得万世之功,所以即使汉武帝不打匈奴,汉武帝的子孙也会去攻打匈奴。

七十年忍辱负重的积蓄,让汉武帝有能力对匈奴开展反击,而且匈奴还威胁汉朝对西域的开拓。对西域的开拓是汉武帝对中国历史的另一大贡献,你能想象没有西域的中国吗?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汉武帝都必须去攻打匈奴,为了国家的安宁也好,为了西域的开拓也好,和匈奴的战争必须要打。


西山讲历史


我来回答!

为什么打匈奴!其实原因很简单,匈奴自汉朝建立起就对其威胁最大!下面我就介绍下

1,自战国开始,中原国家就跟匈奴一直作战,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出动战车1300乘、骑兵13000人、步兵5万、弓箭手10万,与匈奴会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秦朝名将蒙括把匈奴赶出河套地区,并建长城防御匈奴。但是匈奴一直死而不僵,越打越强,让匈奴人一直把中原当作美食,时不时的过来咬两口。匈奴乘着西汉刚建立,屡次犯边,让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且匈奴人控制富裕的西域,征收物资,一切都是为了准备进攻西汉。让汉武帝感到很大的威胁!

2,匈奴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他们自己没有生产力,但又羡慕中原地带的繁华与富裕,一直想要通过抢夺来满足自己,对西汉的经济文化稳定有很大的破坏。汉武帝总结了前朝对付匈奴的战争发现,前朝基本都是以防御为主,把他们赶走了就算了,所以造成了匈奴死而不僵越打越强的现象,他知道只有正真对匈奴赶尽杀绝才能永绝后患,所以花了一辈子的心血在对付匈奴。就想给汉朝扫清当前最大的敌人,巩固汉朝的统治!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喜欢请给我留言讨论加关注


胖胖看微小世界


非常正常,汉武大帝时期,唯一能对强汉构成威胁的就只有匈奴。

长城之外,草原之上,游牧民族生活艰苦,黑灾白灾频繁,为了生存就只能南下寇边,掠夺中原王朝的财物子女。而中原王朝也一向视草原民族为心腹之患,千百年来纷争不断。

战国后期,匈奴崛起,称霸草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匈奴的入侵,构筑长城。刘邦得国,一时膨胀,跟匈奴硬扛,导致白登之围,最后靠贿赂匈奴单于的女人,才得以脱困。之后的几十年,大汉就靠和亲政策才维持表面的和平,但是匈奴仍然时常寇边,掳掠汉人财物。

时光如梭,历史进行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两帝时期的修养生息。汉武帝时期,国力昌盛,行推恩令解决了诸藩王之患,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内患,就只剩下了外地,此时唯一能对大汉构成威胁的就是草原上的匈奴。而汉武大帝也不想将汉人的江山寄托在女人身上,于是从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马邑之谋开始,汉匈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期间涌现出了卫青霍去病等诸多名将,汉匈战争总体上以汉王朝占优,基本上解除了大汉北方疆域的威胁。但是,草原民族旺盛的生命力,使得匈奴始终未被消灭。因此终汉武一生,都在与匈奴不断作战,并且派大军凿穿西域,联合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


燕然居胥


提到汉武帝刘彻,世人给予他的评价都很正面,刘彻也用自己的实际努力缔造了王朝霸业,但是有一点一直被世人诟病,就是刘彻征讨匈奴这一壮举,之所以这一壮举会引起非议,就是因为耗时太长,这场战争耗时四十四年,而刘彻在位期间其实只有五十四年,就是说刘彻一生基本上都在打仗。国家打仗倒霉的自然是百姓,所以在汉朝和匈奴征战的这几十年间,让百姓苦不堪言,那么刘彻为什么对攻打匈奴这件事如此执着呢?

1、 匈奴是汉朝的大敌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朝代来说,都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敌人,这些敌人即便不是很强大,也可能会危机国家的稳定,而匈奴对于当时的汉朝来说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匈奴经过了长期的成长,在汉朝建立后也渐渐崛起,当时匈奴十分强势,也成为了草原上的霸主,所以他们有资本和汉朝叫板,经常骚扰汉朝的边疆,让汉朝的统治者十分头疼。匈奴以骑兵为主,所以他们在烧杀抢掠时动作十分迅速,所到之处会将财物洗劫一空,长期以来对汉朝的稳定统治带来了巨大的烦忧,所以汉朝的统治者是不可能放过匈奴这样的大敌的。

2、 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不可调和

其实在古代,很多统治者都会通过和亲的方式来缓解矛盾,和亲比起打仗来说要轻松很多,只要可以舍出去一个公主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样看起来虽然简单,但是潜在的问题也不少,一个王朝如果只能依靠女人来摆平矛盾,那也意味着这个王朝是在示弱。另外匈奴其实并不好安抚,十分善变,和亲只能算是一种暂时缓解矛盾的方式,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而汉朝在建立之初,确实因为根基不稳,不可以随便打仗,因此当时只能依靠和亲来安抚匈奴。但是到了刘彻登基之后,汉朝已经休养生息多年,算是有足够的钱财和匈奴对抗,所以刘彻不想要再通过牺牲女人来换取和平,而是要通过和匈奴正面较量将其拿下。

刘彻征讨匈奴这一壮举其实无可厚非,只不过这场仗打的时间确实很长,到了后面就连刘彻也认为不得不放弃,不能看着百姓们继续受苦,所以这场仗汉朝并没有占上风,但是赢在了骨气上。


历史课课代表


我来回答下。

1

汉武帝在位54年,和匈奴打了44年,这个说法,并不是持续的打了44年,而是两者之间来回战斗耗损了44年才终于结束。这一点得明白,如果连续打44年,早就完犊子了。

2

汉武帝在位时,实力摆在面上,有能力打,有经济基础,可以周旋。而且汉武帝在位期间,名将如云。

李广,卫青,霍去病,这些大将,给了汉武帝底气。

3

匈奴实在过分纠缠了,从汉高祖开始,匈奴就汉朝就已经开始打,只不过那时汉朝根基不稳,高祖的策略是和亲,能不打就不打,不打是因为实力不够。而到了汉武帝,已经忍了好几代了,汉朝又送人又送钱的,但匈奴屡屡进攻,一味忍让不是办法,到了汉武帝,已经是结怨很深,所以干脆打到底,不留后患。




曾有钱


这事儿得从汉武帝刘彻的祖辈刘邦说起,话说当年刘邦在垓下打败西楚霸王之后,成了名符其实的皇帝,大汉朝的名号也响彻天下。

但是,有的人是不怎么服气的,比如刘邦的手下,韩王,还有北边的匈奴。于是韩王和匈奴人一拍即合,决定对刘邦动手。

韩王和匈奴联手谋反之后,刘邦觉得自己得亲自动手,以威震天下,彰显自己的威名(其实是刘邦软禁了战神韩信,手下其他人也信不过)。

亲领四十万大军的刘邦很快击破叛军的先头部队,然后乘胜追击,结果在白登山区中计,被匈奴围困。匈奴王还写信给皇后吕雉,说他丈夫行将惨死,不如去侍奉自己。

而皇后迫于形势,不得不卑躬屈膝,说自己年老色衰,有心无力,顺便再送上数十位汉家美女,讨匈奴王欢心。

最后和谈成功,匈奴要汉朝每年向他们进贡,顺便还要送公主去和亲。

汉和匈奴之间的梁子,从那时就结死了,且从那以后,文景两代,匈奴便把汉朝的土地当做自己粮仓,人民当自己的牛羊,年年劫掠,杀人无算。

汉朝苦匈奴人久矣!

而待到汉武帝刘彻时,这种屈辱已近百年。好在汉朝经过两代英明皇帝的修生养气,国力已经强盛。

而使汉武帝真正下定决心开战的,还是和亲,那时候汉武帝姐姐的丈夫平阳侯刚刚死去,又恰逢向匈奴和亲之年,刚刚即位的汉武帝又没有太大的权力。

就这样,皇族决定让平阳公主去和亲。而刘彻是肯定不同意的,那中断和亲必然惹怒匈奴人,怎么办?只能打,而汉武帝也想试试,这么多年了,汉家的儿郎是否还能打。

汉匈之间的第一次摩擦,让汉朝占到了便宜,同时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也开始崭露头角。此后又有大大小小的战争爆发,大汉胜多输少。

汉武帝也深知,如果不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往后的汉朝依旧会受制掣肘,而掣肘之感是刘彻最深恶痛绝的。

恰逢其时,皇后卫子夫家陪嫁了史上最牛的陪嫁品,两位名垂青史,家喻户晓的名将,卫青与霍去病。有此天赐良机,刘彻自然要永绝匈奴后患。

为此,汉匈间演绎了百年战争的壮阔史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