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对国学有哪些看法?为什么感觉学校书本上,关于国学的内容越来越少了呢?

良师乐友


早就想就国学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我个人认为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其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人首先解决的是穿衣吃饭,而国家首重的则是国计民生。但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生存的问题解决以后,更多的问题便会接踵而至,诸如探索自己生命的原理,宇宙又如何生成及其运行法则,自己怎样能生活的更加安逸,社会国家如何发展更趋合理等等。


首先,现代教育以白话文为主,而中华国学多以文言文方式记载,人们面对文言文而不能理解的无奈之举,是最为突出的矛盾所在,这直接阻隔了国民对国学原貌的认知与汲取,只能间接地通过其它人的翻译获取,而这些国学注解者的层次直接决定了人们对国学认识的正确性与否。不可否认,国学是一个系统的东西,它就象一个鲜活的生命,有灵魂又有肉体,失去了灵魂,它仅是一具尸体,但身体一旦被肢解,其灵魂又无法放出光芒。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它就相当于文化的躯体,你只有接触到它躯体的全貌,才能找到其灵魂的归宿。但可惜的是面对文言文,现代人莫说全貌,即便是窥豹一斑已属不易。那些注解国学的人,其本身对国学也是所知有限,其注解掺杂了太多的主观成见,不免使后学者过多的受其个人观点的影响。


其次,为了追求经济的迅速崛起,我们不单引进了西方的技术,也同时引进了西方的文化思想,这种引进无疑是盲目的,科技的引进造成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而文化思想的引进更是遗患无穷。东西方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无论从生存环境还是历史背景都有着极大的差异,这种毫无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的文化一旦引进漫延,势必会造成国民精神上的水土不服。人们由于片面的追求西方式的民主而忽略了社会的和谐,无节制的追求自我意识而无视别人的存在,不加掩饰的追逐物欲而丧失了心灵的祥和。无奈的是这些思想观念在国民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已经暗自生根发芽,经过几十年的潜移默化已经形成了一些故有的观念,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使这个文化大国从其自身“兴灭国,继绝世。”的高端文明一下跌落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蛮荒时代。


说了这么多,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东西,只是不同时期程度上会有所增减而已。国学则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这是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专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它与我们自身的吻合程度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别的文化再好,我们也只能当零食吃,而我们的国学则永远都必须是我们的正餐,只有这样,我们的肌体才能健康成长。但可惜的是现在我们找不到自己的正餐,只能以零食充饥,一个个吃的面黄肌瘦、奇形怪状,令人惨不忍睹。


回答到此圆满结束,喜欢的请转发点赞评论!
欢迎关注謀略國學,弘扬中华传统国学文化!
提升个人文化修养,謀略國學与您一起成长!


謀略國學


问题中的“呢”原意指毛织品,这里指毛笔,,“对”指对联,毛笔和对联都是国学内容,当人们把对联拟好后,然后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再贴在门两边,但是,現在的学校很少开设教毛笔字的课程,然而我们要对联时却很快得到,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古人发明了印刷术,当把一副对写好后,通过印刷机一下子就印刷一模一样的对联,所以我们看新年的对联时很多是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字迹。问题中的“大家对国学有哪些看法”的“看”是能用眼看到的,看到一副对联包三项国学精华,即毛笔、对联、印刷术,“为什么感觉学校书上,关于国学的内容越来越少呢”的“书”指书写,即指学生越来越少用毛笔书写国学内容。国学的范畴是很大的,它不但包括深奥的哲理,还包括创造、发明。所以印刷术属国学范畴,是国人的骄傲。


谢谢您88888888


国学内容在学校书本里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一方面,这并没有可做参考的依据,我们既没办法按篇目数量去比较以前和现在的差别,也不可能按“质”去区分新增或删减的内容里哪些属于“国学”范畴。

另一方面,“国学”的概念也历来有争议,国学与传统文化、国学与汉学、国学与西学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一刀切加以界定,因此,即便排除那些有意或无意的曲解和误读,我们对“国学”的看法也可谓千人千面,不一而足。

如果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意义上理解,我的感觉是,国学“内容”在学校书本里并没有减少,而是以更多样的表达方式“稀释、扩散”了。

比如语文,部编新教材里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篇目,小学增幅达80%以上,一年级就有必背古诗了。

而我们知道,古诗文里沉淀了大量的传统思想文化精华,不论老师用什么方式教学,字面解释、疏通文意、背景(故事)、诗文主题等等,凡围绕这篇课文的学习都必然涉及“国学”中的“传统思想文化”内容(这里对孩子而言,不谈学术)。

如果从“汉学”所包括的“文字学(小学)”和“评注(训诂学)”两方面意义上看,学习文言诗词歌赋,这两者也是现在语文基本的教学方法,只是在深入程度上不同。

比如教“字”,现在教孩子重在“认”,认识它,能读、能写、(基本)理解、(大致)能用,而不必引经据典去探究这个字的来龙去脉。

这与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发展要求相关,孩子的作业考试,老师的工作内容都日益繁杂,孩子负担重,加上考试制度等等复杂因素,做到会听说读写用就可以了,再要分领域精深研究,就要到大学分专科学习或走入工作岗位深耕进而成为某领域的“学术”专家了,比如现在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的考古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历史等等各领域都大量涌现前所未有的人才和成果,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当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的发展并没有削弱,而是更有活力了。

除了语文里古诗文内容的大幅增加外,在历史、自然、地理、社会、科学、思品等科目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同样体现在各个方面。

这些可以看作是中华文明的根脉触达现代教育的新表达方式,也可以看作是“国学”根脉细胞在现代社会的渗透与扩散。

这些细胞充满了活力,承载着中华民族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基因流淌在每一代、每一个中国人的血管里。



朵云流觞


China Say:我們現代的教育體制永遠的培育不出民國時期那一批人士的內涵!!!因為引經據典,我們的現有的教育家還有幾個人深耕國學,弄懂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呢!!!據近年來考古出土文物都模凌兩可,尤其是魯迅等名家皆有刪除跡象!!!那我們的教育還有血性丶靈魂嗎???現代人能寫出陸機、曹植等人那樣犀利的華章嗎???且看我們的書法,繪畫藝術領域處於什麼水平,都知道了!!!!有大家嗎????何談資深教育呢???😎😎😎😎😎


CH博鑒明德尚書郎中


国学热,热了好久了。热于国学,并不是真正的热爱,多是爱其虚名,装作自己很深刻的样子。大家可以见到,很多人在自己家中摆了很多很多的书,国学类的书,但他并不真正的爱国学,而是用国学来装点门面。

学样里的书本上,国学内容也越来越少,其实不一定是少,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比如古诗古文,都是国学的范围,不能说少了。比如汉语语法,文字学,比如古代小说,都是国学范围。


农村故事场


我是非常认可国学的,一些国学经典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代代的传承。

教给我们的是仁义道德,礼仪。无论是哪个民族礼仪都是根本,无礼就像光屁股,现在有很多人没有理解国学的精髓,以为国学教给我们的是忍让懦弱,中庸,没有竞争性。

所有的竞争性都是建立在礼仪的基础上,一味的缺少人性缺少礼仪的竞争都是没有意义的,也不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所谓的中庸,是考虑周全再做选择,而不是只保持中立,是看其两端取其中间,中庸是一种全面的角度 不极端,而不是没有主见。

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真正的懂并践行国学。让中华民族的精神代代相传,无论身处何处,一句“子曰”就知道我们身上共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


耿湘湘


我所看到的是国学目前不仅在教科书上占很重的比例,而且学校都在积极推广,深圳小学晨读都是要背诵国学的。

国学是历史的经典,所以不能形式化,背诵几句就了事,更重要的是分析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真正的去理解,去感受,去吸收,用国学推动仁义礼智信的正义品德。

现在经历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随处可及,网络的丰富,生活的压力,很多成人都很浮躁焦虑,很多孩子也喜欢看短暂的刺激快乐的视频,不喜欢深入的去接触去研究文化的问题,现在大部分学校还是老师教孩子们听,所以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大大减弱,我在深圳最好的小学都发现普遍的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去表达什么不会,非要老师教,深圳如此何况内地。

所以国学是值得提倡的,但提倡不可形式化,而是要去引导思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国学和古诗词都是经典,需要传承!


语言表演石头老师


曾几何时,老师告诉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岁月如梭,我们自己明白“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思乡入切,我们真正理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懵懂少年知归路,岁月流逝静安好!

中华上下五千年,留下的精华!不是我们一朝一昔就可以解锁的!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去发觉!甚至多少代人,在研究国学,学习国学,传承国学!

不是现在人们不注重国学,不是课本涉及的国学东西在减少!而是我们需要厚积薄发,知识的深奥,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不可能过多去囫囵吞枣!而要遵循渐进式的去给孩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


久久幼教淘宝运营总监


越来越少是现在人们的真实情况,现代人,还有多少人,愿意从小学认真学起,并愿意一生从事小学研究。国学中第一等要紧事,就是小学--识字。一部《说文解字》足够一个中等智力能力的人,研究一辈子了。如果再加上《尔雅》《释名》《方言》《广韵》,那就是国学大家了。还不要说经学学习。十三经无须全通,自古国学大师也没有全通的,通其中之一,已然名家行列。

现在如果把国学,无论基础小学,还是经学都搬到课本里去,在现代可以说一点意义没有。现代社会,从全球来说,已经是西方技术化的社会,技术在当地是硬道理。没有技术,在当地世界,就等于无立足之地。这是不同于古代中国所处的时代的。其次,现代人根本没有耐心皓首穷经,这个皓首穷经就是国学基本精神所在,心无旁骛,只在国学一门一事上,试问当代能有几人愿意如此生活。如果所有学校都去学国学,那么谁来做工业,谁来做国防,谁来研究新武器,谁来做民用科技商品。国学经史子集没有一个能做出这些来的。

是以,国学可以成为一个人毕生所爱,毕生所事之事,但不宜在学校中推广。学校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平台,不是培养个人爱好的平台。


启思


国学是历经各个朝代的各行各业所著作的经典之学,涵盖面广,适及到军事、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学、礼俗、考据、伦理、中医、医学、农学、术数、历史、地理、书画、音乐、易学、星相、建筑。

国学文化从上面可以看出,学生的课程大多都有。只有宗教、礼俗、伦理、易学、星相没有,如果要补充的话,那就是伦理,孔子《论语》《易经》,《老子》是古代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的智慧结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出现过智慧和谋略超过时代,对天文,数学,易数,阴阳,推背图神乎其神,未卜先知,预言将来,如袁天罡,诸葛亮,李淳风,鬼谷子,姜子牙,刘伯温,这些盖世英子就象神仙下凡,运筹帷幄千里之外,预言预来发生之事,无不应验。

我对相术,八卦也感兴趣,曾也爰好这方面的书,也想学古人神机妙算多好,可那是痴人说梦话,一个凡人想脱俗变为仙人,那也只有在电影里出现过,凡事有阴阳,阴阳无时不在变化中。

提高学生的爰国思想,尊老爰幼,团结和谐的思想品德。那些无关没有实际意义的就不要列入书本课程,学生要学的确实太多了,学多了装不下人吃不消,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如走上社会对某一专业感兴趣就再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