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發展前景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它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加速和交通快速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空間將得到進一步深化發展。

擴展資料

根據生態學的組織層次,生態農業的模式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區域與景觀佈局模式、生態系統循環模式和生物多樣性利用模式。在一個農業的區域和景觀區中,最重要的就是平衡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整體佈局。在一個通過能量和物質流動串聯起來的農業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證能流、物流的暢通和物質的循環利用。

借鑑國內外學者對生態農業模式分類的成果,根據資源、物質循環的利用方式,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以及系統結構、功能關係,將我國的生態農業模式分為以下4種類型:物質多層利用型、生物互利共生型、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治理型、觀光旅遊型。成功案例:

“天津模式”

實現零廢棄生態農業

農業浪費巨大,數字難以想象,農業有機垃圾每畝地每年超過2萬斤,幾乎相當於每年農作物產量。曾經有位美國的農業專家這樣描述中國,中國的農業廢棄物一旦利用起來,完全可以不再需要化肥。

生態農業發展前景


“零廢棄生態農業”,實現了農田有機垃圾的零廢棄物、無汙染,讓農田秸稈和賣不出去的廢棄農產品得到資源化應用,代替化肥改造鹽鹼地。

“天津模式”——農家肥隨水施肥的新技術。這是至今在全國領先的新型生態農業技術。

農家肥因為惡臭味道大,幾乎不可能實現隨水施肥。天津“新農村”項目中大力使用生物催化技術,利用酶催化劑,將雞糞、豬糞等農田廢棄物經生物催化後變為無臭無味溶於水的粉末,隨水施撒在土壤裡,讓本來寸草不長的宅基地和鹽鹼地變為良田,而成本卻只有化肥的三分之一。

生態農業發展前景


2

空中農業

打造都市新奇觀

現代城市的擴建使高層建築大批崛起,農藝師和建築師們提出了屋頂綠化和無土栽培的新措施。學者們把這種在樓頂種植農作物的新技術稱為“空中農業”。

空中農業由來已久,只是在近幾十年才把它提高到重要日程上來。1959年,美國的一位園林建築師設計了一個“空中花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對實施空中農業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這位園林建築師是在一座六層樓的頂上建造了一個空中花園,其方法是先在屋頂的地面作了防水滲透處理,上敷薄層土壤,然後配置樹木、花草。有曲折的甬道穿行其間,並設有靠椅、小凳供人休息,全園面積1.2公頃,置景雖不算奇特,卻給人以啟示,此後屋頂綠化便在不少國家實施。我國一些城市也進行了這一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並從空中花園向空中菜園發展。

近年來,農藝師、園藝師們採用了鋸末代替土壤基質的栽培方法,受到了廣泛的重視。鋸末不僅質輕價廉,取材方便,還具有鬆軟透氣、吸水保墒的良好性能,其中還含有供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微量元素。重慶市在一些樓頂上造鋸末田,種植蔬菜瓜果,既綠化美化了環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檢測顯示,經過綠化的樓頂房間的室內溫度冬天升高3℃~5℃,夏天降低3℃~5℃。

生態農業發展前景


3

魚菜共生

將農業與藝術巧妙結合

北京農業嘉年華融農業生產、生態、休閒、教育、示範多功能於一體,不僅集中展示了很多新奇特的農業技術,而且注重體現著生態環保和綠色循環的理念。例如,在紫蔬探秘館就有這樣一出將生態農業與藝術巧妙結合奇美的景觀。

魚缸和魚缸上的蔬菜種植管道,構成了魚菜共生的平臺,這項技術是循環農業發展的一項新技術。魚的代謝物在水中被微生物分解之後,可以循環到上邊供給蔬菜所需的養分,而蔬菜的分解物也可以供給下邊的魚使用。把水產養殖和生態種植,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生產方式,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了科學的協同共生,養魚不用換水,種菜不用施肥。這項技術不僅可以應用在農業種植上,而且也可以走進生活中,成為現代家居中的一景。

生態農業發展前景


4

“白色農業”

生態農業工業化發展

“生態農業”是指微生物資源產業化的工業型新農業,它包括生物工程中的“發酵工程”以及“酶工程”。“白色農業”的生產環境要求高度潔淨,其產品無汙染、無毒副作用,具有高度的安全性。由於“白色農業”是在工廠裡生產的,操作者在生產車間裡必須穿白色工作服和戴工作帽,故形象地稱之為“白色農業”。

“白色農業”的產品包括:微生物食品、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農藥和獸藥、微生物能源、微生物生態環境保護劑、微生物醫用保健品及藥品等。

專家們在論證這種生態農業新模式時指出:“白色農業”在我國推行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可以把“人畜共糧”調整為“人畜分糧”。我國農業持續發展所面臨的糧食壓力主要是人口增加與耕地減少,同時還很大程度上在於“人畜共糧”,傳統體制造成的人畜爭糧矛盾不斷激化。而發展白色農業將人畜共糧的傳統調整為“人畜分糧”的農業新模式,可極大地緩解糧食緊缺問題。

生態農業發展前景


5

生態農莊經濟

“空心村”變成“新莊園”

生態莊園經濟是資源型地區產業轉型的可行之路。從經濟性質上看,它屬於民營經濟。投資主體大都為民營企業,還有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個人,權益清晰,主體明確。從組織形式上看,它屬於規模經濟。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土地的集約使用和適度規模經營。從生產流程上看,它屬於循環經濟。通過種、養、加工等環節,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生態莊園經濟實現了“老闆進村、資本進村、產業進村”,使“空心村”變成“新莊園”。2012年,榆次生態莊園經濟吸引民間資本達10.5億元,相當於當年各級財政支農項目資金的30多倍。

生態莊園經濟是以商補農的有效實現形式。現代農業要靠資本來武裝。開發農業資源,發展農村經濟,最大的制約瓶頸是資金。工商資本投資開發農業,可以帶來農業發展急需的資金、技術、人才等稀缺資源,對於統籌城鄉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生態莊園經濟通過合理有序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村、農業領域,架起了資本下鄉的通道,搭建了工商企業轉型發展的載體,使以工補農有了可行的實現形式。

6

生態農業發展前景


臺灣休閒生態農業

點、線、片盡顯產業集聚效應

臺灣休閒生態農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特色,主要有觀光農園、野生動植物的觀賞與研究、品嚐野味的休閒旅遊、綜合性的休閒農場、鄉村夜宿等幾種類型。

臺灣休閒農場佈局合理,大多數都分佈在旅遊線路上,每個景區景點都能與旅遊結合起來,這就有了客源的保證。板塊化、區域化整合,已經有了相當的成效。

例如苗栗縣南莊鄉休閒民宿區,擁有近80家鄉村民宿,依託這些民宿,鄉里將具有百年曆史的桂花小巷開發成特色旅遊街,帶動了客家特色餐飲、特色風味小吃、特色手工藝品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使遊客來到這裡之後,在體驗不同的農家風貌的同時能夠比較全方位地感受具有當地特色的客家文化。

宜蘭縣也形成了梗坊休閒農業區、北關休閒農業區等區域化的鄉村旅遊目的地,達到一定的產業規模,具有區域特色;區域內部各個休閒農業經營單位,在資源、客源市場形成了相互帶動、相互補充的良好局面。事實證明,休閒農業必須有一定的規模才能形成景觀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才能由點成線、成片,為城市旅遊者提供一日、兩日乃至多日的旅遊產品組合,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生態農業模式是一種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兼顧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結構和功能優化了的農業生態系統。特別是對如今我們生產效率相對較低以及汙染問題嚴重的農業形勢,生態農業將會成為未來中國農業探尋的重點方向。

生態農業發展前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