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襄公上位後,為什麼不提前殺掉公孫無知?

公子小茗


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當年齊國公孫無知,爺爺是齊前莊公,是齊王齊僖公的侄子,公孫無知因為齊僖公非常喜愛,將他的待遇與太子一樣。當時還是太子的齊襄公雖然嘴上不說心裡是覺得不妥的,只要沒登基一切就有變數,生怕丟失太子之位,於是處處與公孫無知作對,雙方經常發生鬥爭。後來齊僖公去世了,齊襄公繼位,沒有伯父的寵愛,齊襄公就將公孫無知的俸祿等待遇都降低,公孫無知對此懷恨在心。

那跟甜瓜有什麼關係呢?原來齊襄公派遣大夫連稱當大將,管至父當副將,帶兵去守葵丘。這二位明知道是一苦差事,但又不得不去,臨行前,他倆找到齊襄公,希望能給個期限,也有個盼頭。這個齊襄公正吃甜瓜,半天不吱聲,後來憋出一句:明年到吃瓜的季節我派人接替你們,二人一聽心裡有底了。

到了第二年吃瓜的季節,遲遲不見宋襄公派人來,於是他倆就去派人去找宋襄公,回來信說宋襄公出去遊玩了,這倆人一聽心裡這個氣,還是忍了覺得是不是宋襄公給忘了,就又派人帶著一個甜瓜送給宋襄公,希望他見到甜瓜能想起來。

這次正好趕上宋襄公在家,他見一個小兵帶著一個甜瓜來了,感覺受到了侮辱,二話不說拿去甜瓜就打向士兵,士兵回來後將事情原原本本的跟連稱和管至父說了,這下他倆徹底激怒了,便開始計劃起謀反。他倆的實力當然敵不過宋襄公,就知道公孫無知與宋襄公的恩怨,便想找公孫無知做內應,公孫無知等著盼著機會終於來了,便一口答應。

後來宋襄公要帶人出去打獵,宋襄帶著人打獵,興致正高時突然冒出一隻超大的野獸撲向宋襄公,雖然野獸被殺了,他也摔壞了腿。公孫無知趕緊將消息告訴連稱和管至父,他們就率兵衝向宋襄公住處。這邊宋襄公得到消息,趕緊找了個替身在床上,連稱和管至父衝進來一刀將床上人砍死,見不是宋襄公,在附近找到了宋襄公,殺死。隨後二人履行了承諾,將公孫無知推向王位。





步履不停走向前


齊襄公,姜姓,呂氏,名諸兒,齊僖公長子,齊桓公異母兄,春秋時期齊國第十四位國君,公元前698年―公元前686年在位。
那麼我們來探討一下齊襄公在位期間為什麼不殺公孫無知呢?我們來分析一下齊襄公、公孫無知道的朋友圈。

劇照——齊襄公與文姜


齊襄公朋友圈:
衛國國君衛惠公(齊襄公的妹妹宣姜之子)、魯國國君魯桓公、紀國國君紀哀侯(姜叔姬)、許國國君穆公(姜新臣)、鄭國國君鄭子亹(齊襄公被立為太子後,起初還是與鄭國公子友好的,只是後來才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友情破裂。當齊襄公和鄭子亹即位後這件不愉快的事已是存年舊事了,不值得一提,無足輕重了。基於此鄭子亹便不採納鄭國大臣祭仲的勸告,於是親赴首止盟會)、文姜(與齊襄公同父異母妹,後嫁魯桓公為妻)、公子彭生、管鞋人“費”(雖然身份地位低,但關鍵時刻還能不離不棄,亦是朋友)等。

劇照——鄭國鄭子亹


公孫無知朋友圈:
大臣連稱、管至父。
通對對比,公孫無知幾乎沒什麼朋友,少得可憐。陣容最小,實力最小,無足輕重,對齊襄公來說並沒有什麼危害。而齊襄公朋友圈陣容強大,實力最強,,只要動一根手指頭,都可以完勝公孫無知。堂堂國君齊襄公又怎麼會想到去為難這麼一個無足輕重的人呢。幾乎不把公孫無知放在眼裡。所以齊襄公即位後,也僅是降低公孫無知的待遇。這在春秋時期乃至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等級制度本身就是很嚴格的,此時降低公孫無知的待遇也是在情理之中。在齊襄公看來,這不過是件普普通通的事情,並沒有什麼不妥。壓根就不去防備公孫無知的反抗,以至招來殺身之禍,這都是後話了。接下來我們再看看齊襄公利益圈。

劇照——公子彭生


齊襄公利益圈:

1,國家利益;外交方面,齊襄公和魯桓公在艾地會見,謀劃安定許國。齊襄公和魯桓公、紀國國君在黃地結盟,促成齊、紀二國的和議,同時商量對付衛國。最後幫助衛惠公回國復位。齊襄公在衛國的首止召開諸侯盟會,謀求霸主地位。經濟方面,消減財政支出,減輕國家負擔,如降低權貴,公族等人員奉祿,公孫無知便是其中之一。2,個人利益;為滿足私慾,與其異母妹文姜亂倫,與朋友鄭子亹絕交(年輕時鄭子亹與齊襄公應該是為這些事發生不愉快的事,並且一直懷恨在心),為搶奪文姜又與魯桓公發生衝突,並最終謀害魯桓公,事發前,文姜已安給魯桓公了,而齊襄公還能為自己的私人犯下如此惡行,可見齊襄公佔有慾是多麼的強烈,心理變態到這種程度。

劇照——公孫無知斬殺齊襄公


公孫無知利益圈:

1,國家利益,公孫無知幾乎沒什麼國家利益概念,哪怕是除掉齊襄公自立後還是我行我素,對當朝重臣甚是無禮,特別是對大夫雍廩百般刁難自絕於人,最終招來橫禍。個人利益,在這說公孫無知真的是無知也不為過了,齊襄公只不過是消減他的奉祿,降低他的待遇而已,並沒有真正危及他人身安全,至於拿命去賭嗎?好了,雖然他賭贏了,可最後卻又無招可施。其結果慘敗是必然的,為他人做嫁衣罷了。

劇照——文姜


結束語:綜上所術,從朋友圈到利益圈,對齊襄公來說,公孫無知就是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根本沒必要放在眼裡。兩個人的高度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線上,目標也不同,也沒有實質性的交集,因此齊襄公在位期間就不會做出斬殺公孫無知的舉動,也不會行動。


放羊娃子哇哇哇哭


你好歷史記載

齊襄公當上國君之後,即昏庸無能又為所欲為,行為沒有原則,做事沒有底線。鮑叔牙勸諫他:“國君如果太放縱讓百姓輕視,就會發生禍亂。”齊襄公不聽,鮑叔牙只好護衛公子小白(就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逃到莒國。

齊襄公派連稱、管至父帶兵駐守在葵丘這個地方,他們是在瓜果成熟的時候去的,因為那裡駐防條件很惡劣,齊襄公便承諾他們,到明年瓜果成熟的時候派人來替換你們。

這兩人等啊等,終於等到了第二年瓜熟的時候,齊襄公換防的命令卻一直沒有來,他們於是請求派人來代替,也沒有得到批准。兩人見國君如此言而無信便商量著謀反叛亂。

齊襄公有個堂兄弟叫公孫無知的,襄公的父親在位的時候非常寵信這個侄子,給他的待遇很高。襄公繼位後立刻降低了他的待遇,公孫無知懷恨在心,於是連稱和管至父便利用公孫無知發動叛亂。他們趁著襄公受傷的機會殺死了他,立公孫無知為國君。當然,公孫無知也沒有好下場,第二年就被大臣所殺。

而我認為齊襄公因為是言而無信便送了性命,他哪裡只是在這一件事情上沒有信用呢,只是累積到一定程度,在這件事上爆發了而已。

要說為什麼齊襄公當上國君之後不提前殺掉公孫無知?

因為齊國小霸齊僖公臨死時曾囑咐世子諸兒,也就是之後的齊襄公,要他好好照顧公孫無知,因為齊僖公很喜歡自己這個侄子。但齊襄公對堂弟公孫無知不感冒,不但削減了他的俸祿,還降低了他的爵位,於是,公孫無知懷恨在心,一直想伺機報復。最後命喪其手。


民間小俗事


齊襄公功績,都被和妹妹文姜通姦這事給掩蓋了,何況他夾在父親僖公和弟弟桓公之間,父親是小霸,兄弟是春秋第一霸,他想刷存在感有多難寶寶們都知道嗎?再說公孫無知,是齊僖公同母弟夷仲年的兒子。夷仲年因為和僖公同母,所以很得僖公信任,僖公也很喜歡無知。可惜無知是真無知,僖公就算再喜歡你,也不可能滅過那麼多的兒子把家業傳給你,得了便宜就別再有非分之想了。你伯伯喜歡你,不代表你堂哥就得慣著你。齊僖公死的時候囑咐襄公要好好對無知,衣服供給還要像他活著的時候一樣。這是一個伯伯對侄兒最後的關愛。襄公早就對和自己供給一樣的無知不滿,老頭子前腳蹬腿,他後腳就裁撤了無知的供給——那是他根本沒把無知放在眼裡。他有那麼多親弟弟都不殺,是因為沒有人能威脅到他的地位。當然,這個堂弟也不能。為什麼要殺他?理由何在?雖然春秋殺國君很隨意,那是因為有權力糾葛,殺人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需要有理由和契機的。如果沒有連稱和管至父弒君叛亂需要個傀儡,公孫無知也就永遠只是公孫無知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