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那些偏心的母親,想改立幼子為繼承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父母的“偏心眼”是歷史難題,在歷史上,哪怕是帝王家,也有母親偏愛自己的小兒子,有的甚至怨恨長子,不惜讓小兒子代替長子繼位。那麼,她們的下場都怎麼樣了呢?

《甄嬛傳》的結局中,乾隆與甄嬛商議把弟弟弘曕過繼給允禮,就提到過:“鄭伯克段於鄢”的典故,以此來試探甄嬛。那麼,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歷史上那些偏心的母親,想改立幼子為繼承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鄭伯克段於鄢

春秋時期,鄭國的國君是鄭武公,他的妻子叫武姜。 武姜有兩個兒子,長子莊公出生時難產,令她受到驚嚇,所以她非常討厭莊公。後來小兒子共叔段順利出生,得到了母親的喜愛。

武姜曾多次請求鄭武公立共叔段為太子,均被拒絕。後來鄭武公去世,莊公繼位。很快武姜就設計令莊公把京邑給共叔段做封地。大臣們紛紛上書莊公說,京邑太重要了,不應該給共叔段。莊公卻說,這是母親向他要求的,他沒有辦法。

後來,共叔段仗著母親的寵愛,越來越無法無天,把京邑周邊的土地都歸自己統轄,勢力越來越大,領土佔據了近半個鄭國。終於,他和母親武姜裡應外合,決定謀反。

歷史上那些偏心的母親,想改立幼子為繼承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其實這一切都在莊公計劃之中,就如袁華同學說的:“讓一個人毀滅之前,必須先讓其膨脹。”莊公使用的就是這個套路,他一直準備著迎接弟弟謀反這一天。

莊公馬上派兵討伐京邑,京邑的人紛紛背叛共叔段,遂逃到鄢城,在那與莊公的軍隊交戰慘敗,最後他只能流亡,死在他國。

武姜是偏心的鼻祖,她的無情使小兒子丟了性命,自己又是什麼下場呢?共叔段兵敗逃亡後,鄭莊公發誓與母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史書中又說,一年多後,鄭莊公後悔,開始思念母親,便在官員的建議下,挖隧道與母親相見,恢復正常母子關係。

但又有說法她失去小兒子之後不久便鬱鬱而終。總之,不論哪種結局,對她都已經是懲罰了,她再也見不到小兒子了。

歷史上那些偏心的母親,想改立幼子為繼承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竇太后偏愛劉武

像武姜一樣的母親還有很多。西漢時期,漢文帝劉恆的皇后竇漪房就偏愛自己的小兒子劉武。劉恆在世時就多次建議改立劉武為太子,也沒有得到同意。

而且,在漢景帝劉啟繼位後,竇太后還多次向劉啟提出將皇位傳給弟弟。要知道,當時劉啟已經有很多兒子了,並不缺少繼承人,竇太后還提出這樣無理的要求,這讓劉啟非常難堪。

這個時候劉啟過得是什麼日子呢?他作為一國之君,時常都要聽母親對他無理的叨叨,另一方面又害怕弟弟謀反,哪怕弟弟要進京他都戰戰兢兢,所以不明白親媽為什麼要這麼折磨兒子。

歷史上那些偏心的母親,想改立幼子為繼承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以袁盎為首的大臣們知道這件事後,都紛紛上書勸阻。劉武對袁盎等人懷恨在心,派人刺殺了他們。

劉啟知道後非常生氣,這個弟弟竟然為了一己之私,無所不用其極!後來,他雖然沒有治弟弟的罪,但開始疏遠怨恨他。

最後劉武也沒能繼承皇位,他病死了。劉啟對待母親竇太后也不如從前,劉啟肯定不理解:“為什麼我這麼優秀,你卻不愛我?”

歷史上那些偏心的母親,想改立幼子為繼承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金匱之盟

宋太祖趙匡胤的母親也是這樣。趙匡胤南征北戰,屢建戰功,大勢所趨被擁立為帝,本來順風順水,沒想到母親臨終前卻讓他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他為了讓母親安心,只得同意,立下“金匱之盟”。

後來一晚,他召弟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離奇暴死,趙光義繼位。對於趙匡胤的死因說法有很多,但是這件事最大的受益人就是趙光義,他是兇手的可能性很大。

很可能就是趙母的執著,令兄弟倆手足相殘。

歷史上那些偏心的母親,想改立幼子為繼承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德妃堅持認為雍正篡位

清朝康熙帝的德妃烏雅氏也是如此,兒子四阿哥胤禛從小就被孝懿仁皇后撫養,所以烏雅氏只喜歡自己另外一個兒子,十四阿哥胤禵,也盼望著他能繼位。

最後雍正繼位,烏雅氏堅持認為是他篡位,一直不承認太后的身份,明擺著不想作雍正的母親,最後沒多久她就去世了,後來胤禵也被雍正圈禁。

歷史上那些偏心的母親,想改立幼子為繼承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雍正母子影視形象,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僅僅在中國有這樣偏心的母親,國外也有。

江戶時代將軍之位的爭奪

日本江戶時代,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的夫人淺井江也是一個這樣的母親。她生下長子家光後,便被迫交給了乳母養育,於是對長子由愛生恨。

生下次子忠長後便堅持養在自己身邊,後來更希望忠長當將軍。幸好德川家康極力穩固住了家光的地位,才讓忠長當將軍的希望落了空。

次子忠長成年後仕途不順遂,使得阿江晚年充滿苦惱,鬱鬱而終。因為曾經將軍之位的爭奪和母親不公正的對待,兄弟倆一直勢如水火。

母親去世後,忠長不知收斂,屢屢做出荒唐的事,家光終於忍不下去,先是下令將忠長幽禁,後來又多次將他流放,最後忠長終於被逼發狂,家光只能命其切腹自盡。

歷史上那些偏心的母親,想改立幼子為繼承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偏心的家庭沒有贏家。這些母親偏愛幼子,這些溺愛中長大的幼子結局都很慘淡。趙光義就算當了皇帝,“燭影斧聲”會伴隨他的一生,令他不得安穩。

這些母親不顧長子的感受,有的甚至怨恨長子,巴不得長子沒有來到這個世界上。這對孩子造成的影響非常可怕,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小孩子能有什麼錯呢?這樣的怨恨只能讓孩子無所適從,懷疑自己的存在,養成陰鬱的性格。

鄭莊公、劉啟、雍正和德川家光都是冷酷剛毅,薄情寡恩 ,城府極深,患得患失的人格。他們這樣複雜、極端的性格養成的背後,都與家庭教育脫不了干係。他們從小就沒有得到母親的溫情,這樣很容易自卑、孤僻。

作者一直不理解,同為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會“偏心眼兒”到這種地步。母慈才能子孝,兄友才能弟恭,如果這些母親能一碗水端平,她們自己和兒子的命運也會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