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漂?北漂?日本311大地震后[海漂旅行]

还记得吗?8年前的3月,发生了一件全世界为之撼动的事件:

日本 311大地震所随之引发的海啸,造成上万人死伤。地震与海啸的威力不只冲毁舟船、房舍和桥梁,东北沿海的城镇和森林也受到摧毁,估计有500万吨的人造与自然物卷入海中。令人震惊的是,一年后,海漂物陆陆续续抵达太平洋另一端,上面还载着许多搭便车、来自日本、想都想不到的不速之客。

先别管海啸了,你知道狐猴也是南漂的一员吗?

南漂?北漂?日本311大地震后[海漂旅行]

狐猴示意图。

在我们关心日本的海啸前,你曾经想过狐猴怎么成为马达加斯加的灵长类霸主吗?

蛤?马达加斯加?

马达加斯加,全球第四大岛,著名的狐猴乐园。很久很久以前,马岛跟非洲大陆连在一块,但等等,早在狐猴演化出来前,马岛就已经不顾非洲反对,脱离了大陆。那么,这些生物到底是怎么游过最窄最窄也有560公里的莫三比克海峡?难不成狐猴是游泳高手?

答案是:搭船去的。

更精确的说,在一次暴风雨中,狐猴、狐狸等小型哺乳类被冲离栖地,它们意外攀上倒塌的木头植丛,才能顺利渡海。近年科学家以电脑模拟,验证6千万年前,非洲大陆跟马岛的位置在现今的南方1650公里处,当时的马岛座落在副热带洋流中心的辐合带里。若恰巧遇上热带气旋,强劲的洋流会把船(漂流木)推向马岛。也就是说,幸运搭上这艘方舟的话,可能不用一个月,就能抵达马岛。

你的方舟不是你的方舟

载着许多生物在大海中旅行的方舟,究竟是不是件好事呢?日本311大地震后,有些物品承载了思念与回忆漂向远方,像是小学生的足球、岩手县村庄的标牌、哈雷机车、渔船,以及来自在海啸中被夷为平地、陆前高田高校的小艇。不过,事情总不全是浪漫的。

海啸过后451天,来自青森县小渔村、长20米、高2米的钢构混凝土码头,上面载着海带、软体动物等130种日本沿岸的海洋生物,远渡7000公里来到奥勒冈的海滩,引发当地恐慌。不同于马达加斯加狐猴的命运,当美国科学家见到几个赫赫有名的入侵种在码头上长得肥美茂盛,他们一面赞叹着生命的可能性:真不简单!竟然可以在茫茫大海活上15个月!,一面毫不留情,快速消灭它们。

南漂?北漂?日本311大地震后[海漂旅行]

漂至多芬诺的一辆电单车,算是较大型的日本海啸垃圾

方舟之谜

其实早在码头抵达奥勒冈前,太平洋两侧包括日本、美国与加拿大的科学家已组成研究小组,希望藉由跨国的研究团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 日本海啸后的漂流物是怎么在洋流中旅行的?

• 海啸漂流物是不是从日本一路把非原生种带到北美?

• 这些物种会对北美海岸生态系造成威胁吗?

一、垃圾的终点--上岸?沉没?还是继续漂?

在海上漂流时,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浮力,也就是所谓的风阻,将影响承受风与海浪时的移动情况。因此,科学家设定了不同的风阻系数,例如保丽龙又大又会漂,就是高风阻一员。

南漂?北漂?日本311大地震后[海漂旅行]

在海上漂流时,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浮力,也就是所谓的「风阻」,将影响承受风与海浪时的移动情况。

从5个模型模拟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高风阻的海漂物会在2012上半年就会抵达西海岸,这跟实际在阿拉斯加纪录到大量保丽龙浮具上岸是吻合的。然后,风阻次之的漂流物会往西南,在夏威夷与亚洲间持续回转;而低风阻的则会停滞在太平洋垃圾带。

电脑模拟后,科学家出动飞机空拍,并配合在海岸边设置相机固定监测,借此比较模拟与现场的差别。团队估计,地震后的海漂物有7成沉入海中,剩下的3成(150万吨)在海中浮浮沉沉,其中可能冲上岸或沉没。最后,仅有2%(约3万吨)累积在美加沿岸,绝大部分是被冲刷到温哥​​华岛周围,在相对狭窄、约1000公里的范围内上岸。

这代表了什么呢?一是,现在能做的就剩净滩,别想在大海捞针了。掌握海漂物上岸的地方后,接下来日本政府又花了好大一笔钱,委托美国政府和当地NGO,在荒凉、难以抵达的阿拉斯加与加拿大海岸线加强清理。二是,这个模型后来也帮助判定失事的马航370究竟去哪了,未来要判定海漂猪的路线也不无可能。

二、乘着海漂物的非法移民

南漂?北漂?日本311大地震后[海漂旅行]

A码头、B船、C横带石鲷、D木构件、E&F浮球

看着层层厚厚的海带,你是不是也突然很想喝昆布排骨汤呢(误)?8年来,将近400种日本生物借海啸之力,漂洋过海移民到夏威夷与美国国土。在奥勒冈码头之后,还有第二个码头、67艘渔船、上百颗浮球等等。其中又以船携带的物种最多,让美国科学家提心吊胆。紫贻贝和裙带菜,都是赫赫有名、全球百大外来入侵种;其他像日本海星、矶蟹、麦杆虫等,也是有入侵史的生物。

三、外来种,就等于入侵吗?

要入侵,要先经过抵达、存活、繁衍与扩张的阶段。换句话说,即使成功登陆,是不是高风险的入侵种,还有待后续谨慎的监测与评估。科学家从311海啸的海漂物上挑了103种生物,分析生活史与环境分布的性状,从中比较有入侵纪录的物种。

他们发现,有入侵纪录的物种有较广的耐盐性,分布广,在热带和副热带气候都可以生存,不管是人造物、沙滩、砾石滩、礁石跟海漂物都可以活得好好的。因此,科学家做了最常见的海带入侵种指南,欢迎各界煮食海带汤,不,是通报当地农渔局啦!

一场大地震,意外让科学家对于大海和海漂物的认识又多了一些。随着船运的发达、极端气候与海洋垃圾越来越多,可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生物,透过人造物在大海间漂流移动。为了环境和大海,一起从生活中减少塑胶垃圾,有空就去净滩吧。

南漂?北漂?日本311大地震后[海漂旅行]

大量日本海啸垃圾陆续漂流至卑省海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