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時北洋水師10發9中,炮彈一發不剩,為何日艦就是不沉?

用戶61402406


十發九中?那是不可能的!儘管當年北洋水師官兵的素質算得上是亞洲海軍中素質最好的,但也絕對不會達到在戰場上十發九中的水平,甚至在現代戰爭中在各種精確導航的引導之下,現代火力打擊也很難達到這樣的水平。

但可以肯定的是,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所展現出來的炮火射擊能力還是相當值得令人稱道的,儘管發射出去的大部分是無法爆炸的穿甲彈,但也仍然給日軍以重大殺傷。



事實上根據戰後以及後來歷史學家的一些分析統計,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的炮火命中率大概在2%,可不要覺得這是什麼較低的命中率,在數千米外沒有什麼精確指導的遠程射擊當中,這樣的命中率已經相當不錯了,同期日軍也僅僅保持在1.5%,甚至在十幾年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期間,歐洲海軍也很難保持超過2%的命中率,所以有關黃海海戰中炮火技術方面的較量,北洋水師的官兵們是佔據優勢的,他們唯一缺失的,就是火炮質量和時代的差異,雖然保持著較高的命中率,但操縱老式的後膛炮對抗日軍先進的速射炮,雙拳難敵亂拳,日軍完全可以憑藉著高速射擊來彌補命中率方面的劣勢,所以在黃海海戰中日軍造成的殺傷,反而比北洋海軍造成的殺傷要大得多,北洋水師先後沉沒五艘軍艦,而日本聯合艦隊僅僅有五艘軍隊受傷。



當然這只是一個大概的統計數據,畢竟黃海海戰中有被擊沉的軍艦,在擊沉軍艦的身上是無法統計被擊中數量的,例如致遠號經遠號超勇號全部沉沒海底至今沒有被打撈出水,根本無法統計這三艘軍艦上的負傷情況,廣甲號和揚威好由於是擱淺沉沒,事後比較容易統計受損情況,但相比較之下,想統計一個絕對權威的數字肯定是不可能的。

但至少有一組數據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黃海海戰當中日本聯合艦隊一艦未沉,在他們的軍艦身上可以統計到實際受損情況,北洋海軍的命中率也是這麼統計出來的,但除了命中率之外,卻也還有著另外一組尷尬的數據,確切地說也間接交代了日本艦隊為何沒有軍艦沉沒的原因,那就是北洋海軍雖然有相當多的炮彈擊中了日本軍艦,但基本都是不能爆炸的穿甲彈,除了對船身造成破洞之外,根本形成不了致命殺傷,黃海海戰更像是一場新式火炮與遠程拋石機之間的對決。



例如黃海海戰中日軍有三艘軍艦的損失最為嚴重,即旗艦松島號、老式鐵甲艦比睿號、小型炮艦赤城號,赤城號這艘600噸的小軍艦前後遭到至少30發大口徑火炮的攻擊,無奈的是大部分炮彈都沒有爆炸或者彈頭只有兩三公斤左右的黑火藥,根本形成不了致命殺傷,諷刺的是,在反擊過程中赤城號發射爆破彈擊中了來遠號後甲板上的彈藥釀成大爆炸,讓整個軍艦的後半段報廢;比睿號死傷50多人,是所有日本軍艦中損失第二慘重的,但損失慘重的直接原因也僅僅是一發305毫米爆破彈恰好擊中了醫護室,一炮造成40餘人死傷,隨後的炮擊由於缺乏足夠的威力實在太過於乏力,第二發擊中的305毫米炮彈由於是穿甲彈根本沒有發生爆炸,錯過了擊沉這艘軍艦的大好時機;而更讓大家熟悉的松島號情況也是如此,軍艦官兵傷亡1/3,達到113人之多,但僅僅是來自於一顆北洋水師的305毫米炮彈引爆了炮房的彈藥造成大爆炸,炮彈本身根本造成不了這樣的傷亡,可惜的是像這樣的長榴彈北洋海軍少之又少,加上這樣的炮火命中率,指望每一顆爆破彈都能恰好擊中日艦並且引爆彈藥庫,這概率恐怕比買彩票還要小。

所以黃海海戰別怪運氣不好,只能說清朝海軍的準備實在不足,日本聯合艦隊的建設是為了戰爭而準備,北洋海軍的建設卻為了充實門面而準備,建軍之後就不打算再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早晚會被對手追上甚至消滅!這樣的教訓放到當年值得讓人警醒,放到現在更需要讓人警醒!


遼寧資深球迷


誠邀,如題。甲午海戰時北洋水師10發9中,炮彈一發不剩,為何日艦就是不沉?難道日本真有神助?當然不是,實際上日本軍艦如此耐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於中國的彈藥實在是太差了。

理論上來說,在甲午海戰爆發之前,沒人會想到堂堂大清會輸給曾經的藩國日本,畢竟擺在日本聯合艦隊面前的是大清世界第九,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船堅炮利,大清的鎮遠艦裝甲之厚度,站著白白捱上日本旗艦兩發炮彈都不會沉沒。

但是打仗不單單要有槍,也得有子彈

據史料記載,當時水軍火炮炮彈分成兩部分:彈頭和藥包。 火藥在藥包裡,而彈頭分為兩種,實心彈和開花彈。實心彈望文生義,一大塊金屬。開花彈則是內部由其他殺傷物,以求擊中方針後散開,殺傷有生力量。 當時中國能夠拷貝一部分實心彈,可是沒有出產大口徑開花彈的能力,所以開花彈十分昂貴,約合數千兩一枚。

數千兩一枚,貴嗎?也不貴,比起馬關條約2億兩白銀,便宜太多了。

大清的腐敗真是讓小編無話可說。戰前,戶部尚書翁同龢等人不滿洋務派,於是不僅卡北洋海軍經費,還不允許北洋水師進口備件。這樣一來,北洋的開花彈打一發少一發,其實北洋水師的命中率略高於日本聯合艦隊,但是北洋海軍的裝備太舊,射速方面大大不如日軍,舉個例子,日軍120mm炮達到了每分鐘11.3發的射速,而北洋則還算是用著10年前出產的老炮,射速為幾分鐘1發,同時北洋海軍裝備的多為實心彈,能擊穿裝甲,不能大面積殺傷人員,所以日本戰艦有很多傷痕累累被迫退出戰場而不沉。 北洋水兵拼了性命瞄準打中敵艦的,只是實心彈,至於開花彈嘛,戶部大老爺不準,銀子得給老佛爺修花園用。可嘆,可惜,可恨。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甲午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水師哪有10發9中那麼誇張啊……

此戰雙方戰損情況如下:

大東溝海戰的大致流程如下:

12時50分,定遠在5300米的距離上首開右舷巨炮,這一炮落在了“吉野”舷左100米處。10秒後,鎮遠在5200米的距離上打出第二發305毫米炮彈。2分鐘後,日艦在3500米的距離上群炮齊發,並一開始即擊毀了中方旗艦的旗語指揮系統。

13時09分,“西京丸”遭到中方軍艦炮擊。

13時10分,“超勇”起火,退出戰列,後沉沒。“比叡”則從定遠右側穿越中方隊列,冒著交叉火力攔擊,強行闖入中方橫隊後方,引起中方多艦的圍攻,“扶桑”趁機逃脫。

13時20分,“赤城”遭到中方多艘巡洋艦攻擊,退出戰場。

13時55分,“比叡”繞道中方橫隊右翼重新駛回,企圖追趕本隊,但旋即因大火而退出戰場。

14時20分,追擊“赤城”的“來遠”被擊中起火,被迫駛向淺水區自救。同時,“西京丸”掛出“赤城、比叡危險”的信號。

14時22分,“西京丸”掛出“我艦發生故障”的信號,退出戰場。

14時23分,“揚威”大火,隨之退出戰列,後擱淺。

第一遊擊隊在攻擊完“超勇”、“揚威”後,隨之準備在中方橫隊前進行一次大轉向,和中方各艦拉開距離,用另一側的舷炮攻擊。隨後,由於“信號聯繫搞錯”,日艦的運動一度產生混亂,最終將錯就錯,由本隊經北洋海軍右翼向其後方迂迴,第一遊擊隊則改為從北洋海軍前方迂迴其左翼。

14時30分,“平遠”裝備的47毫米哈乞開斯五管小速射炮接連命中“松島”的中央魚雷發射室和桅杆,但“平遠”旋即亦為“松島”擊中起火,主炮亦被毀,被迫駛向大鹿島方面淺水區自救。“廣丙”隨之也退出了戰場。

14時40分,撤退中的“西京丸”遭到“福龍”號魚雷艇的追擊。

15時05分, “福龍”在400米的距離上向“西京丸”射出了第一枚魚雷,隨後又再發射一枚魚雷,但均未命中。

15時10分,“定遠”前部中彈起火。

15時30分左右,日軍旗艦“松島”號被2枚305毫米炮彈擊中,引發炮彈殉爆,左舷炮架全部被毀,烈火迅速蔓延向全船,艦體向左傾斜5度,28人當場喪生,68人受傷。大致與之同時,“致遠”被日軍擊沉。隨後,“濟遠”、“廣甲”逃離戰場;“來遠”、“靖遠”、“經遠”亦相繼被逐出戰列,被迫退向淺水區自救,戰場上只剩下定、鎮二艦。日軍第一遊擊隊追擊四散逃離的中方巡洋艦,本隊5艦則圍攻定、鎮。

16點10分,“松島”號的大火被撲滅。但該艦也已經徹底喪失了指揮與戰鬥能力。伊東只好掛出信號旗,“命令各艦自由行動,努力奮戰”。

17時30分左右,“經遠”沉沒。

17時45分,本隊召回第一遊擊隊,退出戰場。中方倖存各艦,除“濟遠”一路逃回旅順、廣甲擱淺被棄艦外,其餘各艦在靖遠的指揮下重新集結,與定、鎮再度會合。海戰至此結束。

此戰在戰術上分析,此戰日軍中彈數最多的5艘軍艦依次為:“赤城”(30)、“比叡”(23)、“松島”(13)、“西京丸”(12)、“橋立”(11),其中,赤城和西京丸共中彈42枚,佔到前述五艦中彈總數(89)的47.2%,佔到全部12艘艦船中彈總數(134)的31.34%。其餘各艦的中彈數均低於9發,最低的“千代田”僅中彈3發。換言之,此戰中方三分之一強的有效火力打在了兩艘最無關緊要的軍艦上!而且中方缺乏爆炸彈,以大口徑火炮發射穿甲彈對付日本海軍這些無裝甲防護的小船,效果極差。實因此戰中不僅未能擊沉任何一艘,來遠反而被赤城擊傷,對此後的海戰造成了不利影響。

另外,當時北洋水師跟日本海軍已經有代差了。

1888年世界海軍界發生了新一輪的裝甲革命。英法兩國都開始使用鎳合金鋼板作為戰艦的裝甲材料。隨後,美國人H·A.哈維發明了表面硬化的鎳合金裝甲,使裝甲的防護效果大幅提升。152毫米的哈維式鎳鋼裝甲的防護效果可以比肩254毫米的鋼面鐵甲。

其結果是:

(1)產生了前無畏艦時代的成熟性戰列艦,日本在1894年訂購的“八島”和“富士”即是此種全新理念的代表.北洋海軍裝備的定、鎮式鐵甲艦立即徹底落伍。

(2)面對此種新式裝甲,巡洋艦上的火炮無論如何是難以有效穿甲了。這迫使巡洋艦的設計迴歸傳統思路,不再以對抗鐵甲艦為首要目標,而是重新追求“剋制敵方巡洋艦”這一傳統目標。

另外兩個技術變革則為此一回歸提供了強大助力:

第一個技術變革是軍艦驅動力革命,軍艦的速度大幅度提升。這顯然有利於強化傳統型巡洋艦的高航速特性。

第二個技術變革是中口徑火炮的射速大幅度提升,此種火炮雖無法擊穿主力艦的護甲,卻足以對付敵方的巡洋艦和商船,且可在短期內形成持續的高密度火力。同時,射速的提高更使此時相當原始的火控系統能夠發揮效用。

日本訂購的“千代田”、“吉野”、“秋津洲”便是此種新型巡洋艦的代表。都是貨真價實的“巡洋艦殺手”——殺老式巡洋艦更是得心應手。

其中“千代田”速度極快,更裝有大量速射炮。還裝備了新式哈維鎳鋼裝甲。在實戰中,該艦則是雙方唯一一艘創下零傷亡記錄的軍艦。

大東溝海戰其實就是一場具有代差的海戰,北洋水師盡力了,但勇敢和犧牲彌補不了技術上的巨大差距。


冷兵器研究所


這是網上找到的一張圖,但也真實的詮釋了甲午海戰的實質性情況,至於你說的十發九中這個情況不清楚,但事實上北洋水師的炮彈命中率確實要高於日艦,可北洋水師的炮彈卻不是高爆彈啊!再反觀日艦全都是速射炮又加上其炮彈裡面內含新式炸藥,就算命中率低,也照樣擊沉了北洋水師不少軍艦啊。

整個黃海海戰結束之後,北洋水師雖然命中率高於日本聯合艦隊但並未擊沉一艘日本戰艦,這並不是北洋水師的實力不如日聯合艦隊,而是北洋水師沒有炮彈啊!


宇澤歷史


十發九中?別搞笑了,在沒有火控雷達、瞄準全靠目視(抱著個六分儀測距)的年代,哪來的百發百中的艦炮。
即便是命中率最高的平遠,海戰過程中一共打了十炮,命中三炮,其中一炮還重創了日軍旗艦松島,其命中率也不過是30%,這還是仗著平遠和敵艦近距離肉搏以及北洋海軍官兵軍事素質高的結果。

而且整個大東溝海戰,北洋海軍大口徑主炮命中率大約5%,這個命中率在那個年代已經是高水平了,即便是當時第一海軍強國英國海軍也不過是這個命中率。日本海軍大口徑主炮命中率為0,其輸出主要靠其兩舷的速射炮。

日軍大量裝備阿姆斯特朗120毫米速射炮,因為此時海戰已經隨著中口徑速射炮的出現而重回縱隊
作戰,日本海軍大量裝備兩舷搭載速射炮的巡洋艦,通過兩舷密集的火力輸出殺傷甲班人員、使敵艦起火,從而打垮敵軍。

同時,日本海軍也大量裝備裝填下瀨火藥的開花彈。下瀨火藥就是日本海軍工程師下瀨雅臺以苦味酸火藥為主配置的,苦味酸火藥極為活躍,一碰就著火,而下瀨火藥更為活躍。
當然,野生精日會急著給它們主義洗地,說日本海軍直到日俄戰爭才裝備下瀨火藥。但是從大東溝海戰的細節來看,日本海軍此時大量裝備下瀨火藥開花彈。因為北洋海軍各艦中彈著火,以及日艦彈藥殉爆著火,大火燃燒的黃色煙霧就是日軍裝備下瀨火藥的明證。而且日軍旗艦松島被鎮遠命中導致彈藥殉爆,大火一度燒到了距離彈藥庫不遠的地方,燃燒引起的毒煙導致日本人無人敢救火。不過也是天不佑中華,戰場上忽然颳起一股歪風,把毒煙吹散了一些,松島損管隊員才敢進去救火。如果沒有這股妖風,松島就去見天照大神了。


而且松島運氣實在是太好了,不管被揍成什麼樣就是打不死,平遠曾經命中松島一炮,炮彈撕開松島脆弱的裝甲,先是貫穿並廢掉了松島的中央魚雷室,接著穿行到艦艉,打壞了主炮的液壓裝置,使主炮無法轉動。只可惜這一炮很可能是一發穿甲彈,也可能是一發不會爆炸的劣質開花彈,否則松島絕對會完蛋,因為主炮下面就是彈藥庫。
海戰當中松島作為日軍旗艦,被北洋海軍重點照顧,但是松島就是打不沉,為什麼?說白了就是彈不如人。

北洋海軍在海戰中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以及揚威四艦。致遠因為水密門橡膠破損,導致海水湧入鍋爐引起鍋爐爆炸而沉沒。經遠艦因致遠艦沉沒而失去側翼保護,在日軍第一遊擊隊四艦速射炮以及苦味酸開花彈的圍攻之下被重創,軍官相繼戰死殉國,水兵駕駛戰艦衝灘失敗而沉沒。超勇艦因為苦味酸火藥燃起大火而燃燒沉沒。揚威艦在戰場之外搶修之時,被慌不擇路的濟遠撞沉。第五個沉沒的廣甲不是在海戰中沉沒的,而是在逃跑時候觸礁,後濟遠拖帶失敗,被北洋海軍擊沉。
而日本海軍比叡、赤誠、西京丸、


松島四艦被重創,吉野艦也被打的夠慘。更何況北洋海軍開花彈大多劣質,經常有臭彈,而且也缺乏開花彈。雖然北洋海軍命中的挺漂亮,但是因為炮彈不給力而很難打沉敵艦。
比叡
吉野

浪速

赤誠
秋津洲



可見北洋海軍炮術都很好,水線、船舵以及其他要害部位都有命中,如果炮彈給力的話,勢必會帶走幾艘敵艦。

再者,北洋海軍六年沒有更換戰艦,再加上高強度的戰備訓練以及巡視海防的任務,戰艦嚴重老化。再者,由於清政府缺乏戰略眼光以及翁同龢領導的清流以《停購船械案》卡海軍的脖子,使得北洋海軍不僅無法購買戰艦,就連艦上設備維護保養都做不到。很多戰艦水密門破損、鍋爐即將報廢,僅有十艘戰艦能勉強出海作戰。而且,海軍戰艦因為長期使用劣質煤炭(開平礦務局把優質的五槽煤用於出口,出口對象甚至包括日本,給海軍提供的都是散碎的劣質煤炭),航速大幅降低。

另外,北洋海軍最缺的就是速射炮,而且北洋海軍戰艦落後於時代,船上缺少炮位,即便是海軍官兵素質再高、炮術再好,也無法彌補火力的貧弱。

反觀日本海軍,為了戰勝北洋海軍大力準備並建設海軍,自1888年開始大量購買戰艦,甚至有戰前才成軍的新艦。而且速射炮、優質煤炭以及開花彈等後勤保證,讓日本海軍戰鬥力大幅提高。雖然日本海軍軍事素質比不上北洋海軍,但是裝備的優勢足夠彌補。

結果就是,大東溝海戰北洋海軍苦苦支撐了五個小時,四艘戰艦的損失僅僅換來四艘敵艦被重創。如果北洋海軍戰艦能夠得到更新,並且在後勤上沒有壓力,那麼大東溝海戰的結果絕對會改寫。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我來回答!今天兒子剛好去劉公島旅遊回來拍了不少照片,我看了感觸頗深!




看看我們的大炮,這還不是最大的定遠艦上的305毫米主炮,只是濟遠艦的210毫米克虜伯主炮和一門甲板炮,但這也夠威武的了!但我們的大炮這麼強悍為什麼就打不沉一艘日艦呢?北洋水師的官兵訓練有素作戰勇敢,像濟遠艦管帶方伯謙這樣的敗類是極個別的,恐怕問題出在大炮的彈藥上!

當時北洋水師的主炮只有兩種炮彈:穿甲彈和榴彈,相信看過電影"甲午風雲"的朋友都記得吧,致遠艦上的水兵打開炮彈發現裡面裝滿沙子,實際是個誤解,當時的炮彈發射藥還是有的,沙子是裝在彈頭中增加配重,以便更好的穿透敵艦的裝甲,但這種炮彈只是穿透並不爆炸,只能打敵艦的水線部分威力極小,大部分都是無害通過。另一種就是爆破榴彈,這種炮彈倒是裝滿了炸藥,但那只是黑火藥威力不大,已經落後於時代了,為什麼不向西方列強購買大威力的炮彈呢?多種原因,主要就是當時的清政府固步自封,腐朽沒落,反正就是沒錢更新!就是這樣的炮彈各艦上還攜帶極少,很短時間就消耗一空,怎麼可能打的沉日艦!


軍艦夠強大水兵夠勇敢,

但這樣的政府配備出這樣的炮彈,還真的打不沉日艦!

水平有限,歡迎大家閱讀點評!


天佑我中華龍河鄉韻


敗了就是敗了,分析原因總結教訓是正道,如果胡亂找藉口,甚至推託責任與他人,就永遠不會進步,就不能避免問題再次發生。

北洋水師慘敗,原因並不僅僅是幾發炮彈的事情!

試分析如下:

一,硬件方面:1,劣勢,戰艦航速低,速射炮少,戰艦上載的炮彈少,開花彈比例低。2,優勢,鎮遠定遠無法輕易打沉,所配備武器威力驚人。

二,軟件方面:劣勢,1,現狀,戰爭是檢驗軍隊的唯一標準,勝敗反映的是和平時期軍隊建設管理的整體水平。不可否認,日本海軍的管理訓練水平,要好的多。軍容軍紀,單兵作戰的能力,受教育程度,艦長指揮官的個人水平和協調,都不容小看。2,戰前,指揮中心猶豫不決,造成中下層官兵準備茫然,具體到水師內部,包括,戰前動員,信息彙總,敵我實力分析,戰勝或戰敗兩種結果下的沙盤模擬和應急預案,戰略戰術的機動靈活,炮彈配備,都不充分。這說明統領丁汝昌的能力不足。3,戰鬥中,一開始,丁汝昌旗艦的指揮中心就被自己的炮彈震壞,真是丟人現眼到家了。接著無人指揮大家一起有效集中火力,擊沉敵方一個艦艇。部分艦艇逃跑,陣型大亂,沒有發揮出自己主力艦的優勢,導致失敗。

三,單單對比命中率,沒有意義。日本是速射炮,北洋水師射速慢,類似於機關槍和步槍的對比。

四,沒有人否認大多數基層官兵的愛國熱情和犧牲精神,北洋水師也有很多亮點,但是,失敗了就是失敗了,就要冷靜客觀找差距,不要再自我意淫。

五,到後期,北洋水師躲在基地,完全被動挨打,是指揮錯誤。魚雷艇集體逃跑,唉,簡直就無法評說了。一百多年後想一想,依舊是悲哀,惋惜,懊惱!




才辰日月


紙上的宣仔,為您解答。

首先北洋水師的命中率遠未達到10發9中,更不是什麼炮彈一發不剩。裝甲蒸汽艦時代雙方的交戰距離達到了數百米到5千米不等,航速在15~20節的範圍,這麼遠的距離和機動規避能力,艦炮根本不可能有如此高的命中率。

按照戰後的統計,日方被命中100mm以上大口徑炮彈統計如下:

共被命中133發。

而北洋水師各艦消耗彈藥為:

定遠號305mm克虜伯炮120發150mm克虜伯炮100發

鎮遠號305mm克虜伯炮97發,150mm克虜伯炮148發

靖遠號210mm克虜伯炮103發,150mm克虜伯炮30發

來遠號210mm克虜伯炮30發,150mm克虜伯炮28發

平遠號260mm克虜伯炮10發,150mm克虜伯炮不詳。

致遠、經遠、超勇、揚威沉沒,無從統計,廣甲、廣丙號消耗的彈藥不詳,濟遠消耗35發,計801發。超勇楊威開戰30分鐘即沉沒,2艘船按50發炮彈算,致遠是下午5時才沉沒,和靖遠號為姊妹艦,可以認為致遠號消耗彈藥應該和靖遠差不多或者更少。從打撈結果看,致遠艦上尚有210mm主炮炮彈,所以我們按消耗150發算。

打撈致遠艦時發現的炮彈

經遠艦和來遠艦同級,彈藥消耗也可以參考,按60發算。這樣北洋水師共消耗1061發。這樣可以計算命中率約為:133/1061=12%。

而按照鎮遠艦幫辦大副馬吉芬的回憶,他認為北洋水師的命中率是20%,日方是10%(以上均指大口徑炮彈命中率):

馬吉芬,唯一一個為大清帝國自殺殉國的外國人,值得尊敬。下圖為大東溝海戰後馬吉芬負傷時拍的照片

總之,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的命中率是高於聯合艦隊的。那為什麼日艦不沉呢?

原因主要是北洋水師當時裝備的黑火藥榴彈和實心穿甲彈均無法對裝甲巡洋艦和穹甲巡洋艦產生致命威脅。也就是隻能做到傷而不沉。黑火藥由於爆速只有600m/s,威力不足以撕開裝甲帶,讓船艙大量進水;而穿甲彈沒有裝藥,只能做到打出一個洞,損管得力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很快堵上。彈藥不力並非是英國和德國在坑北洋艦隊,而是當時的主流技術就是如此,矛的發展沒有趕上盾的發展。而日本則是比較激進的採用了下瀨火藥(苦味酸炸藥),爆速7350m/s。威力完全不在一個頂級。而且苦味酸炸藥還有一個附帶功能就是縱火。這種炸藥在爆炸後會粘附在船體上劇烈燃燒,即便是鋼板都可以燒到變形。這一點從鎮遠、定遠開戰不就即燃氣熊熊大火,超勇揚威也是被擊中起火後沉沒就可以看出下瀨火藥的毒辣。下瀨火藥甚至給北洋艦隊立了大功。鎮遠發射的一枚305mm主炮炮彈擊中松島後,引起了甲板上彈藥的殉爆,造成松島陷入了無可控制的大火災,使松島號傷亡慘重且完全喪失了戰鬥力。相比之下黑火藥的縱火能力就遠遠不如下瀨火藥。

另外一個北洋水師的運氣確實也是差了點,整個戰役北洋水師發射的魚雷無一命中,定深設置的過深,導致魚雷全部在船底穿行了過去,沒能撞擊到引信。要知道魚雷的威力可比主炮的炮彈大得多。

最後一個原因是北洋艦隊火力劣勢和速度劣勢,導致其始終無法掌控戰場主動權,對西京丸和赤城這樣廢柴級別的軟柿子,北洋艦隊沒辦法去捏。其實這兩艘軍艦一直都在打醬油,始終沒有投入核心戰場。被福龍號魚雷襲擊不成後,西京丸因為火炮故障,早早退出了戰場。

西京丸和赤城,壓根不敢和其他軍艦排成縱隊從態勢圖上看,明顯是日方控制著海戰的節奏

聯合艦隊其他軍艦,則大多數為穹甲巡洋艦。第一、第二游擊隊裡僅有比叡號的防護較為薄弱。而北洋水師這一方,防護極不均衡,比如開戰30分鐘沉沒的超勇、揚威均為輕巡洋艦,屬於嚴重落後時代的軍艦,鐵皮厚度僅為7mm。而觸礁沉沒的廣甲級純屬鐵脅木殼船,沒有任何防護能力,前裝填的火炮擊沉它都不是難事。這三艘船屬於日方小口徑速射炮都可以解決的菜。因此這麼算下來北洋水師真正被擊沉的且帶有防護能力的僅有經遠(裝甲巡洋艦)和致遠(穹甲巡洋艦)。經遠是打了整整5個半小時後才沉沒,致遠則是因為試圖撞擊浪速艦被對方集火才被打沉。

穹甲式巡洋艦,好處在於吃水線被擊穿,進水量也不足讓船體傾覆,防護效率相當高

裝甲巡洋艦的保護範圍更廣,代價是航速略低

鐵甲艦定遠和鎮遠,虛線圍成的圓角矩形為鐵甲堡裝甲帶

而定遠鎮遠這樣的鐵甲堡式巡洋艦,日軍使勁了全部力氣也沒能把這兩艘軍艦擊沉。定遠和鎮遠損失如下:

戦艦   「定遠」  被弾159発・死傷55名

戦艦   「鎮遠」  被弾220発・死傷41名

兩艘戰艦在黃海海戰中中彈數最多,但死傷人數和中彈數完全不成比例,被擊沉就更不可能了。

戰後的定遠艦,方框框出的都是中彈部位,可見沒有一處洞穿

總的說來,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蒸汽裝甲艦隊的廝殺,中日兩國充當了列強武器設計思路的小白鼠。在這場戰鬥中雙方武器的相對後世的無畏艦時代,均表現的比較低效。後世的前無畏艦,在中軸線安裝主炮塔,分別分佈在艦艏艦尾,可向兩側旋轉對敵,二級主炮炮塔集中安裝到艦中。而無畏艦則進一步取消了兩側分佈的二級主炮炮塔,增加主炮數量並全部集中在中軸線上。並徹底淘汰了北洋水師的橫隊+艦艏對敵的戰術,僅使用縱隊接敵。

前無畏戰列艦

無畏戰列艦


日德蘭海戰雙方隊形


宣仔


要問為什麼?先問是不是。

1,首先沒有十中九這麼高的命中率,根據戰後統計,日本人的命中率約在5%左右,根據資料統計,北洋水師的命中率要略高於日本,應該不會超過10%,所以不存在十發中九發這種說法。

2,北洋水師即使命中率高,所造成的傷害也不及日本聯合艦隊。原因有二:

第一是北洋水師炮彈匱乏,當時北洋水師所使用的有兩種炮彈,開花彈和實心彈,開花彈威力大,會通過爆炸來造成較大的殺傷面積,實心彈只有少量火藥,內部裝填大量石沙,通過質量和速度,命中目標後貫穿甲板,從而達到破壞艦體的目的。相對而言,開花彈威力要大於實心彈。

但北洋水師由於經費不足,所儲備的開花彈數量嚴重不足。所以命中日艦的開花彈也不多,大多是國產的實心彈,所以殺傷不高,而日艦大都裝備有充足的開花彈。

第二,即便是開花彈,北洋的裝備陳舊的開花彈威力也不及日本聯合艦隊採用新式火藥裝填的開花彈威力大。

第三,北洋水師裝備速射炮數量少,主要為大口徑重炮,雖然威力大但是射速慢,而日本聯合艦隊裝備大量速射炮,每分鐘可發射炮彈數要遠高於北洋水師的重炮,所以雖然日本聯合艦隊火炮命中率低,但是射速快,炮彈威力大,再加上艦隊機動性強,總噸位大,全國力量的支持,所以戰爭結果不言而喻。

反觀北洋水師後期被圍困,朝廷中還有不少人眼巴巴的期望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好用此戰失敗來做彈劾李鴻章的理由。政治腐敗,派系紛爭,制度落後,才是北洋水師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野史軼聞


如果說真的要提這個問題的話,就必須要說到中日甲午戰爭時期,當時世界海戰的整個發展,還有就是當時中國軍隊使用的炮彈問題。

我們先不說其他的,我們先說一個炮彈的問題,現在很多人出來所謂的闢謠,就說當時中日甲午戰爭索什麼泡蛋,裡面裝的沙子是正確的,但事實上這一點卻恰是錯誤的,大家上下實心彈,尤其是配重,但這種東西肯定是用重量或者是密度優勢一下子擊穿敵人裝甲怎麼可能用沙子,沙子的重量難道比鐵重嗎?

所以說所謂的充填沙子應該是指的一種開花但也就是炮彈內部裝的是炸藥放的是岩石隱性等到撞到地上的戰艦以後才會爆炸,將炮彈砸入軍艦內部然後再發生爆炸,這樣形成的二次傷害,對軍艦來說更加有害。

但是當時中國方面實在是沒有這樣的工業去生產這樣的炮彈,由於慈禧要修院子,所以很多的經費就用在了修園子上面。中國已經近幾年沒有購買新的戰艦,新的大炮,甚至是新的炮彈。

當時清政府命令天津的某個製造廠趕緊生產這種開花的結果,一個月時間只生產了40沒40枚是什麼概念?一個彈藥基數都不夠!

所謂的炮彈裡面充填沙子應該是兵械製造廠用這種充填沙子的炮彈去替代了炮彈裡面充填炸藥的開花彈!

有人會問不就是實體,但跟開花彈吧對,當時的軍艦有什麼區別?打中不就行了嗎?但是事實上在那個時期,整個世界軍艦發展的歷史進入了一個怪圈,就什麼呢?軍艦的防護超過了大炮的破壞能力!

在這個時候,鐵甲艦大規模的應用,並且鐵甲艦上面大量使用表面滲碳技術,(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而且對於戰列艦內部的某些重要的地區實行了重點防護,在這種情況之下,戰列艦想要擊沉,那就很困難了,實心彈砸過去就咱一個洞!

而且這個時候各國已經瞭解到軍艦一旦被擊穿了,必須要有相應的人員去進行維修,這就是俗稱的損管部隊,這個部隊,哪個國家最有名?美國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的航空母艦一半兒都進水了,航空母艦仍然能夠安全的行使到珍珠港,如果說一顆石心石穿透了,那麼只要把這個地區的隔水艙打開,等到過一段時間把這水給排出去,戰艦還是可以接著使用,所以說開花,但對於當時的日本戰艦的威力是最大的,但是中國艦隊沒有錢都去哪兒了?慈禧修園子,要錢。

包括接下來日俄之間發生對馬海戰,當時日本艦隊面對沙皇俄國的波羅地海艦隊,也是使用開花蛋一件幹掉了當時。俄羅斯的波羅地海艦隊的指揮艦上的指揮室,讓整個波羅地海艦隊徹底陷入癱瘓,才贏得了戰列艦歷史上史無前例的一次圍殲戰。

綜上所述,即便甲午戰爭期間中國的炮彈對日本艦隊的炮彈能夠實行命中,但是仍然還沒有辦法造成中創,只要不打到指揮部或者是,但要是日本艦隊就可以繼續攻擊,而且日本是中口徑速射火炮,火炮數量較多,打掉一門兩門,其他火炮還可以繼續工作,但是中國軍隊由於追求大口徑的火炮,所以一門戰艦上面所攜帶的火炮數量並不多,火炮一旦歇菜了,那麼這兩天建在海上就是一個活靶子。

所以說中日甲午海戰看起來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實際上是兩種海軍理念對撞在了一起,最後日本代表的中口徑速射火力火炮佔據了歷史的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