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为何没有直接北伐推翻清朝统治却,而是和袁世凯和谈?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紧接着国内数十个省份都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投靠革命军一边。在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革命形势仿佛一片看好。可是,当时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没有选择直接北伐推翻清政府统治,却与袁世凯和谈,其中有很多原因:

革命党力量薄弱,缺乏北伐实力

清末时候的革命党,说是党派,其实是一些立志于推翻满清政府势力的总称更合理一些。因为当时革命党的成分复杂,派系林立,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行动纲领。

当时,在革命党中的光复会、同盟会、地方实力派是三大派系。在同盟会里,有着华兴会、兴中会、共进会、文学社等这些派系。这些派系中,观点也是不一致。如华兴会和兴中会提倡五权分立与三民主义,共进会目标就是反对土地改革,同盟会提倡推翻满清政权建立共和政府,光复会主张恢复汉室,建立由汉人统治的国家政权。可以看到,革命党内部派系在对革命宗旨问题上,都是对立的。

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虽然由各个独立的省份派代表来构成。但是,大部分省份都宣告自主独立,不由革命党所控制。各个省份的实力派大多数是大地主和旧官僚势力的代表。在这些省份的实力派代表看来,大地主出身的袁世凯更能代表他们自身的利益。

当时,革命党遇到尴尬境遇就是没外援和没钱。当1911年底,孙中山回国的时候,国内流言他携带了巨款。孙中山却回答道:“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虽然孙中山带回是革命精神,但是革命的军费开支,革命政权的运转等各方面都需要巨额资金的资助。可是,当时投靠革命党的南方省份都是各自为政,盐税、关税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手中,欧美各国也不愿意借款支持革命,新生的民国财政资金可谓是非常匮乏。南京临时政府运作有限的经费,都还是由华侨募捐而来。

如《胡汉民自传》记载,胡汉民当时是孙中山的秘书长,在安徽前线告急的时候,无粮无饷,恳求南京临时政府拨军饷。当时,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大笔一挥,在批示单子写着拨款二十万银元救急。但是,胡汉民拿着批示的单子到财政部要钱的时候,才发现国库只有十枚银元了。

军队方面,当时南方各个省份起义的军队都是装备落后,没有统一管属,战斗力都是低于北洋新军。南京临时政府无论在军事、财政、行政等各方面,都管不了各个省份。各省的新军都是各自为政、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团结和凝聚在一起的力量。外国势力对中国也是虎视眈眈,随时找借口干涉当时中国的革命。

所以,在当时条件下,能选择和谈是最好的事情。毕竟,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经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千疮百孔,经不起全面内战的消耗。袁世凯当时是清朝政府的代表,有着强大的、现代化军事装备力量北洋新军。如果袁世凯下定决心和南方革命党拼命作战,受罪不仅仅是老百姓,还有着孙中山为代表的的同盟会。

当时,南京临时政府也计划分六路北伐,却由于内部矛盾和严重经济困难,以及袁世凯政治、军事的双重压力,再加上国际上的孤立和无援助,最终使北伐也归为泡影。

袁世凯的实力雄厚

在袁世凯一方面,乃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实权人物。他为称帝早做好了一切安排与准备。之前,他实施的振兴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政策,也为他获得工商界的广泛支持与立宪派的大力用户。最为重要的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武装力量——北洋军是袁世凯一手训练的军队,在某种意义来说是它的“私家军”,只听任将的命令,不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样,袁世凯确立了在国家军事中的霸权地位。

袁世凯也掌握着当时中国的至高权力。在1901年开始的八年时间内,国家统治阶层的权威人物,如荣禄、李鸿章、慈禧、刘绅一、张之洞等人都先后去世,政治权力产生了一种真空,这利于袁世凯趁机而入。可以说,这时候清王朝的中央政府权力已经被架空。

武昌起义之后,原先被清政府朝廷排挤和在家赋闲的袁世凯重新主持国家大局,代替奕劻登上了清政府朝廷的内阁总理大臣这个位置。这时候,袁世凯就策划了当皇帝的计划,他在战场上向南方革命军施压。

当时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意识到新生的共和制度内忧外患,如果能充分利用当时强大的袁世凯力量,能够用比较小的代价解决共和制度面临一切尴尬困境,能完成一部分革命的目标和任务。孙中山对于强大势力为背景的袁世凯,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如他说的:

“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

的确,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袁世凯是获得国内外各种力量肯定,稳定时局的最好人选。所以,孙中山多次通电袁世凯,以让位为条件,以获得袁世凯逼迫清朝皇帝退位,借此实现革命的目标。

终于,在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也宣告结束。在两日之后,孙中山也履行了自己事先的承诺,向参议院正式辞了大总统这一职务。

出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成本的需要

当时,南京临时政府在推翻清朝的时候,也想着维系清朝既有国家版图的问题。清政府的倒台,意味着原有属于非汉人的居住区,如新疆、西藏、蒙古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也要脱离中国的版土。如当时蒙古在沙俄的支持下,蠢蠢欲动闹独立,可以看到帝国主义分裂中国势力的猖狂。这就是为什么革命党人最初口号是“驱除鞑虏”,到后来变为维护国家统一的“五族共和”原因。

在1911-1912年,在袁世凯和革命党的南北议和的时候,孙中山通电各省的同盟会人士北伐,但是没多少派系支持他。主要是当时,一些有先见之明的革命人士也想着北伐不成功的军事和政治成本问题。这些有先见之明的人士也想到,如果孙中山国民政府的北伐不成功,清政府没有被推翻,就会出现南北分治的局面,整个中国就分为南北两大板块,这个局面也是任何中国人不愿意看到的。

最为重要是,当时英、美、德、日、法等帝国主义列强,很害怕革命党胜利之后不愿意做他们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于是,纷纷对革命党人施加不少压力,希望革命党人与清政府达成协议,也告诉孙中山“中国战争继续下去,将会危及外人的安全和利益。”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下,孙中山也愿意答应与袁世凯和谈的要求。

与袁世凯和谈,也有利于达成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目标

对于袁世凯的阴谋,孙中山也有所认识。在南北和议时候,他也收到了很多反映袁世凯一方面假装与革命党和谈,一方面发动对革命党进攻的电文,也领教了袁世凯投机分子两面派的政治手腕。

但是,当时孙中山对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共和的革命目标实现是充满了信心。他相信,当时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是一种民心所向和大势所趋。如果袁世凯真心赞成共和制度,力求统一中国,那么多年奋斗的革命目标也达成。如果袁世凯背叛中华民国实现共和制的宗旨,恢复帝制,那就是袁世凯失信于民。当袁世凯没有民心,扳倒袁世凯总比推翻顽固的清政府朝廷容易许多。

所以,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几个月,颁布了许多法令法规,建立了各项资本主义共和国的制度。尤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宪法,对防止袁世凯专制和独裁发挥一种“紧箍咒”的道路。当时,孙中山也提出自己让位必需要有条件的,如临时政府只能设立在南京,袁世凯必需在南京受任,必需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章。

当时,孙中山和革命派就认为,通过这些措施和今后的努力,能够约束袁世凯的权力,使国家走上共和国的轨道,革命的目标由此能够真正实现。

当然,历史的车轮并没有根据孙中山和革命派设想的方向来运行,袁世凯的政治手段和野心也超越了革命党人事先的预想,革命目标的实现比他想象的曲折与复杂很多。当革命党希望建立的共和制度,在袁世凯和后来北洋军阀践踏的时候,孙中山和革命党人依然重新战斗,为着实现革命理想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以至国共合作,发起国民革命运动。


七彩飞扬


小雪微鉴:说起历史上的辛亥革命,是实实在在的窝囊,由于孙中山的不彻底性,把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让袁世凯尝了个鲜。袁世凯是当时的满清老臣,他一方面游说革命党,说自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让宣统皇帝退位,另外一方面,他向隆裕太后保证,自己可以保全大清江山,这样的两面派到后来,果然窃取了革命党的胜利果实,成为了民国大总统。

如果没有袁世凯,小雪相信,大清朝也没有所谓的《优待条件》

说起这段历史,很多人都觉得,如果当时革命党可以所向披靡,不选择和袁世凯合作,宣统皇帝可能直接成为俘虏,大清朝也就没有了《优待条件》,后来也就没有北京政变。

但历史就是历史,我们要客观来看待。袁世凯这个人老奸巨猾,他一方面收受革命党的银票,一方面,又稳住清朝政府,后来自己还可以釜底抽薪,自己成为民国的大总统,大清国的另一个皇帝,享受一下万人朝拜的感觉。

这种人,终究会死在自己手里,后来,袁世凯病死,尸体都没有被埋葬,可谓死无葬身之地,他的做法,有违历史潮流,是众人唾弃的对象。

民国的初衷,是让宣统皇帝退位,自己的政权得以合法化,所以才有了袁世凯的窃国

在辛亥革命以后,孙文逃往日本,而众人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在当时,袁世凯是溥仪的希望,什么张勋、张作霖,都没有当时袁世凯的老奸巨猾,才让溥仪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这刚没登基多久,就退位了,溥仪也是一个可怜的孩子。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放在袁世凯身上,一点也不为过,如果他是一个忠肝义胆的人,就不会和民国和谈,而是死保皇帝,可能溥仪还不会退位,可是,这样的老奸巨猾的乱臣贼子,却和孙文玩起了阴谋诡计,最后,自己成为了赢家,《优待条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客观上,袁世凯的这种做法似乎保全了溥仪和清朝皇室,但是,这就是袁世凯的套路和阴险的地方。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1911年12月初,孙中山还在美国游历,有天他突然收到黄兴的电报,说是武昌的新军将有一番大动作,希望孙先生汇款支持。孙拍拍两手空空的口袋,想回电说哪有钱。但他忍住,摁住电报没有复电。不久他就在欧美的报纸上看到,革命军占领武昌的好消息。

武昌起义后,随即陕西、湖南、江西宣布独立。清廷派陆军大臣荫昌前去平乱,结果清军半月之后才出现在汉江边上,革命军早已做好应对措施,清军战败。10月25日,广州将军凤山被革命党人炸死,噩耗传回北京,清政府大惊,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陆海军,前去讨伐。

1911年10月29日,清政府下诏:先惩戒率先逃出武昌的湖广总督瑞澂,并且下令废除由满清皇室控制的内阁,实行责任内阁。11月1日,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等皇室成员相继辞职,随后袁世凯接任总理大臣。

11月27日,北洋军一举拿下汉阳,从而得以俯瞰整个武昌,一时声势大振,黄兴见大势已去,逃亡上海,武昌城内人心惶惶,清军嚷着要抓汉奸,城门口挤满了出逃的百姓,黎元洪所在的都督府被人点起了大火,他只得率部将办公处移往武昌附近的洪山。“泥菩萨”见情势危急,向已经独立的省市发出求救急电,奈何各省相互推脱,谁也不愿出兵援助。他们建议要不通电向清政府请求议和。11月30日,清廷内阁电告,冯国璋停战。值得庆贺的是,虽然武昌已失,但革命军在11月25日,已经占领南京。于是在12月2日,革命军将主力部队移往宁沪,权利中心往长三角洲搬迁。

虽然南方各省纷纷响应革命,但是他们成员复杂,有哥老会的,有旧官僚,有投机分子,也有爱国青年,导致各省之间各自为政,不相同属,权利涣散,势力薄弱。他们惧怕北洋精兵,担心难以取胜。为让独立的南方诸省形成一股势力,他们决定派出代表,商量建立临时政府。

在11月27日时,代表们就在汉口租界商议,组织政府的“二十一条大纲”,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和清政府媾和。

听说南方革命政府有意议和,狡猾的袁世凯闻到了机会,他宣布手下的北洋军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接下来,清廷皇室完全被他玩弄于鼓掌之中,最后隆裕太后没办法,和满朝官员痛哭流涕,答应还政于民,于1912年2月12日发布下诏书。


本草百晓生


如果武昌起义后革命党挥师北伐,必然被秒成渣渣!

武昌起义为什么能成功?大家仔细读当时的历史就能明白,不是革命党人的力量太强,而是满清的军队战斗力太渣!


武昌起义的骨干是革命党人,参与者有同盟会员、满清军队中的会党、洪门弟子和帮派成员等等。大家从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战斗力水平。

而且在起义酝酿过程中,也因为筹划不当,屡次出现差错,甚至还有人因为引爆了危险化学品(自制炸弹)而引起了满清官员的注意,更发生过起义名单泄漏的事。这也体现了当时革命党人的指挥水平。

这样一支队伍如果立即北伐,面临的是什么呢?


他们面临的是已经复出成为总理大臣的袁世凯的北洋新军。

北洋新局的战斗力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无敌的存在。袁世凯从小站练兵开始,就把这支军队当成自己的私人武装来用心培育,甚至每次发饷银,袁世凯都亲力亲为。

袁世凯是难得的练兵人才,而且他更花了大价钱提高北洋新军的装备水平。因为他知道,这只军队是他退而自保进取天下的筹码!

如果这两支军队迎面相撞,会有怎样的后果?自然是革命党人一败涂地!


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孙中山想趁袁世凯不备,确立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人选,结果袁世凯一怒之下让北洋新军出击,三下五除二就拿下了武汉三镇中的两镇,逼的革命党不得不再次妥协。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枪杆子里出政权,真是古今至理啊!


李飞叨


最根本的原因是南方革命军缺钱缺人缺枪。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一场以推翻满清政府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就此爆发。而这些革命军便是以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成员和进步青年为主。


南方革命军之所以选择在湖北武昌城发动武装暴动起义,主要是因为此时的湖北地区正是清政府守备空虚之时,原本驻扎在湖北本地的新军被调往四川地区平息保路运动。

而且武昌作为当时湖北省的省会,再加上隔江而望的汉口城作为清政府最早的一批对外通商口岸。因此湖北武汉地区也是当时中国最早一批接触到西方现代科学和新思想新文化的地区。

因此当时湖北的新军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革命党和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成员,这也是当时选择在武昌城发动辛亥革命的重要原因。

然而发动战争意味着需要雄厚的经济支持,尤其是人类社会进入热兵器时代之后,战争对于金钱的消耗和综合实力的依赖愈发强烈。但是孙中山和他所领导的革命党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他们开展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孙中山闹革命所依赖的资金主要是海外华侨和华人富商的支持。因此孙中山及革命党处于一种缺枪缺钱缺人的状态。

因此对于孙中山以及各地的武装革命军来说,都期待着能够早点结束战争,同时达到推翻满清政府的目的。因此当清政府再次启用袁世凯统帅北洋新军与南方革命军进行战斗时,尤其是南方革命军在北洋新军的镇压下呈现出颓败之势。这时南方革命军更寄希望于能够拉拢袁世凯反戈。

而袁世凯经过被清廷罢免职务又因南方闹革命而临危受命,也已经对满清政府丧失了信心和最后的忠诚。因此袁世凯对于南方革命军采取的政策是恩威并重,一边通过军事行动来迫使南方革命军感觉到北洋新军的实力,另外一方面则秘密派出谈判代表前往武昌城与南方革命军进行议和谈判。

最终孙中山及革命党人不得不以让位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条件换取了袁世凯的倒戈反清,这大大的减少了革命带来的流血牺牲,同时由于袁世凯的加入极大的增加了推翻清政府的可能性。

最终在袁世凯不断的逼宫之后,裕隆皇太后和满清的宗亲贵族选择接受袁世凯开出的优待政策条件,而宣布逊位诏书,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而孙中山和革命党人认为通过与袁世凯妥协换来的成果可以大大的减少流血和牺牲,但是也导致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珞珈山的猫


武昌首义一月之内,各省响应,十三省一市相继独立,势如奔涛,人心之所向,非兵力可阻挡,全国人民,望共和政体,甚于枯苗望雨。按理说,接下来应该是乘势北伐、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使中华崛起于东方之巅,谁知却是南北议和、清帝退位、北洋当政,让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为什么好好的革命最后成了妥协?

其实总结来说就是“队友不给力,敌人太狡猾”。首先辛亥革命看似形势一片大好,其实危机重重,很多人并不是意志坚定的革命者,只不过一时被感染,头脑发热,一段时间后革命热情消退,就开始谋求妥协。其次,革命看似声势浩大,然而内部并不统一,互相之间不能协调。

而面对的敌人袁世凯又是狡诈多变、老辣圆滑,一面以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北洋军在战场上威逼和在国际上拉拢列强孤立南京临时政府;另一方面又提出和谈,伪装出赞同民主、共和的形象欺骗革命党人。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曾一度计划分六路北伐,但由于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内部矛盾,结果未能实现,后来面对袁世凯军事政治的双重压力以及国际的孤立无援,使得北伐最终成为泡影。

最后在国家动荡、列强窥伺、领土分裂等内忧外患下,南北通过和谈,在以结束帝制、实现共和的前提下,再次实现统一。


七七六十一


首先,辛亥革命还没来及北伐,就已经和人家打起来了;其次,如果不和谈,势必两败俱伤。

我们的历史教学,基本都是在叙述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而对中间的过程忽略。这导致我们的认知经常会出现一些盲区,比如说我们知道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大总统;1912年2月13日,和谈达成后,孙中山卸任。那么中间呢?发生了什么?

武昌起义后不久,在家赋闲的袁世凯起复主持大局,接替奕劻成为内阁总理大臣的他甚至亲临湖北接受指挥作战。但是武昌的事情还没完,从成都到南京、上海,都已经全部光复,短短数月,江南已经全部是起义军的天下了。

但是在1912年的1月,情况又发生了逆转。因为南方的起义军虽然人多,但是实力并不强;相比之下,袁世凯亲自编练的北洋六镇实力就要强大得多。在南北的交战过程中,南军也多次败于北洋陆军手中,形式一度陷入僵持。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敏锐地意识到,他是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负手。他倒下哪边,哪边就会赢。因此,习惯了纵横捭阖的袁世凯,一方面继续在面子上维持着清廷,另一方面却又密令手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以向朝廷施压。

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国驻华公使也转变态度,支持清帝逊位。而南方也无力继续以武力发动北伐,因此和谈便摆在台面上。而彼时,能为南北所共识、实力最强者,只有袁世凯,因此孙文辞职,袁世凯就任。

在当时的条件下,能选择和谈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毕竟,已经千疮百孔的中国经不起全面内战。而袁世凯作为当时清廷的代表、实际上的武装总司令,也只能和他谈。否则,一旦袁世凯下定决心和南方死磕到底,那受罪的就不只有老百姓,还有孙文他们那些同盟会了。



青言论史


其实很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了,那就是革命党根本没有推翻清朝的实力。而只有袁世凯才有这个实力。

其实历史发展到这个时候,大清灭亡已经是迟早的事了。但是这个时候大清比较是搜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革命党早早的就在活动了,也举行了多次的起义,但是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辛亥革命以武昌起义为揭幕战。虽然武昌起义算是胜利了,但是这个时候大清还是控制着绝大部分的中国领土,而清王朝这个时候所依靠的就是袁世凯的新军。

其实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清朝的八旗兵已经算是没有了,名存实亡了。而湘军,淮军也基本上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个时候只有袁世凯训练的新军才是大清所依靠的。

袁世凯的新军首先来说都是接受西方的军事训练和武器。其次来说这个时候新军大概有7万多人,可以说是大清最后的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北洋新军一共是六镇,一个镇大概是1.2万人,第一镇是清廷贵族控制,其余的都在袁世凯的手里。北洋新军有多厉害,后来的北洋军阀基本算是控制了整个中国,1914年的时候袁世凯就派出了三个旅就把四川搞定了。想想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有多厉害。

武昌起义之后,革命党控制的军队这个时候只有三千多人,其实袁世凯完全是可以把革命党打败的,但是袁世凯也知道这个时候都在反对清廷,加上袁世凯的野心,所以这个时候袁世凯边打边谈,不是一方面的谈,而是两方都谈,袁世凯即和清廷谈判,也和革命党谈判。革命党是袁世凯要挟清廷的筹码,而清廷也是袁世凯要挟革命党的筹码。

可以说这个时候袁世凯站在哪边,天平就会偏向哪方。不然革命党真的会和袁世凯谈判吗?

当时的清军已经把革命党打的没有退路了,失败也是近在咫尺了。汉口也被清军占领了,革命党多次进攻都没有夺回来。当时革命党已经是穷途末路了,不然会和袁世凯谈判吗?会把江山让给袁世凯吗?


中国历史研究所


辛亥革命虽然来势凶猛,但是很明显的是后劲不足。

大清朝的倒台,辛亥革命虽然是起到了一个导火索的作用,但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清确实到了强弩之末了。而辛亥革命恰好就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稻草的意义自然是十分重大的,但是其重量,那可就不一定了。


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清政府的众多省市都开始宣布了自己脱离清政府,但是纵观整个革命过程,这武昌起义似乎效果也就仅限于很少的一些地方,而其他的几乎都是各自自己做出的决定,这一次他们起了多大的作用,还真是不好说。


革命党人发动了起义,但是他们又有多少人?多少装备?

无疑,他们的力量是十分薄弱的,甚至可以说清王朝的崩盘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力量小,规模散,缺乏装备。较之历史上结束暮年王朝的起义军,他们的实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清是怎么亡的,实际上还是他们的大限到了。

这样虚弱的力量又怎么可以稳固后面的局势,就算他们不去依靠袁世凯,最后的结果也必然是将胜利的果实拱手让人。


是阿维啊


1911年武昌起义 的成功,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圆满成功。紧接着数十个省份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管辖,投靠革命军。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一时间中国两个政权相互对立,搞得清朝皇族们胆战心惊。这个时候袁世凯抓住机会,趁机夺取清政府的实权,而袁世凯也在寻找机会,企图和革命军搭上关系,能够从中捞取利益。

革命军虽然宣布独立,但是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这个时候孙中山打算和袁世凯和谈,这其中有以下几点原因。

1、革命军孤立无援

南京临时政府虽然宣布成立,可是各国并不承认,所以对于革命军来说他们孤立无援。相反清政府作为“洋人的朝廷”,外援还是很多的,毕竟他们不想失去这只肥羊。所以孙中山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让他很是头疼。

2、经济欠缺

临时政府虽然起义多次,也取得过胜利,但是在财政上却是一贫如洗。起义所需之钱主要来源于海外华人华侨的捐赠,孙中山虽然拥有很多的钱财,却是完全不够用,再加上洋人对其断了经济来源,简直是太困难了。而清政府却不一样,虽然欠了不少钱,剩余的钱财却是临时政府不能比的,再加上洋人对其大力扶持,所以孙中山无法与其抗衡。



3、孙中山先生的国父风范

袁世凯这个人比较圆滑,作为旧式官僚集团中之一员,所以善于曲意迎合,而且他可以为了利益抛弃群众,这也是一个可耻的地方。反观孙中山先生呢,虽然革命可以成功,但是最后的结局就是希望能够国内百姓免受战火之苦。如果打起仗来,受苦受害的还是老百姓,孙中山先生怎么能够忍心让老百姓受难。所以孙中山先生决定和袁世凯和谈,此乃国父之风范!


当时的情况不容乐观,而且孙中山先生很是着急,所以紧急情况下,为了百姓们的生活,孙中山先生选择了和谈。最终决定把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这个代价就是袁世凯需要推翻清朝的统治。

我是南楠,感谢大家的观看。如果感觉还可以的话,请点个关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