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淡忘的王又宸

 王又宸(1883-1938),原名國棟,字痴公,號幼臣。原籍山東掖縣,癸未年生於北京。其父王寶臣曾於晚清工部任職,負責宮廷內部工程核算等事宜,相當於今工程師。又宸自幼酷愛京劇,又具有得天獨厚的天賦好嗓,且大小嗓皆精。尤對譚鑫培之演唱極為崇拜,經常到戲園觀看譚老闆的演出,回來後必放開歌喉高聲學唱,達到如醉如痴之境地,經常出入茶館、票房等處演唱,結交票界與劇界人士,相互切磋與請益,以提高自己之演唱技藝。

 

 王又宸早年曾於當鋪學徒,凡當鋪業務皆為精通,對送來典當之物,經他之手立能斷定其價值,真假物件一看便知。當年攝政王與其父有所交往,曾欲於京東某縣為其謀一官職,他卻婉言謝絕不願為官。總渴望有朝一日能成為一名京劇演員,方遂心願。


不該淡忘的王又宸

王又宸之《翠屏山》


 王又宸嗓音寬厚清亮,聲腔圓潤頗有韻味。所學譚腔不僅得到觀眾稱讚,亦受譚鑫培的賞識。所演劇目多為譚派之戲,未下海之前即已小有名氣。他謙虛好學,廣益多師。他曾向李壽山(1866-1932,李寶櫆之祖父)請益。李先生曾親到永光寺西街王的寓所登門授藝,《別母亂箭》即得李老親傳。並向劉景然(1844-1929,劉盛通之父)求教。王榮山(1890-1942)雖小於又宸7歲,但他甚得譚鑫培青睞,並邀其人“同慶班”,曾為譚配演多戲。王又宸享名後,仍虛心向王榮山請教,諸如《法門寺》、《珠簾寨》、《南陽關》等戲,即為王榮山所授。時人稱王又宸為“王三爺”。

 

 他苦心鑽研譚派藝術,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20多歲時即下海成為正式演員。首次赴滬一炮而紅。因上海觀眾極為崇拜譚鑫培,王又宸赴滬之時,譚已三次抵滬演出,給這位譚派老生王三爺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不該淡忘的王又宸

王又宸之《戰蒲關》


 又宸攜妻帶子在滬演出數年之久,紅遍上海灘。其前室奚氏即亡於滬上。譚得知又宸在滬極紅,更加喜愛於他,並將小女翠珍許配與他做為填房。又宸比譚女大7歲,況奚氏還留下一男一女兩個兒女,可見譚老闆對愛婿是多麼器重。譚鑫培曾帶翠珍進宮,頗得慈禧厚愛,結婚時慈禧還贈賜一個平底寬邊的銅盆作為妝奩,銅盆邊沿上面還刻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憲熙皇太后上賞譚鑫培之女嫁妝銅盆”。惜此物於“文革”時砸毀當作廢銅賣掉。


不該淡忘的王又宸

慈禧賞譚鑫培之女嫁妝銅盆


 譚鑫培於1915年第六次赴滬演出,這是他最後一次到上海。1917年便與世長辭了。1918年王又宸再度南下,時年35歲正是盛年,又是譚的門婿,上海觀眾對他更加歡迎,又宸能接替譚鑫培,可見其號召力之強。鴻慶班時王又宸為頭牌老生,為其掛二牌的旦角是比他小17歲的白牡丹(荀慧生),曾合演《烏龍院》等劇深獲好評。後又與尚小云合作多年。二十年代末自行組班,言菊朋、章遏雲等即搭此班演出。三十年代正是王又宸的鼎盛時期,往來平、津兩地,與其合作者有芙蓉草、姜妙香、王泉奎、文亮臣、茹富蕙,以及尚在年輕的袁世海、陳盛蓀、楊盛春、貫盛習、張君秋等。王又宸極力提攜張君秋,帶他同去赴津演出,使這個年輕的張君秋更負盛譽。

 

 1938年,月底至2月初,時值春節期間,王又宸應中國大戲院孟少臣之邀,赴津門演出,同去者有淨角侯喜瑞、旦角張君秋、武生為其子王士英。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其中竟有9天為日夜兩場。可容一千八百多人的劇場,幾乎天天客滿。戲院經理孟三爺特給王三爺掛了個“彩”——紅包500銀元,並提出根據觀眾要求,再煩王老闆加演一場作為臨別紀念,為不辜負津門觀眾的厚愛,決定於正月十八貼演《四郎探母》,是日演出盛況空前,王又宸全力投入極為賣力,萬沒想到此場真成了“臨別紀念”,這是他臨終前最後一次演出。


不該淡忘的王又宸

王又宸、陳盛蓀之《探母》

 

 在天津他即從報紙上得知楊小樓於正月十五病故的消息,當時還說:“楊老闆走了,老人又沒了一位。”他於正月二十一離津返京,中途路上對其子說:“士英,這場戲我脫了層皮呀!”

 

 返京次日便覺不適,忙請來中醫董子鶴,診斷是因感冒引起的不適。第二天晚上董大夫又來看望,已見好,走時已是晚11點多了,王又宸還對董大夫說:“明天我就不找你啦!”結果還真不用請這位大夫了。待董走後僅一個多小時,全家剛入睡,忽然王夫人譚氏匆匆由北屋跑到西房,“砰砰砰!”急敲門窗道:“士英,你快起來瞧瞧來吧!”待士英跑到床前,只見其父頭已偏向一邊不省人事,連喚數聲不見迴音,急忙跑到門房叫人用汽車快去接大夫,返回後即將其父扶起坐在懷中,待大夫來時為時已晚,人已停止呼吸,這位意大利大夫診斷為“心臟麻痺”(即心肌梗塞),得此病之人不宜亂動,家裡人哪懂此事?士英急問:“有沒有藥能搶救呀?”回說“此藥現在美國還沒運來。”這不是等於沒說嗎?王又宸就這樣於2月23日(正月二十四)凌晨一時多辭世而去,享年僅55歲。

 

 王又宸與其內兄譚小培同庚,譚小培1953年才謝世。戊寅年武生泰斗楊小樓剛剛故去9天,還尚未發喪,這位譚派老生王三爺即隨後而去。一文一武結伴而行。


不該淡忘的王又宸

王又宸之諸葛亮

 

 王又宸擅演劇目有《連營寨》、《洪羊洞》、《南陽關》、《李陵碑》、《失街亭》、《清風亭》、《烏龍院》、《盜魂鈴》、《諸葛亮招親》等。《連營寨》是他的傑作,每上座欠佳之時,即貼此戲招攬觀眾。該劇曾於高亭、百代等唱片公司灌製了唱片傳世。王又宸、譚翠珍夫婦,早年曾捐贈白雲觀一副紅緞繡花幡條兒和經幢。今此物仍在,現存於後海鴉兒衚衕廣化寺。譚翠珍於1975年病故,享年85歲。生有一男四女,僅其子士英從事京劇藝術事業,工武生。


不該淡忘的王又宸

王又宸與子士英

 

 王士英,生於1917年,初習花臉,11歲從霍仲三學藝,曾學得《御果園》、《天水關》等。並從文春寶、劉春利、楊春龍等練功。曾從甄洪奎習《天官賜福》、《渭水河》、《武昭關》、《戰蒲關》等。13歲改習武生,由錢富川開蒙,特請錢先生到家授藝,打下了堅實的武功基礎。先後學了《武文華》、《長坂坡》、《挑滑車》、《豔陽樓》、《鐵籠山》、《狀元印》、《安天會》、《連環套》及《霸王別姬》等,後又向丁永利問藝。藝成後隨父於京津各地演出。最後一次隨父津門演出時,與侯喜瑞同臺演出,承蒙提攜受益匪淺。一次演出《連環套》,“拜山”那場,在侯老的藝術感染下,使士英的表演極為入戲,侯老對這個年青的黃天霸甚為滿意。到了末一場,當竇爾墩唸完:“我與你父結冤仇,如今懷恨有數秋。插刀盜鉤恩情厚,也罷,兩下的冤仇一筆鉤。”朱光祖說:“好朋友!”可王士英這個黃天霸卻加了句臺詞“好!”這是因為侯老的表演太精彩了,他是不由自己脫口而出,竟然在臺上給侯老叫起好來了,幸虧被臺下炸窩的好聲給壓下去了。


不該淡忘的王又宸

王士英練習打把子

 

 王又宸病故後,停靈“五七”,後葬於德勝門外王宅自家塋地。王士英在家守孝侍奉其母,暫未演出。後應邀與筱翠花、童芷苓、梁秀娟、侯喜瑞等搭班演出。曾與童芷苓、李宗義等赴濟南演出,隨之又赴青島,因李宗義未去,王士英還應老生演出了《四郎探母》等。1950年參加了新疆軍區京劇團,1955年轉業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京劇團,直到1987年退休,在新疆度過了37個春秋,1988年才回到北京永光寺西街舊宅內居住。在紀念譚鑫培誕辰150週年之時,以80多歲高齡,高唱一曲《長坂坡》,氣力充沛子龍風度猶存。今與其子繼來—家四口共享天倫之樂,身心甚是健康,每日必騎自行車外出活動。此文即是筆者與其交談而成。1999年11月4日,亦病故於北屋其父病逝之處,享年83歲。

 

 (《京師梨園軼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