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换,朱元璋直夸是清官,刘伯温却说“此人留不得!”为什么?

秉烛读春秋


何为清官?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心忧百姓,公正廉洁、不贪污受贿。

我们了解到的历史上著名清官有很多,像明朝的曹学程、海瑞,清朝的于成龙。尤其是海瑞,平日生活节俭,老母亲过寿,也只有两斤肉,死后更是连棺材都买不起。我相信这样的人身衣服也一定是破了又补,补了又破,比起我们今天说的张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为节俭,为什么海瑞又被后人评为大清官,而张昶却只能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题主也说了,张昶衣服破了也不换,朱元璋直夸他是清官,而刘伯温却说他留不得。看似二者之间有绝对联系,但我相信,一位皇帝是绝不能因为一位大臣的穿着就草率的评定他是清官,何况是朱元璋这样能从放牛娃一步一步当上皇帝的人,他也不可能仅仅因为刘伯温的一句话就判了张昶的死刑。为什么会有人把二者联系起来呢?我觉得是因为民间过于把刘伯温神化,都认为朱元璋能当皇帝,是因为有了刘伯温这人。

言归正传,我们先来了解下张昶是个怎样的人。

前朝大臣,户部尚书

张昶在朱元璋还没称帝的时候,张昶在元王朝担任户部尚书一职,他到朱元璋手下为官可以说是一个巧合。朱元璋当时刚解决了他的死对头陈友谅,即将扫平江南的时候,元朝政府连忙派户部尚书张昶来封他为官,元政府天真的以为朱元璋是可以利用的,给点钱就是了,而朱元璋不仅把官辞了,还顺势留下了来封官的张昶,还对刘伯温说“元朝送了个贤人给我,你们没事可以和他多谈谈。”朱元璋当时身边一堆可以带兵打仗的人才,正是缺乏像张昶这样的文官,自然要留下他。

身在曹营心在汉

张昶的死绝不会是因为刘伯温的一席话,毕竟在大治贪污之风的明朝,像张昶这样廉洁的做法,应该受到大力表扬,大肆宣传一番,号召所有官员向他学习。朱元璋杀他绝对是因为张昶这人有二心,这是疑心重重的朱元璋不能忍的。

张昶原本在元朝当官当得好好的,突然被你朱元璋扣留下来自然是心有不甘。在明朝为官时,也是“以元之旧臣,心常怏怏”更过分的是他从来不忘自己是元朝旧臣,还说“吾仍思归故土也”还对自己的亲信说“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

在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元朝势力仍然具有威胁,张昶就多次劝阻朱元璋,大概意思就是说天下已经打下来了,你可以好好享受一番。还写了大量文章歌功颂德。后来他又劝朱元璋重刑法,破兼并之家,多陈厉民之术,目的就是想要朱元璋失去人心。

朱元璋心里明白这个人是收不服的,就想放他走,而这时张昶又托人传信偷偷询问他儿子是否还活着。这更加想让朱元璋杀他。最后彻底让朱元璋坚定非杀他不可的是张昶生病时,他的“好友”杨宪来看望他,结果发现他手书上的“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有二心,这是朱元璋绝对不能忍的,这才是张昶被杀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因为刘伯温的一席话。


雨霁视角


同样一个人,朱元璋看他是清官,刘伯温看他是祸根,最后朱元璋果断地杀掉了他,这个人是谁呢?


他便是张昶!

张昶是元朝末期的户部尚书,在元朝混得风生水起,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可是因为一系列的原因被朱元璋收编,然后在明初成为了大明的户部侍郎。之所以太祖能够欣赏他,这是因为此人确实是有两把刷子,不仅把明朝的户部治理的是稳稳当当,而且还为人谦和,做事严谨。


有一次太祖在朝中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他破旧的衣服,随即就对这个人大加的赞赏,并直夸此人身为户部的一把手,居然还如此的节俭,简直就是国家之幸,在夸奖结束后,太祖还非常客气的对他大加赏赐。

一般说来,自己的大臣穿着旧衣服生活节俭,作为皇帝应该是比较高兴的。


只不过题目中所说的这个人也就是张昶,事实上是有很大问题的,因为刘伯温识破了他的居心,然后在朱元璋心里给他埋下种子!所以最终劝朱元璋杀了他。


那么刘伯温为什么说:“此人留不得”?


但是张昶这个人虽然在替朱元璋工作,但是他却是效忠元朝的。关键是这人也从来不讳言自己是元朝的忠臣,趁着职务之便,和元朝书信往来,老想着回北方。


其实这或许也不能怪张昶,毕竟人家家在北方(宛平),在元朝的官职也不低,原本老婆孩子热炕头,出一次差,被你老朱给扣了,纯属意外。


但是这边厢,朱元璋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心想收服张昶,想让张昶从内心里愿意给自己干活。所以也经常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筵,经常赐金银绸缎给张昶。这让朱元璋的好兄弟们看得眼红不已。


但是这位张昶生在福中不知福,整天穿着一身旧衣服。这个桥段大家应该非常熟悉,


但是朱元璋却认为,“人才难得啊。”你看到底是元大都来得,不但有学问,而且为官清廉,这是个好官。如果官官如此,我老朱岂不是有福了?这边厢,差点要号召百官向张昶学习了。


此刻刘伯温却说话了,“此人留不得。他这是在给元朝守节呢。”


但是很快一件事情的发生了:


《大明律》编纂与适用在法律方面使用轻典,还是使用重典上,张昶和其他人发生了冲突。

张昶主张用重典,所谓乱世当用重点典;

但是刘基等人认为此刻要发展,就要继续笼络别人,就要轻刑法。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立场不同而已,本质上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张昶的悲剧也就开始了。

“劝上重刑法,破兼并之家,多陈厉民之术,欲 上失人心,阴为元计。”

有了刘基等这样的话之后,朱元璋会更信谁的?当然是刘基的,因为在朱元璋的心理,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那便是“赵高”。他认为张昶这是在学赵高。


当时张昶卧病在床,杨宪前往探视,突然得到一份张昶私通元朝的信,立刻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得知后非常生气,命令大都督府审问张昶,张昶再信的背后写了八个大字。

“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元至正27年6月,朱元璋认为张昶“是无法被再教育”的对象,于是下令诛杀张昶。


“伴君如伴虎”,尤其伴朱元璋的“君”,就更加了。


当刘伯温让朱元璋对张昶埋下怀疑种子时,他便已经在心里有了某种认定。在这种认定下,不管他做什么,就都可以被作为那种认定的论据。


总结:元朝归降朱元璋的大臣张昶,本是一位连衣服都舍不得换、经常穿破衣的清官,可因为朱元璋的“怀疑种子”,他这个优点竟也成了他被诛杀的理由之一。


路之意


朱元璋称帝之后,他手下的一个臣子一直工作兢兢业业,并且长期穿着破旧的衣服。朱元璋还直夸这个人是个大清官,但是刘伯温听说了之后就说要赶快杀掉他,因为他居心叵测,完全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这个大臣名叫张昶,本来是元朝的户部尚书,是元顺帝派来作为使臣招降朱元璋的。只不过朱元璋和张昶进行交谈之后,发现张昶这个人非常的有才能,所以将他强行的留下来给自己当官。张昶在朱元璋的阵营留了下来之后,也是非常兢兢业业的工作,看起来似乎是非常感谢朱元璋的知遇之恩。



朱元璋的政权建立之后,必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才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天下。只不过朱元璋的众多手下大部分都出自于底层,对法律这种比较专业的东西了解的实在不多,所以刘伯温向朱元璋推荐了由张昶来制定新政权的法律。朱元璋也觉得这个建议非常的合理,因为所以是元朝的大官,对这方面的知识全面了解的非常的深,所以就任命张昶负责这项制定法律的重任。



张昶也确实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来,让朱元璋也感到比较欣慰。只不过这套法律在实行的时候,让朱元璋感到有点不对劲。因为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这套法律有点过于严厉了,并且收的税收比元朝收的还要多。本来朱元璋出自底层,对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的官员是非常的痛恨。但是由于张昶一直穿着破旧的衣服,表现出一副大清官的样子出来,所以朱元璋也没怎么去怀疑他。



后来有一次朱元璋就和刘伯温说起这件事,刘伯温立刻劝朱元璋赶快杀掉张昶,因为经过刘伯温的密切关注和监视,发现张昶这个人实在是有点问题。因为他一直怀念着元顺帝,一直想回到元顺帝那边去。并且从他家里搜出了一些相关的信件,其中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的言论。而且他制定法律的动机根本就不好,制定出严酷的法律来,就是为了让朱元璋的政权不稳,从而使元朝能够得以复辟。当别人提出异议的时候,他还振振有词的说是乱世就应当采用重典。



朱元璋听到这些之后,自然感觉相当的愤怒,最后就杀掉了张昶,因为在他的阵营里可容不得这样心怀叵测的人存在。


天龙论史


大臣衣服旧了不换,破了打个补丁继续穿,皇帝赏下来的金银绸缎也是能不要就不要,推不了就堆在家里也不用。这是什么人?这是典型的清官呀,是清如镜,明如水的好官。

这件事发生在贪腐成风的明洪武年间,简直就是不可思议。但是这件事还真的就发生了,这个大臣名叫张昶,是原来元朝的户部尚书,有一次奉旨到南方见朱元璋,因为足智果敢,谋略出众,被朱元璋留在了南京,还给了个参知政事的官,让他帮着参谋国事。

按说张昶人又有才,又特别清廉,他应该是朱元璋最需要的人才,也是朱元璋最喜欢的人才。但是张昶却在最后被朱元璋给杀掉了,杀张昶的建议是诚意伯刘伯温提出来的,而刘伯温要求朱元璋杀张昶的原因居然是因为他那一身破了都不肯换掉的旧衣服。为何?

朱元璋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而刘伯温却看穿了张昶的内心世界,那就是张昶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土,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呀!刘伯温是什么人?民间都已经把他神化了,说他“神机妙算,前知八百年,后知五百载”,大明江山能够建立起来,刘伯温有一大半的功劳。

他发现张昶不仅是破衣服不肯换,有些做法也是极不正常。例如,当时元朝势力还在,大都还没有攻破,张昶却写了很多文章,都是给朱元璋歌功的。并且还上表劝朱元璋,说天下几乎已经差不多定了,剩下的一些小地方,交给大将们去打就行了,皇上您可以安心享受后宫幸福生活了。

朱元璋不是那种安乐享受的帝王,但是他也没有往太多的地方想,刘伯温知道后,马上意识到张昶居心不良。

紧接着张昶又劝朱元璋,乱世要用重典,对普通百姓要狠一点,当时国家残破不堪,百姓急待休养生息,重典之下,岂不是要激起民变么?朱元璋没有听。

但是他对这个张昶已经有所不满,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张昶彻底丢了性命。

那是在天下基本平定之后,朱元璋想把张昶放回去,既不能大用,留着也就没有意思了,只要他没有二心,放回去也就算了。但北边,询问自己的家人在何处。身着破衣,欲效法当年苏武在北海牧羊,以表决心。可偏偏书信最后落在了朱元璋的手里,再加上刘伯温的一番话,让朱元璋最后定了杀张昶的决心。

对于朱元璋来说,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二心的人呆在身边,公元1367年6月,张昶还是穿着那身从元朝带来的的破衣服,被杀了头。刘伯温倒是看穿了张昶,最后要了张昶的命。可是他自己却没有没有看透朱元璋的心思。1375年5月,刘伯温被胡惟庸毒杀,但这是否是朱元璋的授意呢?已成千古难解之谜。


参考资料:《明史·张昶传》《明太祖实录》


小小嬴政


此人名叫张昶,曾在元朝官至吏部尚书,后奉旨出使江南,朱元璋惜才爱才,强行留用,累授参政知事,当时国家建置制度皆出其手,可见其确有治国经营之道。

他每逢上朝之际,从来不穿官赐华服,总是用一套破旧衣裳示人。朱元璋以为其清廉,曾赞誉有加,唯有刘伯温一眼识破,认定其"身穿旧衣,必是心念旧朝,志不在我,未可大用"。

刘伯温是何许人也,他敢如此评价一个人,就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证据之一:张昶虽为大明所用,却自认为自己失节于元朝,是以私下里经常对自已亲近的人说:"我如果回到大都,必定还会大富大贵"。

证据之二:张昶曾经在暗中支使别人上书,不仅为朱元璋歌功颂德,还力劝他要及时行乐。朱元璋看到奏折之后,对身为太史令的刘伯温道:"这是要朕当秦二世呀!"刘伯温深知这上书之人的为人,道:"皇上英明,不过这上书之人愚钝,背后必定有人主使"。朱元璋知他所指,只是爱惜张昶是个人才,也就没有追究下去。只是把上书之人斥骂了一顿,此事遂不了了之。

而证据之三:张昶因"智识明敏,熟于前代典故",被朱元璋委于重任,负责草创大明国家制度。于是他多用重典厉民之术,意欲让大明失去民心,以利元朝复兴。

朱元璋出身贫贱,了解百姓疾苦,是以对张昶的建言多不采纳,致使张昶阴谋落空。

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对张昶表现出了难得的耐心和宽容。真正让他痛下杀手的,还是因为张昶在书板背面写下的八个字。

有一次张昶病重,卧床在家,和他一向交好的大臣杨宪前去探视,无意间发现了一封张昶写给元朝的书信。朱元璋便派人责问,张昶当即翻过书板,在上面写下"身在江南,心在塞北"八个大字,以示决裂之心,托人带给朱元璋。

朱元璋一见之下,便知两人君臣缘份己尽,唯有成全。他一生杀人无数,也不在乎多一个张昶,杀便杀了,至多叹息一声,从此相忘于江湖。


煮茶道史


明朝建国初期,出现了很多骄兵悍将,仗着赫赫战功便骄奢淫逸起来。相比之下,这位大臣连衣服破了都不换,实在是官场上的清流。可如此清官,刘伯温为何说:“此人留不得!”

难道是刘伯温跟他有私人恩怨,才挟私报复吗?



当然不是。这个清官叫张昶,跟刘伯温没有半点仇怨。那么刘伯温到底是为什么才说出这种话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段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故事讲完之后,各位也就能猜出背后的原因了。

曹操在小沛大败刘备后,关羽被困在土山。先有张辽做说客,后又许三事,声明降汉不降曹,曹丞相才终于将美髯公暂时收于账下。

曹操对关羽有多喜爱不用多说,三国演义中描述是:“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

这天,曹操发现关羽的绿锦战袍有些旧了,便找人替他量身,选用上好的面料重新给他作了一领。关羽受领之后,穿在了里面,旧袍仍然罩在外面。曹操笑关羽节俭,关羽解释道:

某非俭也。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穿于上。



故事说到这里就结束了。关羽不何不换旧袍,是思念故主刘备之故。这也是张昶不肯换衣服的原因,只是张昶思念的不是刘备而已。那他思念的是谁呢?

张昶原来是元朝的户部尚书,后来以元使身份去江南会见朱元璋,被他强留在身边听用。可是他的家人俱在北方,他的仕途也是自元朝而起,浓烈的思乡情感一直在他心中压制着。正如关云长一般: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不脱旧袍是为了兄长刘备,张昶不换破衣则是为了故土元廷,说到底他是在为消亡的元廷守节。刘伯温是何等样人,怎会看不出这背后的深意。

果然张昶卧病时,杨宪在他家里发现了一封书稿,背面写着八个明志之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正如刘伯温所料,张昶的心从来不在朱明。



念旧重情本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更是一种难得可贵的气节。可惜朱元璋不是曹操,他绝容不下对自己有二心的人。张昶终是难逃一死。

谈古今,说历史,我是Ad哥哥,期待你的关注。


Ad哥哥


在胡军主演的电视剧《朱元璋》里面,有一个叫做吕昶的老头,相信看过这部剧的人应该还有些印象。

在剧中,他因掌握杨宪的罪证,反遭杨宪陷害,结果快70岁的他,被发配到边关玉锋台,还在途中险些被杨宪同党所杀,幸好刘伯温和朱元璋聪明,料到杨宪的诡计,于是救回吕昶。 后来吕昶还强烈反对朱元璋废除丞相制。

在正史中,吕昶这个人虽然并不存在,但他的诸多事迹却是真实的,他的历史原型叫做张昶,也就是这个题目中的主人公。

张昶原本是元朝的户部尚书,朱元璋当时还只是吴王,有一次张昶奉元廷之命,南下到应天府招降朱元璋。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正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所以非常爱慕和珍惜人才,只要有本事的人,他恨不能都挖到自己的身边留用。

当张昶来到应天府后,朱元璋通过和他交谈,发现张昶是个非常有本事的人,不仅对天下兵马钱粮了如指掌,还熟悉各种律法制度。

于是,朱元璋就直接将张昶扣留在身边,并且对他是百般拉拢,后来朱元璋在南京开国立号建立明朝时,还授予他参知政事的官职,让他参与明初各种律法制度的设计,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明律》。



但是,张昶内心里还是不愿意臣服朱元璋,虽然他也是勤勤恳恳的为朱元璋工作,但他的心却依然还是效忠元朝,甚至他曾多次公开说自己是元朝的忠臣,并且他还趁着职务之便,多次元朝书信往来,想着有朝一日回北方。

当然,这也不能怪张昶,因为他的父母妻儿都在北方(宛平),元朝对他又非常好,而他又是被朱元璋强行扣留。更重要的是,当时朱元璋才仅占据江南之地,元朝还并没有呈现出要灭亡的迹象,张昶自然找不出要效忠朱元璋的理由。

但问题是,朱元璋却还是一门心思想收服张昶,想让张昶从内心里心甘情愿给自己干活。所以他对张昶那真是好得不能再好,总而言之,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筵,各种金银绸缎赏赐不断,一度让朱元璋的好兄弟们看得眼红不已。

然而,这位张昶却是丝毫不为所动,仍然每天穿着他原来的破旧衣服。对于这个情节大家应该很熟悉,因为在《三国演义》里,关羽在归降曹操后,也是这样对待曹操给他的各种赏赐。不过,当时朱元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以为张昶是因为为官清廉才如此。

于是,朱元璋就连夸张昶真是难得的清官,甚至打算号召百官向张昶学习。这时,刘伯温就告诉朱元璋:“此人留不得,他这是在给元朝守节呢!”但朱元璋却不愿意相信,毕竟他对张昶这么好,即便再冷的心也该捂热了吧!



但是,很快一件事情的发生,彻底改变了朱元璋的想法。当时,元朝大将王保保将中原的红巾起义军尽数剿灭,张昶便偷偷和他的亲信说:“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同时,他还暗中使人上书朱元璋,为朱元璋歌功颂德,又劝朱元璋应及时享乐。

当朱元璋看到这些张昶劝他及时享乐的奏折时,心中真的是被伤到了。因为,朱元璋是将张昶当成是国士对待,但张昶却把朱元璋当成是秦二世来糊弄,所以丧心之下的朱元璋就对刘伯温感叹:“张昶的行为,简直就是赵高做派!”

这个时候刘伯温又建议朱元璋杀掉张昶,但朱元璋还是于心不忍,所以还是没有追究张昶的责任。但是,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事,终于让朱元璋动了杀心。

当时,张昶在编纂《大明律》时,对于是用轻典,还是用重典,和其他人发生了冲突。张昶主张用重典,所谓乱世当用重点典;但是刘基等人认为此刻要发展,就要继续笼络别人,就要轻刑法。

从我们旁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似乎只是立场不同,本质上没有对错之分。但其实呢,张昶那绝对是别有用心。



因为,当时朱元璋正处于事业的发展期,正需要用各种手段来笼络各方势力,如果这个时候就用重典,那元朝的旧官僚势力,还有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残余势力,还敢投靠朱元璋吗?

甚至而言,就是朱元璋麾下的那些骄兵悍将,他们的积极性也会被严重挫伤。因为,所谓重典,一般针对的都是那些有权有钱有势的人,只有他们才敢没事挑战法律,广大普通老百姓又哪里敢犯法呢?

而那些有权有钱有势的人,要么就是朱元璋手下的那些骄兵悍将,要么就是元朝的旧官僚势力,要么就是各大地主豪绅。现在,朱元璋还没有统一天下,就想着对他们用重典,这不是典型的自废武功吗?要知道,这些人中,绝大部分人支持朱元璋,绝不是真的要救黎民百姓于水生火热之中,而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和富贵。

所以,现在天下都还未定,朱元璋就敢流露出卸磨杀驴的意图,那这些人肯定不会再支持朱元璋,甚至还成为朱元璋的敌人,这样一来,朱元璋的事业恐怕会立马土崩瓦解。张昶作为一个被朱元璋和元朝廷都欣赏的人,他不可能看不出这其中的道理。

所以,当刘伯温告诉朱元璋这个事情后,朱元璋对张昶是真的彻底失望。因为,张昶这是在拿朱元璋对他的信任来给朱元璋下套。换句话说,朱元璋把张昶当成是个人物,而张昶却把朱元璋当成是二傻子玩弄。但此时,朱元璋仍然不打算杀掉张昶,而是想把他放回北方去。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杨宪突然得到一份张昶私通元朝的信,于是他立刻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看完这封信后非常生气,立马命大都督府审问张昶,张昶则在信的背后写了八个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自此,朱元璋终于死心,他对着张昶叹道:“彼决意叛矣,是不可赦。”于是在元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67年六月,朱元璋下令将参知政事张昶诛杀。


我是赵帅锅


“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元朝末年,在朱元璋建立吴国政权后,一个特殊的使者来到府上,求见朱元璋。此人就是时任元朝户部尚书的张昶,他此行的目的,就是来招降朱元璋。

按照礼节,朱元璋接见了他。但是对于招降,朱元璋不置可否。在交谈中,发现张昶才思机敏,是个人才,于是老朱同志就玩起无赖,把这个招降的使者给扣留下来。好吃好喝的供着,并拜授参知政事。

张昶眼看回不去了,于是就外示诚意,内怀计谋,与朱元璋以及杨宪等人示好。加上张昶熟谙前朝典故,对于国家的制度建设,甚为熟练。一时间,朱元璋很是欣喜,将很多的法律建设都交给张昶来做,包括明初著名的律法《大明律》,张昶均参与其中。

张昶在平日里,工作上勤勤恳恳,朱元璋经常对其赏赐,但是张昶时常穿着一身旧衣服来上朝,以示勤俭,更得朱元璋的喜欢,逢人便夸张昶是清官。一时间,张昶在明朝混的是风生水起。

如此重臣,为何刘伯温却说“此人留不得!”

当时,元大都(北平)尚未攻破,守将扩廓帖木儿兵力还是很强,于是张昶心思便活泛起来,偷偷与家里人说: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并多次向朱元璋上书,为刚刚站稳脚跟的老朱歌功颂德,劝朱元璋天下已定,应及时享乐,从而麻痹朱元璋。

但是老朱何许人也,一路摸爬滚打。且能上他的当?当面斥责了张昶,但念其功劳,未曾处罚与他。心想着张昶能知道错误,安心为大明卖命。

只能说,张昶此人,亡大明之心不死。在经历上书风波后,安分没几天,又开始作妖。在制定《大明律》时,刘伯温以及杨宪等人均认为,天下初定,律法宜轻,以安抚民生。而张昶却认为,乱世宜用重典,破兼并之家,多行厉民之术。意思就是说,天下大乱已久,应该用重典来压制乱民。表面上看,张昶说的也有一定道理,实际上张昶真正的目的是让朱元璋失人心,暗中为元朝的复兴做计划。所以刘伯温曾说:张昶此人,其心可诛。

朱元璋也对这个人逐渐失去了耐心,但是还抱着一丝希望,希望张昶能够安心为大明工作。但是之后的一件事,彻底粉碎了朱元璋的幻想。

某日,张昶因病卧床在家休养,杨宪奉朱元璋旨意前去探视,名为探视,实则杨宪是听闻张昶暗中托元朝旧将长寿丑(人名)私书与北元,表诚意,献忠心。果不其然,书信被杨宪搜出,交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命人持书信当面质问张昶,结果张昶不但不认错,还在书信背面写下八个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意思就是说,我虽然身在你这里,但是我的心思还是在北元。

朱元璋原本惜才,还指望张昶承认错误,结果却等来这八个大字,盛怒之下,朱元璋对刘伯温说:“彼决意叛矣,是不可赦”!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7),朱元璋下令将参知政事张昶诛杀。


史晓生


被刘伯温认为留不得的人名为张昶,是元朝时期的户部尚书,明初,也曾任职参知政事,但却是心心念念着北元,后来私通北元,被朱元璋发现,张昶只是回答道,“身在江南,心在塞北。”八个字,说了这八个字,张昶的结局也就定了,死是肯定要死的。

要知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任何人都不能单纯的从表面认识他,就像是本文中的张昶,就是这么一个人,虽然身穿破衣旧服,但心中却有叛国想法。

要说张昶没才能吧,倒也不是,张昶也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只不过这时候的元朝已经灭亡了,留下了个北元在蒙古草原上继续放牧,而朱元璋因为赏识张昶,不愿意流失人才,所以一直留着张昶。

当时的朱元璋尚且没有想出是用重典治国,还是使用轻典治国,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重典治国肯定可以让地方治安更好,但却会使得百姓对朝廷怨声载道,而轻典治国却又相反,很容易就不好管理了。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张昶主动上书

“劝上重刑法,破兼并之家,多陈厉民之术”

张昶的意见很明显,那就是明朝初开,需要使用重典治国,如此才能将国家给治理好了,但他的真实想法却是

“欲上失人心,阴为元计”

打算让朱元璋使用重典治国,失去民心,为元朝开路。

先不说张昶是站在元朝那边的,张昶提出的这条建议,就算是让明朝失了民心,蒙古人也是不可能再次南下的,尽管明朝前期,北方蒙古一直是最大的边患,但蒙古人却无力大举入侵华夏大地,这是注定的事情。即使是明朝失了民心,蒙古人也不可能再南下了,天下苦蒙古久矣,说什么,马背上的蒙古人都不可能再次统治华夏。

虽然满朝文武百官之中,看起来张昶穿的破破烂烂的,好像真的很清廉一样,但明眼人才知道,张昶的清廉不过是一种掩饰而已,虽然张昶表面上是为大明朝的未来着想,但所提出的建议,无不是为推翻明朝做准备。

后来张昶私通北元的事情败露,都事杨宪也从张昶的卧榻之下偷出了“身在江南, 心思塞北”的手书,没过多久,张昶就被处死了。

事实如何暂且不论,从这件事中也能看出,知人知面不知心,某些人或许就像张昶一般,表面上看似清廉,好似一位好官,但实际上却心怀不轨,不可留之。


魏青衣


穿破衣服不代表清廉,清廉不代表有能力,有能力不为自己所用,自然是祸害。题目中的大臣原是元朝使者张昶。下面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下他的过往,看看到底是何许人也。

张昶是元廷的户部尚书,可谓是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后受命招降当时与元廷形成了对峙之势朱元璋。当时的老朱军事力量强大,当然不会接受劝降,不过由于张昶才学卓越,精通元廷典故,被老朱任命为了中书省参知政事,参与国家制度的创建工作。

可是谁能想到这位清廉有才的大臣实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张昶在明为官,依旧想着如何帮助元庭卷土重来。这时的张昶一直在劝朱元璋要及时行乐,还拍朱元璋的马屁,除此之外,张昶还劝朱元璋对臣民用严刑酷法来镇压。目的就是要让朱元璋变成贪图享乐的暴君,失去民心整垮朱元璋的势力,让元廷有机会再次南下。但是朱元璋本出身贫苦,深知民间疾苦,励精图治做个明君,是不会受到张昶的动摇。真正的忠臣,哪有这么劝谏君主的,这必定是个大奸臣,所以说刘伯温对朱元璋说此人留不得。

总结下朱元璋要的官员,只有一个要求听话,我需要你清廉,那甭管你多穷你都必须清廉,我需要你尽责,那你就要和朱元璋一样全年无休,需要你忠诚,所以你要把朱元璋的吩咐不打折扣的按部就班的执行下去,哪怕是错的。当然,张昶泄露明朝的军国机密给元廷属于通敌卖国的谋反之罪。所以,他被处死也在律法之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