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這單千萬生意,花落誰家?

​這也許是一座全歐洲乃至全球機械音樂盒藏品最全面、孤品最多的私人音樂盒博物館,這是一座融入了家族三代人對於音樂盒藝術情懷滿滿的博物館,這是一座曾經面臨將數千萬人民幣藏品拱手讓人永久閉館的博物館。隨著老一代手藝人逐漸老去,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很多傳統手藝都被機器取而代之,而這些傳統機械藝術品也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也許這就是時勢使然。

機械藝術是家族三代人悉心呵護的財富

最終這單千萬生意,花落誰家?

Baud家族三兄弟,左邊為博物館創始人

Arlette Baud女士是Baud音樂盒博物館的第三代傳人,其祖父(1896年-1941年)就是修復音樂盒的匠人,在1946年Arlette Baud女士的父親Frédéric Baud接手家族的音樂盒工坊,同時繼續從事音樂盒維修的工作。當時音樂盒修復工坊的傳承人Frédéric Baud先生1955年在巴黎參加了一個盛大的鐘表與珠寶展會,期間他購買了各式機械音樂盒,由於這些音樂盒在購買時都有或多或少機械上的問題需要維修,所以價格也並不昂貴。

最終這單千萬生意,花落誰家?

音樂盒修復工坊正在調教音準

Frédéric Baud先生將這些音樂盒帶回瑞士,並且用心將它們重新賦予生命,在此之後他希望能夠有地方將它們一一展示出來,在瑞士讓更多人能夠欣賞到它們美妙的音樂。於是在1955年就開辦了現在這個音樂盒博物館進行展示,之後隨著Baud家族成員的增多博物館也逐漸成為家族共有財產,但是在90年代初期大部分家族成員並不希望繼續持有這個博物館,希望將其套現變成現金。1990年現任博物館館長Arlette Baud女士接手博物館管理工作,並於1995年出資將家族其他人的股份買下,自此她成為博物館的唯一持有人。

最終這單千萬生意,花落誰家?

音樂盒主要部件

最初音樂盒博物館每月只有兩個週日對公眾開放,創始人Frédéric Baud先生的主要收入還是來源於音樂盒的修復工作。之後發現來參觀的人越來越多,博物館就改為每個週末開放。現在博物館持有人Arlette Baud女士有三個孩子以及八個孫子、孫女,可惜的是並無一人對繼承博物館或者音樂盒維修感興趣。

理想與情懷終究抵不過時代的浪潮

最終這單千萬生意,花落誰家?

音樂盒修復工坊

傳統的傳承十分重要,在生活中一些傳統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復存在。在瑞士也是一樣,老一代的手藝人逐漸老去,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很多傳統手藝都被機器取而代之。而傳統的手藝隨著老一代手藝人的離去而一去不返,不知道去過瑞士大大小小鐘表博物館的朋友有沒有注意到。任何一間博物館中都會有音樂盒的身影,因為音樂盒的一些機械原理與鐘錶相似,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音樂盒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在飛速發展的今天別說音樂盒了,就連收音機都甚少見到。音樂盒在那個沒有電的年代,能夠隨時隨地欣賞到優美的樂曲,是一件只有貴族才可以享受的事情。時至今日,音樂的載體從磁帶、CD再帶數字音樂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終這單千萬生意,花落誰家?

這件藏品由位於德國萊比錫(Leipzig)的著名樂器製造商Hupfeld於1920年代製造,旋律來自於打孔紙張音樂讀取裝置的設置,同時可以更換紙張來變化曲目。上方的三把小提琴也會隨著旋律的節奏同步演奏。Hupfeld的品牌創始人Ludwig Hupfeld於1892年創立此品牌,時至今日早已是出口全球的著名鋼琴品牌。

隨著時間的推移,年輕一代對於機械藝術比如音樂盒的熱愛少之又少。以往每年博物館至少有30000人次左右來參觀,而現如今只有10000人次左右,參觀人數呈現斷崖式下跌,依照目前的經營狀況博物館已經無法再繼續維持下去。也許主要原因就是年輕一代已經喪失對於機械音樂盒藝術的喜愛,當然也是有越來越多的數字產品、數字娛樂的出現,大眾消費的熱情發生了轉變。博物館出售也是迫不得已,家族傳承人也希望能夠繼續工作下去,儘管她今年已經77歲了。

最終這單千萬生意,花落誰家?

大型音樂盒內部結構

今年已經77歲的博物館持有者Arlette Baud女士也希望能夠繼續工作下去,但是博物館出售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這些市場估價數千萬人民幣的珍貴藏品,有很多都是孤品,這個迄今為止全歐洲乃至全球藏品最全面、稀有的私人音樂盒博物館,在一年前差點結束它63年機械藝術的生命,被亞洲私人藏家所全數購買。

最終誰讓瑞士國寶重獲新生

最終這單千萬生意,花落誰家?

這件藏品由位於法國巴黎的Gavioli製造於1900年代,藏品的主要發聲裝置類似於管風琴的機械結構,旋律來源於由德國Bruder Brothers of Waldkirch製造的打孔紙張音樂盒裝置。Gavioli是一家成立於1806年意大利摩德納(Modena)的專門製作機械人偶以及音樂盒的品牌,並在1852年公司將所有業務遷至法國巴黎。

所有博物館的藏品打包出售的估值為3百萬瑞郎,實際出售價格為2百萬瑞郎。通常去評價博物館藏品價值的標準之一就是藏品的稀缺程度,比如說博物館中的很多藏品都是獨一無二或者全球只有兩件的,因為在創始人Frédéric Baud先生選擇藏品的時候就特別注意了藏品的稀缺性。當然一點一滴收藏這些藏品的過程也是十分有趣而漫長的,同時由於時代的特殊性,比如在二戰結束之後,人們對於類似的藝術作品感到毫無價值,想盡快將其折現變成現金,這也是為何當時創始人Frédéric Baud先生可以以相對低廉的價格購得很多稀缺藏品。

最終這單千萬生意,花落誰家?

這件藏品的擁有者是貴族斯塔爾夫人,全名為Anne Louise GermainedeStaël-Holstein。這兩名樂手機械人偶可以模仿真人演奏樂器,在1810年代安放在斯塔爾夫人所住的城堡門口,每當有貴賓以及慶典活動時,兩位樂手可以像真人般演奏樂曲。

在此之前政府用了5年的時間一直在籌措用來買下博物館的資金,但是並沒有任何結果。博物館向私人收藏家出售的時間一拖再拖,那是因為出於瑞士當地政府考慮,並不希望這些豐富且珍貴的代表瑞士、歐洲文化歷史傳承的機械藝術品被亞洲人所收藏。如果政府依舊沒有籌措到足夠資金,博物館將開始啟動與私人買家談判議價的流程,最為感興趣的是幾位來自中國的買家。據說來自中國的買家希望將全部藏品買下後,運回大陸用於藝術文化場館的館藏作品。就在前不久最新消息,博物館正式被瑞士政府出資買下,將這些藏品永久的留在了瑞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