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贾平凹《五十大话》:真人无饰,真水无香

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热;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娱。 ——贾平凹

贾平凹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用40多年1500万字的笔墨写满了秦岭。他曾经说:“我命定就是一个文人吧,做书之虫、笔之鬼。”他的文章,既有苍莽秦岭的山高水长,也有形形色色的众生万相。他的笔法轻松自在,手到擒来,似乎毫不刻意,却一切都在运筹之中,显得那么有韧劲、有力道、有成色、有情致!真的是耐人寻味、余味悠长!

读贾平凹《五十大话》:真人无饰,真水无香


读贾平凹《五十大话》:真人无饰,真水无香

今年67岁的他著作颇丰,出版作品有《贾平凹文集》24卷,代表作有《废都》、《秦腔》、《古炉》、《高兴》、 《带灯》、《老生》、《极花》、《山本》等长篇小说16部。作品曾获得国家级文学奖五次。《延河》、《美文》杂志主编。

小说是他的巨大成就,但散文也非常有特色,《五十大话》是汇集他50岁左右的108篇散文杂记而成的散文集。俗话说,文如其人!读名家的文章如同与名家交流对话,真的是让人受益匪浅。

读贾平凹《五十大话》:真人无饰,真水无香


一天偶尔看到一个词语“真水无香”,突然觉得用它来形容《五十大话》,真的是太贴切了!关于它的出处,有两种说法:

一说:真水无香,原来佛教用语,源自印度梵文,意思是将散乱的心神凝聚一处。

一说:出自《茶录•品泉 》—[明] 张源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真水无香,确实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它——真纯自然,弃杂返朴,滤己求真。从这部作品中,我明显可以看到贾平凹老师的看透世事、远离纷繁、真人无饰、修美于内、探求天道的大家情怀!

就像在《朗读者》节目中他说的:“我觉得一个作家实际上一直在写自己,如果写到社会上不好的东西,或者写到人性里边不好的东西,实际上是给社会来排毒的。

”他还说过,“我就像是土命,平时我穿着人的衣服,可一到写作,我就披上了牛的皮”。能如此痴迷地写作,作品能不出神入化吗?

下面我就从作者“写人、写物、写风土、写自己”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写作特色。

读贾平凹《五十大话》:真人无饰,真水无香

一、写人:客观真实、不媚不俗、重情重义

在《五十大话》中,他写人或通过作品间或写人的有近30篇。通过他简练准确的描述,就好像一个大画家廖廖几笔,一个活生生的有特点的人物就站在了面前,让人顿感亲切生动,也看到了作者生活的许多方面。

《藏者》中对好友谭宗林的描写:

他的脸长,颧骨高,原本是强项角色,却一身的橡皮,你夸他,损他,甚至骂他,他都是笑。这样的好脾气像清澈见底的湖水,你一走进去,他就把你淹了。

一个栩栩如生的人就站在面前了!还有对朋友的评价也十分客观中肯,同时又饱含深情,如《怀念金铮》中写道:

金铮是在北京去世的,而调在北京的时间又特别短……金铮却宜于在西安。他是豪人爽人,喜欢自在,北京官宦深如海,他一生最大的失策是不该有边沿影响中心的。

他是太刚的人,又是工作狂,又喜欢喝酒放浪形骸,这个世界岂能过久地容纳他呢……

一个朋友死去了,但朋友常常让我们想到他的好处,可以说这个朋友并没有真正死去。

另外,在他的笔下有许许多多的人物画像:有戏曲名角杨凤兰,有摄影人柏雨果,有青泥散人李相虎,有画家王金岭,有不知名的食神……从这些人物身上,让我们不仅了解了大千世界各色人等,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察人之细的锐利和自身“不媚不俗、重情重义”的质朴本色,还有为众多好友所迷的个人魅力。正如作家的那句话:

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


读贾平凹《五十大话》:真人无饰,真水无香

二、写物:如灵附体,栩栩如生,物我两忘

本书中,写物的有17篇。从茶杯、壁画、陶俑,到佛像、泥土、古土罐、残佛、拴马桩、狮子军,可以看到作家笔下所喜爱钟情之物,大多古朴守拙,很有历史感年代感,让人觉得很有意思。他认为“一茬作家有一茬的命,写农村题材或许是我的命,我就是土命”。他喜欢的这些物件,好多也和土有关。另外,也有些奇石怪木之类的。

《古土罐》中,他这样写:

我来自乡下,其貌亦丑,爱吃家常饭,爱穿随便衣,收藏也只喜欢土罐”

他家收藏的有近百件,以至于把原本狭窄的屋子弄得没法走路。但是他就喜欢土罐。有客人来的时候,总向客人们说土罐多么朴素大气,多憨多拙,没有人的时候,自己又坐在土罐堆中,看看笑笑,十分受活。

读贾平凹《五十大话》:真人无饰,真水无香


“我想,在权利、金钱、女色、名誉诸方面,我绝对有共产党人的品质,而在土罐方面不行。对于土罐的如此嗜好,连我也觉得不解,或许我上上的哪一世曾经是烧窑的?或许我上上的哪一世是个君王富豪?”

如此诙谐语言,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我有了个狮子军》里描写他的狮子军:

世上的木头石头或者泥土铜铁,一旦成器,都是有了灵魂。这些狮子在我家里,它们是不安分的,我能想象我不在家的时候,它们打斗嬉闹,会把墙上的那块钟撞掉,嫌钟在算计我。

它们打碎了酒瓶,一定是认为瓶子是装着酒的,但瓶子却常常自醉了。闹吧,屋子里闹翻了天,贼是闻声不敢来的,鬼顺着墙根往过溜,溜到门前打个趔趄就走了。

我要回来了,在门外咳嗽一下,屋里就全然安静了,我一进去,它们各就各位低眉垂手,阳台上有了窃窃私语,我说:谁在喧哗?顿时寂然。我说:“嗨!”四下立即应声如雷。我成了强人,我有了威风,我是秦始皇。

呵呵 !真是人狮对话,物我两忘!他俨然是狮子军的司令啊!

作家能对自然万物有如此深情地抒写,足见他对生命思考之深。能一眼看到生命的质朴和纯粹,认定万物有灵,又和它们一起平等和谐地共生同存,体悟所有东西存在的意义,真不愧是一位思想大师、一位文学智者!

读贾平凹《五十大话》:真人无饰,真水无香

三、写风土:深入腹地、多方了解、眼锐思深

本书属于游记采风类的文章有18篇。地域范围涉及江浙一带、甘肃、云南、贵州、汉江左右十几个城镇,当然,还有少不了的故乡棣花、现居地西安。

为了更好地了解一个地方,他喜欢和司机悄然出发,不事声张,拒绝应酬,随心而行,“饥了逢饭馆就进,黑了有旅社便宿,一路下来,倒看到了平日看不到的一些事,听到了平日听不到的一些话”……这可能是名人们被过分关注过分关照后普遍的心态吧!追求一下不被关注的自由,可能更放松,也更能了解平凡百姓的真实生活。

于是,跟着他的描写,自己也被带进了不同的地方,甚至享受着各种礼遇,见了不少奇闻奇景,了解不少风土人情。

比如其中《通渭人家》一篇里作者写当地缺水。宾馆里没有水,只能去楼下上旱厕,洗脸水都是特供。诊所里,大夫训来打针的老头,“五个棉球都擦不干净”。河里没水是什么情况?“一只鸭子从已是一片糨糊的滩上往过走,看见了盆子大的一个水潭,潭里还聚着一团蝌蚪,中间的尾巴在极快地摆动,四边的却越摆越慢,最后就动了,鸭子伸脖子去啄,泥粘得跌倒,白鸭子变成了黄鸭子”。

《经过豆沙关》中描写最险要的峡谷:“天一直是雾腾腾,车在半山腰的路上爬,绕来拐去……还一颠一颠的。坐在临窗处往车下看,路下万丈的深渊,半渊处斜长着一株秃树,披挂了数丈的根须,再往下,就是关河,关河水很急,翻滚如雪”。“看天窄得如一条龙”。

还有对贵州铜仁的描绘:“铜仁要发展,谋发展,但矿藏不如北方,商贸难及东南,若急功近利,那将是古人所言:金性虽质,处剑即凶;水德虽平,经风即险。充天长地久量,养先忧后生心,用己之长对他人之短,不开发而为大开发,极力保护自己山水,看似持之非强,实则来之无穷。”

作者实地走访中国许多地方,尤其是西部地区,深入人民生活底层,亲身体会最真实的凡人生活图景,揭开城市化发展的今天,整个大西部生存现状的冰山一角。以行者之眼心忧天下,以笔下之文立足万民,着眼人本,眼锐思深,让人震撼,发人深省!

读贾平凹《五十大话》:真人无饰,真水无香

豆沙关


四、写自己:坦率朴实、幽默风趣、真人无饰

书中其余的多篇文章,都在写自己,直言自己的爱好甚至毛病,让人如见其人,真实可亲。

如《吃烟》中说“我是吃烟的,属相上为龙,云要从龙,才吃烟吞吐烟雾要做云的”,“忙忙人生,坐下来干啥,坐下来吃烟。”

《秃顶》里写:“脑袋上的毛如竹鞭乱窜,不是往上长就是往下长,所以秃顶的必然胡须旺”,“我在四年前是满头乌发,朋友常常要手插进我的发里,说摸一摸又没个鸟蛋”,“我的秃顶不属于空前,也不属于绝后,是中间秃,秃到如一块溜冰场了,四周的发就发干发皱,像一圈铁丝网……”

还有,在许多篇里都坦言自己有病, 《五十大话》这篇文里,写得更加精彩,简直是句句绝妙!“

老了的身子如同陈年旧屋,椽头腐朽,四处漏雨”,“身子还在第八个梯台,灵魂已站在第十个梯台,甚至身子是坐在椅子上,能眼瞧着灵魂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大家都知道,我的病多……但病使我躲过了许多尴尬……更重要的,病是生与死之间的一种微调,它让我懂得了生死的意义,像不停地上着哲学课”……

如此描述,真是活灵活现,如见真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爱吸烟、爱喝茶、爱收藏、爱写字作画、爱吃面、肺不好胃不好、不爱锻炼、不爱交际、不爱说话的贾平凹,这是盛名背后的真实平凡而立体丰富的贾平凹。不做作,不掩饰,实在真诚。有“鬼才”之名,却老说自己笨,实乃真正的“大智若愚”!

读贾平凹《五十大话》:真人无饰,真水无香

结语:每位大师都是一座宝藏

每一位大师都是一座宝藏。《五十大话》这部散文集,让我领略了贾平凹老师魔幻般的文学才能,如遇饕餮盛宴,让我沉醉不已! 我总结他的散文,有如下几个特点:

1、语言精炼,用字出神,字短意长

2、淡雅含蓄,有情致,有气韵

3、简朴自然,妙趣横生,真实如见

4、温淳老道,留空计白,让人回味

5、着眼人本,思维独特,智慧隽永

6、取材自由,文体不拘,一切皆可入文,入文必是妙章

如今年近七十的贾平凹老师早已如养育他的八百里秦川沃土一样,丰饶辽阔,名冠文坛,他不急不争,活得洒脱通透,但是还说自己“

未能一日寡过,恨不十年读书,越是不敢懈怠,越是觉得力不从心”——如此大师,还依然笔耕不辍,又时常反思自省,真是写作者永远的榜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