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魯迅的《談鬍鬚》說到批判性思維

談起魯迅先生的形象,鬍鬚可以算是最為顯著的特徵之一,魯迅先生也曾寫過關於鬍鬚的文章,就是從自己的鬍鬚談起,比如《談鬍鬚》。

作為偉大的戰士,魯迅先生寫下此文自然是為了批判,而這次他將矛頭指向了當時的“國粹派”。文章寫於1924年,彼時新文化運動正如火如荼,與之相對應地,也有一批學者忙於抵制新文化運動,魯迅先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下此文。


從魯迅的《談鬍鬚》說到批判性思維

魯迅


關於鬍鬚,魯迅先生首先提到了年輕時在西安遊玩時看到的兩位皇帝的畫像。看到兩位皇帝的鬍子是向上翹的,一位名士就毅然決然地說:“這都是日本人造假的,你看這鬍子就是日本式的鬍子。”

魯迅先生從日本留學回來之後也遇到過如此的尷尬,當時的魯迅也留著向上翹的鬍子,坐在船裡卻被船伕當成了日本人。

“先生,你的中國話說得真好。”後來,他說。

“我是中國人,而且和你是同鄉,怎麼會……”

“哈哈哈,你這位先生還會說笑話。”


從魯迅的《談鬍鬚》說到批判性思維

網絡絡圖片


一位“國粹家兼愛國者”也曾對魯迅先生的鬍子發表過意見,“你怎麼學日本人的樣子,身體既矮小,鬍子又這樣,……”即便長篇大論地為自己辯解,也無法讓別人改變觀點。

仔細想想,這些觀點有多麼荒謬,就像皇帝的畫像是日本人假造的觀點,魯迅先生有著精彩的反駁:

誠然,他們的鬍子確乎如此翹上,他們也未必不假造宋太祖或什麼宗的畫像,但假造中國皇帝的肖像而必須對了鏡子,以自己的鬍子為法式,則其手段和思想之離奇,真可謂“出乎意表之外”了。清乾隆中,黃易掘出漢武梁祠石刻畫像來,男子的鬍鬚多翹上;我們現在所見北魏至唐的佛教造像中的信士像,凡有鬍子的也多翹上,直到元明的畫像,則鬍子大抵受了地心的吸力作用,向下面拖下去了。日本人何其不憚煩,孳孳汲汲地造了這許多從漢到唐的假古董,來埋在中國的齊魯燕晉秦隴巴蜀的深山邃谷廢墟荒地裡?


從魯迅的《談鬍鬚》說到批判性思維

魯迅


那麼為何這些人就是不願意讓自己認清現實而是固守自己的想法,對此魯迅先生的應對就是凡對於以真話為笑話的,以笑話為真話的,以笑話為笑話的,只有一個方法: 就是不說話。

時至今日,我們雖然已經不會再去面對“國粹家兼愛國者”們關於“日本人造假皇帝畫像”的荒謬觀點,也無需面對什麼保衛文化的艱鉅任務,但我們卻仍會每天面對著各種各樣的謠言和各種相信謠言的人。

“養生圈”歷來是生產謠言最多的地方,最被大家所熟知且被廣泛流傳的就是人體排毒時間表。如下圖所示,從晚上九點到早上九點,各種器官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實行輪班制,每個器官兩個小時,可謂相當科學合理,一天工作兩小時,健康生活一輩子。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勸別人早睡也有了理直氣壯的證據,別妨礙肝臟排毒。但真相恐怕又會讓他們失望,大部分器官都是24小時工作的,並沒有特殊的工作時間。所以,只要你睡眠符合自己的習慣,有固定的規律,每天睡夠足夠長的時間,幾點入睡其實沒有那麼重要。真正讓人早睡的是明天的工作而不是身體的排毒。


從魯迅的《談鬍鬚》說到批判性思維

網絡圖片


如果說“養生圈”被認為是中老年人的專屬,那麼新進的80後、90後爸爸媽媽們也沒有好到哪裡去。比如2019年教育界最大的智商稅—量子閱讀。去年10月,某教育機構組織6-10歲兒童進行量子波動速讀大賽及日常學習一事引發網友關注,該教育機構宣稱“量子波動速讀”培訓可使孩子“一分鐘閱讀上萬字”。看看孩子們那種草率地閱讀方法,顯然這是一個騙局,但是還是有很多父母交了智商稅。事實上,專家表示,目前量子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並沒有進入民用實用階段。同時,量子研究一般都依託於有科研實力的機構或院所,一般民營機構也沒有這樣的研發實力,日常生活中隨隨便便就體驗到量子效應,是不可能的。與此相類似的,被更多父母相信的是少兒編程。

除了針對特定人群的各種謠言,還有適合全年齡階段的各種新聞事件的謠言。一旦出現熱點事件,必然伴隨著各種謠言。大家往往對此深信不疑,反倒是對權威媒體的觀點進行質疑。尤其是在互聯網上,大部分人只能看到自己願意相信的內容,其他內容則選擇視而不見。這樣的人其實與槓精沒有什麼區別,都是固執地活在自己世界裡,堅決抵制任何不同觀點。


從魯迅的《談鬍鬚》說到批判性思維

網絡圖片


在某種程度上,現在的互聯網與大數據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推動了這種情況的發生。各種APP都可以依靠大數據的基準計算,為不同的人定製式推送他們各自喜歡的內容,這樣一來,他們不但固化了自己的世界,更找到了更多支撐自己堅持下去的理由:不信你們看,我看到的世界都是我看到的這樣,怎麼會是假的呢?

在互聯網上,醜陋的個體性事件更容易被傳播,被批判,被謾罵,也更容易被扣上“國民的帽子”被各方批來罵去,但背後理性思考的聲音卻總被淹沒在謾罵的口水之中!激進、偏激的觀點,總能在網絡上呼風喚雨,成一派網絡霸主,大有執天下牛耳之勢!


從魯迅的《談鬍鬚》說到批判性思維

網絡圖片


所以,如何在這個時代下,能在互聯網的信息爆炸中保持理性的認知才是我們亟需去解決的問題。能夠保持理性認知的基礎是批判性思維,而形成批判性思維的關鍵則需要靠教育,而我們的教育中則最缺乏的正是批判性思維。《奇葩說》半決賽裡楊奇函就提到了這個問題,他說我們父母往往在回家之後問孩子今天有沒有聽話,而猶太人的父母則習慣在孩子回家之後問孩子今天有沒有提出問題。雖然我對他舉得例子真實性表示懷疑,但是我對他提出的問題則深以為然。馬未都曾在一個節目裡講過一個故事:一個老師在課堂上說,同學們向窗外看,你們看到了什麼?同學們紛紛說看到了窗外的小鳥、電線杆、柳樹等等,結果老師說你們說的都不對,窗外看到的是春天。就是這樣可笑的事情,可是每天都在課堂上發生著,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其他的都是錯的,更誇張的是,在高考語文題中,練閱讀理解中文章的原作者都做錯了作者想表達什麼這道題。這也導致了我們從小到大願意相信別人說的,而不願意去思考答案是否正確。

套用一句話,培養批判性思維,從娃娃抓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