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1900”傳奇

《海上鋼琴師》原名叫做《1900》,由朱塞佩·託納託雷導演,又叫做《聲光伴我飛》,與《天堂電影院》、《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並稱為託納託雷的“時光三部曲”。

如果按照時間順序來說的話,應該算是第二部。

影片上映於1998年,拍攝語言為英語,由英國演員蒂姆羅斯主演。

《海上鋼琴師》:“1900”傳奇

《海上鋼琴師》海報

故事講述了一名被遺棄的孤兒在維吉尼亞號豪華遊輪上,成為一名鋼琴家,最後和船一起逝去的故事。

其實,如果在看完影片以後回憶的話,1900的故事似乎有點令人難以置信的傳奇感,

但神奇的地方在於,在觀影的時候,看到1900不下船的那段,心內中所充斥的卻不是不解的困惑,而是一種令人慨嘆的惋惜。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講講,為什麼《海上鋼琴師》這麼一部沒有特效也沒有什麼曲折故事的電影能夠成為無數人心中的神作。

1900傳奇的一生

鍋爐房丹尼在頭等艙發現了一名被遺棄的嬰兒,於是決定收養他,併為其取名為丹尼布曼·TD·萊蒙·1900,其中,1900是為了紀念他被發現的日子,也就是20世紀的第一天。

《海上鋼琴師》:“1900”傳奇

《海上鋼琴師》劇照

1900的親生父母將他遺棄在維吉尼亞號豪華遊輪上,這艘輪船便成為了他的歸宿,他的生活,他的宿命。

成為孤兒的1900遇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兩樣東西:一是親情,二是鋼琴

養父丹尼給予了1900一出生就失去的東西,1900在他的養育之下逐漸成人。

有了丹尼的陪伴,1900重獲了親情。

只是,丹尼終究會有逝去的一天,或早或晚。

時光會帶走1900的養父,有時1900還是會想起,他本是一個無依無靠的人。

人總是要找點精神寄託的。

有的人沉溺在愛情,有的人沉溺在事業,有的人沉溺在玩樂,而1900,則是沉溺在鋼琴。

《海上鋼琴師》:“1900”傳奇

《海上鋼琴師》海報

不算是事業,也不算是娛樂,就是純粹的鋼琴。

他無師自通般地學會了彈琴,為什麼不給他安排一個老師呢?這樣劇情會變得更加合理些,觀眾也不用糾結他為什麼能在沒有接觸過鋼琴的情況下就能彈出這麼優美的旋律。

但角色不是那麼好加的,尤其是對主角有影響的角色,如果給影片多加一個角色,結局便可能會有所不同。

除了養父丹尼之外,1900再也沒有真正親近的人,沒有人可以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鋼琴便成了1900唯一的寄託。

一旦人有了精神寄託,就不會再畏懼孤獨。

但不畏懼孤獨,並不代表就感覺不到孤獨了,一個人長大的標誌就是,能感覺到自己孤獨了。

但1900似乎沒有孤獨的理由,即便他失去了養父丹尼。

維吉尼亞號上最少有幾千人,他完全可以和這些人打交道,而且他在船上度過了這麼多年,總能找到一個可以傾訴的人。

《海上鋼琴師》:“1900”傳奇

《海上鋼琴師》海報

只是當他告訴別人,他不知道自己的出生日期,沒有父母,沒有身份證明,一出生就在船上從未踏足過陸地,又有多少人能完全相信他的說辭呢?

沒有人能真心相信他的故事,人們只當是他的臆想罷了,那他乾脆不說,關閉自己心牆上的那扇窗。

好在,在漫長的歲月中,他遇見了新來的小號手麥克斯。

他和麥克斯成為了好友,因為麥克斯是一名合格的聆聽者。

《海上鋼琴師》:“1900”傳奇

《海上鋼琴師》劇照

聽他彈奏鋼琴,很容易;但能聽他訴說,卻很難得。

不過麥克斯一開始並沒有真正的理解1900,1900還是隻能孤獨地在海上漂流著。

他用自身敏銳的洞察力,在循環往復的人潮中感受著外面世界的各種悲歡離合,或許他是嚮往船外世界的,兩人在鍋爐房剷煤的時候,1900曾生動形象的描繪出了一幅新奧爾良的霧天景色。

顯然他是從別人的言語中得知船外的一切,但他出於藝術家的本能,對這份信息加以想象和潤色,將其構建成了他內心的理想世界。

與此同時,在聆聽他人的過程中,他的個人信條也在不斷的受到衝擊。

在我看來,和魚店老闆交談的那場戲其實比後面鬥琴的那段更重要,不僅說明1900能輕易看出別人來歷的超強觀察力或者說豐富的閱歷,還鋪墊了後面下船的戲份。

魚店老闆與1900都是被孤獨詛咒的人,不同的是,魚店老闆在絕望之下選擇離開家鄉,在真實的旅行中發現了原來世上還有更加美好的地方,更美好的事。

《海上鋼琴師》:“1900”傳奇

《海上鋼琴師》劇照

1900充滿好奇和驚訝的眼神也是巨大的伏筆,他想象過世間萬象,可想象出來的與親身體驗出來的是兩碼事,這時候的他可能已經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自己能去親身體驗呢?

人們常說藝術家需要真正地去體驗一次生活,才能創作出更加真實,更加美妙的作品。

1900的存在看似是有違常理的,但實際上他的存在糾正了人們思維上的一些誤區。

創作出好的作品其實與親身體驗和自身經歷並沒有多大的關係,每個人每天所擁有的時間不過是24小時,每個人所經歷的時限是相同的,但每個人對事物的觀察和體會卻是不同的,這就好比看同一部電影,同一部小說,但每個人的影評和書評是完全不一樣的。

也就是說,洞察能力才是藝術家最為關鍵的才能。

有的人踏遍千山萬水可能都寫不出一首詩,有的人一生都在船上卻通過察言觀色就能彈奏出天籟之音,這大概便是普通人與天才之間的差別。

1900有著自己的價值觀,而船上的生活則塑造了他的世界觀。

沒有人世間的繁複種種,沒有什麼生活壓力,導致他的思想簡單至極。

鬥琴的一段戲可謂是影史的經典,但經典的不是兩人的琴技,而是導演的鏡頭運用和1900應對“比賽”的態度。

先說說導演的鏡頭運用,這本是一個不那麼好拍的段落,因為彈鋼琴一共就那麼幾個機位,比如琴鍵、琴絃、演奏者的臉等等。

但導演託納託雷運用豐富的圍觀者和附加的道具,讓這段顯得非常有趣味。

比如被適應推落的假髮

《海上鋼琴師》:“1900”傳奇

《海上鋼琴師》劇照

被煙燙到的男人

《海上鋼琴師》:“1900”傳奇

《海上鋼琴師》劇照

還有麥克斯絕望的姿勢

《海上鋼琴師》:“1900”傳奇

《海上鋼琴師》劇照

眉飛色舞的樂手

《海上鋼琴師》:“1900”傳奇

《海上鋼琴師》劇照

與此同時,還有通過點菸所造成的那個先抑後揚的懸念

《海上鋼琴師》:“1900”傳奇

《海上鋼琴師》劇照

當把這些交叉剪輯到彈琴段落的時候,整段影片就變得豐富而具有表現了。

而這段場景也成了影史上最經典的音樂演奏段落之一。

說完導演的鏡頭運用,再來說說1900的態度。

不管是熒幕內還是熒幕外的觀眾都十分期待著這場世紀對決,但1900卻完全不知道“比賽”是什麼概念,或許可以說,他是一個與世無爭的人。

他戰勝對方的理由,是對手侮辱了他的音樂。

1900再怎麼“單純”也好,他不可能感受不到對方的挑釁。

他可以輸,但絕不能容忍自己的最愛的音樂被人踐踏。

養父丹尼死後,音樂就是他的一切,可想而知當他想要把世上唯一一張的唱片送給那個女孩的時候,那個女孩對於他來說意味著什麼。

《海上鋼琴師》:“1900”傳奇

《海上鋼琴師》海報

有時候愛情是很容易讓人迷失的,1900也曾為此迷失過。

很多時候人需要犧牲一部分的自我去成全一段愛情,1900也未能倖免。幾乎沒有女孩能夠遷就他,願意和他一起死在維吉尼亞號上,如果要想去追逐眼前的愛情,那麼他就必須踏上陸地。

然而在下船的那一刻,他卻懷疑,那一切又是不是真的屬於自己的呢?

對未知的恐懼戰勝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他雖然從未見過世界,但世界卻一直在維吉尼亞號上走過。

他曾暗中偷走了世界的靈魂,他了解世人的痛苦,所以他才能彈奏出令人如痴如醉,感同身受的音樂。

他又何嘗不知,他的聽眾並不是真正的在聆他的音樂,而是藉此緬懷過去和憧憬未來。

他的音樂只不過是一種媒介罷了,當船靠岸,他的觀眾們就會一鬨而散,雜亂的聲音將超過他所演奏的音樂,他不得不為此停止演奏。

當所有人都離開後,徒留下他孤單,在回聲中成雙。

所以,他害怕離開維吉尼亞號後,等待他的,不是新的生活,而是無盡的孤獨與寂寞。

而維吉尼亞號一直是陪伴他的“好夥伴”,養父丹尼的靈魂在這裡,他的音樂只喜歡在這裡,也許那個女孩可以是他最好的歸屬,可離開了維吉尼亞號的1900,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就不是1900了,他只是一個沒有身份證明的普通人。

而且,離開之後,在逐漸失去自我的同時,他還會失去自由。

他的一生都在船上,怎麼會失去自由呢?

因為這個自由不是身體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從他個人而言,他說,那個時候是真心想要下船的。

《海上鋼琴師》:“1900”傳奇

《海上鋼琴師》劇照

但一想到,在那無限延伸的城市中什麼都有,唯獨沒有盡頭,他就跨不出腳步。

確實,他是一個天才,有常人所不及的能力。

不過在船上,他有鋼琴,有簡單的生活,但是一旦下了船,等待他的卻是無限的複雜繁瑣的人生。

我想,他沒有說出口的是,如果踏上了陸地,他將無可避免地為生活而奔波,為了贏得他人的評價而彈琴,甚至就像是那位爵士鋼琴家一樣,不是在乎音樂的本身,而是在乎輸贏。

這種複雜,會讓他無法單純地感受鋼琴的美。

所以,他選擇了回頭。

《海上鋼琴師》:“1900”傳奇

《海上鋼琴師》劇照

維吉尼亞號就是他的“地球”,在這個“地球”裡,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呼吸,而在“地球”外面卻只能帶著氧氣瓶生存,如果“地球”要毀滅了,一時之間又無法找到可以替代“地球”的星球,那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帶著氧氣瓶去陌生而又無盡的太空,掙扎求生,要麼選擇與“地球”一同生死。

他最終選擇了地球。

他死得轟轟烈烈,死得其所,這也算是一種落葉歸根吧。

而最讓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好友麥克斯終於能夠理解他了。

這是一件比遇見那個女孩和戰勝爵士鋼琴家還要高興的事,因為1900的孤獨與單不單身和有沒有對手無關,與能不能被人理解有關。

在麥克斯理解他的那一刻,他的孤獨就已經被終結了。

“美國夢”

這次重看電影的時候,我注意到影片的“The Legend of 1900”標題,以及開頭的自由女神像和對美國的歡呼,還有具有強烈存在感的工業化,這讓我想到,這部電影會不會是有時代的意義在裡面呢?

《海上鋼琴師》:“1900”傳奇

《海上鋼琴師》劇照

20世紀初的時候,曾經颳起一陣移民風潮,有大量過得不盡人意的歐洲人,他們遠渡美國,去追求新的生活。

所以,才會有影片開始時維吉尼亞號上的旅客們看到自由女神像時歡呼的場景。

聯想起泰坦尼克號的首航與沉沒的1912年,在那時,有一張通往美國的船票,那就相當於有了一張通往天國的入場券。

所以,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裡,才有會傑克站在船頭喊“我是世上之王”的場景。

鑑於《海上鋼琴師》中多次出現的關於美國與當時社會環境的描述,我想,這應該不僅僅是一部個人化的影片,1900代表的不是個人,而是一個時代!

隨後,我突然想到了《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電影。

然後又想到了,它所致敬的茨威格,曾經感嘆歐洲最後失去了它的優雅。

在承載著1900的維吉尼亞號遊輪上,雖然同時有貴族和平民,窮人和富人,但彈琴的1900卻始終有著一份面對音樂時的優雅,但當他選擇下船的時候,看到了那個工業化的,有著無數扇窗戶的美國時,他突然意識到,這份工業與他所追求的優雅是不同的。

在那裡有無數的家庭,無數的琴鍵,而不是他所熟知的88個鍵。

在那裡人們聽拷貝出來的唱片,而不是有人有情緒的現場演奏。

甚至,他所愛的那個女孩,那個魚店的老闆的女兒,如果,他真的和她在一起,她還會像站在窗邊時那般美好嗎?

最後,他回了頭。

那麼或許,託納託雷並不是單純的想要拍出一部講個人的影片,他想要表達的,是那一代從歐洲移民美國的人,他們內心的迷茫和困惑。

電影中的麥克斯曾經憑藉一技之長上了船,但他最後的結果卻是迫於生計壓力,不得不賣掉自己的康恩牌小號。

他的藝術,在工業化的美國社會中,似乎連最基本的生計都不能維持。

而1900則是提前看到了自己可能在這樣工業化的社會中,會像麥克斯一樣,喪失掉自己簡單而又優雅的生活,所以才決定留在船上。

他無法改變自己去適應那複雜的生活。

電影中,有三句咒罵的話。

前兩句說的是,去他的法律,去他的規則。

當所有人都驚訝1900彈出美妙的鋼琴聲時,船長在意的,卻是他沒有遵守規則來彈鋼琴。

而等級和規則相比於“自由”的美國來說,應該算是一種歐洲的文化。

第三句說的是,去他的爵士。

《海上鋼琴師》:“1900”傳奇

《海上鋼琴師》劇照

爵士音樂也是一種美國文化,或許,離開了歐洲的家,卻又上不了美國的岸,就是1900等人的一種困境吧。

其實,20世紀的歐洲人們,他們移民到美國後,並沒有體面的生活,日子過得相當的困苦和貧窮。

但他們仍然得在這困境中繼續前行,或許,託納託雷想要表達出這種屬於一個時代的困惑,而這也是為什麼他要給影片取名叫為“1900傳奇”的意思吧。

1900並不是指主角一個人,而是那些從歐洲移民美國,想要實現自己夢想的整個時代。

那麼這樣說來,其實《海上鋼琴師》和《布達佩斯大飯店》的主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但1900心中的藝術和簡單純粹的優雅,與美國這樣的世界是不相容的。

影片裡面所說的戰爭之後,應該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艘船再也沒有昔日的光榮,於是,不願迎來這個工業、高效卻粗糙、缺少人情味時代的1900,選擇和船一起死去。

在故事的最後,麥克斯為了生計,賣出了象徵著他理想的小號,但樂器店老闆卻選擇將小號再次轉送還給他。

因為在聽完1900的故事之後,他覺得麥克斯應該把自己心中僅存的那份優雅的藝術和理想堅持下去。

雖然康恩牌小號已經不值錢了,但他會在接下來的生活中用到它。

而麥克斯則感謝了老闆,帶他的“小號”走入了煙囪里正冒著黑煙的美國。

不知為什麼,看著麥克斯離去的身影,突然間有些感慨。

其實,我們與麥克斯相同,都同樣處在一個巨大變革的年代,一切規則都在改變。

當效率變得更高時,優雅性就變成了第二選擇。

當來到飯店時,每個人都在低頭刷著手機。

當人與人之間的見面溝通,都被通訊設備代替,甚至再也沒有人寄信,而傳統的紙媒也已經漸漸消亡。

同樣處在這樣一個千變萬化的時代,我們或多或少能夠感受到1900和麥克斯他們所經歷的衝擊。

當然,我們會繼續前行。

即使自己內心隱隱約約覺得有些力不從心,但我們或許也可以因此而更加理解1900。

他寧可死,也不願意下船的決定。

1900究竟存不存在呢?

或許,他只是麥克斯心中的一個理想化的人格。

他優雅而又孤獨,無法在新的時代生存。

但他美妙的樂曲卻被麥克斯保留了下來,併成為在這個工業化的粗糙時代能夠溫暖人心靈的存在。

我想或許這正是我們需要藝術作品的原因吧,正如我們白天不斷地前行、工作,而電影則成為了那個可以讓我們體會優雅與有序的媒介。

或許有些幽暗,或許有些悲傷,或許有些孤獨,但它卻是我們得以繼續前行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