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蓮:學習張派注意事項

蔡英蓮:學習張派注意事項

摘自蔡英蓮著《學京劇-張派青衣》

一、求寬過厚容易“塌中”

學習張派,嗓音不能過寬過厚。一般男性寬厚有餘,女性過分模仿男性,使女性本有的嬌美、脆亮也丟掉了。

我覺得學習張派不能以寬厚為張派特有的嗓音,不寬不像張、不厚沒有張味,實際上是一種偏見。張派的獨樹一幟,就是因為張君秋先生有空前絕後的嗓音條件,甜、亮、脆、水,臺上唱“F調”不顯高尖。他把四大名旦聲腔之精華加以提煉,變成自己的血液,從而創出具有時代感的抒情絕唱,達到了美輪美奐的境界。張先生超人的創新立意永遠步入了時代的前沿。我認為京劇聲腔的發聲中鼻、頭腔共鳴是高音區,口腔共鳴是中音區,胸腔共鳴是低音區。訓練演唱中,過分強調哪一部位都會出問題,要求過寬勢必走入橫向,要求過厚勢必調門下降,長期錯誤的導向與不科學訓練到惡性循環是走向“塌中”的信號。

任何一個行當的演唱都是如此。我自己也深受其害為找寬音,喉部長期用力,使聲帶閉合出現問題,最後反而沒有高音了,只能靠中音區來面對繁重的示範教學。事實教訓我們,學習流派要根據自己的條件,不要刻意地去模仿任何一個人,嗓音要學張老師早年,技巧要學張老師晚年。劇團的女青年演員與戲校的女生學演張派,老師要加以科學的引導,否則容易使學習者的嗓子受傷,走入誤區就後悔莫及了。

二、“氣息”的自我調整

我在本書唱段的分析中,講到氣息運用最為重要。氣不深聲線就不能延長,氣淺橫胸,喉管就容易用力,造成嗓音擠卡而音色難聽。女性嗓子細、擠、尖是通病,原因是氣息不通共鳴不暢,所以我在課堂中經常讓學生練“一口氣”的呼出均勻度,棗核形的氣息把握,高音的立度與低音的高位置。這都是練習“深吸淺呼”吟唱的控制力。深淺呼吸並用就是快節奏的[快板],強音吸得深而用上丹田氣,前腰和後背腹肌都會感到累酸才對;弱音氣息氣息保持好,淺呼咬字才字清音朗。我認為張派的技能演唱和程派吸氣方法近似,只是張派聲位靠前明亮為主,程派更多用頭腔、腦後,形成渾厚音色。流派不同但用氣的方法應該是統一、科學的,所以我們在演唱中用“聞唱”方法是有道理的。

三、吐字清朗不能亂

往往有人吐字不真切,卷著大舌頭,舌根用力,吐字無字頭,念不清楚,這主要是氣淺,丹田氣用不上,胸部壓力過大,喉頭上提,舌根自然捲起造成。形成“唇、齒、舌、牙、喉”五音不積極,就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聲與氣不合易吐字不真、咬字不準、連片嘴、大舌頭,所以,氣息不好的負面影響就是咬字混亂,含糊一片。早上練嗓時,練氣與咬字相結合,氣息主動,才能打下唱功與念功的紮實基礎。

四、重“唱”更要重“念”

現在專業劇團普遍性的問題是重唱功,忽視了唸白基本功的藝術性,票友愛好者也有此通病。唱腔有旋律的吸引力,有展現演員激情與技能的表現力,有琴師的互唱互伴,故大家練唱時間投入較多而把念功忽略。所以,有人一念白聲音就不美了,調門也提不起來,音量也小了,像背書一樣沒韻律,尤其怕打“引子”,這都是平時缺功、心裡沒底、心理緊張的表現。因此,我希望學習任何流派的人在每天吊嗓、練唱前,先念唸白,活動一下嗓子開開聲,遛嗓、順嗓,放鬆之中尋找氣息的貫通。然後,輕吸輕呼地練習唸白、打“引子”。在唸中注重情緒,把輕、重、頓、挫加以分明,處理好“四聲”的關係,日久天長念功也就完美過關了。

五、重技能但不賣弄

張派在抒情之中十分講究技藝的運用,板式轉換隨情而變,因情設腔,因情展技,手法豐富。“收放,吞吐,裝飾音,附點,擻音,滑音,棗核型,弧圈型,環音,二起摟子,高、中、低音上下大跳......”我們在學習中一定要練習這些難以掌握的基本功,這不僅是繼承傳統的需要,也是今後創編新戲必不可少的手段。我認為技巧是唱腔的筋骨,是腔的內勁,情感的內涵。人沒有筋骨的支撐就不能站立起來,不會走路,更不會跑步,唱腔也如是,有血有肉有筋骨才能有感情,有味道、過癮,讓人耐聽、心曠神怡。學會了技能卻又不能單純地賣弄,這個尺度要把握好。一味賣弄技巧、遊離人物之外的拉長腔,追求一時的掌聲,反而庸俗化了。不該賣的就要輕鬆自如、輕描淡寫,該有效果的地方也不能沒完沒了地發揮,讓人覺得求好心切、脫離劇情,反而缺乏刻畫人物的內涵,藝術修養淺。所以,我經常引導學習張派的學生們從演人物出發去運用技能,一定要聲情並茂。

6、口型注重美化

張君秋先生嗓子好聽, 有他先天的條件和後天的努力, 還有在演唱中他很注重口型的美化。“ O ” 字口型使他的嗓音通透、有立體感。人物面部表情美化包括口型的美化,很多學生嗓音“擠”、“列”,就是因為口型不圓,造成橫向用力,牙關緊閉,反而口腔軟顎張不開,共鳴不暢。我的學生王盼嗓音圓潤但有膛音,我讓她對著鏡子看著自己的口型練習了一段《玉堂春》,四個月就改得很好了,至今嗓音甜美。學生學習張先生口型“外小內大”,嗓音就有了質的變化,越唱越順,越唱越有。同時,吐字按“四聲”處理,要有齊、開、撮、合之變,隨著旋律的走向使口型“以圓帶豎”。我的總結是:口型美,聲也美。

7、以“心”表象,刻畫人物

我個人認為凡是獨家一派都有其特長。張派是張君秋先生吸收四大名旦之精華而創立的,他的聲腔美超過前人,後學者不要只學唱,而不重表演。張先生“歌唱”之時,雖然在舞臺上不大動,但他以心靈歌唱而心“動”不止,壓得住臺。我們當前學張派,哪個條件又比得了張先生的嗓音、個頭、扮相、唱法?創始人與繼承者永遠不可能在同一條水平線上。所以,我個人體會在學習中要自知,要靈活地學,更要動情地唱,用“心”去表演。王蓉蓉是當前學習張派的佼佼者,她的聲音另有一種甜味,她以自己的優勢去繼承張派,把柴郡主的人物形象刻畫得細膩,觀眾十分喜歡她、肯定她。我對王蓉蓉講:“張先生能吸收前輩所長塑造人物形象,我們在繼承中為什麼不再去吸收各家之優?”如梅派的手式、程派的水袖、尚派的剛勁婀娜、荀派的嬌美身段,只要符合劇情、符合人物,張先生都鼓勵我們去吸收,我覺得連先生都不保守,我們為什麼不能更進一步豐富張派的表演與身段動作。把其他派別的營養咀嚼、消化,勤於動腦,屬於體會,變成自己的財富,再去展示你喜愛的流派,無形之中你就美化、豐富和發展了你最愛的流派。排《西廂記》時,我們就大膽運用旁腰,側身表演,京戲昆唱,更呈現出崔鶯鶯婀娜多姿的古典少女形象。我在教學中就大膽地吸收了各家之長,豐富了張派的教學內容,讓張派“唱精做美,唱表結合”,這對新一代人才的培養很有必要。科學地學習張派,活學活用走捷徑,才是藝無止境的追求。

學習張派的人有可能產生的弊病都是可改的、可調整的,只要注意,就會越唱越好,從不科學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精學。我認為學習京劇對人是非常有益的,是最好的有氧運動。歌唱能練氣活血,練武能鍛鍊四肢,精神愉快忘卻煩惱就能長壽。張派學起來確實很難,但開始學不要過高求深,先學會腔,然後跟著錄音唱,當聲腔勾住了你的魂,“曲不離口”時,你就會在愉快中知難而進,不知不覺步入高級演唱的殿堂。讀者可按照我書中聽錄音的方法去學,學到一定水平,再找老師指導或同行輔助,只要保持輕鬆不費力地去唱,覺得肺活量見大,腰間隔肌酸累,你的唱功就提高了,同時自己的身體也得到鍛鍊了。長期堅持演唱運動自會健康長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