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军总参谋部发展史(三):一直困扰德军的两线作战问题

1871年随着普法战争的结束,一个全新的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建立了起来,并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传统的欧洲强国如法国、俄国自然不愿意看到一个新兴帝国在欧洲的崛起,但是他们各自的军事实力又不足以单独对抗德国,结成同盟联合对付德国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只不过当时由于德国军事实力的过于强大,加上德国首相俾斯麦巧妙的外交手段,这一预想中的反德同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未组建起来。但是作为德国军队精神指导中心的德军总参谋部必须做到未雨绸缪,对军事形势做出最严重的假设,并制定出合理的作战计划。1871年4月,德军总参谋长毛奇第一次在军事问题的条陈中,提到了两线作战问题,从此如何应付两线作战成为了德军总参谋部最紧要的战略任务,每一界总参谋部都为此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浅谈德军总参谋部发展史(三):一直困扰德军的两线作战问题

欧洲局势


毛奇时代:东线进军计划

自1879年开始,德军总参谋部每年都要制定2份对法、俄两国的进军计划,不过当时法国已经开始加强德法边境的要塞防御体系,德军总参谋部认为在西部取得胜利的可能性非常 渺茫,因此德军决定在西部采取防御,必要时将进行局部的撤退以迟滞法军可能的进攻。与此同时,德军主力将联合奥地利军队一起向俄国发起进攻。德奥联军在打败俄军并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后,再回过头来对付法国,这就是毛奇时代的东线进军计划,在很长的时间内,德军总参谋部都一直视该作战计划为解决两线作战问题的最佳方案。

浅谈德军总参谋部发展史(三):一直困扰德军的两线作战问题

毛奇


毛奇的东线进军计划依旧是构筑在歼灭战(也可以叫合围战或运动战)的基本思想之上,由于德军占有素质和指挥上的明显优势 ,和敌军进行大规模的野战以迅速决出胜负是德军最擅长的作战方式,也是德军迅速取胜的唯一出路,绝不可以陷入长期的、静态的消耗战中。正是如此,德军总参谋部才放弃了首先进攻法国,转而先去解决较弱的俄国。此外,由于德军要在东西两线实施大规模的机动,必须依靠稠密的铁路网实施军队的开进,从而将铁路建设上升到了战略高度,和平时期就组建了一个“铁道司令部"进行专门的领导。

浅谈德军总参谋部发展史(三):一直困扰德军的两线作战问题

进攻中的德军步兵


施利芬时代:西线进军计划

到1891年施利芬接任总参谋长的职位时,军事形势已经出现 了明显的变化,不仅仅是法国,俄国也在其西部构筑了强大的要塞体系,加上俄国的铁路网要比法国稀疏的多,施利芬开始对毛奇的”东线进军计划"产生了怀疑。施利芬认为, 既然法国和俄国都构筑了强大的防御体系,为什么不把进攻方向转向法国呢?法国的战略纵深更浅,较容易达成决定性的歼灭战,并且法国的防御并非完美无瑕,德军可以选择取道中立的比利时或者从南部地区(瑞士多山地,不利于大规模行军,不久即放弃)绕过法国坚固的西部防御体系,使德军重获战略机动能力,通过一场典型的运动战来打败法国军队。而俄国由于迟缓的动员体系和落后的铁路系统,不太可能迅速的在东线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攻势,这样德军就有充足的时间和兵力在西线展开决战,无须在东线部署太多兵力。

浅谈德军总参谋部发展史(三):一直困扰德军的两线作战问题

施利芬计划


此后,在施利芬的领导下,德军总参谋部开始进行大量的图上作业、实地勘察以及制定作战预案,终于形成了一个伟大的进军计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施利芬计划"。计划规定,西线德军主力编为第1集团军(35个军和8个骑兵师),在科隆一杜塞尔多夫一亚深一线集结,通过比利时,向巴黎深远后方迁回,将法军主力压向法军东部边境上的要塞地域,期间也应将巴黎包围。7个战斗力较弱的军梯次配置于阿尔萨斯的施特拉斯堡地域,以掩护己方南翼的安全。上莱茵由意大利军队负责掩护,在东线则只留置少数部队实施掩护。

浅谈德军总参谋部发展史(三):一直困扰德军的两线作战问题

施利芬


在完善”施利芬计划"的同时,德军总参谋部还制定了一个备用计划,是基于以下的战略设想:一旦德国和俄国发生冲突时,法国极有可能暂时不介入战争,静观事态的发展,如此德军应利用这一时机,联合奥军向俄国发起进攻。因此,一定程度来说,施利芬也 没有彻底放弃大规模东线进军的计划,不过显然 他更青睐于西线进军计划。从军事角度来说,施利芬计划无疑是非常合理的,它避开了法军坚固的正面防御,在法军脆弱的侧翼或者后面实施决战,但是在政治上却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那就是破坏了比利时的中立,此举极有可能会导致英国的参战(由于德国大力发展海军,威胁到了英国的海洋霸权,英国已经将德国视作一个潜在的对手)。不过当时德国缺少一个俾斯麦那样的政治领袖,军事上的胜利被放在了第一位。有意思的是,法国在1911年也制定了一个进攻计划,即”米歇尔计划",几乎和"施利芬计划'如出一辙,主张法军主力从比利时出击,进攻德军的右翼,对德军实施迂回作战。

浅谈德军总参谋部发展史(三):一直困扰德军的两线作战问题

野战重炮群


总结

无论是毛奇的“东线进军计划",还是施利芬的”西线进军计划“,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发挥内线作战的优势,通过一场或者数场迅速的、决定性的会战来先打败一个敌人,然后转过头来再对付另外一个敌人,这是解决两线作战问题的唯一思路。德军总参谋部一直在这个基本思想上寻求最佳的作战计划,随着军事形势的变化,作战计划也在不停的改变中。但是由于机枪、重炮的大规模使用,防御一方的优势已经大大超过了进攻方,进攻方缺乏快速的进攻力量,骑兵师已经无法实施大规模的正面冲锋(在机枪面前几乎是自杀),只能进行远距离的侦察,行动缓慢的步兵显然难以胜任这种大范围的迂回进攻作战。虽然我们不否认这种进攻作战仍旧存在胜利的可能,但是对军队素质和指挥官的水平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任何一位军团司令官的犹豫不决都可能最终葬送这场攻势。最终的结果是,连德军总参谋部这样高度专业的指挥体系也没能成功的驾驭这一复杂的进军计划,导致德军在一战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而最终失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坦克、飞机等进攻性武器的大量使用,德军总参谋部的机动作战思想才得以复活,在1939年到1940年期间成功的解决了两线作战的困扰,尽管这只是暂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