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水市歷史沿革


廣水市歷史沿革

廣水市是湖北省轄縣級市,隨州市代管。位於湖北省北部偏東,地理座標為東經113°31′-114°07′、北緯31°23′-32°05′。北與河南省信陽市溮河區交界,東鄰大悟縣,南接孝昌縣、安陸市,西連隨州市曾都區。全市東西寬約50千米,南北長約70千米,總面積2647平方千米。總人口95萬人(2012年末)。轄3個街道、12個鎮、2個鄉:應山街道、十里街道、廣水街道、武勝關鎮、楊寨鎮、陳巷鎮、長嶺鎮、馬坪鎮、餘店鎮、關廟鎮、吳店鎮、郝店鎮、蔡河鎮、太平鎮、李店鎮、城郊鄉、駱店鄉。市政府駐應山街道。

地處桐柏山東南、大別山西南,屬低山丘陵區,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低山區,海拔400~800米,佔全市總面積30%;中部和南部為丘陵崗地,海拔50~200米,間有小塊河谷平原。最高點為北部大貴山,海拔907.8米;最低點為西南平林溳水河床,海拔37米。河流東有澴河支流廣水河與應山河,西有溳水及其支流餘店河、龍泉河。礦藏有螢石、石墨、磷、耐火材料等。特產有夔面、應山蒜砣等。京廣鐵路、107國道、316國道過境。景點有武勝關、平靖關、黃土關、三潭瀑布等。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永陽縣為應山縣。以城東應台山得名。大業二年(606年)廢應州,省平靖縣併入應山縣。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應州,轄應山一縣。武德八年廢應州,省禮山縣併入應山縣,與吉陽縣同屬安州。宋開寶年間,省吉陽縣併入應山縣,屬安州。宣和元年(1119年)安州升為德安府,轄應山。明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應山縣併入隨縣,十三年五月復置。

1914年屬江漢道。1927年廢道,直屬湖北省。1932年屬第五行政督察區;1936年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49年屬孝感專區,1959年屬武漢市,1961年復屬孝感專區,1970年屬孝感地區。1988年10月1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應山縣,設立廣水市(縣級)。1993年由孝感市代管。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將孝感市代管的廣水市劃歸地級隨州市代管。

1996年,廣水市面積2647平方千米,人口82萬人。轄3個街道、11個鎮、6個鄉:應山街道、廣水街道、十里街道、平林鎮、長嶺鎮、陳巷鎮、楊寨鎮、關廟鎮、餘店鎮、蔡河鎮、東篁店鎮、吳家店鎮、郝店鎮、馬坪鎮、興隆鄉、城郊鄉、李店鄉、太平鄉、駱店鄉、寶林鄉。市政府駐應山。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廣水市總人口885936人,其中:應山街道76543人,十里街道42585人,廣辦街道74795人,武勝關鎮39986人,楊寨鎮53804人,陳巷鎮52544人,平林鎮25912人,長嶺鎮51227人,馬坪鎮42142人,關廟鎮57300人,餘店鎮40210人,吳店鎮29311人,郝店鎮35793人,蔡河鎮47110人,城郊鄉52021人,寶林鄉18517人,李店鄉42773人,太平鄉32682人,駱店鄉43865人,興隆鄉26816人。

2004年末,廣水市面積2647平方千米,人口890245人。轄3個街道、11個鎮、6個鄉,22個居委會、376個村委會。

2005年2月4日,《湖北省民政廳關於廣水市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鄂民政發[2005]11號):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廣水市調整下列鄉鎮行政區劃:(一)撤銷寶林鄉,將原寶林鄉的院子灣、華家尖、白水河3個村委會劃歸蔡河鎮管轄,其餘行政區域劃歸十里街道辦事處管轄。(二)撤銷興隆鄉,將原興隆鄉的行政區域劃歸餘店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餘店。(三)撤銷李店鄉,將原李店鄉的行政區域劃歸太平鄉管轄,鄉人民政府駐太平。(四)撤銷平林鎮,將原平林鎮的行政區域劃歸長嶺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長嶺。

2005年末,廣水市轄3個街道、10個鎮、3個鄉。共有29個居委會、351個村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廣水市常住總人口755910人,其中:應山街道98587人,十里街道46666人,廣水街道75111人,武勝關鎮37010人,楊寨鎮36701人,陳巷鎮39236人,長嶺鎮66685人,馬坪鎮31221人,關廟鎮43906人,餘店鎮49973人,吳店鎮22383人,郝店鎮26816人,蔡河鎮37773人,城郊鄉49269人,李店鄉30862人,太平鄉26629人,駱店鄉36236人,中華山林場128人,三潭風景區718人。

2014年,撤銷太平鄉,設立太平鎮(鄂民政函[2014]33號);撤銷李店鄉,設立李店鎮(鄂民政函[2014]34號)。調整後,全市轄3個街道、12個鎮、2個鄉:應山街道、十里街道、廣水街道、武勝關鎮、楊寨鎮、陳巷鎮、長嶺鎮、馬坪鎮、餘店鎮、關廟鎮、吳店鎮、郝店鎮、蔡河鎮、太平鎮、李店鎮、城郊鄉、駱店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