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海灣戰爭”刺破了日本的泡沫經濟

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爆發了現代經濟史上罕見的規模巨大的泡沬經濟危機。

“通貨膨脹”+“海灣戰爭”刺破了日本的泡沫經濟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美日兩國的貿易失衡急速擴大,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這五國的中央銀行行長在美國簽訂了“廣場協議”,主要目的是使美元貶值,從而解決貿易失衡問題。

其結果導致了日元的劇烈升值,東京外匯市場的日元匯率價格在1985年9月20日“廣場協議”簽訂之前是1美元兌換242日元,但到了1986年1月29日,突破了1美元兌換200日元大關。

日本銀行為控制日元繼續升值,從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這一年多時間內,連續五次大幅降低再貼現率,從5.0%降至2.5%,並且從1986年4月開始發行大量日元來購買美元以干預外匯市場。

為了吸收因干預外匯市場而釋放出來的流動性,日本銀行發行了大量的政府短期債券,但債券所能吸收的資金畢竟是有限的,這就導致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增加。

東京都市圈商業地帶的地價上漲率,1986年為48.2%,1987年為61.1%氣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日經指數1986年比上一年上漲30.5%,1987年較1986年上漲41.7%。日本泡沬經濟至此形成了。

“通貨膨脹”+“海灣戰爭”刺破了日本的泡沫經濟

從1986年11月開始,日本走出了低谷,經濟開始復甦。隨著景氣的回升,日本本應調高利率,否則持續2.5%的低水平再貼現率可能會引發通貨膨脹,導致經濟復甦夭折。

但是,在1987年10月19日,“紐約股災”爆發,美日兩國為了挽救紐約股市的崩潰,出動大量資金干預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紐約股市只崩潰了24小時就被制止住,但這對日本的影響才剛剛開始。

一方面,“黑色星期一”之後,日本害怕調高再貼現率會加速日元升值,因此,在各國均提高利率的情況下,日本銀行仍維持著2.5%超低水平的再貼現率。長期維持低利率帶來貨幣供應量的過度增長,1987年開始,日本三年內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超過30%。

另一方面,在“紐約股災”之後,人們對世界經濟的悲觀預期迅速轉化為樂觀預期,與1987年相比,1988年日本經濟增長率從4.3%增長到6.2%。由於對經濟前景的樂觀,金融機構積極開展融資活動,日本國內掀起了經久不息的投資熱,從1988-1990年的三年中,民間設備投資平均增長率為在資產收益劇增的刺激下,個人消費熱潮也轉向了不動產和高檔消費品。

在“平成景氣”的繁榮中,日本泡沬經濟迅速膨脹。1989年12月29日東京證券交易所日經指數收盤價創下歷史最高記錄,達到38915.87日元。

從1989年中期開始,日本政府感到經濟過熱,為了控制通貨膨脹,日本銀行開始縮緊銀根,從1989年5月到12月三次提升了再貼現率,但“永久超低利率的神話”使市場有關方面沒有重視政府的政策傾向,資產價格繼續高漲。1990年2月傳出政府將再次上調再貼現率的說法才使市場出現利率趨於升高的預期,隨後三個月,日本出現了股票、日元和債券一起暴跌的“三貶值”現象。

“通貨膨脹”+“海灣戰爭”刺破了日本的泡沫經濟

而“海灣戰爭”的爆發導致石油價格大漲,加大了日本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日本銀行於1990年8月將再貼現率提高到6.0%。該決策很快反映到市場上,股市從1990年9月開始下跌,一個月時間就跌破了20000日元大關,股票市場的泡沬開始崩潰。同時,各大城市的房價也急劇下跌,房地產市場的泡沬也開始崩潰。

泡沬被刺破後,日本經濟進入了“平成蕭條”時期。泡沬經濟的破滅嚴重影響了日本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本市場的功能。

泡沬經濟的破滅使股價、地價一落千丈,日本企業持有的大量股票和不動產增值收益迅速化為烏有,企業的盈利能力遭受到沉重的打擊。

日本的GDP增長率從1990年開始下滑,在整個90年代增長率基本上為零。泡沬經濟的崩潰使日本經濟主體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日本經濟從此陷入長時間低迷時期。經濟學家把90年代稱成為日本經濟史上“失去的1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