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事非”,啥意思?古人的經驗

俗語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可以說涉及到我們生活中的各個地方,自古以來,國人對“日子”看的很重要,於是就有了黃道吉日的說法,不管是婚配嫁娶,修建房屋,出門遠行等等,都要看看黃曆,找一個比較好的日子。這也是討一個吉利,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句這方面的俗語:“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事非”,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俗語“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事非”,啥意思?古人的經驗


七不出,八不歸:在現在人們的觀點中,認為如果初七出門、初八返家都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容易發生一些禍事。而在古時候,這種說法卻不止是這樣,所謂的“七不出”指的是男人在外出時必須要辦好“柴米油鹽醬醋茶”七件事,而返回家鄉的話,在外面一定不能觸犯違反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事情,以免給家裡帶來不好的名聲,讓家裡人受辱。

俗語“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事非”,啥意思?古人的經驗


初九出門惹事非:自古以來,人們對於“九”都是比較忌諱的,比如老人過壽講究“明九不可怕,暗九大過天”等等。而在有些地區,人們把初九稱為“紅煞日”,認為在初九出門必定會有血光之災發生。不過這種風俗並非覆蓋大多數地區,而是普遍存在於土家族文化之中。

俗語“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事非”,啥意思?古人的經驗


整句話的前半句並不僅僅是毫無根據的迷信,簡簡單單六個字,暗含著對出門之人的告誡。離家前要處理好一切,回家後也要安排好一切。堅守責任,堅守本心,這是對一個人最大的期望。至於後半句,則顯得有些神秘,現代人倒也不用如此警惕,覺得以後每逢幾號不能出門,這只是流傳的習俗,多數習俗從流傳至今,已經變了模樣,誤解了含義。否則,如果一個月好幾天都不出門,豈不是連上班上學都不能上了,所以,很多習俗並不需要嚴格遵守。

俗語“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事非”,啥意思?古人的經驗


我們從這些俗語中,就可以看出當時老百姓的生活面貌,也已感受出當時的民族民風,由於當時老百姓的知識有限,於是對有些事情的認知方面,帶有一定的封建色彩,因此我們在看待歷史的時候,一定要客觀辯證地去看待,不能全部接收,也不能全部否定,大家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