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罗锅真的是宰相吗?他是乾隆的宠臣吗?

清朝大大小小的官员数不胜数,在众多的大臣当中,人气值最高、最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除了乾隆朝的大臣刘罗锅,恐怕还真没有哪个人能当此殊荣。

刘墉的故事,可以在很多戏曲、评书、相声等文艺作品中看到,真正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凭借着这些曲艺作品,刘墉这个名字深入人心,成为老百姓心目中清官的代表,也是人们惩治贪恶势力的希望。评书戏曲中,刘墉是佝偻着背、风趣幽默却又坚持原则的一代贤臣,是乾隆朝的中流砥柱,与乾隆皇帝既是君臣,又是朋友。

刘罗锅真的是宰相吗?他是乾隆的宠臣吗?

事实上,史书中确实没有刘墉是驼背的记载。而且以中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一个人的外表相貌,是非常重要的。被选上当官的人,不能说个个相貌堂堂,但至少都能拿得出手。科举考试中,也不仅仅是考学问,对于一个人形体外貌也是有要求的。刘墉是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如果真是驼背,那恐怖没有机会考中进士。

如果刘墉本来不是驼背,那么“刘罗锅”的称呼又是从何而来呢?原来,让刘墉落下“罗锅”这个称号的,确实是皇帝,但不是乾隆,而是乾隆的儿子嘉庆。嘉庆皇帝当皇子的时候,刘墉曾经是他的老师,所以这两人的关系一直不错。嘉庆当皇帝之后,刘墉已经八十多岁了,虽然精神矍铄,但难免有些弯腰驼背。嘉庆皇帝曾经称他为“刘驼子”。这本是一句戏言,但是经过多次流传之后,刘罗锅这个名号就尽人皆知了。本不驼背的刘墉被人们传成了罗锅,可见传说距离历史真实是何其遥远。

刘罗锅真的是宰相吗?他是乾隆的宠臣吗?

历史上的刘墉,年龄比乾隆皇帝略小,出生于公元1719年,死于公元1804年。刘墉是山东人,字祟如,号石庵,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进士。说到刘墉,就不能不说说他的父亲刘统勋。刘统勋是乾隆中期的股弘之臣,曾经当过两年的军机处领班大臣,以及刑部、工部、吏部三部的尚书,东阁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列入臣之首。相比之下,刘墉在政治上的成就远远不如他老爸。

人们常说“宰相刘罗锅”,认为刘墉也是乾隆皇帝身边数一数二的大臣。如果说刘统勋、和珅这样的可以称为宰相的话,那么以刘墉的地位,就不太好说他是宰相。为了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古代中国的宰相制度。

刘罗锅真的是宰相吗?他是乾隆的宠臣吗?

严格地说,宰相不是一个官职,而是指一种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最高长官,一般被称为丞相。中国早在先秦就有了宰相制度。宰相就是总管全国政务的官员,他们下管群官,上对皇帝负责。不过中国历史上皇权与相权之间总是有矛盾的,皇帝需要有一个政务负责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所以需要宰相。但是宰相的权力太大,又会把皇权架空。在这种矛盾斗争之下,历朝的宰相制度都在不断变化,其内容十分复杂。

明朝初年,发生了丞相胡惟庸谋反事件。这件事平定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止权臣出现,就下旨废除丞相一职,以后永不再设。废除丞相之后,则是皇帝直接掌管六部事务,六部之上,不再有一个总的负责人了。

刘罗锅真的是宰相吗?他是乾隆的宠臣吗?

朱元璋这样做,确实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可是皇帝直接抓六部事务,大事小情都要皇帝过问,工作量剧增。但总是没完没了地工作,这也太没意思了。于是朱元璋就召集了一些学识很好、但品级不高的官员为大学土,当自己的顾问,协助处理政务。大学士的品级不高,只有五品,但是平时在皇帝身边工作,可以接触核心事务。到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形成制度,称内阁。从此内阁成为明朝的核心决策机构。但是内阁大学士品级毕竟较低,算不上高官,所以明朝中后期的内阁大学土往往都兼任某部尚书。这样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日重,后期的一些阁臣首辅,其权力已经与宰相无异了。当时的人们也习惯称权力较大的内阁大学士为宰相,虽然实际上明朝已经没有宰相了。

刘罗锅真的是宰相吗?他是乾隆的宠臣吗?

清朝在形式上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但在内容上做了重大改动。清朝三殿三阁(文华殿、武英殿、保和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大学士的品级都是正一品,表面上是提高了内阁的地位,但实际上仅以大学士的身份已经无法参与核心事务了。清朝皇帝鉴于明代中后期阁臣权力增大的情况,有意架空内阁,转而任用一些与自己关系好的大臣来参赞机务。康熙时期,皇帝经常与自己信任的大臣在南书房办公。

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开始只是处理军事事务的机构,后来职责扩大至国家政务。军机处的大臣们负责记录和执行皇帝的旨意,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论权力比不了过去的宰相、明朝的阁臣首辅,但确实也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机构。所以清朝人认为,当了大学土的大臣,可以称为“中堂”。并非真宰相;只有入职军机处,才能称为真宰相。而军机处的领班军机大臣,就可以说是一国首相、朝臣之首。和珅和刘墉的父亲刘统勋都担任过军机处领班,是名副其实的真宰相。

刘罗锅真的是宰相吗?他是乾隆的宠臣吗?

历史上的刘墉,扭任过吏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体仁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负责教导皇子)等职。虽然职务很多,却没有能够进入军机处.所以算不上清朝权力核心中的人物。在嘉庆年间,有一次嘉庆皇帝出巡热河,刘墉留在京城主理朝政,这么看来倒是有点宰相的意思,可惜只是临时的。一直到刘墉去世,他都没有机会进入军机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刘罗锅并非宰相。但是刘墉毕竟也入了内阁,任体仁阁大学士,所以称他为“刘中堂”还是合适的。

刘墉既然不是宰相,当然没有实力跟和珅斗来斗去了。那么刘墉到底是不是像传说中那样正直、机智呢?

刘罗锅真的是宰相吗?他是乾隆的宠臣吗?

刘墉是正统科举出身的进士,他初入仕途的时候,父亲刘统勋还处在其政治生涯的上升期。随着乾隆皇帝对刘统勋的倚重,刘墉也很得皇帝照顾。1773年,刘统勋病故,刘墉回乡服丧三年,于1776年回京。乾隆念刘统勋多年的功绩,且刘墉又很有才学,于是调他进内阁,并在南书房任职。几年后,刘墉又外放任湖南巡抚,在任期间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把湖南治理得井井有条。调回京城后,刘墉又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并于1781年被乾隆派往山东调查巡抚国泰舞弊一案。在历史上,刘墉也确实是秉公办理,与御史钱沫一道,坚决彻查国泰,并最终在和珅等权贵的干扰下,使国泰伏法。在这个案件中,刘墉以其不畏权贵、办案有方而得到百姓赞誉,乾隆也对刘墉赞许有加。

刘罗锅真的是宰相吗?他是乾隆的宠臣吗?

可是自从这次国泰案之后,刘墉的为官态度似乎有了一个大的转变。他不再勤于政事,而是得过且过。对于朝中权贵贪赃枉法的行为,他也虚与委蛇,各方都不得罪。在主政吏部的时候,有一次乾隆向他询问某官员的升迁,他回答了一句“也可”,让皇帝大为恼怒,认为他没有原则。面对和珅势力的蜕起,刘墉的选择是既不掺和,也不得罪。虽然有史料记载刘墉并不阿附和珅,但是很显然他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与和珅斗争。总之这个时候的刘墉为人圆滑,丢了棱角,处处明哲保身,还多次因为慵懒失职而被皇帝责罚。

但是在乾隆退位之后,刘墉又开始活跃起来。嘉庆皇帝惩治和珅的事,就交给刘墉主办。和珅的二十条大罪,基本上就是刘墉拟定的。其实以刘墉与和珅的关系来看,两人既不算关系好,也不算很差,基本上就是没有什么交集。但正是因为和珅的倒台与刘墉有关,所以民间才误以为刘墉一辈子都在与和珅斗法。

刘罗锅真的是宰相吗?他是乾隆的宠臣吗?

比较有意思的是,扳倒和珅以后,刘墉还为和珅求情,把凌迟改成了赐死。这样看来,和珅还真得感谢刘墉,因为毕竟他被抄家处死这个事是注定的,即使没有刘墉,他也免不了一死,能保个全尸就该谢天谢地了。

刘墉的政治才能,还表现在为和珅一案善后方面。因为和珅当权日久,党羽众多,所以和珅被杀之后,那些与他有牵连的官吏都惶惶不可终日。这个时候刘墉上奏折说明情况,让嘉庆皇帝尽快了结此案。于是嘉庆下旨,和珅已经伏法,本案到此为止,宣布结案,不再继续追究。这样才稳定了人心,使嘉庆的统治稳固下来。

在嘉庆初年,刘墉也很受皇帝信任,不过还是没有入职军机的机会。纵观刘墉一生,可称中规中矩、波澜不惊,既不是权臣,也不是奸臣,只是一个有点能力的普通大臣而已。

刘罗锅真的是宰相吗?他是乾隆的宠臣吗?

历史上的刘墉真正出彩的地方,是他的书法。刘墉是清代书法四大家之一,他题写的扇面,至今仍是书法爱好者收藏的珍品。另外刘墉的学问也很出色,擅长写诗作文,著有《石庵诗集》。

由于刘墉在扳倒和珅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民间便把他想象为一生都在与奸臣作斗争的清官能臣,从而演绎出了众多令人捧腹但又发人深省的传说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