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十五,他,十九,年輕時,相逢未相識,古稀時,重逢定姻緣

她,熱情似火,性格開朗,個性直爽,他,沉靜似水,謙和穩重,溫文爾雅。1935年,她十五歲,是北平市立一中的學生,他十九歲,是北平(北京)大學的學生。那時,兩人雖在一城,卻從未謀面,更不相識。然而,就在那一年,一場轟動全國的運動讓他們同時走上了街頭。她雖是一名女學生,手無縛雞之力,但看到搖旗吶喊的同學,個性直爽的她沒有選擇沉默,而他雖是溫文爾雅的大學生,但理想、抱負、前途、未來,同樣讓他不能選擇沉默。她和他在同一時間,出現在同一地點,做著同樣的任務,卻沒有一句話一個眼神的交流。那時的他僅僅留下了一張照片作為青春熱血的紀念,而她什麼也沒留下,只在腦海中留下了對那段時光刻骨銘心的記憶。

她,十五,他,十九,年輕時,相逢未相識,古稀時,重逢定姻緣

民國學生合影

姻緣總是在不經意間露一次面,留下一點痕跡,卻又不能讓人輕易發現。十五歲的她和十九歲的他,自然也難以發現這段姻緣。因為這段姻緣真正出現的時間,長的讓人難以想象,足足跨過了一個甲子年。當然,這是後話,此時他們都在各自不同的人生軌道上前行。六十年間,他們沒有任何交集,一個南方,一個北方,身不在一處,心不在一處,緣也很難讓他們相連。的確,那時,他們只是相逢而未曾相識的陌生人。

她,十五,他,十九,年輕時,相逢未相識,古稀時,重逢定姻緣

民國夫妻

就在1935年,那場運動後的第二年,一場戰爭剝奪了他們同在一城的命運。她,青春熱血,滿懷抱負,不顧家人反對,歷經千辛萬苦,突破重重險關,到達革命聖地。當她回憶那段時光時,往事歷歷在目。為了心中嚮往的聖地,她不惜離家出走,卻被父親抓了回來,但她沒有就此罷休,趁著一次父親離開去給她買衣服的間隙,她又一次選擇逃跑,卻最終又被父親通過關係抓了回來。她不得不與父親談判,十七歲的她對父親說道“你曾說過“社會黑暗,我要是因此墮落了,我就不跟你姓,謝謝你把我養大,現在我就算你朋友的女兒,再見。”性格直爽的她為了心中的理想,為了不與黑暗的社會一起墮落,她敢與父親面對面地對峙,毫不畏懼。父親最終妥協了,送了她一套衣服,她僅僅拿了父親三分錢,和那些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前往革命聖地。

她,十五,他,十九,年輕時,相逢未相識,古稀時,重逢定姻緣

民國女學生

而在同年二十一歲的他也被迫和學校一起南遷,這段大學南遷的艱苦歲月,曾在親身經歷者的回憶中口耳相傳,並記於書中,搬上熒屏。幾十年過去,那一句句的痛語,那一行行的文字,那一幕幕的影像,讓後人聽後,讀後,看後,仍覺心中震撼。每個人都會感慨,那是一場國家的災難,也是一場學校的災難,當然更是一群師生的災難。而他作為萬千師生中的一員,他並沒有親口回憶過那段艱苦的歲月,但我們可以深深地感觸到在那樣的環境下。作為一名學生,怎能獨善其身。

她,十五,他,十九,年輕時,相逢未相識,古稀時,重逢定姻緣

民國男學生

那時,她與志同道合的同學向心中的聖地進發,而他跟隨南遷的師生向西南躲避。一個跑向西北,一個跑向西南,距離不斷變長,姻緣似乎更是遙不可及,當然誰都堅信黑暗總會過去,黎明一定出現,災難又何嘗不是呢?然而,此時他們正處在黑暗和災難之中,她與同學在路途中“彈盡糧絕”,路還很長,命運難以預料。她不得不寫信向那個曾經與之對峙的父親求救。父女再鬧,總有情,她想到了父親,父親自然不會不管。父親很快寄去了一封信和二十元錢。後來,她回憶道“父親給我寄的這二十塊錢一到手,我記得大家在一道,沒有錢就用我這點錢,那時候的人真親近,現在……”就是用這僅有的二十元錢,她和同學們才得以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繼續前行。理想和毅力雖然能讓人的精神力量倍增,但沒有物質力量的支撐,精神力量不會延續太久。可見當時這二十元錢對於一群有著理想抱負的年輕人是多麼的重要,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她與同學彼此之間共享一切的那顆心。

她,十五,他,十九,年輕時,相逢未相識,古稀時,重逢定姻緣

民國女學生

而他隨學校南遷之後,繼續學業,畢業後,由於成績優秀,被推薦出國留學。此時,一個在中國的大西北聖地,一個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他們仍然在各自不同的人生軌道上前行,似乎兩人的距離越來越遠。之後,她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但生活並不幸福;他學成回國,也有了家庭,與妻子相濡以沫,相敬如賓。而她的苦卻超出了常人的想象。晚年的她曾回憶“丈夫對她不好,對孩子不好。她曾抱著孩子被丈夫趕走,在傾盆大雨的夜晚,不得不在老百姓的家裡住了一晚。後來丈夫對她不忠,與她鬧著離婚,性格倔強的她再也無法忍受,選擇離婚,一人撫養著孩子。”然而,她雖然與丈夫離了婚,但她與婆婆的關係依然如初,親如母女。婆婆曾流著淚對她說“我知道都是我兒子不好,但我們娘倆不要隔閡了。”她一直孝順著婆婆,婆婆也一直拿她當女兒對待,總會做一些她喜歡吃的菜給她留著。後來,婆婆死,前夫並不在身邊,而她給婆婆買了棺材,並安葬了。她認為丈夫的錯是他一個人的,其他人沒有錯,甚至她很同情那個後來與丈夫在一起的女人,雖然那時她和丈夫還未離婚,丈夫就選擇了那個女人。

她,十五,他,十九,年輕時,相逢未相識,古稀時,重逢定姻緣

民國留學生

她,敢作敢當,嫉惡如仇,但她仇恨的是那些傷害過她的人,處處在她心中留下傷疤的人,而不會牽連其他的任何人,甚至後來,她幫助過前夫與那個女人的孩子。她不會因前夫對她的傷害而放棄對婆婆的孝,更不會傷及其他人。她的愛,她的善,她的美,自然而純粹。

而那時他歸國後,愛情美滿,事業更是蒸蒸日上。作為滿腹經綸,一身抱負回國的留學生,他的優秀很快讓他成為了大學的一名教授。然而,本應該幸福的生活卻發生了變故。1963年,他的妻子突發腦溢血,從此行動不便,生活難以自理。他一邊教學做研究,一邊照顧著妻子。他與妻子的愛有多深,只有時間可以見證,妻子癱瘓三十年,他無微不至地照顧了三十年。三十年如一日的照顧著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如果不是愛得深切,誰又能做的到呢?後來,家中雖然有了保姆,但他始終不放心,妻子的吃喝拉撒,洗澡,他都要親力親為。

她,十五,他,十九,年輕時,相逢未相識,古稀時,重逢定姻緣

民國夫妻

上個世紀90年代,那些經歷1935年“一二九”運動的老戰友要舉行一場60週年紀念活動。那一次,在上海的她啟程北上,她第一次踏入了他的家門。她一眼便看到了當年他們一起參加“一二九”運動的照片,往事一下湧上心頭,讓她激動的不能自已。六十年前,她十五歲,他十九歲,他們雖在一張照片上,卻互不相識。整整一個甲子年過去,她已七十五歲,他已七十九歲。跨越六十年的這張照片,已經讓她不能自已,而當她看到他無微不至地照顧癱瘓的妻子時,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她,十五,他,十九,年輕時,相逢未相識,古稀時,重逢定姻緣

一二九運動

後來她曾回憶“對於他這個人,我完全是出於崇敬,我從沒聽說過有這樣一個男同志,好到這種程度。後來,她的夫人成了植物人,飯都不會吃了,不會嚥了,他就把夫人抱起來,靠在他身上,讓夫人吃一口,呼一口氣,就這樣一天三餐,要是別的人早就死了。這樣伺候人,別說男的,就是女的也不行啊!”他照顧了妻子三十年,直到妻子生命的最後一刻。

她,十五,他,十九,年輕時,相逢未相識,古稀時,重逢定姻緣

吳承明先生

自從,她親眼看到他對妻子的那種幾十年如一日的照顧。七十五歲的她對七十九歲的他佩服的五體投地,她認為他是這個世界上的大善之人。她決定用自己的餘生照顧他,最終他們走到了一起。她曾回憶“男性能那樣子善氣!如果不是這樣的人物,我一個人過得多瀟灑,這麼大年紀,真的。”她確實被他的善打動了,直達她的心底,原本可以一人安享晚年的她,決定和他共享餘生。六十年前,他們相逢未相識,六十年後,他們重逢卻走在一起,一場跨越六十年的姻緣,真的讓人難以想象。

她,十五,他,十九,年輕時,相逢未相識,古稀時,重逢定姻緣

吳承明老先生

古稀之年,他們姻緣相連,之後,他們又一起走過了整整十五年。2010年,享年九十歲的她,先於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她實現了用餘生照顧他的承諾。僅僅過了一年,2011年,九十五歲的他,也隨她而去。兩人先後仙逝,實際僅僅相差幾個月而已。他的生活令人無可挑剔,而他的學術成就更是令人崇拜,他一生著作等身,在經濟學學界更是無人不知,他就是中國當代經濟學家、中國經濟史專家——吳承明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