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自古以來是軍家必爭之地:真的不是易守難攻,而是太太太重要

襄陽在我國曆史上一直是戰略重地。

襄陽自古以來是軍家必爭之地:真的不是易守難攻,而是太太太重要


當年蒙古蒙哥南下,花了六年的時間才打下襄陽,

然後一路勢如破竹,滅亡南宋。

為什麼襄陽如此重要呢?

難道是因為襄陽易守難攻嗎?

其實論城池的防守能力,

襄陽比長安、劍閣甚至成都、洛陽都要差得遠。

襄陽之所以重要,不是因為它好守,

而是因為它是門戶,不得不守。

北方政權南下,就必須要渡過長江天險。

而長江分為幾段,上流主要在四川重慶境內到湖北西部。

然而,四川在古代本來就是天生的防禦堡壘,

四川盆地周圍都是大山,北方民族想要殺入四川是千難萬難的。

尤其是騎兵,在這個地方更不好發揮。

長江上流難渡,從長江三峽就可以看出端倪。

著名的夔門,兩岸都是崇山峻嶺,懸崖峭壁,

別說是蒙古騎兵,就是猿猴都很難攀爬。

這就是李白詩中所謂的“猿猱欲度愁攀援”啊!

長江三峽到湖北西部一段,水流湍急,

暗礁眾多,平時正常行船都是危險百出,

更別說在對面敵人的弓箭防禦下強行渡江了。


襄陽自古以來是軍家必爭之地:真的不是易守難攻,而是太太太重要

蒙古騎兵不是傻子,不會從這一段渡江。

第二段,是長江下游,主要是從武漢到上海這段。

這段的長江水流不再那麼湍急,但是水量充沛,水面寬闊。

以著名的武漢長江大橋為例,水面部分長達1.1公里。

而南京長江大橋更恐怖,公路橋部分全長約5公里,

水面部分更是長達1.5公里。

1.5公里什麼概念?恐怕你每天上班走的路都沒這麼長。

而兩座大橋還是選取的長江水面比較窄的位置建設的。

長江之壯闊,第一次見恐怕你會深深震撼。

在古代,用普通木船渡過南京(應天)要一個小時的時間。

如果對面箭如雨下,防禦強悍,一個月都休想渡江。

自古以來,從安慶到蘇州,

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江防非常強悍。

從這裡渡江,雖然比四川、鄂西要容易,但也不值得。

當年要不是李景隆主動開門投降,

常年在北方的旱鴨子朱棣恐怕也做不成皇帝。

金主完顏亮,也是在這裡渡江失敗後被部下造反殺掉,成為笑柄。

第三段,就是湖北境內的長江流域了。

在這裡長江突然有了巨大的變化,地勢平坦,水流也變緩,

而且江岔眾多,比較適合大部隊渡江。

比如武漢東面的田家鎮,長江在這裡急劇變窄,兩岸相距不過500米。

古代有一種說法,叫“划船過江十八槳”,說的就是這裡。

這種情況,對防禦一方極為不利。

所以,北方遊牧民族在不掌握制江權,水軍又比較薄弱的情況下,

從襄陽一線渡江是比較理智的。

我們看一下地圖,襄陽的北方是南陽盆地,

後勤補給非常方便,

而襄陽恰好就是一個咽喉,兩邊都是複雜的山地。

除了從襄陽切入之外,別無他法。

在古代沒有飛機純步兵騎兵的情況下,

你讓部隊去爬山偷襲絕對不可行,太耗體力了。


襄陽自古以來是軍家必爭之地:真的不是易守難攻,而是太太太重要

除非奇襲部隊能繞道後方,但是又被長江擋住了。

所以蒙古騎兵只能從襄陽突破。

騎兵速度快,從北方南陽盆地長驅直入,

可以迅速從河北殺到襄陽城下。

在這種情況下,南宋軍隊只能派出重兵防禦此城了。

這就是所謂的,非對抗之地,卻不得不抗。

因為一旦失去,整個南方就完了。

好了,今天的解說就到這裡,

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點個關注麼麼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