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巡逻艇:神出鬼没的内河小精灵,越南战争的美军“明星艇”

内河巡逻艇:神出鬼没的内河小精灵,越南战争的美军“明星艇”

自1965年美军参与湄公河三角洲的作战行动开始,内河作战舰艇的设计也同步展开,它们显然吸取了之前法军内河作战的经验教训,以及早期内河舰艇的技术特征。为了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制造难度和成本,便于快速建造,美军内河舰艇多采用民用船艇的设计或利用现有舰艇进行改装,并在实战中不断改进提升。总体而言,越战时期美军内河舰艇主要分为两大类,首先是专门设计研发的作战舰艇,其次是利用登陆艇改装的舰艇。

内河巡逻艇:神出鬼没的内河小精灵,越南战争的美军“明星艇”

■表现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内河小型舰艇正在进行激战的油画作品。

美国海军在1968年设立的内河作战舰艇类别中囊括了多种类型的舰艇,并按照美军舰种命名规范赋予每种舰艇由三到四个字母组成的名称缩写,这些名称往往让人容易混淆。其中两到三个字母表示舰种,比如PB(Patrol Boat)表示巡逻艇、LC(Landing Craft)表示登陆艇、TC(Troop Carrier)表示运兵船等,另外两到三个字母表示舰船的特殊功用或性能特征,比如R(River)表示内河,F(Fast)表示快速,A(Armored /Assault)表示装甲或攻击,S(Support)表示支援。具体举例说,ATC就是装甲运兵船(Armored Troop Carrier),PBR就是内河巡逻艇(Patrol Boat River),ASPB就是攻击支援巡逻艇(Assault Support Patrol Boat)等等。本文所要介绍的,便是越战时期美军最主要的内河作战舰艇之一的内河巡逻艇(PBR)。

内河巡逻艇:神出鬼没的内河小精灵,越南战争的美军“明星艇”

■在河面上低速航行的PBR巡逻艇,良好的低速航行能力将有助于舰艇通过狭窄水道,该艇是越战时期美军最主要和使用最广泛的内河作战舰艇之一。

随着三角洲的作战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海军发现缺乏一种适应内河战斗行动的小型舰艇,经过论证研究,海军舰船局认为理想的舰型应该是一种小型快艇,机动性好,能在浅水航行,有良好的武备且易于维护。舰船局随即开始从现有船型中寻找易于改进为战斗舰艇的候选型号,在对几种运动快艇进行比较后,最后选定了尤尼菲利特31型豪华运动游艇作为设计蓝本。

尤尼菲利特(Uniflite)即华盛顿州贝灵汉游艇制造联合公司,是小型玻璃钢游艇制造领域的先锋。在尤尼菲利特31型基础上,美国海军进行了广泛的重新设计,使之变为美国海军第一种内河巡逻艇(PBR),于1965年11月服役,单艇造价为7.5万美元。PBR最显著的特征是采用轻便坚固的玻璃纤维艇体和喷水推进系统,该艇安装两台通用V653N型220马力柴油机,驱动两具雅库茨14YJ型高速泵喷推进器,通过艇尾的喷嘴以每分钟363400升的速度喷射高速水流,推动快艇前进,船只的转向通过改变喷嘴方向来实现,并能进行反向推进。喷水推进方式赋予了PBR远优于传统螺旋桨船只的优异机动性,能够进行高速急转弯,在短距离里内的加速和减速性能也十分出色。从理论上说,PBR能够在35米范围内以25节速度进行360度转向,并在10米内由全速状态转为静止,但在实际使用中性能略有下降。喷水推进系统相比螺旋桨推进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不必担心水生植物的缠绕或因水下障碍物碰撞而损坏螺旋桨,这使得PBR能够通过水草丛生的河道。

内河巡逻艇:神出鬼没的内河小精灵,越南战争的美军“明星艇”

■一艘被吊起的PBR巡逻艇,注意艇尾的喷嘴。该艇采用泵喷式推进系统,具有非常优异的机动能力。

最初装备的PBR为Mk1型,排水量约6.6吨,长9.5米,宽3.2米,吃水0.6米,最高航速可达25节。虽然舰型尺寸不大,但PBR的火力配置相当全面,覆盖了舰艇的各个方向。在艇首甲板上设有一个直径1.2米的澡盆型炮位,两挺M2型12.7毫米机枪并排安装在Mk36型枪架上,构成巡逻艇前半球的火力支柱。在炮位周围有一圈30厘米高的装甲护墙,机枪弹药储存在炮位前方的艇体内。在艇体中部两侧及艇尾还有另外三个Mk26型枪架,可以架设Mk21/M60型7.62毫米机枪或Mk18型40毫米榴弹发射器,这些武器能在两舷之间转移,通常情况下PBR的标准武器配置是2挺12.7毫米机枪、2挺7.62毫米机枪和1具40毫米榴弹发射器。

内河巡逻艇:神出鬼没的内河小精灵,越南战争的美军“明星艇”

■PBR巡逻艇的武器配置十分给力,除了艇首大口径机枪外,还能安装3挺机枪或榴弹发射器,这艘巡逻艇就配置一具Mk18型榴弹发射器。

相比强有力的武备,PBR的防御能力相对薄弱,仅在艇首炮位和驾驶舱附近安装轻型装甲板,它主要依靠加速性能、剧烈机动和高航速来保护自己。此外,艇员们还会把防弹背心或沙袋堆放在弹药箱、炮位、驾驶舱等关键部位,提升防御能力,有时也会在艇体周围自行焊接钢筋,构成装甲护栏,防御火箭弹的攻击。

PBR的艇首炮位后方是开放式驾驶舱,带有低矮的玻璃钢整流罩和遮阳蓬,舵轮位于驾驶舱左侧,并置于一个装甲隔间的保护下,驾驶舱前方艇体内设有小型雷达/无线电操作间,雷达桅杆位于驾驶舱前部中央,带有扁圆形整流罩,雷达桅杆正前方还有一根信号桅杆。电池和油箱位于驾驶舱前部下方,两个油箱内可容纳605升燃料。PBR的电子设备包括一部雷神1900/W型搜索雷达和2台AN/PRC-25型便携式无线电台。两台柴油机位于艇体中部,喷水泵和喷嘴位于艇体后部。PBR的人员配置为4人,包括艇长、炮手、机械师和水兵,艇长通常为海军上士或中士衔,负责驾驶,炮手操纵艇首机枪,机械师负责维护引擎运作并操纵艇体中部的武器,水兵负责艇尾武器。虽然各司其职,但所有艇员都会接受全面的训练,能够身兼多职,任何一个岗位出现伤亡都能得到替换。

内河巡逻艇:神出鬼没的内河小精灵,越南战争的美军“明星艇”

■停靠在码头的PBR巡逻艇,四名艇员正在查看舷侧的弹痕。从这个角度可以观察到该艇的舱室内部情况,驾驶舱后方的武器都配有直立防护板或防盾。

首批11艘Mk1型内河巡逻艇于1966年3月被部署到越南战场上,配属内河巡逻部队,并获得了"酒鬼"和"塑料船"的绰号。在投入一线行动后,Mk1型的某些缺陷逐渐暴露出来:玻璃钢艇体的船舷上缘在人员登艇和进出船坞时容易损坏;艇首机枪的护墙阻碍了艇长的视野,后来被拆除;泥沙、杂草和残枝落叶有时会堵塞喷水泵,喷水引擎的零部件因过度磨损和腐蚀而需时常更换;另外玻璃钢艇体很容易被浸湿,后来进行了干燥和密封处理。上述问题在后来制造的161艘Mk1型上得到了改进。在实战中,为了加强后方火力,艇尾的7.62毫米机枪会被更换为12.7毫米机枪,有时还会在12.7毫米机枪上方加装一具Mk18型榴弹发射器。

内河巡逻艇:神出鬼没的内河小精灵,越南战争的美军“明星艇”

■PBR巡逻艇部队臂章。

内河巡逻艇:神出鬼没的内河小精灵,越南战争的美军“明星艇”

■PBR MK1型巡逻艇,总产量为172艘。

对Mk1型的改进设计于1966年开始,改良后的Mk2型巡逻艇于1967年9月抵达越南,Mk1型在进行技术升级后继续使用。Mk2型相比Mk1型在尺度上有所扩大,长9.8米、宽3.5米、吃水0.6米,排水量为7.25吨。Mk2型的驾驶舱空间增大,高度增加,装甲隔间位于左侧四分之三处,右侧有一个通往艇体前部隔舱的舱口。艇首机枪的枪座更新为Mk56型,艇尾武器升级为12.7毫米机枪,两舷分别装有M60型机枪和Mk18型榴弹发射器,可以互换,在某些时候艇尾也安装一门M4型60毫米迫击炮。船舷上缘都覆盖了铝制保护板,动力系统也进行了改进,降低了燃料消耗率,采用了新的Mk4型喷水引擎,减少了易腐蚀零件的数量,提高了持续工作时间,航速也增加到28节,部分Mk1型也更换了Mk4型引擎。在后期制造的Mk2A型上还在艇体结构内填充了聚苯乙烯泡沫材料,使艇体在被击穿进水时也能保持浮力,这项改进也被应用在Mk2早期型上。由于重量增大,Mk2型的巡航速度有所下降,水上适航性也略有逊色。有81艘Mk2型PBR在1967年被制造出来,于1968年批量交付部队。

内河巡逻艇:神出鬼没的内河小精灵,越南战争的美军“明星艇”

■田宫出品的PBR MK2型巡逻艇模型,比例为1/35。MK2型PBR的总产量为81艘。

在1965年至1968年间,美国海军总共获得了253艘PBR,是越南战场上使用最为普遍的内河作战舰艇,《现代启示录》里的巡逻艇正是一艘PBR。除了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行动外,在西贡河等其他水域以及第一战术区内也能看到PBR的身影。这种小型舰艇从1966年3月至1975年在越南战场上执行了数不胜数的水上巡逻、搜索、警戒任务,即使在战争结束后仍保留在海军预备役舰艇行列中直至1995年。

内河巡逻艇:神出鬼没的内河小精灵,越南战争的美军“明星艇”

■四艘并排停靠的PBR巡逻艇。在越战期间,美国海军总共装备了超过250艘PBR用于执行内河巡逻任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