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清代宮女離開皇宮後,連流浪漢都不願娶她們,是真的嗎?為什麼?

奇異貓191


清朝的宮女在13歲時就可以向內務府報道,之後宮廷每年都會選擇一群年輕的宮女進入皇宮。這些女孩大多是普通旗人的女兒。如果她們長得好看,而且可能不需要努力就能很輕易取得成功,如果他們相貌平平,基本上就會在25歲之前離開皇宮。


宮女地位極低

古代社會男女地位極不平衡,女性地位低下。在古代皇宮裡當侍女的婦女更加悲慘,她們可能一不小心,就會失去生命。


如果宮中侍女在離宮後幸運的話,她們可能會被宮中的侍衛看上。更多一部分人可能到老都沒有人願意娶她,最後老死家中。


宮女積勞成疾,患上了“血鬱郁悶”

進入宮廷後的生活是非常殘酷的。宮女們有自己的飲食、衣著、住房和交通規則。即使在睡覺的時候,也會有很多規矩。比如睡姿,在宮裡不能隨便笑更不能哭。她們身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巨大的壓力讓很多宮女都患上了血鬱。


最可怕的是女人和男人不一樣。他們每個月都有生理期,所以問題就出現了。生理期是女性最脆弱的時期,但在此期間,侍女不會受到特別照顧。他們平時是怎麼做的?如果他們做得不好,該懲罰的一樣不少。這樣,也容易使得宮女們患上血鬱。


血鬱的症狀

血鬱的症狀是虛弱和抑鬱。大多數疾病是由於工作過度,沒有良好的休養。然而,在那個時候,在這方面的治療成本很大,所以大多數宮女無法負擔費用。


曾與慈禧太后同住的宮女們在離開皇宮後寫了幾本書。書中提到,基本上宮中所有的侍女都患有血鬱,而患有這種疾病的女性都很難生育。


因此,即使可以結婚後離開宮殿,也仍然會面臨被拒絕的可能,因為她們不能生育。生活就不會變得更好。甚至一些待嫁的女人也會被她們的家人拒絕,在花掉積蓄後,她們會選擇墮落到妓院。命運是很悲慘的。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連流浪漢都不願意娶沒有生育能力的宮女。

溥儀也曾在《我的前半生》說過:這種情況下,患了這種病,會使女人的身體變得虛弱,很有可能失去做母親的權利。在古代,如果一個女人失去了這種生育能力,那麼她就會被人唾棄。因此,即使這些人在25歲的時候從皇宮中被釋放出來,也沒有人敢娶她們。(出宮未婚的老宮女)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句話在古代人的思想上是很根深蒂固的。基本上,這些走出宮殿的女性有3個結果。要麼給大臣們做妾;要麼遇見一個太監,從宮裡出來後彼此安慰(對食);要麼就是獨自走完這一生孤獨終老。對於清朝的宮女來說,只要她們進入宮中,基本上就註定了她們餘生的悲慘結局!



搞史人


這個事情,成因複雜,大小問題都有。從幾點羅列說下,主要涉及《宮女談往錄》。


《宮女談往錄》一書曾多次提到宮女嫁人的問題,其中有幾點值得羅列對比:

  • 宮裡的制度規定,到十七八歲時就要出去嫁人。

  • 在明朝,太監和宮女有假為夫妻的行為,被稱為對食、菜戶等等。而清宮中的繡工,則因技藝較好只能長期服役,所以也有與太監相伴的。

  • 原書中記載的何榮兒,是一名侍奉慈禧長達八年的宮女。在18歲時,曾由慈禧指婚,賜給名叫劉祥的太監,是李蓮英的乾兒子,專給光緒剃頭。因不堪婚後生活,何榮兒選擇了回宮。

  • 宮裡相識多年的姐妹,也有嫁人者,但下場並不好。如小娟子,嫁了護軍,常年受苦,最後難產而死。

涉及出宮嫁人的制度,《清稗類鈔》中也有提到(作者徐珂,生卒年1869-1928),即出宮嫁給旗人,或是被轉賣他處,或者與家中斷了聯繫無人理會等等,原文:

出宮而嫁旗下男子或恃之餬口;而轉賣他處,孤苦飄零,絕無加憐者亦有之。


除此之外,民間還有“紅娘自配”這一菜餚的典故傳說。所以說在清朝滅亡之前,普通閒漢與宮女的接觸都是個問題,談不上只有“不願娶”的心理。但是在此後,從《宮女談往錄》說到的這幾條來看,清末時的宮女們,首先涉及人們對明代菜戶、對食的認知。所以不願娶,可能含有怕人非議為太監的名聲問題。


再則就是出宮成因。在清代宮女的出宮,並非向上述那樣只有年齡滿了,也有生病、愚笨等原因造成的提前出宮。1907年由清廷主辦的《政治官報》曾多次提到宮女出宮時,內務府查驗“因病出宮”一事(1908年356期,1910年876期、988期)。由此可證宮女出宮涉及傷病殘愚,且應為較高發問題。而清代對宮中事宜又較為保密,於外人來說,自然難以知曉這些宮女是因為什麼緣故出宮。


其三書中提到“小娟子”難產時,也曾說到“戳腳子”,即長達數小時的站立,且身形筆直,這就可能導致“靜脈曲張”,是可能導致難產的,而這也涉及傳統醫學中提到的“血鬱、血瘀”。況且除了這點,腿上如蚯蚓般出現的青藍色血管,也著實有些嚇人。(如圖,今日的相關手術)


又或如纏足問題。當時民間多以纏足為美,至民國時還有纏足比賽。而宮女是旗人,自然不會涉及此類纏足,書中說到:

旗下人雖然是天足,也並不放開了讓腳隨意擴張,用一句簡練的話說——要底平趾斂。就是腳板兒要平,五個腳趾頭要收斂在一起。所以雖不像漢人的纏足,也是從小就要受到約束,用包腳布緊緊地把腳勒住。

這種方法被稱為“刀條兒”,與當時的纏足審美觀自然有著顯著異同。對閒漢們來說,這種即非纏足,又非天足的存在,除了涉及對宮女們地審美觀念、勞動能力的質疑外,更可能會觸及對滿漢通婚的思考,繼而出現牴觸。(注:“滿漢不通婚”清代施行的民族隔離政策,除個別原因,大多會被嚴懲。而1901年12月,慈禧才剛剛解禁這一政策,至民國初期,有時間太短,傳播不廣等原因)。


最後也是最嚴重的,就是辛亥革命期間出現的“排滿”思潮、革命和主義。1907年楊度在給梁啟超的信中,曾將“排滿革命”稱之為“操術”。而這一時期內出現的各種排滿原由諸說不清,於報刊雜誌中十分多見。在這種環境下,宮女因涉及封建王朝和滿族旗人的雙重身份,自然也會備受冷遇。


那麼這些林林總總的原因,就造成了民間對宮女們的“不願娶”態度。


毅而三思吳六奇


沒有公主的命,得了公主的病——說的就是滿清的宮女們。滿清的宮女,雖然在宮裡面地位不咋地,出了宮,可都是斜著眼睛瞧人的主。為啥呢?滿清宮女,必須是滿人上三旗裡面的良家子。漢家姑娘想要進紫禁城乾點劈材燒火的粗活,那是沒門的。漢家非要入宮怎麼辦?男人可以,找小刀劉切了子孫根,可以試一試——進了宮,至少保你餓不死。

上三旗那個都是京城裡面有身份有地位的主,一般漢家平頭老百姓,人家還真瞧不上。就是宮裡面地位最低的宮女,那生活水平,也是高過一般平頭百姓一大截的,吃慣了宮裡面的香和辣,能跟著流浪漢吃糠咽菜,想都甭想。

為什麼有連流浪漢都不願娶出宮宮女的說法呢?先看看滿清宮女的幾個出路。

正常情況,宮女們到了25-30就該退休了,到了年齡正常出宮。在古代15歲左右的結婚年齡,25-30那就是老姑娘剩女了,找正常的人家很難,只好給人家小老婆或者找個老光棍嫁掉。不過即使老光棍,也不是平常人家。有一段時期,滿漢不通婚,人家嫁個流浪漢,也得是旗人的流浪漢。

還有的一種情況,就是宮裡直接把宮女賜婚給王公大臣,這算是出路比較好的。最差的就是,得了重病或者是被打殘的,這類宮女,正常人家看不上,落魄的旗人流浪漢也不待見,怎麼辦?只能悄悄摸摸找個窮鄉僻壤,有些實在找不著媳婦的老光棍,也顧不上旗人漢家了,就那樣湊活過日子了。

在大清剛剛亡了的時候,遣散一大批宮女,那時候真的是,連流浪漢都不願娶。也不是不願,而是不敢。京城的流浪漢哈喇子都流出來了,怎麼會不願意呢?主要是,那一段時期,滿人人人自危,連滿人都偷偷的改漢姓呢。誰敢收留上三旗的女子,萬一改朝換代秋後算賬,那就是禍害家族的事。

至於,宮女勾搭皇上,鳳凰飛枝頭,那是百年一遇的事,就不用想了。


爾朱少帥


假的。

清朝的宮女都是通過內務府選秀的途徑入宮,“凡內府佐領下,內管領下女子,年至十三歲,該佐領、管領造冊送會計司呈堂會奏,交總管太監請旨閱看”。內府三旗的包衣女子們入宮時大概13歲左右。

宮女們被分配到各宮服侍主子們。例如,皇太后宮中設宮女12名,皇后宮額定10名,皇貴妃位下有8名,貴妃位下8名,妃位下6名,嬪位下6名,貴人位下4名,常在位下3名,答應位下2名等等。

這些宮女加起來共有幾百人左右。根據檔案統計,乾隆二十六年(1726),各處官女子177-193人,家下女子32-54人,使女24-32人,嬤嬤31-32人,媽媽裡27-29人,姥姥4人,看燈火媽媽裡6人,兆祥所媽媽裡20人。

宮女最終的命運有很多種。有一些容貌美麗的女子,就被皇帝看中,進而提拔成為內廷主位。例如,咸豐九年(1859)四月十一日,敬事房傳旨:長春宮官女子海棠春封為禧貴人,次序在吉貴人之次。

當然,更多的宮女其實是服役年滿後出宮。雍正元年(1723)規定,“宮女年至二十五歲,令其出宮”。凡皇太后、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位下的宮女,都會受到主子們的賞賜;貴人以下位的宮女,進宮時間達15年以上者,賞銀30兩,10-15年者賞賜20兩,10年以內者賞賜10兩。

最後,這些年滿即將出宮的宮女在婚姻市場上也是搶手的對象,甚至有一些八旗官員請求皇帝賜婚。如上面這張表格所示:雍正十一年九月十八日,一位名叫七十的蒙古鑲白旗佐領,請求賜婚某位23歲的宮女,這名宮女是原任員外郎佟保的女兒。


HuiNanHistory


這自然是有點誇張的說法了,畢竟流浪漢三餐不繼、食不果腹的,能有一個媳婦肯跟著他就是天大的幸事了,何況還是皇帝名義上的女人。

不過這也側面表明,宮女出宮後的生活也不是我們想得那麼美好。


清朝宮女的悲慘生活

想比起明朝不允許宮女出宮的無人道規定,清朝對宮女的規定算是人性化多了。但出宮的宮女大多都是因為年紀到了,或是有病,不適合在內苑伺候,亦或是犯了錯誤被趕出去的,屬於戴罪之身。

以上三個原因,也就是宮女出宮後,沒什麼敢娶、願娶的原因了。

一般宮女年紀到了出宮,大抵都是到了二十五歲的年齡段。在古代,女子二十五歲還沒嫁,是會被人嫌棄的,清朝規定女子十四歲就要嫁人了。像二十五歲出宮的女子,即使花容月貌、身體健康,可無論如何也是比不上那些十三四歲的小姑娘的。

而且清朝有個硬性規定:官員不準娶出宮宮女。嘉慶帝給和珅定的二十款大罪中的第四條就是:“並將出宮女子,娶為次妻,罔顧廉恥。其大罪四”。所以官員不敢娶,有錢人不願娶:憑什麼花大價錢娶一個二十五歲的老女人,有錢的話,大把豆蔻年華的可以娶,不管是妻還是妾。


而第二個、第三個原因就很好理解了。畢竟誰也不會去娶一個有病或者有罪的女人,有病還得治,有罪害怕拖累。

除了一些實在找不到老婆的光棍之外,其他有點資產的人家,都不會想要娶這樣的人。除非是宮女家裡有錢,可以由家裡安排婚事,可這在整個滿清歷史上來看,是屬於鳳毛麟角了。

宮女十幾歲入宮,在深宮禁苑浪費了十幾年的最美好的青春,直到二十五歲時,又被內宮像累贅一樣扔掉,最後也只能回家,終身未嫁,或者去有錢人家家裡,繼續服侍夫人小姐們。

要說能嫁人和婚姻美滿的,在封建社會上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事。



一貳一橙


文|歷史農夫子

現代社會講究男女平等,熟不知在清朝,女性的地位尤其是宮女的地位是很低下的。

清代宮女大多是十四五歲進宮,姿色出眾的如果能夠被皇帝看中並臨幸,那便能飛上枝頭做鳳凰,擺脫皇宮僕役的低下身份。

被皇上臨幸的宮女能夠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但這也只是相對而言,其實這些宮女的上升突進也是比較艱難,需要從家人子、答應、常在一步步升上去,其中艱難可想而知。

這些幸運的宮女自然是極少數人,大多數沒有被皇帝看中的宮女到了25歲左右都會離開皇宮。

清代離開皇宮的宮女們的生活大都是兩種,一種是窮困潦倒,一種是積攢了一些積蓄而能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

但不論出宮後的宮女們生活條件如何,她們的婚姻生活都很不幸,難以向普通女性那樣婚姻嫁娶,甚至連市井流浪漢都不願迎娶。

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宮女們不願卑躬屈膝地下嫁,因為能進宮的宮女大都是接受過良好禮節教育。她們舉止得體優雅、見過大世面,普通市井百姓既不願意娶比自己更加有眼界、有能耐的宮女,而她們自然也不甘願嫁給市井流浪漢,而有錢有勢的權貴也不想娶這些曾經的“皇帝的女人”。

二是出宮後的宮女們大多無法生育,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宮女入宮之後便失去自由,衣食住所都比較簡陋,長期的宮廷生活加之年老,生育能力大大降低。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中國,這是萬分嚴重的事情。

所以說這些離開皇宮的宮女們的確命苦。


歷史農夫子


清代宮女離開皇宮後,流浪漢不娶她們,這種現象是真的,但不應該說是“不願娶”,應該說是“娶不了”。

▲清代宮女圖


為什麼這麼說呢?

1.先來了解下清代的宮女

清代的宮女可不是誰想做就做的。清代宮女只在內務府各佐領所屬的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包衣任職佐領、管領以下家庭的女兒中選取。漢人家庭的女兒是沒辦法進宮做宮女的。

▲清代宮女圖


宮女進宮的年齡在13-15歲左右,大多數在宮中會做10年左右。清代的宮女如果運氣好,皇帝那一天看上並且寵幸後,做了妃子這些,那就相當於工作轉正了,從奴才搖身一變成了主子。能得到這樣殊榮的宮女就不用再在宮中受苦了,說不定還能惠及孃家人,這也是大多數家庭將女兒送去做宮女一個原因。

但大多數的宮女沒有這麼好運,10年還沒轉正(被皇帝看上),就會被准許出宮婚配。古代女子在13-15歲左右時就會婚配,宮女們出宮時已算是老處女了,要想找個人家其實是很難的。

2.出宮的宮女雖然不好出嫁,但流浪漢想娶也娶不了

▲清代宮女圖


我們先要明白,清朝時的流浪漢可不會是滿族人。滿族的八旗子弟(男子)都是吃皇糧的,待遇可是比漢人要好很多。就算是清朝後期一些八旗家族衰落了,但也不至於淪落到流浪的地步。就像老舍先生的《茶館》裡的常四爺和松二爺,沒有謀生能力,卻依然能每天泡在茶館中。

這樣說來,流浪漢不是旗人,是漢人。根據清朝的規定,漢人是不能娶旗人女子為妻的。漢人的流浪漢就算是想娶出宮的宮女,他也娶不了啊。說什麼不願娶,就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罷了。都淪落到流浪的地步了,有個女人能嫁就不錯了,還談什麼不原娶。

▲陪在主子身後的清代宮女圖


總結一下:出宮的宮女都是旗人的女兒,因為清朝的旗人高漢人一等,朝廷禁止滿漢通婚,漢族人沒辦法娶得到旗人的女子,更別說流浪漢了。

不過,出宮的宮女還是比較苦的,在宮裡小心翼翼的侍候皇帝的女人們,時常被欺壓。高強度的工作也落下了一身的病根,大多數的旗人家庭其實也不太願意娶她們的。所以說,這些出宮的宮女還是很值得同情的,你說是不是?


摯守靜篤


不說舊社會,就是新時代,如果一個女人年齡不小,名聲不好,不能生育,不願幹活,還瞧不起人,恐怕也沒幾個男人願意娶這樣的女人。

極端地說,被皇宮掃地出門的宮女就是這樣“一無是處”的女人。

先來說說宮女都是從哪裡來的?清朝的宮女來源於清皇室的家奴女子,也就是內務府包衣三旗的女子。雖說有很長一段時間,包衣三旗的女子也叫秀女,但她們參加的內務府選秀和戶部選秀還是有天壤之別的。戶部選秀是給皇帝選女人,只選八旗女子;內務府選秀是給紫禁城選雜役,只選包衣三旗女子。所以說,千萬不要認為選秀能改變包衣三旗女子的命運,她們就是一群命中註定要做雜役的女子。

有人說,那宮女中有成嬪妃的怎麼解釋?這種在宮中讓皇上看中的情況極鳳毛麟角,比中彩票難多了。

清朝的宮女進宮時一般十二三歲,幹十幾年活,出宮時多在二十五六歲。在封建時代,女子十五六基本就出嫁了,十六七基本就抱娃了,二十五六歲還沒嫁人,說的嚴重點,那幾乎就是剩成怪物的概念了。

說出宮宮女是怪物,除了以上這一點,另一點對形成這種偏見起的作用更大,那就是宮女的名聲不好。

常年身處只有一個男人的深宮中,又處在春心最易盪漾的年歲,宮中的環境又有淫邪汙濁的一面,宮女的精神需求和生理需求怎麼滿足?只能二選一,要麼跟其他宮女“磨鏡”,要麼跟宮中太監“對食”。

在普通人眼中,這是很變態,很淫邪的。不說禮教綱常大於天的封建時代,就是現在,有幾個男人會要一個同性戀或者有過變態黑歷史的女人?

如果說前面這兩點是帶著偏見拒絕的話,那接下來的第三點就不是偏見了。

出宮宮女絕不多數都不能生育。

為什麼會這樣呢?

關於宮女不能生育,慈禧的御前女官裕德齡在回憶錄中曾提到過,她說宮女基本上都患有血鬱,患有這種病的女子不僅身子虛弱,四肢無力,更要命的是不能生孩子。

在封建時代,女人不能傳宗接代、不能延續香火那基本上就是“罪孽深重”的廢品,而宮女還是個藥罐子式的廢品。要說流浪漢也不願意娶宮女,這一點恐怕是最重要的。

年齡大、名聲差、不下蛋,有這三點,出宮宮女的婚姻基本上就算是被宣判死刑了。

這還沒算上宮女自身心態的問題,加上這個,就更雪上加霜了。

一個宮女,青春年華都讓低三下四、提心吊膽消磨完了,好不容易走出深宮,誰還想再去過伺候人的日子?

另一點,在宮裡,她們伺候的都是尊貴的主,到了民間,讓她們再去伺候一個平頭老百姓,她們怎能不心生“嫌棄”?

所以說,宮女出宮後的性情多數也是很古怪的,既不願伺候人,也會瞧不起人。

從這個因素講,宮女出宮後沒著落,又有自己把自己晾曬起的成分。

有人說了,宮女畢竟是紫禁城裡出來的女人,難道沒有單衝這一點對宮女感興趣的?

弄一個宮女回家,多有面子呀。

這種情況當然有,但幹了十幾年髒活累活,還能有幾分姿色的宮女又能有幾個呢?

據說和珅就好這口,挑過一些有姿色的出宮宮女回家,但這後來也成了他的一大罪狀,“娶出宮女子為妾!”

其實從和珅身上就能看出來,把出宮宮女弄回家是很有風險的一件事。

太高調是一方面;有姿色宮女知道太多是另一面。

敢碰這兩方面都有可能是給自己埋雷。

所以說,即便是看上了宮女的姿色身份,但說到弄回家,真會這麼做的卻不多。

過實惠日子的不會要,過富貴日子的不敢要,那宮女出宮後都是什麼樣的命運呢?

抱藥罐子守青燈的是一類;破罐子破摔入青樓的是一類;無計可施被迫繼續人下人的是一類——

總之,有幸嫁個好人家的少,靠宮中一技之長活得體面的也不多。


黑句本


有網友問:有人說清代宮女離開皇宮後,連流浪漢都不願娶她們,是真的嗎?為什麼? 其實這種說法,都是靠想象。首先,我們要知道,清朝的宮女都是從哪裡來的?都是八旗旗人家庭選拔出來的。

本身清朝就規定,旗民不通婚,也就是說,流浪漢想娶旗女,實際上也沒有資格。也就根本談不上,清朝宮女連流浪漢都不願意娶這種說法了。清朝推行的旗民不通婚,主要有2個原因。

第1個希望,可以保持八旗騎射性格,可以繼續打仗。第2個是,避免駐防八旗權貴和軍官們依靠當時的身份優勢去強搶民間女子。

至於有人說的什麼,宮女正值年少,經常進出皇宮,多少和別人有些曖昧,所以嫁不出去。則都是純粹的自己的想象,滿蒙在當時對這些男女之防,關注度很少,不太在意。八里橋戰役失敗以後,那些陣亡者的寡婦,也一樣都婚配給了其他的八旗士兵和軍官。

在《宮女往談錄》裡,慈禧的貼身宮女說過,當時進宮當宮女的那些家庭,主要是希望每月女兒可以給家裡掙幾兩白銀工資,另外逢年過節,還可以得到一些賞賜。女孩在宮裡,還可以學習到一些標準的禮儀和規矩。

經過皇宮調教出來的女孩,名聲好,可以藉此往高枝上攀,找個好婆家。而且,清朝皇宮裡面的宮女數量並沒有一般想象的那麼多,康熙時期也不過400-500人,在乾隆時期就已經下降到300人。

可以入選的女孩,都是出身於內務府上三旗包衣,家裡基本都是官宦世家,也有普通級別的官員,當然也有其他的普通旗人家庭出身的。內務府上三旗出身,在當時還是比較高的門第。

雍正的時候規定,伺候皇后,嬪妃的宮女,需要官員世家女子出身的宮女。而貴人以下挑選宮女,需要拜唐阿,校尉,八旗護軍家庭出身的宮女。這些人根本不愁嫁的。

宮女如果出宮,那麼,服務15年以上的,賞賜白銀30兩,服務15年以內的賞賜白銀20兩,服務10年以內的賞賜白銀10兩。其實宮女具體出宮年齡,並不是規定死的25歲,而是根據情況在20歲左右到30歲左右之間。

而且,宮女其實不會去幹那麼粗苯的工作,那麼活都是辛者庫婦女的任務。辛者庫是“吃鬥米口糧”的意思。其實就是賤者的意思,都是真正的家奴性質了,比阿哈的級別還要低。都是戰爭時期掠奪來的人口。

在雍正的時候,在皇宮和皇宮附近幹活的辛者庫婦女有5000多人,主要是針線活,米麵食品加工,打水,挑水,照看燈火等等。而且,她們每年只有幾兩銀子,待遇很低。


深度軍事


這個問題提的讓人心裡癢癢,你這不是在抬槓嗎?

首先要明白,在清朝那時候,如果想結婚,想娶媳婦,那是要經過一系列繁瑣的程序的。

不是說,我一個流浪漢,看到一個宮女,我就馬上能娶。而是要經過六道程序,比如第一道程序就是“納彩”:

所謂的“納彩”,說白了,就是請媒人去提親,試問一下,流浪漢能請得起媒人嗎?即使請得起媒人,也有人願意給做媒,而且宮女也願意嫁給他,那麼他付得起禮金嗎?

其次,還有互相問生辰八字,看看是否相剋,這都需要雙方父母見證的,雖然說宮女也是有父母的,但流浪漢有父母的少之又少!

當然,後面還有一系列繁瑣的程序,沒有錢,根本辦不到!

所以,並不是流浪漢不想娶宮女,而是根本娶不到宮女,即使他願意娶,宮女還不願意嫁呢!再說,一個流浪漢,哪來的狗屎運,能碰到宮女?

不過問題還沒有解答,我們還是思考一下,為什麼宮女不容易嫁出去?

其實在溥儀寫的書《我的前半生》中有關於宮女的記載:

宮女大都是十四五歲進宮,到二十四五歲時放出宮,這個階段正是第二次身體發育階段。而宮女是高強度工作,一直比較壓抑,處於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時間久了,就會讓很多宮女在宮內就得了一種氣息虛弱的病,甚至會影響到生育能力。

本來,那時候的人民娶妻生子都在二十歲之內完成,不要以為過去的人可以三妻四妾,其實都是假的,普通人家勞作一輩子,也就能給兒子娶上一個老婆,而且還會花掉半輩子的收入。那麼他們會娶一個二十五歲的還可能失去生育能力的宮女嗎?

顯然不會,畢竟那時候的人,還很少有丁克思想,娶老婆也都是為了傳宗接代。

而宮女大都相貌端莊,又會伺候人,一般都有些積蓄,不能嫁給大戶人家嗎?

大戶人家一般也有點忌諱,比如擔心這個宮女是否失身,擔心是否有秘密,萬一招惹了麻煩,自己豈不是吃不了兜著走?

所以,如果宮女在宮中沒有被皇上或者某個貴族相中,那麼基本就留不下。那麼還有兩條路,一種是跟太監對食,兩個可憐人一起生存,另一種就是看造化了,那就是出宮。

運氣好了,能碰到老實人嫁了,運氣差了,就孤獨一生,還有那種一輩子給人當丫鬟的,畢竟做習慣了,也能做好!

倒是讓楊角風想起了前幾年劉德華主演的《桃姐》,其實這個桃姐就是他家的保姆,連續好幾代人都帶大了,最後也算是善終了。

如果某個宮女運氣好了,進了一個府上,從老爺到少爺再到小少爺挨個伺候個遍,老了也能受到府上的妥善照顧,也算是良好的一生了。

其實不用拿宮女舉例子,就拿我們現在的明星舉例子就行,請問,你會娶一個四五十歲失去了名氣的過氣女明星當老婆嗎?

即使你想娶,她會嫁給你嗎?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這麼多大齡女明星嫁不出去的原因啊!

當然,這個例子或許不恰當,但多少還是可以說明一些問題的,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