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人工育王為什麼總要囚禁蜂王並失王呢?

荔鄉問答


人工育王囚王的目的

從上面的問題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很多朋友把人工育王囚王的目的用在了工蜂對幼蟲的接受上,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做法。標準的人工育王的確是要囚王的,但是囚王的過程並不是在人工育王的過程中發生,而是在人工育王以前發生。

通常在我們準備人工育王前,我們首先會將需要產卵育王的蜂王囚禁起來,一般意蜂比較常用,中蜂甚至囚禁的這步都沒有。而我們囚禁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工蜂更好的接受王臺,而是讓蜂王產卵的質量更好。原因是蜂王產卵的質量在每個時間是不同的,一般新王的卵不適合用來育王,老王卵也不常用,常用的是產卵旺盛,帶群能力強的蜂王,也就是年輕氣壯的蜂王。

由於蜂王卵的質量與蜂王產卵的時間有關,往往長時間產卵的蜂王卵培育出來的蜜蜂體質變弱,個體變小,所以一般在人工育王前都會將蜂王囚禁起來,囚禁時間一般10天左右,囚禁的目的是讓蜂王得到充分的休息,產下的王卵質量更好,同時也好控制幼蟲日齡。蜂部落認為這才是人工育王囚王的真正原因。

兩種不同的育王方式

對於我們人工育王來說,無非就是有王群育王與無王群育王,其實這兩種育王方式中都沒有涉及到囚王,只是有轉移蜂王的必要,我們分別來看一下具體怎麼操作。

第一:有王群育王

對於有王群育王來說,一般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分區育王,另一種是不分區育王。

分區育王

對於分區育王來說,這種方式主要是用在蜂群已經足夠大,但是蜂群中並沒有發生分蜂熱的情況下,一般這種方法是將蜂群分為兩個區,小區讓蜂王繼續產卵生活,大區用來移蟲育王。所以這裡面並沒有提到關王的育王方式,由於這種方式育王的時候中間採用了工蜂可以通過但是蜂王不能通過的隔板,增大了蜂巢空間,導致大區工蜂受到蜂王物質影響小,工蜂接受幼蟲的幾率增大,同時由於中間採用了隔板,並不會出現蜂王咬臺現象。

不分區育王

如果我們育王的時候不採用分區,這種情況一般只有在蜂群已經產生分蜂熱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因為只有這樣工蜂才會接受我們移蟲的幼蟲,否則我們移蟲工蜂不接受,導致我們移蟲育王失敗。

在蜂群產生分蜂熱的情況下,本來蜂群中就需要幼蟲,所以我們移入幼蟲的成功率會非常高,在這種情況下工蜂會進行護臺。這種情況需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育王蜜蜂發生自然分蜂。由於我們採用的是產成分蜂熱的有王群育王,那麼在王臺成熟後必然蜂群會產生分蜂,所以對於產生分蜂熱的有王群育王來說,在王臺封蓋以後我們就需要把我們培育好的王臺提到無王群中進行培育。這樣並不會影響蜂王質量,因為封蓋的王臺,其營養已經準備好。對於我們的育王群來說,如果想要解除分蜂熱就解除分蜂熱,不想解除就可以直接分蜂了。

第二:無王群育王

對於無王群育王來說,其實主要是考慮到工蜂對蜜蜂幼蟲的接受率,這種育王通常是採用小群育王,因為蜂群群勢不足,導致蜂群中並不存在分蜂情緒,蜂王物質可以影響整個蜂群,我們想要人為的擴大蜂群空間,讓蜂群產生分蜂情緒,但是蜜蜂數量又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想要培育蜂王,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蜂王提到其它蜂群寄養,然後採用無王群育王,由於蜂群失王,我們的幼蟲工蜂接受率高,但是由於蜂群中沒有蜂王,蜂王幼蟲的營養相對來說就沒有有王群那麼好。

總結:不管是有王群育王還是無王群育王,其實在育王過程中都不涉及囚王問題,但是有的朋友在採用有王群育王的時候喜歡把蜂王關起來放在框樑上或者隔板外,不管是哪種方式蜂部落都嘗試過,如果放在框樑上,蜂王物質仍然很強,工蜂接受幼蟲率並不高,如果是放在隔板外,蜂王幾乎都是被餓死的多。所以在我們育王的時候,還是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合理的選擇育王方式,如果能夠創造出比較有效的方法還是不錯的,如果創造出來的方法還不如常用的方式,那還是繼續用傳統的方法比較好。


蜂部落


一個蜂群只能有一個蜂王,這是蜜蜂的天性,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如果想要育王,必須得把原群蜂王拿走,造成失王狀態,工蜂才願意重新撫育新蜂王。


其實在正常的蜂群狀態下,育王是很簡單的事情,並不會有那麼多的麻煩。育王時不僅要囚禁蜂王,還要把老蜂王拿走,不能留在原蜂群裡,造成完全失王的狀態,工蜂才會全心全意的撫育新王,不會造成分蜂逃。

蜂王囚禁起來放在原蜂群裡是不行的。蜂王控制工蜂是釋放的一種信息素,那怕囚禁在王籠裡,信息素也會釋放出來工蜂。所以只要有新蜂王出來,就會發生飛逃,只不過逃的是剛出房的新蜂王。

把王籠放在隔板外,也是對蜂群有影響的。蜂王在囚禁時間長了以後,身體會消瘦,有可能爬出來,這樣就會毀了王臺,使育王失敗。

哪怕沒有發生分蜂飛逃,沒有毀壞王臺,新王真的順利出房了,也難以正常交往的。這時候蜂群工蜂部分受老蜂王控制,部分受新蜂王控制。一旦新蜂王出巢交尾,蜂群裡的工蜂就完全受制於老蜂王,所以當新王歸巢後,這些工蜂就會圍攻新王。所以原蜂群裡有老蜂王,新蜂王就不敢出巢交尾,出巢交尾了也有可能回來是被工蜂殺死,這樣,成功率是極低的。

如果把原蜂群留在蜂群裡還能夠交尾成功,唯一的可能就是那個蜂王基本上是老劣無能了,工蜂完全拋棄,而且蜂群比較弱,不會對新蜂王造成威脅。但這樣老劣無能的蜂王再留著又有何益呢?



所以養蜂人不要患得患失,既然想換王就一定要竭力輔助新王的成功,不要把老蜂王留在蜂群裡威脅新蜂王。真正還能用的蜂王放到其他的蜂群裡,只要離開原蜂群的守衛蜂,放在邊遠的角落,會吸引工蜂來照顧。能夠留住的就是有用的蜂王,不能留住的都是無用的蜂王,死了也並不可惜。

哪怕人工移蟲育王,大量的培育王臺也是一樣的。如果是十幾脾以上的強盛蜂群,放在繼箱圈裡才能被工蜂接受,夠成功的育王。如果沒有強盛蜂群,不能架繼箱,也只能把老蜂王拿走,這樣王蟲的接受率才高,才能成功的育出好王臺。

所以無論是中蜂還是意蜂,無論是人工移蟲育王還是利用自然王臺換王,都必須把老蜂王拿走,讓蜂群造成完全失王的狀態,才能撫育出好蜂王,才能使新王順利成功。

大家千萬別抱著僥倖心理,想讓老蜂王留著,又盼著新王成功,患得患失,是難以成功的。


追花精靈


人工育王利用的是人工王臺和人工移蟲來實現。每次育王都是上十個,甚至二三十個。很多剛養蜂的或者沒有人工育過王的人會比較困惑這麼兩個問題:

①、人工育王為什麼每次都不成功,王臺總是被咬掉了?

②、人工育王同時出來這麼多蜂王該怎麼辦?

聽蜂之語也經常收到這方面的提問。其實只要育過王的,都知道實際操作並不是這樣的。

一、人工育王之所以每次都被咬就是因為蜂群內部有蜂王。有蜂王的群是無法培育王臺的,除非是要分蜂的時候。平常我們要人工育王的時候,都是選擇繼箱育王,也有個別採用失王群來育王的。

①、繼箱育王是採用底箱安置老王,繼箱人工育王。底箱和繼箱之間用隔王板隔開。這樣底箱蜂王接觸不到繼箱王臺,王臺就不會被清理,而且還保障了足夠的工蜂給王臺提供哺育。

②、無王群育王,這種方法採用的是人工王臺和人工移蟲代替了應急王臺。但是相比第一種繼箱育王的方式來說,無王群育王有一定的劣勢,必須是在強群失王的前提進行。如果群勢太弱,根本就行不通。

當然,不管是上面哪種方法,要人工育王,蜂群的蜂數是一定要足的,因為育王期間需要大量的哺育蜂,消耗大。小群是很難辦到繁育多個王臺的。

二、人工育王每次並不是等新王出來以後再採取措施,這樣做時間緊湊,操作難度高。總不能不斷的關新王,或者往其他群去介新王吧?

一般都是在蜂王出房之前就要提前處理,處理的方式就是在蜂王出房的前一兩天把王臺移走,這樣就不會造成眾多新王同時出來讓人措之手不及的情況發生了。具體的移王臺步驟,聽蜂將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詳細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