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在城中厌烦突围,在城外艳羡奔赴


《围城》:在城中厌烦突围,在城外艳羡奔赴

学者夏志清说,“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中最有趣和最用心营造的小说。”

《围城》是一部现实主义批判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围城》叙述了抗战初期,以方鸿渐为首的知识分子留学归国,经历恋爱、婚姻、工作、家庭等人生问题上遇到的种种矛盾纠葛。作者通过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思索,展现了他们内心的贫乏和精神的病态,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蕴含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索,也蕴含了人生如同围城这个具有哲学意味的主题。

小说借主人公方鸿渐的“围城困境”:他不断陷入“围城”的境况,不断地在城内突围又再次陷入,始终不断地从“从这一围城”走到“那一围城”,他的归宿是走不出“围城”命运。以此展现了社会现实的种种弊端与黑暗,也揭露了人性的虚伪和无奈,反映了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


《围城》:在城中厌烦突围,在城外艳羡奔赴


一“进城”与“出城”的围城人生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电视连续剧《围城》片头上写道:“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 1、婚姻围城(感情线:周小姐——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

在《围城》里,钱钟书先生用哲理的思考,忧世伤生的态度,刻画了方鸿渐在人生的“围城”里冲进冲出,最后酿成悲剧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方鸿渐——笔者注)想现在重逢唐晓芙态可刻画度的可能性,木然无动于衷,真见了面,准也如此,缘故是一年前爱她的自己已死了。爱她,怕她,怕文纨、鲍小姐诱惑的这许多自己,一个个全死了。(选自《围城》)

方鸿渐在大学接受新思想,崇尚恋爱自由,想解除和“点金银行”周小姐包办婚姻;写信回家,迫于父亲威胁要断了生活费而屈从、无奈,陷入不敢追求新式婚姻的困境。他在回国的轮船上,受鲍小姐的诱惑,以为自己英姿潇洒迷倒了鲍小姐,做出一系列愚蠢的举动,可鲍小姐若即若离,随着游轮的靠岸,鲍小姐更是翻脸不认人扬长而去,他才明白自己不过是鲍小姐在轮船上打发时间的“消遣品”,陷入了性爱得而复失的困境。

他追求两情相悦、心心相印的感情,而苏文纨感情上的积极主动和他暧昧不明的态度,让他陷入了欲断不断、爱与不爱的围城困境。他与唐晓芙两情相悦,可在苏文纨将他在轮船上的所作所为“添油加醋”地复述之后,他与唐晓芙的误解、隔阂,让他陷入了爱而不得的围城困境。

在人生的种种不如意之后,他哀莫大于心死,在孙柔嘉的步步为营的“温柔陷阱中”,他和孙柔嘉走入了婚姻围城,他想他的婚姻生活尽管不会和和美美,但至少也会平平淡淡地过完这一生。

《围城》:在城中厌烦突围,在城外艳羡奔赴


当他踏入这婚姻城堡,他才明白看似柔弱不堪、崇拜自己的孙柔嘉是一个很有的主见、很会打算的女人。此后他的生活只有一地的鸡毛和蒜皮,每天吵闹不堪。

在婚姻家庭中,他才看清暗藏在大家庭中所谓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婆媳融洽、妯娌和睦的表层下是如何波涛涌动。大家表面融洽,暗地里却恨不得吃掉对方。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向和家庭习而相忘,稍能从局外人的立场来观察,才恍然明白这几年来兄弟妯娌甚至父子间的真情实相,自己犹如蒙在鼓里”。

结婚后他被亲朋好友看不起,夹在老式大家庭和自己的小家庭的各式矛盾中,不但父母看不惯柔嘉的新式女子做派,而且柔嘉受不了大家庭各种老派要求,因此婆媳不和、妯娌斗法。这些都让方鸿渐疲惫不堪,加之柔嘉的姑妈趾高气昂的鄙视,柔嘉强硬的态度让方鸿渐在婚姻这座围城中压抑得喘不过气来,让他们脆弱的婚姻以柔嘉负气出走告终。虽然文章没有给出结局,但吵闹矛盾不断的婚姻终将走向破裂。方鸿渐的婚姻免不了陷入了

结了又离的围城困境。

正如文章所说的:“结婚如金漆的鸟笼,笼外的鸟想要住进去,笼内的鸟想要飞出来,因此结了离,离了结,没有结局。”

在婚姻这座围城中,他追求真情实意,处处寻找感情的归宿,从希望到失望,从追求到幻灭,从走入到冲出,“结了离,离了结,没有结局”的定理告诉我们,这是亘古不变的困惑和困境,方鸿渐始终无法逃脱围城的捆绑和束缚,走不出围城的人生。

《围城》:在城中厌烦突围,在城外艳羡奔赴


  • 2、职业围城(事业线:点金银行的小职员——三闾大学的副教授——华美新闻社的小社员)

在小乡镇时,他(方鸿渐——笔者注)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城市,他又恨人家冷淡。(选自《围城》)

方鸿渐所处的时代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又恰逢战乱、侵略和反抗、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这样特殊时代的漩涡中,身为知识分子的方鸿渐留学归来,始终摆脱不来传统文化封建思想和资本腐朽文化思想的影响,既怀抱理想,又无力去实现理想。他处处挣扎,又处处碰壁,陷入职业围城每每只能以失败告终而被动挣脱。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回国之后探乡就返回上海,在“挂名丈人”的安排,在“点金银行”做着“挂职工作”,白天去银行看看,晚上专心辅导所谓的“小舅子”的功课才是职责所在。最后因受不了岳母时不时要对他进行感情盘问而与岳父母闹翻之后,辞掉工作。

在失业无着,爱情碰壁之后,他离开了点金银行,离开了上海,这座“希腊神话里的魔女岛,好好一个人来了就会变成畜生”的城市。前往三闾大学这座“知识分子云集”的知识殿堂,准备从事教书工作。可当他千里迢迢,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三闾大学这座围城,却发现这是“一口龌龊的大酱缸”。在这座勾心斗角的大学中,他受尽冷眼和排挤,当他任教一年,没接到续任的聘书,在负气中离开回到了上海。

回到上海进入了华美新闻社工作,报社的工作是无聊与庸俗。但得知新闻社被敌伪军收买,工作的不顺心,家庭的吵闹不断,让他对赵辛楣的提议动心,毅然而决然决定辞掉工作前往重庆。

他先斩后奏的辞职终于让他的婚姻裂痕破裂。孤独、痛苦、绝望向他袭来,可想而知,重庆又将是下一个让他想挣脱的围城,而新一轮逃亡又即将上演。

方鸿渐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想突破磨难,寻找一份让他称心如意的工作而不得,他只能不断地漂泊,不断地流浪。他想走出危机,可危机四伏;他想摆脱困境,可困境重重;他想走出围城,可却不过从“围城”走近“另一座围城”。

《围城》:在城中厌烦突围,在城外艳羡奔赴


二、走不出的围城人生

方鸿渐为何会深陷于围城人生呢?

  • 1、在出城和入城中“见自己”:方鸿渐深陷围城人生,是他自身身上的局限。

叔本华在“愿欲说”指出,“快乐是从欲望中产生而出的,人之所以有欲望,是因为生活有欠缺,有欠缺就有追求,但追求后得到的快乐却十分短暂,因为人马上会对自己所得到的产生厌倦。”

方鸿渐面对社会残酷的生存危机,他没有与之对抗的理性和勇气。他其实是一个弱质的知识分子,他远离时代的战乱,没有明确的人生追求,他有欲望的本身,却没有把欲望化为现实的勇气和力量。

他优柔寡断又怯懦,他不喜欢与周小姐的包办婚姻,可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屈服父权和现实的情况,父亲一威胁断了生活费,他立马就妥协。他不爱苏文纨,却不敢大胆跟她说清楚,给他和唐晓芙的恋爱埋下祸根。当跟唐晓芙的感情出现隔阂时,他一边高喊他深爱着唐晓芙,却没有去解释挽回,而是冲动地同意分手,并沉浸在苦痛中,并想象与她的重逢。

为了逃避失恋失业的痛苦,不喜欢教书的他才确定远离上海跑去三闾大学任教。当他在三闾大学时成为闲置学科的副教授,他没有认真教书、提升技能,而是苟且度日,得过且过地当着“敲钟和尚”。

方鸿渐无论在婚姻上还是在事业上,他从来都不是积极进取,要么盲目被动,要么逃避痛苦。他思想性格上的懦弱和行为方式的失当,使得方鸿渐的生活漩涡中迷失了方向了,他身上的正直又使得他只能在内心苦苦挣扎,而不断逼近虚无,陷入痛苦中的围城困境。

《围城》:在城中厌烦突围,在城外艳羡奔赴


  • 2、在出城和入城中“见众生”:方鸿渐深陷围城人生,是人性的险恶所造成的
  • 钱钟书在《围城·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人物。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具有无毛动物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小说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那些“无毛两足动物”的知识分子的畸形性格和丑恶的灵魂。从方鸿渐的眼睛,看到的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整体文化语境中的身份的失效和理性缺失的状态。

自称女诗人同样留学回来的苏文纨,却在情场上施展手腕,满足自己的爱情的虚荣心,最终爱而不得的她选择嫁给“四喜丸子”曹元朗。而肥头猪耳的诗人的曹元朗不过是一个贪杯好色、在政治上钻营的文痞。

三闾大学不过是高松年打着“

科学治校”“广纳贤才”的幌子来满足个人权利的欲望而举办的学校。这里聘请不是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而是众多“平庸无能的知识分子”藏污纳后的聚集地。所谓的“学者”不过是“伪君子”,所谓的“教授”、“博士”、“导师”不过是“教育届的败类”,所谓的治校“科学定律”不过是满足高松年的个人隐秘的欲望;所谓的“英国剑桥牛津的导师制”不 过是李梅亭“变味的逐利倾轧的手段”这些知识分子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却自恃“才高八斗”勾心斗争,在三闾大学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闹剧和丑剧。

身为校长的高松年利用的自己的职权便利勾搭汪处厚年轻的老婆,乱搞男女关系。他更谎称抗战时局混乱、通信不便,戏弄方鸿渐,出尔反尔,明明是聘请他为正教授,可到头来却成为了副教授,让方鸿渐惶惶不安。食言者一副大义凛然,受害者反而羞愧难当。

道貌岸然的李梅亭在六月中穿着不合时宜的黑呢时装,前往三闾大学随身携带的卡片和西药,不过是想到了内地学校卖个好价钱,一个投机贩子和学术骗子跃然纸上。他路途中嫖娼宿妓寻求免费,俨然是一个不学无术、道德败坏的“伪教授”

跟方鸿渐一样是凭空捏造文凭的韩雪愈,如果说方鸿渐还对自己伪造学历羞愧难当,那么韩雪愈不觉得羞耻,反而以自己骗技了得而沾沾自喜。为了防止自己学历造假被方鸿渐泄露出去,他勾结陆子潇,教唆学生去搞垮方鸿渐, 简直是阴险歹毒的小人行径。

作者对学术的乱象、社会的扭曲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嘲讽,展示了一副知识分子“群丑图。”如果方鸿渐在无路可走的围城中,能放弃自身的真诚、善良,屈从围城的规则,像苏文纨、李梅亭、韩雪愈等人一样审时度势、改变自己的航舵,而不至于无路可走,陷入围城困境。他既不敢反抗嚣张的恶势力,而是一味的妥协退让、逃避逃脱,却换来的是恶势力的咄咄逼人,导致了他在这个“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围城”中沉沦。

《围城》:在城中厌烦突围,在城外艳羡奔赴


  • 3、在出城和入城中“见天地”:方鸿渐深陷围城人生,不但是现代文明困境的表现,更是一个人的生存处境和根本意义的哲理问题

方鸿城的围城困境,不单单是他独有个人经历、体验,而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生活状,同时也是作者对现代文明困境的思索,更是作者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

方鸿渐所处的时代是战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西方思潮大量涌入,使得人们处于封建传统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的强烈夹击中,出现了各种混乱的畸形的文化话语方式,要么文化保守主义,要么全盘西化的文化形式,要么封建遗老遗少的固步自封,要么一味崇洋媚外的洋奴心态。

正如学者张清华所评价的:“从五四西方文化的神话,历经30年,选择传统还是选择西化的二元对立斗争,到最后文化嫁接的破产,中国人的努力终于因为两种文化之间巨大的本体论差异和操作者的盲目,而只落的这种畸形的边缘对接。”

方鸿渐就这种文化的畸形边缘对接的“产物”,可他还是“新儒林”中富有正义感的人。他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出国留学不学无术,他买个假文凭认为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是“孝子贤孙”的表现。可深受五四文化的影响他还无比厌恶他封建老式的家庭。

出国留学四年,他并没有刻苦学习,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而是在国外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养成懒散的生活习惯,并形成遇到困难就逃避的人生态度。他是中西文化的结晶,披着留学的时髦外衣,骨子里还是传统文化中的懦弱无为。这两种迥然不同的而又对立的文化让方鸿渐成为了一个两重性格的人。他存在着正直而又脆弱、正义而又邪恶、自信而又自卑、思想和行动的性格冲突中。他二重性格必然让他的婚姻和工作双重失败,并走入围城的人生困境中。

他的围城命运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劣根性和西方现代文明在中国的破产。

《围城》:在城中厌烦突围,在城外艳羡奔赴


方鸿渐的“围城”人生的思考:人生处处是围城

作者展现了方鸿渐的围城人生,表达了人生如同围城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主题,蕴含着深沉的生命意蕴。

正如有论者龚敏律所述的,“人的生命状态就像是钟摆的两极,人的欲望总是在希望和失望,拥有与失去,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间游离和碰撞,人们也许会在获得的一瞬间得到一种快乐和满足,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失望感。”

入城和出城本来就是一对悖论,人生不可能到达自己想要的高度,人的欲望又是无穷无尽的,得不到会陷入失落之中,得到又会提出更高更大的要求,人生就是这么一个可怕的“寻梦”。而如果陷入围城困境中,或者在困境中如方鸿渐一样遇事逃避,又或者如苏文纨、韩雪愈等学者一样蝇营狗苟、趋炎附势,都不是作者所提倡的。

面对虚伪丑恶荒唐的世界,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不可得的梦想或自己无法实现的高度,我们都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付诸行动的力量。而不是像方鸿渐一样在围城困境中挣扎、徘徊,回避、逃避,最终酿成悲剧。

就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所说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若命运不公,我就和它斗到底。”哪吒虽是魔珠,却改变了成魔的人生困境,并在“天生为魔的围城”突围成功。愿你我都是哪吒,自己的命运自己说了算。若命运不公就斗到底,若陷入围城困境就突围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