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有哪些耐人寻味的事情?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它虽自勉是“大旨谈情、实录其事”,但其在艺术手法上却是摆脱旧套、新鲜别致的,特别是其用“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描述出的许多情节着实耐人寻味,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无限遐想。

细细读来,红楼梦里有不少耐人寻味的细节,也是困扰广大红迷和研究者的红楼难题,我们不妨分析一二。


一是关于林黛玉的“燕窝之难”。

在四十五回中,宝钗探望病中的黛玉,建议其“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黛玉伤感回答: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作为“盐课林老爷”的独女,林黛玉为什么会“一无所有”呢?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而且还是“钦点出为巡盐御史”。

“巡盐御史”就是掌管盐务的官员。在封建社会,盐税是朝廷的主要收入来源,皇帝自然对管理盐务的官员格外重视。明清两代,朝廷设两淮、两浙、长芦等盐课,皆是肥缺,其中尤其是两淮盐课,更是肥得流油的美差,是官员们趋之若骛的角色。

但是,林黛玉作为林如海的孤女,在安葬林如海之后回到贾府,带回的只是“许多书籍”,给众人带的礼物也是“纸笔等物”,书中并未有金银细软、古董珍宝的描述。

况且,林如海之祖,也曾袭过列侯,也是“钟鼎之家”,并不是一穷二白的贫寒之家。再后来,在贾府里病恹恹的黛玉却是连燕窝都吃不到的,还需要宝钗的馈赠。

那么,林家的遗产到底去了哪里?第一种可能是林如海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廉吏,虽呈肥差,但是却恪尽职守、一心为公,并未损公肥私,家底并不肥厚;第二种可能是贾琏在料理林如海的丧事期间,偷匿本应由林黛玉所有的遗产,中饱私囊。

因为林黛玉作为闺阁小姐,肯定不会抛头露面参与诸多遗产料理,况且其身体本就孱弱,加上父丧悲痛,更是体力难支,一切都是由贾琏代其行事,贾琏借机偷偷将钱财据为己有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第三种可能是被林家同族之人分食殆尽,只有少许留给黛玉。因为在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低下,对其财产继承份额受到影响。


二是关于秦可卿的“灰姑娘逆袭”。

在现代社会,有多少女孩都在梦想着嫁入豪门、过养尊处优的少奶奶生活。而在红楼梦中,秦可卿这个养生堂抱养的女孩却是“灰姑娘逆袭”--成功嫁入了赫赫扬扬的官宦侯门,而且还是贾府辈分最高的贾母眼中的“第一得意孙媳”。

秦可卿的父亲秦业是一名营缮郎--一种极小的官职,秦可卿还不是秦业的亲生女儿,是从养生堂抱养的,仅仅是因为“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贾蓉是宁国府三代单传的公子,秦可卿是养生堂抱养的女孩,在特别讲究门当户对的姻缘关系缔结的封建时代,如此明显的门不当户不对的结合,真是令人费解。

更有知名的红学研究者刘心武先生提出了秦可卿的原型是“康熙废太子的女儿”之说,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秦可卿到底是什么身份,家世微薄的秦家与赫赫扬扬的贾家到底会有什么瓜葛,成为秦可卿嫁入豪门的由头,着实令人百思难解。


三是关于魇魔法的“下半集剧情”。

在二十五回中,因为妒忌宝玉的得宠和憎恨凤姐的跋扈,赵姨娘买通马道婆对宝玉和王熙凤实施了魇魔法,差点儿将两人置于死地。二人被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赋了“灵气”的通灵宝玉的“庇护”下,才得以痊愈。

之后,这件事好像被众人遗忘,一切都归了风平浪静。作为魇魔法的受害者之一、荣国府里呼风唤雨的大管家王熙凤来说,向来个性张扬、强势跋扈的她为什么“忍气吞声”,不查清此事的来龙去脉呢?她是否知道此祸事的始作俑者是赵姨娘呢?

细细分析,拥有“一万个心眼子”的王熙凤怎会不知道谁给她暗地里使的绊子呢,显然她是知道的:在第四十三回中,贾母提议以“众筹”的方式为凤姐过生日时,凤姐的一句玩笑话透漏出了其中的“玄机”。

当尤氏提出免除赵姨娘和周姨娘两个“苦瓠子”的份子钱时,凤姐反驳道:“你少胡说,一会子离了这里,我才和你算帐。他们两个为什么苦呢?有了钱也是白填送别人,不如拘来咱们乐”。其中的“有了钱也是白填送别人”,这句话的信息量很大。

当初,赵姨娘买通马道婆实施魇魔法的“投资”除了“零碎攒了几两体己,还有几件衣服簪子”外,还有五百两的欠契。对于一位月例只有二两银子的妾室来说,实在是一笔巨款,因为五百两银子是其将近二十一年的月例,而这二十一年中赵姨娘需要“不吃不喝”才能攒得了这笔银子。

即使如此巨额的投资,赵姨娘也未能如愿以偿,都变成了“沉没成本”,的确是“白填送别人”了,可见凤姐对赵姨娘的恶行并不是一无所知,只是没有说透。

因为魇魔法这样的巫蛊之事向来是古代最为忌讳的,比如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因为巫蛊之事被贬如冷宫。贾府这样的大族人家也情同此理,查出来阖家不光彩。贾府虽不袒护赵姨娘,可这种事也得遮羞。

再说,巫蛊之事就像鬼神之事一样,不可信也不可不信,若当真追查下去弄得人尽皆知,倒像是这大族人家怕了诅咒一般,是很丢人的。而且众人也不能确定是否巫蛊之效,是时气所染之故也说不好。谁也不敢贸然疑心到巫蛊之术上,谁提的谁就必须拿出证据来,否则说不定反落得个诽谤的罪名。


少读红楼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看来字字皆是血,每个情节每段话都暗藏玄机,这里捡几个值得耐人寻味的品品。

花袭人之名令人细思极恐。

花袭人在侍候贾母时叫珍珠,贾母因见其心地纯良,恪尽职任便将其与了宝玉。贾母屋里的琥珀与珍珠正好对应。珍珠跟了宝玉后,因其姓花,宝玉依“花气袭人知昼暖”为其取名袭人,彼时宝玉的丫鬟有一个媚人,之前有个死去的可人,也与之应对。

袭,有趁人不备,突然攻击之意。袭人此名,终究与媚人、可人这些柔和、温顺的名相去甚远,总有一种强势的攻击感。再结合宝玉曾说过的一那段死鱼眼睛论:女子未嫁之时是一颗无价宝珠,嫁人后就是一颗没有光彩的鱼眼睛了。



袭人由原来的“无价之宝”变成了“袭人”,焉知不是作者另有用意?

而花袭人,倒过来念又是“人袭花”,大观园里谁是花?哪些花被莫名摧毁?想想,“人袭花”才是此名之深意吧。

王夫人得意丫鬟大难临头却只能央求赵姨娘

王夫人身边的彩霞和彩云是两个容易被人混淆的丫鬟,甚至有人误认为两人是同一人,其实两人曾于几个场合同时出现过,这里不点书袋了。

奇怪的是贾环油灯烫宝玉时,彩霞还在与贾环有情,彩云这些丫头还看不上贾环。到了金钏挑唆宝玉那回,贾环跟彩云已经走到了一起,后来贾环又讨蔷薇稍与彩云,彩霞仿佛消失了一般……到了最后旺儿那不争气的儿子要强娶彩霞时,彩霞只能求赵姨娘。



这就让人看不懂了,探春曾说彩霞,别看外头老实,心里明镜似的,太太佛爷似的一个人,但凡想不到的她都记着呢……。彩霞既然对王夫人如此衷心,王夫人但凡说句话,根本不必嫁给旺儿家,可是彩霞并不求王夫人,是不是有什么隐情?而彩云此次因有病疾逃过配小斯的下场,可是晴雯不是因有疾病才被打发出去吗?

所以,彩霞是不是得罪了王夫人?而彩云却受此优待,是不是因为完成了王夫人的某些任务?

凡此种种,不消多记,车上写的问答,可能有所疏漏,如有疑问可留言。祝你幸福,谢谢!


微影悼红


红楼梦—一段耐人寻味的描写是否暗示了王熙凤和贾蓉两人有苟且

《红楼梦》耐人寻味的情节非常多。我们今天就说一个。

这里凤姐忽又想起一事来,便向窗外叫:“蓉哥回来!”外面几个人接声说:“蓉大爷快回来!”贾蓉忙复身转来,垂手侍立,听何指示。那凤姐只管慢慢地吃茶,出了半日的神,又笑道:“罢了,你且去罢。晚饭后你来再说罢。这会子有人,我也没精神了。”贾蓉应了一声,方慢慢地退去。

这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情节。穿插了贾蓉进来管凤姐儿借玻璃屏风,凤姐儿和贾蓉的互动。也就是这一段描写,被后世广受诟病,认为凤姐儿和贾蓉有染,甚至扯上了焦大养小叔子的言论。这是非常可笑的。因为各个版本不同,有的版本甚至写了那凤姐儿把脸一红。这就更耸人听闻了。


凤姐儿是绝不会和贾蓉有苟且行为的。这一段描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日常描写。但之所以耐人寻味,就是凤姐儿到底想说什么,而最终没说?这个根本是疑案,作者没写,我们怎么猜都是错的。所以干脆放弃。

凤姐儿叫住了贾蓉,给自己惹下一身污水,也确实让人感叹。其实她突然叫住贾蓉不过属于一种下意识的思想反应。家里突然来了刘姥姥这个外人,她是有点不习惯的。一时没转过思维,还当平时一样。想起什么就张口叫了。到贾蓉回来,凤姐儿突然意识到刘姥姥在方便,就不方便说了。之所以出了半日神,也就是在揣度如何措辞,说还是不说。最终决定不说,但还比较要紧,就约了晚饭后的时间再来。


周瑞家的听了,连忙起身,催着刘姥姥说:“快走,快走。这一下来她吃饭是个空子,咱们先赶着去。若迟一步,回事的人也多了,难说话。再歇了中觉,越发没了时候了。”

这是周瑞家的口中凤姐儿的时间表。也说了午饭后凤姐儿应该没有空闲时间,所以约贾蓉晚饭后就完全没有问题。

而且刘姥姥在,以待客之道来说,也不好和贾蓉说你一会儿再来的话。刘姥姥虽然不重要。但王夫人毕竟传了话“也不可简慢了她”,该有的礼数还要照顾的。所以最终凤姐儿想了一会儿,又遣走了贾蓉。

我是君笺雅,多歧为贵,看我眼中的红楼梦和你们有何不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君笺雅侃红楼




书中耐人寻味的事很多,仅秦可卿大丧中就出现不少。

秦可卿大丧中,是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帮着处理的。尤氏做为秦可卿的婆婆却未露面,何也?书中说尤氏正犯了胃疼旧疾,睡在床上。这本也情有可原,可是著疼到不能见亲戚,甚至连一句拜托人的话都不能说却让人有些不解了。贾蓉做为秦可卿的丈夫也只在贾珍命贾蓉换了吉服,领凭回来时露了露脸。然后再没消息。想一想在与秦可卿有关的情节中,贾蓉与秦可卿竟然无一句对话,这可是让人奇怪的很。倒是秦可卿的公公贾珍处处做了主角。

秦可卿举丧期间,“贾珍哭的泪人儿一般。”“说着又哭起来。”“过于悲痛了,因拄个拐踱了进来。”贾珍在与人交谈时也经常"说着滚下泪来。”“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这些表现在翁媳之间是不是有些不适时宜,更何况贾珍还表示要尽他所有来为秦可卿办丧。他就没想想,他做为一个老公公,如此痛哭已属不当,又要为儿媳尽其所有,那以后的亲爹离世可该如何?

为了秦可卿的丧事,贾珍极尽奢华,不但为秦可卿启用了原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坏了事不曾拿去的价值千银的棺材板。还花了八百两银子为贾蓉捐了个龙禁卫的前程,使得秦可卿得以在灵牌疏上写了“天朝诰授贾门秦氏恭人之灵位”的字样。这贾珍,为了儿媳妇丧事如此哀伤,如此破费,想一下后来贾珍之父贾敬去世时贾珍的表现,也难怪读者们会互乱猜想了。再想一下第五回王熙凤与宝玉在宁国府遇到的曾救过贾蓉的太爷爷的老仆焦大所骂的"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话,宝玉在秦可卿房中所见的摆饰,答案应该很耐人寻味的吧。

另外,秦可卿丧事时,来到府中的那些达官贵人,四大王爷,宫中太监,都让人嗅到一种不可寻常的气息。


萍风竹雨123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越读红楼梦越觉得书中描述越接近现实。同样的沦为妓女巧姐有人赎而宝钗却没人赎,其实都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相同结局。所谓的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么个结局早就被颇为敏感智慧的秦可卿和探春很早就看了出来。秦可卿在贾府最烈火烹油时候就提醒凤姐行善事置家业安排退路,而探春干脆指出这么窝里烂早晚都会散的。但凤姐依然弄权害人继续作恶,薛蟠更是欺男霸女罪不可赦。为巧姐和宝钗的沦落为妓绑足了下坠重石。



其实早在从凤姐弄权铁槛寺和薜家进驻贾府之时这个结局已经凸显了。看似风光无限威风八面的贾府,这群男男女女的官二代除了吃喝嫖赌什么正事不干,正如贾母怒斥贾涟那样:成日家偷鸡摸狗,腥的臭的都拉了你屋里去!……而不知外面以忠顺王为首的四大家族对立面,正虎视眈眈等着下嘴,稍微一脚踩虚了就无法咸鱼翻身的。薛家从寄居贾府开始其实就已经败落,虽是皇商,宝钗选秀失败,薜蟠这个典型的富二代又满脑肥肠一滩烂泥扶不上墙。无奈只有寄居贾府费尽心机,让宝钗竞争宝二奶奶贾府准掌门之肥位(宝玉生来淡薄名利)这个攀附之策保薛家之残势。无奈大厦将倾皆无回天之术。就象盖房子一样一群败家子不但不添砖加瓦,反而笑嘻嘻地整天扒豁子打洞,不倒塌才不正常。再加之势盛之时坏事做尽,不留退路;势颓之时自然而然就破鼓众人擂了。就连贾府之应声虫贾雨村也反戈一击重创贾府。所以宝钗沦为妓女薛家无人施救也就稀松平常了。



静品菊香


按你的描述,87版薛宝钗被沦为官妓,是花珍珠(袭人)和将玉涵夫妻赎回来的。

薛家的人呢?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薛姨妈自身都顾不及,怎么有能力去赎她女儿?


薛蟠本来对这个妹不待见,自己一身官司未了,夏金桂之死,香菱之死,家业凋零,不知到过日子的他,哪还有钱?再说抄家,肯定四家一起被抄,说不定,还在牢里呢?

红楼一梦万人痴,秋风一摇江水寒。


微风微诗


《红楼梦》是文学经典,也是一部适合随时拿起即可阅读的书。比如以前读过第七十二回,“王熙凤恃强羞说病,来旺妇依势霸成亲”,非常有意思。王熙凤的得力奴才旺儿媳妇,非要丫鬟彩霞嫁给自己的小儿子,这小儿子酗酒赌博还长得极丑,彩霞和她爹娘都不同意,本来都是奴才之间的事儿,两家得你情我愿才成。所以旺儿家自然没得逞,但又不干休,于是搬动了王熙凤乃至贾琏,中间虽有林之孝劝贾琏“何苦来白糟蹋一个人呢?”终究贾琏没搞定王熙凤。眼看着彩霞就要被强嫁给一个癞小子,毁了一辈子。于是彩霞让妹子小霞悄悄找到赵姨娘出马。

赵姨娘自然不希望彩霞嫁给旺儿小子,一来她和彩霞私交不错,巴不得留给贾环,以后有个帮手。抛开这一层来说,这事儿是王熙凤从中作梗,她必是不甘。赵姨娘在贾环不努力的无奈中,只好自己主动求上贾政。于是贾政说了这么一段话:“且忙什么。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人不迟。我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给宝玉,一个给环儿。只是年纪还小,又怕他们误了念书,再等一二年再提。”

有意思的是,当贾政说这话的时候,外面一声响,不知何物,屋内人吃了一惊,后来发现是外间窗屉不曾扣好。赵姨娘这边骂完一顿丫鬟后,也便伺候贾政睡觉了。

后来才知道,赵姨娘和贾政说话间突然窗外一声响动是有丫头在偷听,这丫头到底是谁安插在赵姨娘身边的卧底呢?大宅院其实没有一点隐私。


例外状态


最耐人寻味的是:当听到秦可卿死讯时,宝玉哇的一声吐了一口血。为什么?是因为在警幻仙境里宝玉和那个貌似秦可卿的兼美有过肌肤之亲呢?还是宝玉曾经在秦可卿的床上睡过觉。这些,都不至于吐血吧!

之二:宝玉挨揍,林妹妹哭的两眼像桃似的。回潇湘馆后,宝玉差晴雯送两块旧帕子给林妹妹,晴雯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的不明白宝玉什么意思,宝玉说,送去吧,林妹妹自然会明白的。结果林妹妹还真是知道了宝玉的心思。

我和晴雯一样,真搞不懂这两块旧帕子代表什么意思?


LIXIANGNING


既爱黛玉,何出宝钗?曹公借一小人物隐喻宝钗终身

读《石头记》,一直偏爱黛玉。爱她的天真烂漫,爱她的锦心绣口,爱她的至情至真。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对曹公不解:明明设计了宝黛的木石前盟,明明宝玉心中只有一黛玉,为何偏又写一宝钗,样样胜过黛玉:性格好,才情好,口碑好,而且最终顶替黛玉作了宝二奶奶,此又将黛卿置于何地?更有书中情节,黛玉每多瑕疵,为人诟病,而写宝钗,则大气、端庄、处处与人为善,用书中湘云的话说,是个“挑不出毛病的人”;再看书中文字,每涉宝钗必多褒扬之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让宝钗抽到“艳冠群芳”一签,上画一枝牡丹,并借众口说“你也原配牡丹!”就连一诗定终身的判词中,也不惜将宝钗与黛玉合为一体,且钗先黛后——曹公其偏爱宝钗乎?没理由啊!然而如此厚爱宝钗,又出于什么原因呢?

雪芹之笔,出神入化,人多谓“障眼法”,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的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就是微言大义,行文中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却通过细节刻画、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比如秦可卿房中那些夸张的陈设,暗点可卿之为人,字面上却写她是贾母眼中“极妥当的人”;

比如借黛玉入府后拜见大舅贾赦,一句“及进入正室,早有许多艳妆丽服之姬妾丫环迎着”,赦老日常所好可见一斑,然字面上却传出赦老嘱咐黛玉的一番体贴宽慰的长者之言……

这些都是作者的皮里阳秋,读者须记清脂胭斋提示,“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作者对宝钗的深刻认识和真正态度,其实是借助书中一系列的隐喻一一点逗。

读者熟知,在文字上,一“雪”字一“金”字往往与宝钗相关。“雪”暗喻其冷,“金”暗讽其俗。宝钗姓“薛”(雪),却戴着金锁,期待“金玉良缘”。在人物上,则有宝钗的丫头金莺儿姓黄,宝钗为其出敛衣的跳井的丫环金钏姓白(与雪相对)等为其影射。相对于“雪”字,“金”字更能突显宝钗及其家族功利势利的一面,也更为雪芹所不耻。雪芹对“金”字、甚至引申到“黄”字的厌恶,从书中开篇不久的一个小人物便显露无疑,而书中明面上的“女一号”薛宝钗,竟然会有这样一个卑贱不屑的影子人物,真是让人万万没想到。

宝玉秦钟入学,遭遇受薛蟠庇护的同窗金荣戏弄。金荣迫于宝玉的威势,不情愿地向秦钟磕头陪礼。回家后,金荣之母金寡妇对受了委屈的儿子一番开导,道尽寄生宝贵人家者的些小算计之精明:

“若不是仗着人家,咱们家里还有力量请的起先生吗?况且人家学里,茶饭都是现成的,你这二年在那里念,家里了省好大的嚼用呢。省出来的,你又爱穿件体面衣裳。再者你不在那里念书,你就认得薛大爷了?那薛大爷一年也帮了咱们七八十两银子……”

这一回的回目叫“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金荣,金寡妇,都是宝钗命里之“金”。金寡妇依附宝钗家,宝钗家同样也是薛寡妇依附于荣国府。本质上都是贾家的寄生族。金寡妇实是有计较且有气量的人,她的一番算计实是母子安身立命的根基,为此忍辱受屈亦非性情简单直率之人可以做到。那么再看薛寡妇的一番打算,轰轰烈烈远道而来依附于姐夫家,先是要将宝钗送入宫中待选,落选后又与王夫人合谋将宝钗配与宝玉,这一番算计较之金寡妇如何?比起黛玉孤女投靠的无奈与凄凉,比起黛玉对宝玉没有算计的爱,人品高下立见。

故而可知曹公笔下:金,钗之锁也;金寡妇、薛寡妇,预示着宝钗之终身;金寡妇影射薛宝钗,而“贪利受辱”四字,较之“艳冠群芳”,则更能代表雪芹对宝钗一生的评判。


乱而且乱弹


红楼梦里最让我捉摸不透的是荣国公的继承人贾赦为什么住到了府外,而应该分家出去的贾政却住在荣国府的正房里。荣国府的当家人应该是贾赦,贾母也应该跟着贾赦过才对,要说贾赦顾不过来请贾政到府里帮忙也说的过去,可是他的身份应该在贾琏夫妇之下,应该听邢夫人和贾琏夫妇的指挥才合规矩,怎么可能什么都是贾政夫妇说了算,好像整个荣国府都是贾政夫妇的天下。无论如何看不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