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時觀察呼吸,勢必會讓意識關注在呼吸上,呼吸就不自然了,那應該控制呼吸嗎?

Right^岸


冥想是值得一輩子去做的一件事。

觀呼吸是一個法門,很方便又實用。看了這麼多回答,能有點實修成果的太少。

首先,冥想是要做件什麼事,達到什麼樣的狀態?還是說人云亦云的別人觀呼吸,我也觀呼吸,觀好了能上天?

其次,在冥想時候的姿勢。所採取的姿勢是否讓自己放鬆,全身上下不著力?如果是個緊張的姿勢,那數呼吸成了應對緊張的稻草,用力去抓自然會影響呼吸。

再次,數呼吸是要收攏自己的思緒,1 不容易睡著。為什麼不容易睡著?心散亂加上放鬆,自然就被帶入夢境了 2有念頭的時候可以感知到。增加自己的覺知力

第四 數呼吸時的心理建設是這樣的:就像看小河流水一樣。僅僅是這樣類比看著,別摻雜自己的好惡分別。

第五 數呼吸控制的那個傢伙是心念。如果控制引發不舒服,實際上是心念出問題了,在判斷自己的狀態,在與自己較勁

第六 數呼吸如果做的不好,可以把意識放在身體某一塊區域上面,感受那片區域是否有熱,麻,漲,跳動等等


太傻行者


沒想到在這裡找到一群共同愛好的人,我把我的體會也跟大家說說。

初學的時候我也有這個毛病,去觀察呼吸,就會有意無意的去控制呼吸。這個毛病怎麼克服呢?

是因為進入觀察呼吸這個過程太快了,前面還缺兩個步驟,經歷過前面兩個步驟,再來觀察呼吸進步就快了。

第1個步驟是回到當下,把過去未來的事情暫時先放下,把冥想當成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看待。

我們學習冥想總是有一個目的的,或者有一個驅動力的。總是因為昨天的什麼事情 或者明天的什麼目的而來做這個事。把這個心思先放下,要明白,你只有踏踏實實的做好當下的觀呼吸,你的目的才能夠自然而然的達到,想用強制的方法來加速,是不妥的。

第2個步驟是靜默。靜默意味著不做評判。你觀察到呼吸短就是短,長就是長,急就是急,緩就是緩。不去做評判。

不要在心中抱持一個標準,好像呼吸必須要符合這個標準,才會心裡開心。

不做評判,意味著不去判斷是好還是壞,呼吸原來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不去說這次呼吸是好的呼吸,或者是壞的呼吸,更不會因為這次呼吸是好的或者是壞的,而來評價自己做的對或者錯,更更不會! 因為自己做的好對或者錯,而來褒獎或責怪自己。

心中靜靜的,不說話,不嘀嘀咕咕。

有一個客觀的觀察的心態,靜默的待在當下。自然就可以順暢觀呼吸啦。


琅琅推書君


關於冥想,不管是外在身體,還是內心思緒都是越少波動越好,所有讓自己動念頭的行為都是干擾。因為不管你動的是什麼念頭,念頭本身就是波動就是思緒,有念頭必然有波動。打一個比方:你已經進入了冥想入定的狀態。忽然你心裡暗自高興心想著我終於做到了。這個想法本身就是念頭,你在有這個想法的一瞬間,思緒就起了波動。


我們再回過頭來講冥想時是否需要控制呼吸?

對於初學者來說,或者說對於我們普通大眾來說,一坐下來就能摒除所有的思諸,進入冥想狀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就出現了很多幫助我們先靜下心來減少思緒的方法。調息就是其中的一種。


冥想前的調息。調息顧名思義就是調整呼吸,要調整自然就要有控制。所以說這個階段是應該控制呼吸的。

找一個舒服的,能夠長久坐得住的姿勢坐下,先讓外在身體靜止下來,然後有控制的深長緩慢的吸氣,深長緩慢的呼氣。當然這裡對呼吸的控制主要是為了把自己的注意力引到身體上來,不讓他到處飄。就是為了讓大腦從亂七八糟的思緒波動中先集中到一件事上。調息用的是把思緒集中到呼吸這一件事上。比如燭光冥想就是把思緒集中到燭光上。語音冥想就是把思緒集中到誦唱上。


冥想時的觀察呼吸。觀察顧名思義就是看著,但是不干預不參與。所以這個階段不要控制呼吸。

當腦袋裡的千頭萬緒都停下來,所有的注意力都到呼吸上時,就不要再刻意的控制呼吸了。因為開頭說了控制呼吸也是一種念頭,一種思緒,一種干擾。所以這時候你就靜靜的觀察呼吸。把自己當做一個旁觀者,看著他一呼一吸。就像這呼吸跟你沒有任何關係,雖然你看著他,但是隻在眼裡不在心裡。

因為這種感覺很難描述,我給大家打個比方,可能不太確切。我們在練瑜伽時經常會提到凝視點。比如說做樹式時,眼睛看著前面固定的一個點。(看到這兒,你可以放下手機做一下樹式)


這裡的觀察呼吸就像我們在瑜伽習練中看凝視點的感覺。你看著前面的一個點,只是看著,你不會去注意這個凝視點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離你有多遠,你也不會去想我為什麼要去看他等等,這些你都沒有注意。

雖然你正在看著他,並且是很專注的看著他。但是他跟你沒有任何關係,你對他也沒有任何興趣,不做任何研究,也沒有任何評價。

凝視點和呼吸是一樣的。你就這麼觀察著自己的呼吸,你的呼吸是長是短都跟你無關。看凝視點是為了讓自己保持專注和平衡;觀察呼吸也是為了讓自己專注。


當冥想過程中分心時。冥想過程中分心是正常的,可能只保持了很短暫的時間,亂七八糟的思緒又會回來了。你可能會想到那個傷你心的人,可能會想到孩子,也可能在想明天吃什麼穿什麼,總之任何一種思緒,都有可能在這時候跑出來。

一旦你意識到你的思緒跑偏了,心神亂了。你就需要從頭開始再來。先有控制的調整自己的呼吸,把思緒拉回來,回到呼吸上;再無控制的觀察呼吸保持專注。

就這樣反反覆覆的跑出去拉回來跑出去拉回來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你能夠保持專注的時間越來越長。相當於從走一步退一步,慢慢的變成走一步半退一步,然後走兩步退一步這樣的反覆的拉據戰中取得進步。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提問者說,關注呼吸,呼吸就不自然了。如果你的姿勢是舒服的穩定的,只要你不去控制呼吸,你的呼吸肯定會自然的。

關注凡一,共享健康和美麗。

凡一說瑜伽


哈嘍大家好我是邵梅歡迎大家來到我的小課堂

很高興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冥想時觀察呼吸,勢必會讓意識關注在呼吸上,呼吸就不自然了那應該控制呼吸麼?



1、冥想的時候需要觀察呼吸是對的,呼吸怎麼會不自然呢?2、不應該控制呼吸,我感覺如果自己的呼吸不是特別的順暢應該自由的呼吸,不管你是在做什麼,都應該以自己舒服的呼吸為主,並不是刻意的去做

一、冥想(meditation)



1、是國外翻譯過來的一個單詞,在英文裡,它指的是禪修的意思,是瑜伽實現入定的一項技法和途徑,把心、意、靈完全專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終目的在於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

2、瑜伽者通過冥想來制服心靈,並超脫物質慾念;感受到和原始動因直接溝通。通過簡單練習冥想,即可幫助人們告別負面情緒,重新掌控生活

二、冥想與調息入靜技法可不必同時練習



1、冥想前的入靜技法,如調息術、收束法、契合法,以及一些生命之氣的培養和操控技法。那麼,是不是在練瑜伽語音冥想時,得搭配這些技法一塊兒練,才能獲取最佳的效果呢

2、其實,你不需要練習任何冥想前預備技法,只需練習瑜伽語音冥想,就可以達到瑜伽冥想的最高境界


3、和瑜伽姿勢一樣,收束法、契合法和調息術(呼吸和生命之氣的培養和操控技法)都是為瑜伽語音冥想服務的。如果你覺得任何一種技法,能直接或間接地幫你將心思投人瑜伽語音冥想中,你不妨修煉這些技法。但是如果你不需要靠這些技法就能達到心思專一地沉浸在瑜伽語音冥想上,就別花費寶貴的時間了。



4、舉例來說,某人練瑜伽姿勢可能是因為它有保健和強身的作用,並能釋放淺層的緊張與壓力,這樣,他在做瑜伽語音冥想時,輕易即能達到專心一意的狀態。這就是說,他的瑜伽姿勢是為瑜伽語音冥想服務的。同樣地,一些人練收束法、契合法和調息術,或其他能培養或操控生命之氣的技法,是因為感到這些練習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為瑜伽語音冥想修煉提供幫助。


5、瑜伽語音冥想並不需要諸如生命之氣的培養和操控等技法的輔助,相反,這些技法需要瑜伽語音冥想的協助,才能實現真正的、深度的精神價值;否則,它們的價值就只能侷限在身體和心理的層面了。

二、呼吸肌與運動訓練



1、正常人吸氣是主動的,呼氣是被動的,而中、高強度運動以及一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氣和吸氣都是主動的。正常吸氣時,膈肌所起的作用佔全部吸氣肌的60%80%,因此膈肌是最主要的呼吸肌。

2、很多對呼吸肌功能或呼吸肌疲勞的測量以及呼吸肌的鍛鍊都是針對膈肌進行的。呼吸肌活動是呼吸運動的原動力。20世紀9年代發現,呼吸肌也會疲勞,並在一定條件下引起通氣能力下降,限制了運動成績呼吸肌疲勞是指呼吸肌在承擔負荷時所產生的收縮力和(或)收縮速度的能力降低,這種降低可以經休息而恢復



3、呼吸肌疲勞分中樞疲勞和外周疲勞,中樞疲勞是一種保護性機制。外周疲勞可以是神經肌肉興奮傳導障礙或由於肌肉本身的興奮一收縮耦聯障礙所致,另外供氧不足、乳酸增加等代謝因素影響,也可導致呼吸肌的疲勞

4、呼吸肌的訓練分類主要是進行肌力訓練和耐力訓練。和其他的骨骼肌一樣,呼吸肌肌力訓練基本的原則包括超負荷性、特異性和可逆性



5、有研究表明,60%~85%最大攝氧量運動到精疲力盡時,運動員和普通人的呼吸都沒有達到最大通氣量,因此是呼吸肌限制了通氣量,而不是通氣量限制了氧的供應,所以有可能通過對呼吸肌的力量訓練來增強其自主呼吸,提高通氣量;呼吸肌的耐力訓練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呼吸肌對運動的適應能力,使通氣的機械效率得到提高,因而減少了呼吸肌的代謝需求

6、在最大強度運動情況下用於呼吸的攝氧量可以達到總攝氧量的15%,可見呼吸運動的能量代謝消耗佔有比例是相當高的,因此降低呼吸肌的代謝需求也是保證運動肌群代謝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具體呼吸肌的方法有:

較常用的還有簡單的呼吸操,比如縮唇呼吸和膈呼吸,也稱深慢腹式呼吸,傳統的氣功也對呼吸肌的訓練起到一定作用:呼吸的主要形式有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瑜伽的腹部呼吸👇

1、腹部的呼吸是需要運動腹部來練習的,將一個手放到肚子上,這個體式站著或者坐著都可以練習

2、吸氣的時候讓肚子慢慢的鼓起來👇

3、呼氣的時候肚子慢慢的向裡收,可以的話儘量的靠近脊柱的位置👇

4、腹部的呼吸一般的人是可以練習的,因為沒有那麼難並且很好掌握

5、每天都可以練習反覆的去,非常的方便

【功效】

腹部的呼吸可以促進消化系統,消除內臟多餘的脂肪和贅肉,並且能緩解便秘的現象

瑜伽胸式呼吸👇



1、胸腔的呼吸其實很多人是帶著腹部練習的,所以也有一種是胸腹呼吸,但是和瑜伽的呼吸是反的,我們瑜伽練習的時候是吸氣將胸腔向兩側打開

2、肋骨往兩側擴張,大家可以看下圖片,肋骨向兩側打開的時候腹部是不動的

3、控制住腹部胸腔打開👇

4、讓兩個手指對到一起,中指相對,呼氣的時候兩個手指是可以對到一起的👇

5、這樣保持胸腔的呼吸,腹部控制不動,胸部的呼吸做瑜伽核心練習的時候是特別有用處的,建議多練習

四、冥想的時候應該如何來呼吸

1、如果你已經習慣於練習冥想前的預備技法,那你可以伴隨著瑜伽語音冥想繼續練這些技法。但如果你還不熟悉這些入靜技法,以冥想的實質與調息入靜的主次關係來看,就不必要為此而花費寶貴的時間(但若是有具體的疾病或不適,學練這些冥想前預備技法,可能會獲得一定的益處)。

2、瑜伽冥想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心思空無一物或者達到“無我”的境界而是讓心思感應到具有精神性的超然語音,從而達到淨化意識的效果。

3、一般來說,讓思想做到“空靜空無”近似徒勞無功,這種嘗試只會帶來挫折感。哪怕就在“什麼念頭也沒有”這個狀態出現的那一刻,你也會想:“啊,我差不多做到了!我幾乎什麼念頭都沒有!”但這麼一想,不是就有新的念頭進入思維了嗎?!是你正在想“自己什麼也沒想”。根據瑜伽科學,“無我”的境界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按照瑜伽的說法,涅槃並不是終止存在的意思,而是終結無知又痛苦的無意義的存在。真正完美的涅槃就是體悟充滿精神之愛、內在智慧和目標的存在。沒有任何一件事對我們來說,比自己的存在更真實;也沒有任何一件事,比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更自然。

4、因此,認為瑜伽冥想的目的是叫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或終止存在,這實質是很難的,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任何企圖毀滅存在的做法,實際上只是無望地掙扎和浪費時間,根本無法解決痛苦。解決痛苦的辦法不是試圖終止或忘掉自我的存在,而是讓我們的存在更有意義,充滿精神之愛及智慧,最終獲得美滿的生活。

5、要是人缺了精神之愛及智慧,就自然難以認識到存在的目的,就會一直處在不快樂的狀態中。不過,通過瑜伽冥想的練習,我們認識到存在的意義。因此,我們追求的不再是結束或忘卻自我,而是明白人生有更長遠的目標,並快樂地生活

【總結】



1、隨息法:意念呼吸自然出入,心息相依,意氣相隨,不加干涉,叫隨息。

2、數息法:默唸呼吸次數,從一到十到百,實者數“呼”,虛者數“吸”。

3、聽息法:兩耳靜聽自己的呼吸聲,排除雜念。

4、觀息法:如觀者一樣,去觀察,體會自己的呼吸。

5、止息法:通過以上任何一種方法的練習,久煉純熟,形成一種柔、緩、細、長的呼吸。呼吸細若遊絲,若有若無。稱止息。也叫胎息。

6、禪語入定法:(默唸數遍)體會聯想:“獨坐小溪任水流”的意境。

7、松靜入定法:吸氣時默唸“靜”字,呼氣時默唸“松”字。

8、觀心自靜法:用自己的心去觀看、體察、分析自己的思緒雜念,任雜念思緒流淌,不加干涉,久則自歸於靜

那今天的邵梅瑜伽小課堂就分享到這裡了,我們下次再見



喜歡我關注我每天教你不同的瑜伽知識和正確的練習方法


邵梅瑜伽小課堂


確實不能隨著呼吸而來回觀察呼吸的出入。

如果你的感覺(意識)一直關注呼吸,隨著呼吸而來回遊動的話,你的身心都會很累,從而導致植物神經紊亂,引發多種毛病。

我的經驗是,呼吸的入吸是用來引導感覺(意識)的:1、當你的感覺(意識)在體外時,你要隨著入吸,把你的感覺(意識),引導進入你體內甚深處的核心。

2、進去後,即放棄對入吸的關注,感覺(意識)要內守核心不動。切不可讓你的感覺(意識)隨著呼出再出去。

3、感覺(意識)始終要關注體內甚深處的核心,不需關注呼吸,感覺(意識)切不可隨著呼吸來回遊動,自然呼吸就可以了。這種狀態就是傳說中的安住、正定、主持。

4、如果你的感覺(意識)又跑到體外了,你需要再次利用吸入,把感覺(意識)引導進入體內甚深處。

5、感覺(意識)一直要內守甚深處核心不動。至此,不需關注呼吸,自然呼吸即可。

6、感覺(意識)始終內守體內甚深處命根核心,就可身體健康延年益壽。





妸姆則天


這個是因人而異的,說到控制呼吸,顯得主觀意識太過於強烈,不主張的。

西方稱為冥想,東方大多稱為靜坐,其實是一回事。

對於冥想或者靜坐來說,第一要義要解決的是人的意念問題,人一旦靜下來,會發現更難入靜了,表面上身體的平靜反而會帶來心理上的更大波動,心猿意馬。

所以古人就想方設法讓心念靜下來,因為念頭太多,就用以一念代萬念,就如同我們平事做事一樣,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個焦點上,這樣思想就更容易集中一些。

像道家的守丹田,佛家的觀息都是其中的一種方法而已。

本文所講的觀察呼吸,更接近於佛家的觀息法,但只是觀息法的初步。

對於不容易靜的人,或者心念粗的人,一上來觀察呼吸有些難度,更別說觀息,說到控制更是要不得。

如果談到呼吸入靜,一般在初期大多采用數息,即使如此也因各人情況而不同。數數一般數1-10,再從10數到1,循環往復,有些人把一呼一吸數為一個數,也有些人把一呼作為一個數,一把一吸再作為一個數,起端有把呼作為數的起端,有把吸作為數的起端,即便如此,有個別練習者,一數數就緊張,所以就是觀息的初級也不是適合任何人,像這樣的人就要採用其他的方法了,如唸佛號等等。

觀注呼吸,如何起觀?

首先把呼吸調為息,對於數呼吸的人來說,慢慢適應了,呼吸慢慢地變成柔和了,均勻而細了,這樣我們稱為息。這樣看來呼吸的動作太大,變成細長而勻時,稱為息,便可起觀。

我們從生理學知道,呼吸是肺部的功能,從鼻端開始,到肺的下端,一進一出,是一條線,在修行的時候,人們強調這種呼吸要到達小腹部位,當然這個氣是到不了小腹,但練習者要達到這個深度,你看這就是一條線了,難道人的意念要隨著呼吸上下的來回跑嗎?雖然在佛教的相關的論裡有這樣的記載,但是後代有高僧們反對這種方法,認為不合適。

在小乘的經典《增一阿唸經》安般品裡講到觀息的方法:

佛對羅雲說:

“於閒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異念。”。

這一段是說觀息之前要做準備工作,選一個閒靜無人的處所,當然還要有一些要求,如無風,光線不要太強等;然後身體要端坐,頭端正,舌抵上顎,意念集中,不要有其他想法,還要盤腿坐,至於單盤還是雙盤依自己情況。

然後又說

“系意鼻頭”。

這就是起觀了,觀察這個息在鼻頭,也就是在我們嘴的人中穴的前上方,注意是“系意”,系是拴的意思,把意念拴在那個地方,而不是守,守表示是主觀地去做,是你的意念去守,你的意念變成主動的了。而系呢,拿個東西系你的意念,意念是賓語,是被動的。雖然只是一字之差,體會不到的話,在練習的時候是不一樣的。

系意鼻頭,拿什麼系,拿一個感覺“觸”去系,我們看下一段:

“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

氣息在出入鼻孔前端時,仔細感覺通過人中上方對嘴上相關部位皮毛微弱的“觸”,知道息的長、短、粗、細、冷、熱的感覺,有些人找了幾天也找不到這種感覺,還是心念太粗的緣故,有些人變成意念在那裡守了,像帖了一塊狗皮膏藥,或嘴巴都麻了,這都是方法不對,要不得了。

後代人在談到觀息的感覺時又加了兩個澀、滑,這樣由長短粗細冷熱6種感覺變成長短粗細冷熱澀滑8種感覺了,其實這種澀滑感覺是值得商榷的,因為所謂澀滑是指呼吸道出入是否順暢,檢查人的胸部及相關器官健康情況,但對於觀息的“系意鼻端”有點畫蛇添足了。

這樣就通過出入息的六感覺把意系在鼻前端了,當然息在微弱時,六感就不一定同時出現了,如冷熱微弱到一定程度就感覺不到了,這時系意在佛學上稱為“內住”,這樣把意念這個心猿意馬就係住在這裡了,這個心或者意本不想在這裡,你用方法把使它住在這裡了,而不是它主動地守在這裡的,這裡有區別。

住在這裡久了就習慣了,就續住、安住、親住了,一直到寂靜、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持了,這就是《瑜伽師地論》的所說的九心住了。

在這個過程中,隨著靜的程序加深,息的微弱,你感覺不到出入息了,這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心念沒有細到極處,感覺不到出入息,另一情況當外息達到內息時,即沒有呼吸,這時你會提一個問題,這個意念住於何處?因為不提倡守,但此時又沒有了“觸”,沒有繫了,何來之住?

接下來看下段佛陀所說:

“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又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

當鼻端的出入息感覺不到時,或停止呼吸時,鼻前端已沒有可住了,你可以移開意念體會一下你的身、心,全身毛孔有無出入息,你的心是否有息。一般過段時間,這種息還是慢慢回來的,還會“系意鼻端”。

最後佛祖說:

“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說如果像這樣練習,“安般”就是出入息的意思,則沒有了無愁憂惱亂了,結果是“獲大果報。得甘露味”了。

什麼是“獲大果報。得甘露味”呢?

這樣入靜下去,你會感到身體如雲如影,輕飄飄的,這就進入了欲界定了,這個定很容易破壞,但確實是定,如此再下去,將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感覺不到世界的存在,但你的意識是清清楚楚的,這就是未到地定,也就是在初禪的路上,還沒有進入到初禪。

這裡有個問題出現了,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那個意念系意鼻端,你現在身體都不存在了,我如何系意鼻端,沒東西可繫了,也沒處所可住了,什麼內住安住等持等等,都沒有處所了,哪裡還有得住。

無所住了啊!你會不會恍然大悟,《金剛經》雲“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不是這個情況,所以說光讀佛經還不行,要實修實證,要理論聯繫實際。至於生其心,就不再本文討論範圍了。


佛學漫話


冥想這個詞是國外傳進來的,具體意思我是不太理解的。

我只練過氣功和修煉過佛法,有過打坐入靜和入定的體驗。

練氣功那段時間只會打坐練氣,練氣功的時候需要意念關注氣的運行,把全部注意力專注到氣上面的時候,身體就會不由自主的放鬆,呼吸會不由自主的放緩,只要自己不會心猿意馬、三心二意、胡思亂想,一般都會忘記呼吸。能夠一心一意專注在一件事上面就是入靜。

後來沒練氣功了,一心一意修煉佛法,這個時候打坐需要什麼都不想,要求空。這個很難做到,能夠空到什麼程度就是你修行的層次。從心猿意馬到三心二意到胡思亂想到慢慢的發現自己走神馬上覺醒,慢慢的走神的次數變少,到很少走神,慢慢的從入靜到入定。入定是非常美妙的,沒有胡思亂想,沒有睡著,就是啥也不想,沉浸在那種空、無、靜、定的狀態之中,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只有自己的意識存在一個啥也沒有的球中間,非常美妙。


打腫馬


初練冥想,人的思緒是亂飛的,一會想這一會又想那。所以,用關注呼吸來收攏人的思緒,讓人的意識只關注於一件事。通過這樣的習練來放空腦海,放鬆身體。

本身練習呼吸也是為了讓人放鬆,使人儘快的進人冥想的境界。只有通過專一的訓練,人才能入靜。也只有通過有意識的呼吸,再到無意識的呼吸,才能進入冥想的境界。

這個過程是一個長期持久練習的過程,若是幾天,幾次,幾分鐘就可以,絕對是忽悠人。不是說:“鞋合不合適,穿腳上才知道”。所以,想練冥想的人,試著去練練,找找感覺就全明白了。但是,學習過來人的經驗,也是有捷徑可取的。你比如說放鬆,也有很多人是不會放鬆的。我就教大家找下放鬆的感覺,若覺得能放鬆就給我一個“贊”。

兩眼微閉,正常的呼吸。吸氣時感覺整個身體內氣在向下走,通達小腹,而身體的肉和骨骼在整個脊椎骨的帶動下,向上延長,直達頭頂的百會穴。這是檢驗自己在靜坐中脊椎骨是否正直最好的方法。呼氣時,從頭頂開始整個身體的肉和骨骼都在向下沉。特別是眼睛,兩個眼球在向內向下緩慢的掉到眼坑,耳朵在耳墜的牽引下慢慢的下沉,整個腦袋都順著脖勁放鬆下來了。

這就是一種放鬆的感覺。看到的朋友可以試下,有沒有放鬆,一試就知!


凌晨四點的星空


【回答: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冥想這個詞。冥想是一個舶來的詞語,筆者就修行中的打坐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

全世界的打坐都是一樣的,區別在於姿勢和意識的歸處。

首先說打坐的姿勢。真正修行時的打坐姿勢,是按照聚集能量的不同而區分的。讀者只要知道這個概念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深究這個問題。一般情況下,分為散盤和雙盤,雙盤的能量級別是散盤的能量級別指數輩,因此,當然還是雙盤更好一些。關於如何才能夠雙盤,筆者在頭條的其他問答中已經說過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搜索一下。

回到題主的問題。

如果你想盡快的進階,筆者指的是修行層面的進階,打坐的時候,千萬不要去關注你的呼吸。原因是,關注你的呼吸也是念起,而不是念滅,要想達到理想的打坐效果,應該說是念滅。

如何才能念滅?非身心分離法莫屬。身心分離是比較現代的名詞,古時候的名詞是,無我。達到無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會有殊勝的感受,至於是一個什麼樣殊勝的感受,筆者就不描述了,讀者達到便知。

下面說說身心分離。

首先,你要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你的身體,並不是真正的你,你把你的身體當做乙就可以了,真正的你是甲。

實際上沒有甲,也沒有什麼乙,只不過為了問題的描述,暫時代替一下而已。

甲對乙說,他現在正在打坐,他在胡思亂想,隨他去吧。

甲對乙說,他在觀察呼吸,挺好笑的,隨他去吧。

甲對乙說,他剛才沒有坐直,剛才他動了動身子,現在坐直了,隨他去吧。

... ... ... ... ... ...

讀者現在如果悟出來了,幸甚。

這就是身心分離法。

這就是自然。


老祖宗的智慧


什麼時候都要自然呼吸。吸氣要任其自然,什麼都不要想。呼氣時注意一下,每呼一次數數加一,或者耳聽呼氣莫使出聲皆可。

為什麼是注意呼氣呢?因為呼氣時神經是放鬆的,肌肉是放鬆的,毛細血管擴張,氣向下丹田走。注意呼氣是容易入靜的。

這是關於問題中提到的“觀察呼吸”準確說應該是“觀察呼氣”。

第二“觀察”是什麼概念,觀察是覺照,照在唸頭將起未起處,念頭已起馬上警覺,以一念代替萬念。這個覺照在“我”,“我”即本心。人大部分時候都是心外馳的,之所以雜念叢生,就是“本我”守不住,時刻要覺察“本我”在不在?

最後關於呼吸不自然,這是意念過重造成的,另一個是太關注呼吸本身了,注意呼吸是調整身心的,古人所說的“調息”。要做到似注意而又沒注意,自然與不自然之間。之所以“有為”是為了達到“無為”,“後天”是為了返“先天”,這裡的無為和先天就是自然,因為我們不自然,所以用一點不自然的方法達到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