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無法根除河朔三鎮,這心情只能用“嗟乎!無情!”來形容了

“安史之亂”後的大唐王朝陷入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此狀況一直至唐朝滅亡都沒有根除


唐王朝無法根除河朔三鎮,這心情只能用“嗟乎!無情!”來形容了

安史之亂是唐朝衰亡的節點


雖然在唐憲宗時期曾經有過短暫的“元和中興”,各藩鎮都以唐朝中央政府“唯馬首是瞻”,但是由於唐王朝已經陷入了內憂外患的怪圈,這再欲開創盛世的願望落空。“藩鎮割據”愈演愈烈,最終釀成大禍,創造過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綜合國力“巔峰時刻”的李唐王朝狼狽地走下了歷史的舞臺。

隨之而來的就是“五代十國”的亂世,且“幽雲十六州”的割讓使得中原王朝幾百年間一直痛心不已,兩宋均以奪回“幽雲之地”作為軍事上和政治上奮鬥的終極目標,為此歷經“劫難”,直至滅亡都沒有完成目標,這件事因此經常受到後世人的詬病和同情,真的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嗟乎!無情!”

“幽雲十六州”的大部分州屬的前身就是“安史之亂”後形成的“河朔三鎮”中的屬地,在唐王朝中期之後的“藩鎮割據”所呈現的分佈狀態是全國性的,藩鎮割據的實力也是不同時期有不同特點,比如淄青、劍南西川、鎮海等都曾稱霸一方,甚至舉兵造反,但是終歸是“曇花一現”唯獨這“河朔三鎮”割據的時間最久,對唐王朝以及後世造成的影響最為惡劣,接下來咱就來探究一下令唐王朝統治者頭疼的“河朔三鎮”到底靠什麼“為禍大唐”一百餘年之久。

唐王朝無法根除河朔三鎮,這心情只能用“嗟乎!無情!”來形容了

在唐割據藩鎮中河朔三鎮為禍時間最長


冊封叛將,對叛黨採取姑息政策

“安史之亂”開始之後,唐玄宗出逃,在途中發生了“馬嵬(wei二聲)兵變”,太子李亨發動政變,斬殺了楊國忠一黨,逼死了楊玉環,玄宗皇帝入蜀已經定局,太子李亨和玄宗有了矛盾,繼而分道揚鑣,另圖保全,李亨入靈武(今寧夏自治區靈武市)朔方軍大本營,在相隨臣子的擁護下登基為帝,為唐肅宗,尊玄宗為“太上皇”,並派人入蜀告知玄宗皇帝,此時的玄宗已經徹底失去了權力,只留下一個虛名了。

唐王朝無法根除河朔三鎮,這心情只能用“嗟乎!無情!”來形容了

馬嵬兵變,玄宗下臺,貴妃賜死


李亨派人聯合回紇太子葉護,與其以“兄弟相稱”,回紇太子派兵助陣討逆,與唐朔方軍開始聯合攻打叛軍,取得了節節勝利,而在此時,叛軍內部發生鬥爭,唐軍終於形勢逆轉,逐步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叛軍勢力越來越弱,但是此時“安史之亂”仍未平息。

由於“安史之亂”時唐王朝西線的重兵都調去平叛,使得吐蕃政權趁機而入,侵佔了河隴地區,並且在唐代宗繼位之後,吐蕃曾經率軍直搗長安,還建立了偽政權,任由吐蕃賊兵襲擾搶掠長安,最後是在郭子儀的指揮下才再度光復長安驅逐了吐蕃,長安這座千年古城可謂是歷經磨難啊。

唐王朝無法根除河朔三鎮,這心情只能用“嗟乎!無情!”來形容了

長安古城歷經磨難


“安史之亂”是以史朝義之死作為終結,但是餘孽仍然未盡,因為此時的藩鎮仍然存在,只不過統帥不再是“安史二家”,而是曾經追隨安祿山、史思明的叛將們。

一場“安史之亂”將唐王朝從天上打到了地上,短短地幾年光景,丟失了河隴地區的領土,驟減了大量人口,戰亂地區基本上“十室九空”,而其他政權都開始覬覦大唐,曾經“四海之內皆服”的大唐天子早已經不再是那個“威名震四方”的“天可汗”了。

唐王朝無法根除河朔三鎮,這心情只能用“嗟乎!無情!”來形容了

唐太宗時期,各外邦尊稱天子為“天可汗”,天下四海之內皆臣服


為了權宜,大唐天子不得不對“安史叛將”進行安撫,這是不得已而為的手段,因為此時的大唐王朝外有吐蕃回紇等強敵覬覦,內則是憂慮不斷,無論是唐朝中央政府還是各地叛藩都沒有絕對的實力將對方一網打盡,所以,退而求其次,為了平息戰亂,儘快恢復生產積蓄實力,大唐天子只得委曲求全,對“叛將們”採取姑息的政策。

當然為了平衡,大唐天子將“河北道”分給了四位叛將,所以說最初應該是“河朔四鎮”,冊封四位節度使分別是相衛節度使薛嵩(大唐名將薛仁貴之後,曾追隨安祿山反唐)、盧龍節度使李懷仙(最初為安祿山手下副將、後追隨史思明)、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先後追隨安祿山、史思明)、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先後追隨安祿山、史思明)。

顯然,冊封這些叛將並不是唐王朝中央的本意,可是唐王朝已經再也經不起折騰了,安史之亂給唐王朝帶來了嚴重的內外危機,所以才對他們採取姑息的政策,姑且稱之為“以退為進”吧。

姑息就是養奸,各鎮開始積極發展自身實力,河朔四鎮變三鎮,並且暗中結盟對抗唐廷,藩鎮割據再度成為亂唐之源

既然唐王朝已經沒有餘力來收拾殘局,無法對河朔四鎮進行有效控制,索性便開始自己求發展,他們獨立於唐中央,自行建立行政體系、設置官署、發展私人武裝“牙兵”、稅賦自取脫離唐廷,在相衛節度使薛嵩去世後,魏博節度使田承嗣趁機佔了相衛四州,其他藩鎮也都相繼奪取地盤,從此河北道變為了三鎮,“河朔三鎮”割據態勢就此形成。

到了唐德宗時期,唐德宗積極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國力逐漸得到了恢復

,並且外部環境相對穩定,於是唐德宗便開始著手“削藩”,儘管從戰略層面上來看,唐德宗此舉是正確的,但是卻不是在一個良好的時機下進行的,並且此時的“河朔三鎮”實力也更加強大,同時還有一些中原地區的藩鎮蠢蠢欲動,所以唐德宗時期的削藩必然不會取得成功。

唐王朝無法根除河朔三鎮,這心情只能用“嗟乎!無情!”來形容了

唐德宗努力恢復生產,積蓄國力


經過數年發展,實力大增後的三鎮,為了使割據更加名正言順,紛紛要求唐朝廷賜予世襲恩典,這是因為三鎮割據的事實雖然已經存在,但是此時的唐王朝仍然是天下之主,在天下仍然有號召力,並且實力同樣不容小覷,所以三鎮的繼任者們要求唐廷進行封賜,以圖永固其位,當然,唐德宗是萬萬不能同意的,於是引發了藩鎮叛亂,此時的三鎮除了盧龍節度使沒有參加叛亂,另外兩鎮聯合淄青節度使李納、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一起叛亂,史稱“四鎮之亂”,最終以唐德宗的妥協而告終,最後同意了河朔三鎮世襲罔替或者由部下擁立的制度。

此時的河朔三鎮已經意識到了唐王朝在逐漸覺醒,如果再不抱團,等到唐王朝有了餘力,將會全軍覆沒,所以三鎮開始同流合汙,儘管在唐憲宗時期有過短暫的歸附,這是因為憲宗一朝已經較之前朝國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憲宗先後剿滅了劍南西川節度使劉闢、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等強藩,且將其全部梟首,意識到危險的三鎮節度使,決定歸順朝廷。

唐王朝無法根除河朔三鎮,這心情只能用“嗟乎!無情!”來形容了

唐朝牙兵制度的發展很快


和平是短暫的,三鎮在憲宗時期的歸順是迫於朝廷強大的壓力和軍力下的行為,並非是真心實意,並且三鎮此時的情況也絕對非節度使家族能夠左右了,因為早期的藩鎮私下蓄養的“牙兵”勢力已經達到了可以廢立藩鎮節度使的程度,“牙兵”到了此時已經發展成世襲制,這是因為各鎮節度使為了培養私人勢力,廣泛招募職業軍人,給予這些軍人豐厚的待遇,並可以世襲以固其位,但是成了世襲的牙兵們,慢慢地形成了大於節度使的勢力,到了最後甚至可以私下擁立將領,廢立節度使,這便是最初的“武人當道”,這種在部隊中中下層軍官隨意擁立將領的行為一直延續到五代時期,直到北宋開國才逐漸消除。

所以,在短暫的歸順後,牙兵們對新來繼任的節度使必將產生衝突,因為利益出發點不同,所以唐王朝與河朔三鎮矛盾仍然會計劃,河朔三鎮終歸會再度經歷叛亂,唐王朝始終無法對其進行有效控制。

唐王朝無法根除河朔三鎮,這心情只能用“嗟乎!無情!”來形容了

黃巢起義是壓垮唐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直到唐朝末年崛起的兩大強勢藩鎮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與黃巢起義降將宣武節度使朱溫之間進行的爭奪天下的戰爭開始,河朔三鎮地區成為了兵禍橫行之地,三鎮勢力不敵,或被滅,或歸順李克用、朱溫,三鎮割據至此消亡。

唐中期後軍中仍然任用“宦官”為監軍,也是導致無法進行徹底削藩的重要原因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滅亡有三大原因,第一是藩鎮之禍、第二就是宦官亂政、第三則是黨爭不斷,第一點不用強調,第三點留在日後再討論,咱只說說宦官在唐朝軍中造成的影響。

唐朝皇帝在經歷了藩鎮不斷叛亂之後,對軍事將領無論如何都不再信任,從郭子儀等功臣們屢次上位下臺就可以看出來唐王朝對軍人的防備和猜忌。

唐統治階級認為宦官皆為皇帝內侍,並且沒有後代子嗣,忠誠度要遠高於軍事將領,尤其是“奉天之難”後唐德宗開始更加信任宦官。

所以自唐德宗開始便逐漸給予宦官更多的實權,尤其是在軍事上繼續延續唐玄宗時期任命宦官為監軍的制度,且此事在後世唐帝中愈演愈盛。

唐王朝無法根除河朔三鎮,這心情只能用“嗟乎!無情!”來形容了

宦官從軍是一大弊病


德宗皇帝更是為宦官監軍鑄造大印,這標誌著唐中期後

宦官監軍已經成為定製,這些監軍在軍中是代表著皇帝,在某種意義上他的地位要凌駕於最高軍事長官之上,表面上是為了監督工作,實則是為了制約將權,監軍可以直接向朝廷奏報節度使的工作情況,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思想,所以唐中後期開始一些直接受命於朝廷的軍隊主官頻繁更迭也是因此造成的,監軍往往一句話就可以左右節度使的生命安全。

宦官監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對軍隊的控制,但是總體而言還是弊大於利,因為他們作為皇帝的內侍出現在軍中,往往是替天子行事,在軍中地位上會高於軍事將領,這樣就會出現擅權,而大多數宦官並不瞭解軍事,繼而也會出現耽誤軍機的情況,而且宦官多樂於亂政,殘害優秀將領的事情也屢見不鮮,所以說唐軍內部的領導核心是極其混亂的,這就是軍隊無法“令行禁止”的緣由之一。

所以,宦官做監軍是萬萬不可行的,他們干涉軍中要務,使軍隊無法正常運轉,這也是唐朝軍隊無法徹底進行削藩戰爭的重要原因。

總結:

“河朔三鎮”和唐王朝長期處於分分合合的狀態,並且分裂時期尤長,這在唐王朝中後期所有藩鎮中是最為特殊的。

唐王朝無法根除河朔三鎮,這心情只能用“嗟乎!無情!”來形容了

武人亂政是唐朝滅亡的根源之一


這些獨霸一方的藩鎮並非真正有實力取代唐王朝,只是為了保留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存在,武人亂政是唐王朝最大的弊病,也是其滅亡的根源之一,在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唐王朝雖然有過志向遠大的明君聖主,可是依然改變不了這四分五裂的局面,不得不說是一件非常痛心的事情。

唐王朝和這些藩鎮們始終若近若離的並存著,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這些藩鎮與大唐王朝中央一同在維護者國家的領土和主權完整,儘管這說起來對於唐朝皇帝而言是有些悲哀的,可是這就是事實。

名為天下之主的唐朝皇帝,還要不斷地對藩鎮進行拉攏和寬慰,欲除之而後快,卻沒有實力,這皇帝的心情用最近挺火的網絡語言“無情!”來評價也著實沒毛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