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枪早期只有排队枪毙?NO!NO!NO!朱棣才是用枪的扛把子

蒙古以强大的骑兵立国,但是其利用火器上依然不逊于人,甚至更甚于同期的宋朝汉人。郭大侠镇守的襄阳城就是被蒙古人用大炮轰开的。西方人称火药为“阿拉伯雪”,也是因为这种奇特的粉末是由曾与蒙古人交战的阿拉伯人传入到欧洲的。欧洲人也是尝到了它的苦头才大力发展火器。

我们看描述欧洲近代史影视剧中,关于战争的场面都是双面士兵列成长队,互相射击。没有匍匐在地,也没有找掩体。有时候双方指挥官还会很绅士的邀请对方先射击!你会问,他们四不四撒?其实那时候的枪远没有现在的鸟枪、气枪好用,几十米以后基本就没啥杀伤力了。而当时的欧洲战场以先射杀对方军官为耻。所以指挥官站在队伍前面,除了能显示自己的勇敢和绅士风度以外,其实也没啥风险!

火枪早期只有排队枪毙?NO!NO!NO!朱棣才是用枪的扛把子

欧洲的排队枪毙战术

我们回到中国,火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个没有争议。中国人发明火药之后,并没有向鲁迅先生说的只用来放烟花。事实上中国人一开始就把火药用到战争上。明朝建立过程中,朱元璋集团虽然占据着富庶的江南地区,但是四面强敌。朱元璋为了应对这样高强度的军事斗争需要,十分注重火器的发展和使用,军队中经常保持10%以上的火器装备比例。

明政权建立以后,朱元璋除了“清洗”功臣之外,最让他头疼的就是北元的骚扰。幸好把蒙古人赶到草原上的“打手”们都还在,蒙古也被弹压的很严重。到了明成祖朱棣上位之后,这位武力值爆表的皇帝用了自己的英武和火器彻底把北元打成了游击队!

火枪早期只有排队枪毙?NO!NO!NO!朱棣才是用枪的扛把子

明成祖朱棣

《明史·成祖本纪》: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

朱棣经过“靖难之役”夺取政权之后,派郑和下西洋、命解缙编制《永乐大典》体现其煌煌文治。五征蒙古则体现了其辉辉武功。其中以第三次亲征蒙古最为精彩,也开创了一个以步兵胜骑兵,见证了科技在军事中的重要意义和里程碑式的胜利。


打败刀客最好的办法是比他的刀更快

蒙古民族是马背民族,他们以他们的弯刀快马而骄傲。每一名牧民都是一名战士,严酷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坚毅的性格。在成吉思汗的感召下统一起来的蒙古民族,不了解那些匍匐在他们马蹄下的汉人。那些被蒙古统治者认为是第四等人的“南人”,当他们弯下腰的那一刻,他们脑袋里就在想着如何打败这支强大的骑兵!其实他们都知道答案!

火枪早期只有排队枪毙?NO!NO!NO!朱棣才是用枪的扛把子

古代战车

西周时期,中原王朝的军力都是以“乘”为计量单位,“一乘”即一辆车,包括一名驾车的人、一名长枪手、一名弓箭手以及二十五名步卒。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中原各国都陆续建立起来了自己的骑兵,战车逐步被淘汰。南北朝时期“马镫”的普及,使得骑兵成为冷兵器时代最为恐怖的力量。谁有最强的骑兵,谁就有更大可能胜利。所以,

打败蒙古骑兵的最好办法就是拥有比他们更强大的骑兵!

朱元璋出身低微,二十五岁投身反元斗争,四十岁登基为帝建立明政权。除了靠团队成长,还有就是靠着一支强大的军队!朱元璋不仅奇迹般的完成了拥有一支更为强大的骑兵的任务,同时他还十分重视火器的研究和制造。在明朝初期的军队中,火器的装备比例高达10%以上。很有可能在明朝的战争中,不是大家印象里的骑马砍杀,而是火枪对射!

从国家被打成了游击队

朱元璋在消灭了他南方的竞争对手之后,就派出了徐达和常遇春分兵两路开始北伐。这两位堪称“帝国双壁”的将领最擅长使用的就是骑兵。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攻克大都,消灭元政权。甚至打得元朝宰相王保保一个人抱着木头渡河逃跑。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使得元朝变成了北元,继而又分裂。


火枪早期只有排队枪毙?NO!NO!NO!朱棣才是用枪的扛把子

但是,徐达、常遇春不是神仙,不会长生不老。明朝的骑兵整体水平是不如北元的,但是火器的使用有效的弥补了这一缺陷。明初的名将相继死去后,朱元璋又派他的儿子们去镇守北边。其中最著名的是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朱权指挥着明朝当时最强的骑兵——朵颜三卫(相当于蒙古雇佣兵),而燕王朱棣则最为勇猛,也最擅长使用火器。

在明朝不断的军事打击下,北元又逐渐分裂为三大部落——鞑靼、瓦剌和兀良哈。朱棣掌权之后,明朝采用“以夷制夷”的政策节制蒙古诸部的势力。瓦剌投靠明朝,成为“蒙奸”,在明朝打击其他蒙古势力的过程中出人出力,借机扩大自己的实力。

永乐七年,蒙古鞑靼部杀害了明朝的使节郭骥,彻底激怒了朱棣。明成祖在丘福二十万大军战败的情况下,决定率领五十万大军亲征。此战中,朱棣带去了自己最精锐部队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但由于鞑靼首领本雅失里和阿鲁台望风而逃,神机营没有发挥它强大的实力。

马哈木的阴谋

鞑靼部落被打击后,瓦剌部落的首领马哈木野心膨胀。他多次进攻鞑靼部落,并杀死本雅失里。此前已经向明朝称臣的阿鲁台不得不向长城附近内迁。马哈木借此多次向明朝边境发起骚扰,在他心中似乎已经看到光复大都,重建元朝的希望。


火枪早期只有排队枪毙?NO!NO!NO!朱棣才是用枪的扛把子

明朝神机营战士装备

马哈木的计策很简单,通过不断骚扰明朝,让明朝各处分兵防守,借此消耗明朝的实力。待时机成熟一举突破明朝防线,南下侵扰。但是,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套路都是徒劳!瓦剌部面对的是一个向鼎盛时代迈进的强大明朝,而马哈木面对的是不逊色于任何时代、任何名将的明军皇帝——朱棣!

永乐十二年,54岁的朱棣再次跨上了他的战马,提起了他的马刀。这一次朱棣没有叫上蒙古帮手,也没有玩什么几路齐出。他亲帅三十万大军从京师出发,带上了他的“好圣孙”——宣德皇帝朱瞻基。也带上了神机营。打败刀客就需要用比他更快的刀?可以不需要的!枪也可以!记入历史的一战即将开始。

出兵之后,明军并没有找到瓦剌部的主力,只是陆续击败了瓦剌的小股游兵。抓到的俘虏将明军引入草原深处。不断有人向朱棣提议,这可能是瓦剌人的阴谋,这些俘虏只是想把明军带入瓦剌的包围圈。斥候得到的消息也越来越印证这一点。有人劝朱棣撤兵,皇帝没有答应。有人提议放慢进军步伐,派出小股部队四面搜索。皇帝下令集中力量加快步伐。来骚扰的对军越来越少,补给线也越来越长。难道敌人真的见明军势大逃跑啦?皇帝仍然带领着他的部队前进着。


火枪早期只有排队枪毙?NO!NO!NO!朱棣才是用枪的扛把子

紫禁城为元明清三代宫城

马哈木没有溃逃,也没有想和明军兜圈子,把他们拖走。他为朱棣准备了一个圈套,而他也很高兴的看到明军逐渐进入了圈套。明军没有撤退,没有停止,没有分散。他们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走进自己的包围圈!就在今天蒙古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一处山坡下,明军来到了马哈木为他们准备的圈套里。马哈木看着左右强劲的骑兵,他们在这里修整和等待多时。无数牛羊和美酒让每一名骑士都精神抖擞。游牧民族的豪勇血脉在他们体内沸腾。他们在头人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的在预设的战场上操演着杀戮的动作。他们相信马哈木会带领他们进入大都,他们的铁蹄会再次踏在南方的土地上!今天,他们终于看到了山坡下汉人皇帝的大旗,他们似乎感觉到了成吉思汗的荣光。

好吧,草原的勇士们,提起马刀,冲锋!


火枪早期只有排队枪毙?NO!NO!NO!朱棣才是用枪的扛把子

成吉思汗雕像

科技是第一战斗力

这是一场屠杀!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面对南方汉人的步兵第一次有了一种无力感!

瓦剌骑兵借助居高临下的优势,驾驭着几乎与他们融为一体的战马一冲而行。只是冲锋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发现对面的敌人产生慌乱。也没有发现他们快速调动骑兵来对冲。不过没关系,在这样的态势下三十万明军也注定要失败。蒙古骑士们心里这么想。

很快,明军开始变阵。前头的步兵调整队列,举起刀盾向两侧展开。藏在他们后面的士兵出现在了对手面前。这群士兵没有装备刀剑,也没有步兵克制骑兵惯用的长枪。他们每人手里拿着一把火枪。一阵爆裂之声响起,冲在前排的瓦剌骑士纷纷落马。


火枪早期只有排队枪毙?NO!NO!NO!朱棣才是用枪的扛把子

火枪的声音,给瓦剌骑兵造成了一阵骚乱。但是,他们并没有停止冲锋。从高处而下的动势让他们很难停住战马,他们也无需停住战马。因为他们知道,明军不会有第二次射击的机会的。因为此时的火枪还是前装枪,且弹药分离。即便是熟练的射手,从装药到击发也需要三五分钟。所以在此之前,火枪只用来偷袭或者震慑作用。但是这次瓦剌骑兵们遇到了不一样的对手!

第一排神机营士兵射击之后,他们没有抽出腰刀准备战斗,而是有序的退后。紧接着第二排士兵跟上,端起枪、瞄准、射击、退后,第三排跟上。明军采用三段射击法,无情的向蒙古骑兵们输出着火力,瓦剌骑兵们纷纷落马。巨大的势能使他们很难掉转马头,只能向死亡的枪口上撞去。


火枪早期只有排队枪毙?NO!NO!NO!朱棣才是用枪的扛把子

神机营射击

不在需要骑兵的帮助了,明朝的神机营就已经能够完全摧毁敌人的意志啦。铁血皇帝朱棣依然要亲自上阵。他没有向左右发号施令,跃马向前,挥舞着自己的马刀带领他身后的骑兵冲了出去。瓦剌大败,蒙古的势力进一步被削弱。

需求刺激进步

明朝是中国火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大量用于实战。朱元璋在建国过程中非常重视火器的研发。因为他深知,能够和蒙古骑兵对垒的汉人骑兵及其有限。但是火器能够极大的弥补这个问题。在他的推动下,不仅中央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研发和制造火器。地方的卫所也被部分允许制造火器。火器的种类越来越多,实战性也越来越强。

明初更是出现了像沐英这样的火器使用的名将。沐英长期驻守云南,少数民族的叛乱发生地不仅是树木茂密的热带丛林,更有中原地区没有见过的大象参与。普通骑兵已经无法运用。为了压制大象和其他野兽的冲锋,沐英发明了“三段射击法”。——第一排射击后后退,第二排跟进射击,继而第三排跟上。在第二排和第三排射击的时候,第一排士兵从容装弹。这已经是前装枪时代最经典的战术啦!比欧洲和日本早两百多年出现。

火枪早期只有排队枪毙?NO!NO!NO!朱棣才是用枪的扛把子

欧洲的持枪步兵

朱棣时期,由于征讨蒙古的需要火铳、火炮等火器更是被大量使用。在明朝中后期,由于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的需要,又陆续出现了子母铳、各式弗朗机炮等实战性极强的火器。明末出现的“关宁铁骑”,堪称中国古代历史第一强骑兵。他们使用的不是马刀、马槊或者长枪等经典骑兵武器,而是被称作“三眼神铳”的火器。这种武器在冲锋时可以连续射击三次,然后把武器倒过来,用枪柄对敌挥击,杀伤力极大。

《明熹宗宝训》:“谕督师辅臣孙承宗:弗朗机二十副,内提炮八十个,三眼铁铳五百杆。”

明朝的火器发展水平极高,甚至很多学者认为已经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如果不是满清统治者害怕政权被推翻,极力限制火器的发展,中国历史极有可能走向不同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