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護照上這17個字,看著讓人心酸

護照現在很好辦了,幾乎人人都可以,程序也較之前大為簡化,不用排很久隊、跑這跑那。

你知道我國的護照是從哪個時候開始的嗎?長什麼樣呢?又經過了怎樣的變化呢?今天,筆俠帶大家來了解下這方面的歷史。

在古代,是沒有什麼護照的,一般用通關文牒,出國都只帶使節和國書,一般不會遇到什麼阻擾,除非強盜。特別像我們中華民族這樣的東方大國,走到哪兒都是不用提前打招呼的,直接派人去就行了,小國們還敬若上賓。

但到了清朝就不一樣了,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開始變得落後,西方列強的崛起讓他們的自信心開始膨脹,越來越不把東方人放在眼裡,大清帝國也不例外。

大清王朝的統治者們在日益危機的國際局勢面前,也越來越意識到要走出國門,於是,護照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產生了。大清帝國正在意義上的個人護照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以後出現的。

大清帝國護照上這17個字,看著讓人心酸

最早的護照很簡單,和以前的通關文牒差不多,就是一張紙,沒有照片,也沒有防偽標誌,唯一的認證就是相關部門戳的那幾個章。

為什麼叫“護照”呢?最初的意思是希望有關機構保護關照的意思。

後來為了區分持有者和護照是否本人,清政府又在護照上加以外貌描述,寫得很詳細,佔據了大量篇幅,所以那之後的護照就像一張報紙那麼大,這一現象直到照片出現後才改善。我們看看民國時期的護照:

大清帝國護照上這17個字,看著讓人心酸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大清帝國的護照裡面始終有一句話,目的是提醒相關機構應保護和關照大清的公民。這句話是這樣的:

仰沿途地方關卡一體如照保護,勿任阻滯。

意思就是說:希望出入境關卡順利放行,不得阻擾,並保證持照者人身安全。

看上去這句話還是相當霸氣,充分體現了大清帝國作為東方大國的那一份自信。但結合大清當時的處境,又有哪個西方國家把這句話當回事兒呢?在赤裸裸的現實面前,再硬氣的話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確實,洋槍洋炮還是無情地打進了華夏大地,此時正是光緒年間,中華正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我國最黑暗的時代,外東北、外西北都是在這個時期失去,沒有主權,談何尊嚴?

到了宣統時期,護照又變這樣了:

大清帝國護照上這17個字,看著讓人心酸

唯一不變的,還是那句話。

民族自尊心要有,但更重要的,是為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賨人客》,號“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注於不同角度看歷史,探索不一樣的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