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多麼熟悉的更鼓聲,那一定是夢見大唐時聽見的吧。—— 空海”


一直很想寫寫大唐,因為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盛世。

氣象萬千,萬國來朝,海納百川,兼容幷蓄......

多少年來,唐代都被認為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特別是在唐玄宗時,出現了開元盛世,史稱“盛唐”。

《新唐書》記載:“夫開元之治也,則橫制六合,駿奔百蠻。及天寶之亂也,天子不能守兩都,諸侯不能安九牧。”

安史之亂前的大唐帝國,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物華天寶,體制開放,國力強盛,邊疆穩固,國泰民安。

盛唐時期,國民收入達到自隋文帝統一中國以來的最高值(《資治通鑑》);內附的邦國(指接受封號和鬆散管轄)竟有856個之多,是真正的“萬邦來朝”(《新唐書.地理志》)。

那是最美好的時光,一派盛世景象!

直到一千多年以後的今天,世界各地的華人聚居地,仍被稱之為“唐人街”,足以說明大唐文化對全世界影響深遠。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01 每個人都有一個“大唐夢”

關於大唐,蔣勳先生有一個極妙的比喻:

唐朝,就像漢文化的一次露營。

人不會永遠露營,等度假結束,迴歸現實生活。

這時候,回想起來,一年之中最美的那幾天就是露營和度假的日子。

為什麼我們特別喜歡大唐呢?

因為它就是這樣一次短暫而華麗的出走。

這裡有盛世,有傳奇,有詩歌,美到千年都讓我們難以忘懷。

也許,每個人都曾想“夢迴大唐”,而陳凱歌說:《妖貓傳》就是他的“大唐夢”,是他心中的大唐氣象!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電影《妖貓傳》豆瓣評分6.9分,由陳凱歌執導,黃軒、染谷將太、張榕容、張雨綺等主演。

影片改編自日本作家夢枕貘的奇幻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講述了唐德宗末年,長安城貓妖作祟,朝堂不穩。尋找《長恨歌》創作靈感的詩人白居易和自日本東渡大唐求法的僧人空海,相遇於長安。兩人緊跟一隻口吐人語的妖貓聯手調查,一同揭開了一段橫跨三十年的、關於王朝興衰和貴妃之死的驚天迷案。在妖貓的引領下,白居易和空海不僅查明瞭楊貴妃的死亡真相,更得以窺見天寶年間(玄宗朝)的極樂盛世及其背後的時代隱痛。電影結尾,白居易與空海雙雙徹悟,一個拜得名師,在楊玉環的生死中找到了“無上密”;一個放下執念,領悟到了《長恨歌》的真諦是“真情”。

去年11月舉辦的金雞百花電影節上,《妖貓傳》一舉獲得“最佳攝影”和“最佳美術”兩項大獎。

這部電影的構思之巧、視角之奇在於:借大詩人白居易和日本僧人空海的眼睛,來觀照盛唐時期的極樂之宴,並將東方奇幻、宮闈秘辛及王朝興衰融於一體。

為拍一部片,先建一座城!導演陳凱歌帶領舞美團隊用6年的時間了造了一座“唐城”,種了2萬棵樹,按比例真實還原唐代建築,實景復現千年前的“世界中心”—— 長安城。

電影《妖貓傳》用一場美輪美奐的視覺盛宴,向觀眾再現了恢弘瑰麗的盛唐景象。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02 《妖貓傳》在日本人氣火爆

影片於2017年12月22日在中國上映,2018年2月24日在日本上映。

巧的是,那年2月,我正好在日本旅行,經過福岡的電影院,有幸拍到這張日版的電影海報。

從海報中可見,電影登陸日本之後,更名為《空海》。日版海報上的宣傳語是:

“空前絕後之規模所描繪,百花繚亂之極上娛樂大作!”

光看宣傳語,就知道電影在日本的放映熱度很高。

不出所料,《妖貓傳》後來在日本上映火爆,反響熱烈。觀影人次超越了同期的好萊塢大片,放映量甚至超過了國內數據,累計票房收入破16億日元,創下近十年華語電影在日本的票房新高。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妖貓傳》日版海報:2018年2月攝於日本福岡市

《妖貓傳》為什麼能在日本引起如此火爆的反響?日本人為什麼對大唐如此迷戀?日本和大唐之間究竟有哪些化不開、剪不斷的文化淵源?

下面就請跟隨我尋著電影的蹤跡,一起探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元素。我將結合《妖貓傳》的劇情,從人物意象和文化意象的不同視角來分析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並對傳統文化提出一些現實思考。

03 從電影人物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很多看過電影的朋友會問:主角為什麼是一個唐朝詩人和一個日本沙彌呢?

其實,《妖貓傳》的劇本改編自日本著名奇幻小說家夢枕貘的《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席》。

夢枕貘是何許人?說起來,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可是大名鼎鼎,就是《陰陽師》!

所以,電影本身自帶一種光怪陸離、詭譎怪異的志怪奇幻風,還隱隱有些唐代傳奇小說的風采。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1、楊貴妃:“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電影中,日本遣唐使晁衡在極樂之宴上看到楊貴妃第一眼,便驚為天人,深深迷戀,不惜冒著欺君之罪向她表白。

現實中,楊貴妃在日本也是極受愛重,很多日本人都把她當做觀音菩薩一般供奉。

在日本京都的御廟泉湧寺裡,有一個“楊貴妃觀音堂”,裡面就供奉著“楊貴妃觀音”的木像。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不僅如此,楊貴妃還是日本人心目中的世界三大美女之一,另外兩位與她齊名的是埃及豔后和日本平安時代的小野小町。

甚至就連日本知名影星山口百惠,也在2002年時宣稱自己是楊玉環的後代,可見楊貴妃在日本是多受崇拜!

日本人不僅熱愛楊貴妃,還執拗地認為她並沒有死,而是漂洋過海來到日本。至今,日本仍有許多關於楊貴妃東渡的傳說。

從“楊貴妃崇拜”的文化現象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大唐文化對日本文化的深遠影響。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張榕容飾演的楊貴妃

2、白居易:“我多少次的午夜夢迴,希望生活在玄宗的年代”

影片結尾,空海對白居易說:“憑這一點,你就超過了李白!”

看到這裡,很多中國觀眾都會奇怪:李白可是“唐詩第一人”,白居易詩寫得再好,怎麼可能超過李白呢?

其實,在日本人心目中,白居易才是No1,電影這樣描繪非常符合現實情況。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白居易的詩在日本流傳甚廣,上至天皇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是他的忠實粉絲。

平安時代的嵯峨天皇對白詩推崇備至,當時日本文人聚會都得通過做唐詩來彰顯才華,其中學習引用最多的就是白居易的詩歌。

日本著名女作家紫式部也是白居易的迷妹。《源氏物語》中,引用白詩多達百餘處。她不僅參照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塑造了桐壺帝和桐壺更衣兩個人物形象,還多處援引《長恨歌》的詩句。

眾所周知,《源氏物語》是日本古典小說的高峰,對日本文學的影響極大。所以,正是因為白居易的《長恨歌》,楊貴妃在日本才能這般出名,家喻戶曉。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為什麼日本人對白居易如此情有獨鍾呢?

我想,主要還是因為白居易的詩歌風格。

唐宣宗曾評價白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白居易的詩歌通俗易懂,平易淺近,老嫗能解,這一點非常適合在國外傳播。

其次,白居易在貶至江州司馬後,詩風逐漸轉向浪漫閒適、唯美感傷,

創作了大量的閒適詩與感傷詩。這種敏感纖細、自然出世的氣質特別符合日本人的審美,引起了平安時代日本文人的深切共鳴。

有意思的是,在洛陽,白居易墓地旁的紀念石碑,多數都是日本人修的。其中有個碑文如是寫道:

“偉大的詩人白居易先生,你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你是日本舉國敬仰的文學家,你對日本之貢獻恩重如山,萬古流芳,吾輩永誌不忘。”

可見,白居易對日本文化的影響,的確連李白也無可比擬啊!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黃軒飾演的白居易

3、空海:“多麼熟悉的更鼓聲,那一定是夢見大唐時聽見的吧”

電影《妖貓傳》中的空海是東渡求法的小沙彌,也是一個能識破幻術的降魔師。其實這只是文藝作品的藝術加工,真實歷史上的空海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人物。

空海,即弘法大師,為日本第一名僧。他是日本真言宗的創始人、書法家、文學家、日本漢字的發明者。

空海在日本的地位極高,幾乎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

他曾六次東渡大唐,尋道求法,學習儒釋道、梵文等諸多學問。而後,師從長安青龍寺惠果大師,修習密教。惠果大師是密宗第七代祖師,他親授空海為八代祖。

空海回到日本之後,創立了真言宗。他在京都東寺弘法,故又稱“東密”。空海將密宗傳入東瀛,促進了佛教在日本的傳播。一千多年來,真言宗已經成為日本極有影響力的佛學教派。

空海從中國留學歸來,帶回了大量的佛經、佛像、佛畫等文獻物品,如今大多收藏於東寺、神護寺等京都寺廟中。其中很多文物,在中國業已失傳,如:由唐代李真所繪的真言諸祖圖像,上有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一行、惠果五祖等密宗五組,代表著唐代密宗發展的族譜,極其珍貴,堪稱國寶級文物。

元朝以後,藏密興起,唐密在中國逐漸衰亡,只有日本真言宗繼承了唐代密宗的衣缽。據說有一年,上海靜安寺要重做唐密法會,就是由方丈赴日學習秘法、購得法器,失傳千年的唐密佛經才重新回到祖國。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弘法大師

除了弘揚佛法之外,空海還極大地推動了大唐文化在日本的傳播。

空海精通漢語,能吟詩作對,更寫得一手好字,是日本著名的書法家。據說空海模仿王羲之最像,就連天皇也以臨摹他的字體為榮。

空海根據漢字草書創制了“平假名”,還編撰了日本第一部漢語詞典《篆隸萬像名義》。時至今日,日本人依然認為:空海代表了日本漢語的最高水平!

空海不僅將大批佛典帶到日本,還帶了回很多文學典籍,如:白居易、王昌齡等唐代名家的大量詩文和書法作品。

空海自己對中國文學也頗有造詣,他的重要著作《文鏡秘府論》,彙編了許多中國古代文論史料,是現今瞭解漢唐文學史的重要文獻。

傳說,空海還將中國的茶葉引入了日本。就連我們小時候看的日本漫畫《火影忍者》中的奧義九字——“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竟然也是空海從中國傳到日本的!

這“奧義九字”原是道教經典《奇門遁甲》中的“九字真言”,只是空海大師可能著急抄錯了,葛洪《抱朴子》中記錄的應為:“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

由此可見,“沙門空海”不僅是日本佛教的一代宗師,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4、晁衡:“我是一個無情的人,卻瘋狂愛上了皇帝的女人”

晁衡,即阿倍仲麻呂,日本最著名的遣唐使。開元年間,晁衡隨第九批遣唐使來華,隨後進入唐朝的最高學府太學學習。後來,竟考中了進士,還做了唐玄宗的秘書監,相當於今天的辦公室主任。

阿倍仲麻呂在大唐的這段經歷,讓我想到了電影中的一段經典臺詞:

“楊玉環,因與常人不同的模樣,反而得到了皇帝的寵愛。

大唐的開明大度,以此引來了四野八荒的目光。她是大唐驕傲的象徵。”

電影中,有一半胡人血統的楊玉環,受到皇帝的萬千寵愛。

現實中,身為外國人的阿倍仲麻呂,得到大唐的無比重用。

這種現象,放眼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由此,可見唐朝的自信與開放、包容與大氣。也正是因為這樣包容和開放,才更見大唐的偉大!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晁衡在大唐高官多年,他雖然並沒有直接向日本傳授中國文化,卻為許多日本留學生和兩國學術交流提供了很多便利,比如:赫赫有名的鑑真東渡,就離不開晁衡從中的斡旋和支持。

晁衡中文水平也很高。他曾寫過一首《望鄉》,表達了自己思念故土的感情:

《望鄉》

翹首望東天,神馳奈良地。

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

有趣的是:電影中,晁衡是因為“捨不得楊貴妃”而留在大唐;現實中,晁衡卻是因為玄宗皇帝的極力挽留而最終沒走成。

據說,晁衡多次以雙親年邁為由請求歸國,均因唐玄宗挽留而未能實現。直到太平勝寶四年(752年),晁衡才獲准回國,卻不幸途中遭遇風暴。船上只有晁衡等十餘人倖免於難,幾經輾轉才回到長安。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晁衡和李白是死黨。李白聽說他遇難了,還挺悲痛的,特地寫了一首詩悼念他,這便是著名的《哭晁卿衡》。誰知筆墨未乾,摯友就回來了。雖然鬧了場烏龍,卻也成就了中日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

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

白雲愁色滿蒼梧。

歷史上,晁衡在大唐生活了五十多年,終生未歸,於72歲時卒於長安。

和空海一樣,晁衡也是中日友好交流大使,在西安和奈良都有他的紀念碑。相傳,日本知名陰陽師安倍晴明也是其後代。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04 從文化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元素

聊完了四個人物意象,我們再來說說電影中的幾個文化意象。

說起“日本”,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這個名字還是我們大唐定的呢。

唐代時,日本是我們的藩屬國,他們覺得“倭“字不雅,便請求大唐皇帝賜名。於是,當時的掌權者武則天就送了他們一個“和”字,並把國名定為“日本”,意為日出之國。從中可見,中日兩國之間,淵源頗深。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1、妖貓為什麼是一隻黑貓?

現在,我們看到黑貓,總覺得不吉利,其實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因為在中世紀的歐洲,黑貓常與女巫相伴,被認為是女巫的寵物。

但在東方文化中,黑貓是寓意吉祥的。中國古代,人們認為黑貓是通靈、辟邪的,不僅使鬼怪不敢靠近,還能為主人帶來吉祥。

“玄貓,辟邪之物。易置於南,子孫皆宜。”正是因為覺得黑貓是鎮宅避邪的吉祥之物,所以古時候的富貴人家都有養黑貓或擺放黑貓飾品的習慣。

無獨有偶,在日本文化中,黑貓也被當成“福神”一樣的存在。記得以前看日劇,裡面的黑貓大多具有驅邪去災、招財納福的神奇力量,有時還能給大齡青年招桃花呢。

日本小說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貓》中,主人公“我”的原型就是他妻子養的一隻黑貓。據說,漱石夫人將它當做“福貓”來疼愛。

看來,在對待“黑貓”的態度上,中國和日本還真是空前一致呢。這裡有什麼說法嗎?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原來,日本的黑貓是個舶來品,最早就是從我們大唐進口的。

“東瀛無貓,有學佛者船載以入”。據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故事集《日本靈異記》記載,平安時代的光孝天皇時,唐朝曾贈黑貓給日本。黑貓便隨著遣唐使一起來到東瀛,瞬間成為日本宮廷的萌寵。

由於當時,大唐文化風靡日本,日本貴族推崇“唐物”,紛紛以養“唐貓”為生活富貴的標誌,所以從此以後,黑貓在日本就成為了召喚幸運的“福貓”。

在《妖貓傳》中,導演仍然選擇了中國唐朝及日本平安時代流行的黑色、長尾的“唐貓”,客觀上也是比較符合史實,而且更顯示了中日兩國文化的密切聯繫。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2、楊貴妃為何立於八重櫻之下?

看電影時,我注意到一個細節:楊貴妃兩次立於八重櫻之下,一次是在陳雲樵家門口,一次是在山崖邊。

雖然這些是妖貓製造的幻象,但楊貴妃為什麼會站在櫻花樹下?

櫻花不是日本的國花嗎?難道我們唐代就有櫻花了嗎?

查了相關史料才知,原來是我孤陋寡聞了,櫻花起源於中國!

據有關考證,我國擁有2000多年的櫻花栽培史。目前,國內已發現的最古老的櫻花樹有1300年的樹齡。

唐朝的時候就有櫻花節,我國古典文獻中有很多關於賞櫻的記載。唐代很多詩人都曾寫過櫻花詩:

  • 李商隱:“櫻花爛漫幾多時?柳綠桃紅兩未知”。
  • 劉禹錫:“櫻桃千葉枝,照耀如雪天”。
  • 白居易:“小園新種紅櫻樹,閒繞花枝便當遊”。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因日本櫻花極負盛名,且種植歷史也有上千年了,所以許多人都誤以為櫻花原生於日本。

其實,日本櫻花原產於中國的喜馬拉雅山,這在日本學者編撰的權威著作《櫻大鑒》裡有明確記載。

據悉,櫻花是一個可以不限地域、廣泛種植的樹種,經人工培育後,才從青藏高原逐漸傳入長江流域、西南地區甚至東瀛日本。

這樣一來,楊玉環立於八重櫻之下,就顯得順理成章了。小小的一部電影,竟隱藏著這樣多的文化淵源,真是有趣得很!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3、來到京都、奈良,為何會感覺“夢迴大唐”?

猶記得《妖貓傳》的開篇,空海進宮時經過的甬道,像極了京都袛園的長廊。

其實,每次去日本關西旅遊,走在京都、奈良的大街上,都有一種恍如隔世、夢迴大唐的穿越感。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後來翻看史料,才知道:中國唐代正是日本的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那是中日交流最為頻繁的時期。日本先後13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而後在公元645年(貞觀二十年),日本實行“大化革新”,開啟了全面唐化的時代。

因為那時,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繁華、規模最大的城市。

於是,日本人先後仿照長安城造了兩座都城——平城京和平安京,即奈良和京都。

唐傳奇中曾寫道:“長安城一百零八坊,南北十四街,東西十一街”。白居易更有詩形容:“千百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一樣的朱雀大街,一樣棋盤格局,一樣的東市、西市。平城京和平安京均效仿大唐長安而建。

平城京面積為長安的1/4,相當於一個min版的長安城。與長安城一樣,也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把整個城市分為右京和左京。

平安京也是仿效唐代長安城建設,面積相當於長安的1/5。城市也是以朱雀路為軸,貫通南北,分為東西二京,中間為皇宮,正面是羅生門,宮城之外為皇城,皇城之外為都城。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平城京平面圖

時光穿梭千年,如今的京都、奈良,很多地方都依然保留著一千多年前的唐風氣韻。

每年春季,日本奈良都會舉行平城京天平祭,上千人身著華麗唐服,奏響禮樂莊嚴列隊遊行,在祭祀儀式中感受千年之前的大唐文化。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平城京天平祭

當然,關於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意象還有很多很多。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展開了。

比如,日本人的“分食”傳統和愛吃魚膾(生魚片)的習慣,就是源於唐朝。

日本和服中的最高規格“十二單”,面料華貴,風格隆重,就稱之為“唐衣”。

日本的榻榻米是由遣唐使從大唐學來的,日本的武士刀也是由唐刀演變而來,就連日本的抹茶也是起源於中國。

可以說,從衣食住行到生活方式,再到精神氣質,日本人把大唐由內而外地學了個遍。即便是現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依然保留了不少大唐遺風。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結語:關於傳統文化的現實思考

今天,我們藉助陳凱歌的《妖貓傳》,一路追尋電影裡中日兩國淵遠流長的文化符號,從中我們可以發現:有唐以來,整個日本的發展都和大唐密不可分,日本文化中確實有著濃得化不開的大唐情結。

也許,當日本人對自己的歷史文化越瞭解,就會越追懷曾經的大唐。而日本文化中,對美與細節的追求,對匠人精神的崇尚,都特別的“大唐”。

日本和服、懷石料理、茶道、花道、枯山水.......可以說,一千多年來,唐人的精緻與優雅,隨著時光的沉澱逐漸融入了日本人的性格氣質中。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歷史學家黃仁宇曾說:

“7世紀的唐朝,是中國專制時代歷史上最為燦爛光輝的一頁。對外威信蒸蒸日上,對內管理也近於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積月深。”

而對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來說,大唐,已經不只是歷史上的某個朝代,而更像是一個精神的故鄉、一種文化的信仰,一個嚮往企及的理想時空。

研究了這麼多日本對大唐文化的汲取和傳承,反觀我們自己: “知來處,明去處”,也許就是我們現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所在。

《妖貓傳》:從電影中的若干意象看日本文化中的大唐情結

有人說,盛唐之盛,強盛在精神;大唐之大,博大在心胸。正是因為大唐足夠的自信,足夠的強大,才不擔心被外來文明所淹沒。

而如今我們研究大唐文化,正是要找回失落的精神傳統,喚起國人的文化自信,激發大家積極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復興、傳承與保護中來。

談及大唐,王小波曾說:

“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對我來說,這個世界在長安城裡。”

知來處,明去處,讓我們不忘大唐榮耀,牢記復興使命,繼續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