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支撐著多次貶謫的蘇軾度過人生的低谷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的這首《自題金山畫像》詩以自嘲的口吻表達了連續遭貶到處漂泊的人生。面對當年的畫像,撫今追昔,不禁感慨萬千,可謂寓意蒼涼,寓莊於諧,言有盡而意無窮。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文縱橫恣肆,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和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

公元1057年,時年二十一歲的蘇軾和十九歲的弟弟蘇轍進士及第。相傳,當年的主考官歐陽修非常欣賞蘇軾,原本蘇軾的成績是第一名的,但錯把蘇軾的文章認為是自己的學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定為第二名。

及第後的蘇軾憑著自身的真才實學,再加上歐陽修的讚許,遂使蘇軾的才名愈加大噪。然而正當他步入仕途,將要宏圖大展時,卻傳來了老媽病故的噩耗。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守喪期滿還朝任職沒幾年的蘇軾又因老爸的病故而回家守孝。


曠達 | 是什麼支撐著多次貶謫的蘇軾度過人生的低谷

歐陽修畫像


公元1071年,守喪期滿回朝想大幹一番的蘇軾卻發現朝中的風氣已經大不如以前,原因是宋神宗趙頊繼位後的第三年,即公元1069年,王安石發起的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

蘇軾因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而觸怒了王安石,為了遠離是非,於是請求外放,做了杭州通判。三年後調任密州知州,再三年後調任徐州知州,任滿後於公元1079年調任湖州知州。

外放這九年三地的任上,雖說仕途無升遷,但總的來說還是無險。然而在調任湖州知州的任上卻發生了改變他後來人生的大事。

由於在多地任職時發現新法在實行過程中出現了諸多的弊端,憤而上書批評,由於新法起初的主導人王安石在公元1076年就罷相了,而現在的主導人已經變成了宋神宗本人,變法已成為神宗欽定的國策,你蘇軾反對新法那就是在反對皇帝呀。

結果就可想而知啦,新黨們藉著蘇軾上表的文字做起了文章,蘇軾在《湖州謝上表》一文中寫到:“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曠達 | 是什麼支撐著多次貶謫的蘇軾度過人生的低谷

宋神宗畫像


結果蘇軾被判死刑下獄,在多方營救無果的情況下,最後是王安石上書“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和皇太后的干預後,下獄一百零三日的蘇軾才得以貶黃州團練副使而得生還,這一案件史稱烏臺詩案。

團練副使是一個相當低微的職務,並無實權,一般是用來安置一些被貶的有罪官員,受地方官監視。蘇軾因閒來無事,生性豁達的他在公務之餘,為了貼補生計,便帶領家人開墾了一塊城東的坡地,“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在此時起的。

蘇軾沒有因仕途上的無望而消極沉淪,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於是四處遊山玩水以放鬆情緒。話說,一日和好友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磯,壯麗的風景和腦海中不斷浮現的歷史畫卷讓他感觸良多,由此寫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曠達 | 是什麼支撐著多次貶謫的蘇軾度過人生的低谷

王安石畫像


蘇軾在黃州生活了五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over後,年僅九歲的趙煦繼位,史稱宋哲宗,老媽高太后以兒子年幼為名,臨朝聽政。政策上是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原先反對變法的舊黨重新登上了舞臺,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開始了對以原王安石為首的新黨進行了全面的打壓,兩黨之間從最初的對錯之爭演變成了不問對錯只看立場的革命。

蘇軾因當初反對新法的諸多弊端遭貶,此時便被舊黨看成為屬於自己的陣營,因而得以回京。但蘇軾和他們從骨子裡來說就不是一路人,蘇軾是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否平衡為出發點的,而他們卻只有立場。

因此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再次向朝廷提出諫議。由此便引起了舊黨勢力的極力反對,如此一來蘇軾成了一個新舊兩黨都不容的敵人。不得已和不得意的他只好再度自求外調,遠離是非。

蘇軾二次來到了杭州,也就是這次外調杭州的任上,用疏浚西湖的淤泥築成了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人稱蘇堤。幾年後雖然被再次召回入京,但都因政見不合而多次外放。

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風向又是來了一個大轉彎,新黨再次迴歸主導地位。時年已經五十七歲的蘇東坡被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貶至嶺南的惠州,宋朝時期的嶺南兩廣一帶還是非常蠻荒的,基本都是罪臣的流放之地。因此被貶之人往往都會精神上哀怨嗟嘆,生理上水土不服而終致身亡,我們再看蘇軾是怎樣的。


曠達 | 是什麼支撐著多次貶謫的蘇軾度過人生的低谷

宋哲宗畫像


惠州一絕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從這首詩中我們不難看出蘇東坡那樂觀曠達、隨遇而安的精神風貌,用對嶺南風物的熱愛之情來化解現實的苦悶。那些新黨們一看他在這樣的地方活得還如此滋潤,本就有些扭曲變態的心裡便又開始不舒服了,於是乎政策再度加碼。

公元1097年,六十一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更加荒涼的海南島儋州。這樣的判罰,在當時的宋朝來說僅僅是比殺頭好一點的處罰啦。結果怎樣,嘿嘿,這個蘇軾愣是沒有低頭屈服。

自宋朝以來的一百多年間,在海南島這片荒涼的土地上還從未有人進士及第過。蘇軾在此開辦了學堂,幾年後便出現了學子中舉,蘇軾可謂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和播種人,而蘇軾更是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別海南黎民表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遊。

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

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


曠達 | 是什麼支撐著多次貶謫的蘇軾度過人生的低谷

蘇軾塑像


歷史上曾有太多被貶的官員因不能承受荒涼之苦而亡身,蘇軾雖然經歷了三地數十年的貶謫,卻始終屹立不倒。箇中原因當然和他那隨遇而安,而非得過且過的曠達心性有關,或許還和通過詩文來化解心中鬱悶的那顆詩心是不無關係的。

蘇軾

軒轅

才學有宋世人奇,

春草寒枝兩不棲。

笑問朝雲皮中物,

先生滿腹不時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