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yEs_HeLlo


首先要說明,別看安祿山造反的動靜這麼震撼,但對這事兒,他真沒多少勇氣。

比如公元756年夏天時,洛陽都已是安祿山的囊中物,他還大模大樣的在洛陽登了基,“大燕國”的國號都喊了出來。可一聽說安史叛軍在潼關外吃了憋,李光弼大軍正直奔他的老窩范陽,剛過了把“皇帝癮”的他,立刻嚇得腿哆嗦,朝著部下破口大罵:“汝元向我道萬全,必無所畏。今四邊若此,賴鄭、汴數州尚存,向西至關,一步不通,河北並已無矣,萬全何在?更不須見我”——你們不是說造反成功率百分百嗎?這是要坑死我啊!

所以,哪怕氣焰最囂張時,安祿山的造反成功信心,也是十分脆弱的。稍吃點虧,那就不留神就要崩。可既然這樣,他為何還敢咬牙硬幹,把這煌煌大唐打到水深火熱呢?

第一個高調原因,就是他扯旗翻臉前,唐朝軍事制度的槽點:大唐軍備“外重內輕”,十大節度使執掌精銳重兵,手握平盧河東范陽三鎮節度使大權的安祿山,更擁有十八萬大軍,是唐朝中央軍數量的一倍。而且早在天寶六年時,他就緊鑼密鼓準備造反,連每次入朝,都要詳細考察關中各地道路。其部隊經過十多年經營,更是“祿山精兵,天下莫及”。等於是馬刀早就磨的雪亮,就差朝唐朝狠砍下去。

而相對低調的,就是安祿山的部將們,那能跟安祿山比狂熱的“積極性”。別看當時是“盛唐”,但大唐的府兵制蕩然無存,府兵制度下的武將待遇,也是名存實亡。以《資治通鑑》記載,那些士卒出身,靠軍功拼殺出來的武將們,當時反而受盡權貴們的歧視。邊鎮的軍將,也早已脫離了府兵系統管控,成了節度使的私人勢力。放在安祿山的地盤裡,安祿山本人,更被其麾下十八萬大軍視作衣食父母,安祿山指向哪,那就打向哪。

別說是扯旗造反前,哪怕在安史之亂已覆滅多年後,安祿山的牌位,依然被歸順唐朝的安史叛軍將領田承嗣供進廟宇,享受了這些老部下兵將們二十多年的祭拜,直到唐代宗年間才被砸個稀巴爛。失敗後都這麼高人氣,可以想象,在安祿山振臂一呼前,那支他苦心錘鍊多年的叛軍,是何等的死心塌地。如此“積極性”,當然撐起安祿山的膽氣。

但最重要的原因,卻還是大唐君臣的“神助攻”。

雖然後世的學者們,給安史之亂前的大唐,總結了種種毛病。但不爭的事實是,當時的大唐王朝,並非是明末那樣水深火熱的衰世,相反一切看上去無比強大。單以軍事說,就算安祿山能打又如何?唐朝僅在河西地區,就擁有精兵二十四萬,且都是多年來吊打吐蕃的虎狼之師。而且看看地圖部署就明白,安祿山若敢南下,李光弼郭子儀的朔方軍就敢猛攻安祿山老窩,叫他進退不能!無論拼戰場還是拼消耗,安祿山本沒有勝算。

可就是大唐君臣的蠢操作,一次次給野心勃勃的安祿山,送上“勝利的曙光”。

且不說安祿山苦心經營那些年,奸臣李林甫對他的包庇縱容。踩掉李林甫上位的宰相楊國忠,這位安祿山的死敵,卻是不停送大禮:為搶政績發動對南詔的戰爭,反而瞎指揮打到全軍覆沒,活活報廢了數萬精兵。導致長安洛陽的防務一片真空。外加多年把持選官大權,一切金錢開道,長安各級衙門昏官扎堆。坑事坑到這地步,偏還要揪著安祿山惡治。反而被膽肥的安祿山,直接拿著當招牌,打出“入朝討楊國忠”的幌子,撕破臉發起叛亂。

可笑的是,就在河北前線打成一鍋粥時,楊國忠還在不停給唐玄宗灌迷魂湯:皇皇上您放心,不出十來天,安祿山的部下就會把安祿山捆了來見您——那邊都亮刀子了,他還在做春秋大夢,如此豬對手,怎能不叫“信心不足”的安祿山,不停的打雞血,一口氣席捲中原。

但比楊國忠更蠢的,卻是他的“上級”:唐玄宗李隆基。身為一位開創“開元盛世”的鐵腕帝王,“安史之亂”前的唐玄宗,更生動詮釋了“權力讓人變傻”。

安祿山的壯大,本身就是唐玄宗昏聵執政的結果,但猛醒過來的唐玄宗,也一度開始了冷靜的應對。全速轉動的大唐國家機器迸發出強大的威力:打到756年時,唐軍已經穩守住了潼關,李光弼郭子儀的朔方精銳,正朝著安祿山的河北老窩猛打,氣焰薰陶的安史叛軍,眼看就要被甕中捉鱉。

這慘淡局勢,才叫安祿山信心崩塌,發出“萬全何在”的悲嘆。這不是他過度悲觀,這就是安史叛軍當時的無解死境:憑著強大的國家實力和正確應對,養虎遺患導致的安史之亂,原本可以在一年多時間裡迅速平定。大唐別說“由盛轉衰”,延續盛唐輝煌,也絕不是什麼高難度。

但就是這個歷史關口,短暫英明的唐玄宗,卻再次私心作祟。只因懷疑駐守潼關的哥舒翰“不忠”,就不顧戰場局勢,死催哥舒翰決戰,終於把原本贏定的大唐潼關守軍,活活送進安祿山的口袋,然後潼關失守,長安淪陷,唐玄宗倉皇跑路,安史之亂,終於從覆滅在即,變成橫掃半壁山河的戰禍,盛唐時代,就此終結。

可以說,不是安祿山有多麼堅定的“勇氣”,而是唐王朝一次次昏聵的應對,不斷在他最崩潰的時候,給他勇氣!

一個表面強大,其實嚴重逆淘汰且戰略昏聵的團隊,會“作”出怎樣的災難。唐玄宗君臣的作死過程,就是生動說明。


歷史風雲錄


從理論上看,安祿山應該是沒有造反的實力。因為,當時大唐帝國共有十大軍區,總兵力約60萬。安祿山雖然負責關東三大軍區,但總兵力加起來也只有18萬左右,相當於帝國總兵力的三分一。

並且,當時大唐帝國在西北的三大軍區(朔方、河西、隴右)總兵力就已達21萬,這還不包括禁軍的兵力。如果加上禁軍的兵力,西北地區的兵力可達到25萬。換句話說,僅西北軍區的軍事力量就足以壓制安祿山。

更主要的是,大唐中央政府實際控制著二十多個省,而安祿山實際控制的範圍不會超過四個省。一旦戰爭開始,雙方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語。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安祿山造反,等同於以卵擊石。但問題是,安祿山卻不這樣認為。因為,雖然從軍事上來說,不官是軍隊人數,還是軍事素養,西北三大軍區的實力都要遠遠高於關東三大軍區。

所以,只要安祿山敢造反,大唐皇帝就可以大舉將西北軍調往關東,直接就可以把安祿山打殘。但問題是,對於大唐帝國而言,大規模將西北軍調往關東平叛,卻存在著一個天大的隱患,那就是回紇、土蕃有可能趁大唐西北邊防薄弱,大舉率軍南下趁火打劫,到時帝國的都城長安,可能都會受到回紇和土蕃的威脅。

再者,即便大唐皇帝能夠通過一些政治受手段安撫回紇和土蕃,但問題是,如果西北三大軍區在平叛的過程中選擇出工不出力,或者也趁機鬧獨立,那大唐帝國的優勢,自然也就蕩然無存。

第三,大唐皇帝擁有絕對優勢的前提,是江南和西南會堅決的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邊,如果安祿山叛亂後,西南和江南也跟著遍佈叛亂,大唐帝國恐怕就只能是風雨飄搖。

所以,處於安祿山的角度,如果樂觀的分析,顯然會覺得,只要他敢造反,回紇、土蕃就有可能趁火打劫,而帝國的西北、西南、江南也會趁機跟著一塊作亂,這樣一來,大唐帝國當時就磚崩瓦解。

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只要行動夠迅速、執行力夠強大,就可以取代大唐帝國的。本來,對於造反這種事,人們通常容易把它想得非常樂觀。而且安祿山的手下也都會極力勸說他,誇大他們的優勢,總而言之,只要您造反,就能如何如何。這種情況下,安祿山終於忍不住選擇了造反。

但遺憾的是,安祿山造反之後,開局雖然近於完美,但他希望出現的事,一件也沒有出現,所以最後只能在絕望中垂死掙扎。



我是趙帥鍋


安祿山造反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他的實力強大,手握十八萬大軍,約佔唐朝總兵力的三分之一,這是他敢造反的基礎;二是唐廷內部的宦官、文官、武將各種不和,猶如一盤散沙,安祿山看得很清楚的;三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合,導致安祿山產生了唐玄宗會幹掉自己的認知。

於是,安祿山就在這種自以為很強,自以為對方很弱,自以為一定會害死自己的背景下,他選擇了先下手為強。


安祿山自認為很強

安祿山起兵之前,唐軍總兵力約六十萬,其中安祿山的關東軍十八萬;哥舒翰、郭子儀等人的河西軍二十二萬;中央軍九萬;封常清、高仙芝的西域兵四萬。剩下的就是一些散佈在各地的藩鎮部隊了。

當時,安祿山的部隊雖然只佔唐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兵力不佔絕對優勢,但他的實際統領兵力是最多的。比如河西軍,總兵力二十二萬人,比安祿山多,但這些部隊分別交給三個節度使統領。單個來看,沒有一個節度使是安祿山的對手。

由此也可以看出,唐玄宗確實老糊塗了,他居然給了安祿山那麼大的權力。

如果說,玄宗只讓安祿山管一個藩鎮,其它兩個藩鎮,分別交給另外兩個人。就是借十個豹子膽,安祿山也不敢謀反。因為就算安祿山敢造反,他手下的將領也不敢跟著他造反。畢竟道理擺在那裡:安祿山只管一個藩鎮,當安祿山想造反時,周圍另外兩個藩鎮必然要出兵揍他。等中央軍趕到時,安祿山就只有吃癟的分了。

可惜的是,唐玄宗給了安祿山一個足以造反的資本:三鎮節度使,就相當於河北、遼東、山西的兵馬都掌握在了安祿山一個人的手上。當年光武帝劉秀建立霸業時,他能掌控的地盤也就這麼大。

既然有光武帝佔據山西、河北、遼東成就帝王霸業的先例,那麼我安祿山為什麼就不能試一試呢?

安祿山認為唐軍很弱

安祿山造反之前,狂妄得不得了。當時唐軍能入得了他法眼的將領,一個都沒有。

比如說郭子儀,他在安史之亂前,還沒當上節度使。安祿山身為三鎮節度使,壓根就瞧不上郭子儀這種低階人物。

還比如李光弼,他是郭子儀當上節度使,並且坐穩了之後,經郭子儀的推薦,才當上的節度使。這種比郭子儀更低階人物,安祿山更是一萬個瞧不上眼。

至於其他後來在安史之亂中,通過爆揍安史叛軍,一步步提拔上來的唐軍將領,安祿山就更瞧不起他們了。

因此,安祿山起兵之前,郭子儀、李光弼這一票人,都還沒什麼名將光環,根本不在“自認名將的安祿山”眼中。


可能有人會問,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都是當時的名將,難道安祿山也瞧不上?

答案是:是的,安祿山瞧不上他們。

首先是封常清,他比安祿山大十三歲,但是晉升的很慢,他是在安史之亂事發前兩年才做上節度使的位置。在安祿山看來,封常清就是個碌碌無為之輩。並且,安祿山也不認為封常清在西域能碰上什麼很強的敵人,都是在虐菜罷了。

再就是哥舒翰和高仙芝兩位,他們兩位都不是漢人,在朝中沒有根基,如果老皇帝唐玄宗一旦不信任他們,那麼他們就很有可能被玄宗所猜忌,甚至是弄死。後來玄宗果然就弄死了高仙芝,不信任哥舒翰。

並且,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是西域節度使,他們兩人的兵馬加起來還不到五萬人。別說他們回援不帶自己的部隊,就算他們帶了,區區五萬人而已,安祿山也不怕。

而哥舒翰雖然是河西軍的老大,可惜呀,他因為中風,導致半身不遂,已經無法指揮大兵團作戰了。後來靈寶之戰,哥舒翰的臨場指揮確實是很爛。

因此,在安祿山的眼中,自己兵強馬壯、猛將如雲。而唐朝方面的將領都是渣渣,能用的將帥要麼是無根基的藩人,要麼是老邁之身的殘疾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



安祿山認為自己肯定會殺他

其實安祿山的造反,就是唐玄宗一輩子搞政治平衡,讓大臣鬥來鬥去的報應。

唐玄宗是靠政變上臺,他一輩子都怕別人也篡他的權。因此他十分熱終於平衡政治,一輩子都在讓大臣內鬥。李林甫沒死之前,他的政治平衡非常得奏效(安祿山被李林甫壓制得死死的)。

可是當李林甫死後,新上臺的宰相楊國忠完全就是個只會斂財的廢柴玩意。他無法有效的控制安祿山,就只能靠簡單粗暴的打壓和排擠對付安祿山。

玄宗認為這會破壞平衡(既要壓制武將,又不能讓宰相坐大),就拉攏安祿山,甚至還讓他認了楊貴妃當乾兒子,藉以拉攏。

結果楊國忠還是不依不饒。他為了能讓安祿山作實造反的罪名,不惜主動給安祿山的叛變創造種種條件。因為只有安祿山真的造反了,才能證明他是對的,玄宗才會繼續信任他,重用他。

這是不是很搞笑?



雖然當時玄宗並沒有表示不信任安祿山,但站在安祿山的立場來看,楊國忠這麼不依不饒的整他,他最後肯定是必死無疑的。

首先,當年掌管四鎮兵馬的王忠嗣跟玄宗的關係非常好,玄宗也表示非常信任他。然而李林甫在玄宗耳邊反覆說王忠嗣會造反。結果玄宗就信了,將王忠嗣貶官,導致其抑鬱而死。因此,玄宗的表態在安祿山看來,完全沒有任何信用保證。或者說,唐玄宗在安祿山看來,根本就沒有信用可言。

第二,玩命整自己的是楊國忠,自己的乾媽楊貴妃可能會救自己一次兩次,但是肯定不會為了自己,跟楊國忠撕破臉皮。

第三,當初為了求寵於唐玄宗,安祿山已經和太子李亨鬧翻了。就算玄宗不殺自己,太子一旦繼位,他也肯定會殺自己。

既然宰相一心一意的要弄死自己,皇帝又靠不住、乾媽也靠不住,太子還直接就是自己的死敵。那麼安祿山想造反,也就不是什麼稀奇事了。

總是一死,還不如搏一把。



總結:安史之亂爆發前,唐玄宗過分高估了安祿山的理智,低估了他的智商,給了他太大的節度權力。而安祿山對唐朝的局勢判斷也存在誤差,他過分高估了自己起兵造反的勝算,全然無視唐軍的實力。並且,唐玄宗和安祿山君臣之間又缺乏默契,導致安祿山一直惶惶不可終日,於是最終也就釀成了安史之亂的巨大悲劇。


Mer86


安祿山與史思明於唐玄宗天寶十一年發生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歷時9年才平定,雖說唐王朝沒有因此而直接滅亡,但是卻直接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根基, 並且再也沒有出現“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這種令世界人民憧憬的盛世。“安史之亂”還引發了唐朝的藩鎮割據,宦官參政等問題,直接將唐朝從盛世帶入衰落直至滅亡。那安祿山何德何能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將大唐打個半死,誰給他的勇氣?

安祿山是如何發跡的

史書記載安祿山是營州柳城的雜種,他母親是突厥的一個巫師, 在突厥語中“鬥戰”的發音叫”軋犖山“,安祿山的母親便給他起名叫軋犖山,後來安祿山的母親嫁給突厥一個叫安延偃的人,後來改名叫安祿山。長大後的安祿山精通六國語言,所以就在交易市場上給人當貿易中介。《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年十餘歲,以與其兄及延偃相攜而出,感愧之,約與思順等併為兄弟,冒姓為安。及長,解六蕃語,為互市牙郎“。

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安陸山不知怎麼著做中介沒混到錢,居然跑去偷別人家的偷羊恰巧被官兵給逮著了,幽州節度張守珪嚴刑拷打安祿山,準備把他給打死,這是安祿山大喊了一聲說:“大夫難道不像滅奚、契丹兩蕃族嗎?為何還要殺我安祿山,張守珪見安祿山長的肥肥白白的,又說出如此豪言壯語便將他給放了,並令安祿山和他的老鄉史思明一起去抓俘虜,只要他們出去就會抓到俘虜,張守珪就將安祿山提拔為偏將,雖說安祿山有些胖,但是以驍勇善戰聞名,張守珪就收他為義子,由此,開始了安祿山開掛的人生。 《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祿山盜羊事覺,守珪剝坐,欲棒殺之,大呼曰:"大夫不欲滅兩蕃耶?何為打殺祿山!"守珪見其肥白,壯其言而釋之。令與鄉人史思明同捉生,行必克獲,拔為偏將。常嫌其肥,以守珪威風素高,畏懼不敢飽食。以驍勇聞,遂養為子。

唐玄宗晚年寵信奸臣給安祿山提供了造反的溫床

晚年的李隆基沉迷於美色,百般寵愛楊貴妃,過著糜爛的生活。關中地區又經常出現大旱天氣,百姓都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卻專心學習老莊之道,對政事都不理不問,當時的朝政由李林甫把持,就是那個口腹蜜劍的李林甫, 誣陷忠良,打壓異己,使當時的官場一片混亂。在一個就是不學無術,靠楊貴妃上位的楊釗,李隆基賜名為國忠,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楊國忠一躍成為朝廷重臣。

羽翼豐滿後的楊國忠,為了獨攬大權,仗著有楊貴妃撐腰,便開始把矛頭對準了昔日的盟友李林甫,同時李隆基為了討好楊貴妃開心,順便剷除權力過大的李林甫,逼著李林甫辭官告老還鄉,從此楊國忠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此時,身兼四十多個要職的楊國忠,一時間權傾大唐整個朝野。他為了發展屬於自己的勢力派系,對屬於自己派系的官員一律提拔,不論其是否有才能,面對反對自己的人則全部打壓,因此,使許多忠臣良將遭到迫害。經過李林甫、楊國忠兩人一番打壓,朝廷內外、中央與地方之間存在嚴重的矛盾。此時的安祿山顯然也是屬於楊國忠打壓的對象,雖然安祿山也是受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寵愛,畢竟是個胡人,敵不過有裙帶關係的楊國忠,現在楊國忠想要殺他,身為三鎮節度使,又手握重兵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聲稱奉唐玄宗的命令討伐楊國忠。《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十一月,反於范陽,矯稱奉恩命以兵討逆賊楊國忠。可以說此時的安祿山造反是天時、地利、人和都給佔了,所以叛軍很快打到了長安。

安祿山是不是因為楊貴妃才造反

《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後請為貴妃養兒,入對皆先拜太真。玄宗怪而問之,對曰:"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後父。"玄宗大悅,遂命楊銛已下並約為兄弟姊妹。後來安祿山便請求當楊貴妃的養子,每次進宮朝見唐玄宗都先拜望楊貴妃,於是唐玄宗覺得有些奇怪就問原因,安祿山回答說:“臣是胡人,胡人把母親放在前頭而把父親放在後頭。”玄宗聽了非常高興,於是命令楊銛以下的楊家兄妹們一起同安祿山結為兄弟姐妹。

《舊唐書》與《舊唐書》均這麼記載,只是寫安祿山認楊貴妃為養母,並沒有楊貴妃給安祿山之間有曖昧的關係,更不存在洗三這麼回事,況且此時安祿山是剛剛當上范陽節度使,楊貴妃與李隆基的關係也很好,不可做出一些苟且之事。安祿山認楊貴妃為乾媽,但是那是基於他自身的利益出發,給自己在宮中找個靠山,而且安祿山還是一個大胖子,楊貴妃也不一定喜歡,至於說安祿山喜歡楊貴妃,正史沒有記載應該就不存在,屬於野史編纂的。那就不可能說安祿山起兵是因為楊貴妃,以及楊貴妃在馬嵬驛自盡,也不見安祿山有任何憤怒的動作。

綜上所述,安祿山造反不用為了楊貴妃,而是為了他自己權力慾望的膨脹,在受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極度寵信下,已經忽略了自己身為人臣應當盡忠職守的責任。


麇子文史


並不是誰給了安祿山的勇氣,而是誰給了他恐懼,按照當時那個形勢,安祿山起兵必然會失敗,只是時間問題。在戰前,安祿山也明白,這是一場賭博,而且賭贏的幾率還不大,但是由於當時的局勢,安祿山不得不造反,於是安祿山便以身家性命做賭注,和大唐帝國賭了一把,不過或許安祿山也沒有想到,自己居然賭贏了,起碼在他去世之前,他仍然是這場賭局的勝利者。

熟悉些歷史的讀者可能都知道,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玄宗已經年近七十了,說白了可能不久之後就會駕崩。而當時的安祿山才五十歲,相比於唐玄宗,他的餘生還很長,當時的安祿山也明白,自己的靠山唐玄宗可能不久後就會駕崩,而唐玄宗一駕鶴歸西,他安祿山的末日就到了。

當時的安祿山在朝廷中樹敵無數,不但宰相楊國忠等人對他欲殺之而後快,就連太子李亨也不待見他,一但唐玄宗去世,這些仇敵絕對會整死安祿山,正是因為這種恐懼的心理,才使安祿山在755年發動了叛亂。

而安祿山發動叛亂的那一年也是好時機,唐玄宗仍然掌握著帝國的權力,這位老皇帝始終不願相信安祿山會造反,他的一系列作死行為也導致了戰亂的擴大化。如果當時唐玄宗已經去世,那麼唐軍就會在肅宗的帶領下眾志成城的阻擋安祿山,而肅宗是不會對安祿山手軟的。

如果硬要說是誰給了安祿山勇氣?我覺的可能是他手下的胡人士兵把,安祿山是一個信奉拜火教的粟特人,他不但是北方三鎮節度使,還是當地的拜火教領袖,不但有軍權加成,還有教權加成。因此安祿山十分信任他手下的士兵,相信他們能夠為自己以命相搏,而安史叛軍前期的表現,也能看出他手下胡人士兵的戰鬥力,以及對安祿山的忠誠。

甚至在安史之亂結束很多年後,北方的一些胡人聚集地仍然示安祿山為聖人般的存在,並且還為其立祠。而時任盧龍節度使的張弘靖則對這種風氣非常不滿,為了改變這種風氣,他還曾下令扒開安祿山的墓並毀其棺,結果還引起了引了安祿山舊將與士卒的譁變。


昭武觀史


安祿山之所以敢對抗唐玄宗,是和他自身的實力有關,他和當時的皇帝,也就是唐玄宗的關係不比尋常,唐玄宗最愛的妃子,楊貴妃還是安祿山的小媽。

楊貴妃這樣的人,敢於當安祿山的小媽,不得不說這是皇帝拉攏安祿山的一個手段。可以說在當時的武將當中,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勢力,能超過安祿山的。同樣,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和唐玄宗的親密關係,能超過安祿山。

連皇帝都要仰仗安祿山,都要想盡辦法和安祿山套近乎,可見,安祿山的重要性。

既然唐玄宗對安祿山如此的信任,為何安祿山還要吃裡扒外,造這個反呢?

說實話任何人都不想造反,除非逼不得已。

安祿山造反,也是逼不得已的事情,逼安祿山造反的既不是唐玄宗,也不是楊貴妃。而是國相楊國忠。

楊國忠之所以要逼安祿山,是因為他看到安祿山在唐玄宗身邊的地位日益見高。他心裡有點不爽,畢竟,他是大唐的宰相。

若是再由安祿山和唐玄宗這樣頻繁的交往下去,安祿山的地位,早晚會超過他楊國忠的。

楊國忠因為心裡不平衡,就到處放風說安祿山要造反了。

當唐玄宗一次聽楊國忠這樣說之後,沒有當回事。但是,三次、五次、十次,他就不得不提防了。

因為懷疑安祿山,所以,唐玄宗經常把安祿山叫來訓話。考察考察看看他是否有造反的態勢,每一次安祿山進京的時候,他都是提心吊膽。都以為是自己最後一次進京了,但是,每一次,他都能死裡逃生,因為唐玄宗看不出他有任何造反的苗頭。唐玄宗反倒是更相信他了。

還有就是,若是安祿山真的要造反了,他肯定心虛,不敢來面見皇帝的。

所以,唐玄宗斷定安祿山沒有造反。

安祿山卻不這樣想,儘管唐玄宗沒有直接問他,是不是有造反的心思,但是,安祿山已經是如履薄冰了。

正所謂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若是被皇帝猜疑了,很有可能會被皇帝找個理由殺掉頭的。這種事在中國歷史上又不是沒有發生過。

安祿山當然對唐玄宗不滿了,所以,他也就真的開始謀劃謀反的事情了。

唐玄宗每一次叫他進宮,他都去儘管他已經在籌劃謀反的事情了。而且他每次都可以討好唐玄宗,可以說每一次他進宮,都能從唐玄宗那裡要來很多好處,很多錢。

在唐玄宗這裡要來的這些錢,都被安祿山用來購買馬匹和軍需用品了。

當時,天下最好的騎兵部隊就是在安祿山手裡。可以說掌握了騎兵,這是安祿山敢直接對抗中央軍的一個理由。

安祿山敢造反的另一個理由,就是唐玄宗給了他,人事方面的任免權,也就是說,只要是安祿山管轄的部隊,安祿山就可以在部隊裡直接任免官員。

這也是唐玄宗對安祿山的信任造成了,其它地方官員的任免權,都是朝廷,都是皇帝,直接任命的。

但是,唐玄宗卻為手握三藩鎮的安祿山開了綠燈,安祿山在這期間,把聽命自己的人,全部升遷為了高官。把沒有聽命於自己的人,全部給秘密殺掉或者是撤了職。

也就是說安祿山管理的河北、山西和遼東這三個鎮的士兵,完全被安祿山給私有化了。這些人全部都聽命於安祿山的調令。這三個地方,恰恰也是最為重要的兵家必爭之地。

所以說這才是安祿山敢直接造反的最大的原因。

當時安祿山的總兵力是將近二十萬,中央的軍隊是六十萬。

但是,尤其值得的注意的是中央的六十萬大軍,基本上都在國防線邊緣駐守。唐玄宗一直都是把抵禦外敵當作了重中之重。他根本沒有想過,會有人敢造他的反。

所以,真正守衛中央的軍隊,也就沒有那麼多了,其實真正守衛中央的軍隊,唐玄宗時期,連十萬都不到。

安祿山想要把唐玄宗給趕下臺,他的二十萬騎兵,打中央的十萬大軍,當然是不在話下了。

所以,無論從那個角度來講,安祿山起兵的勝算都是很大的,這就是安祿山有勇氣抵抗中央的原因。

當然了他也成功了,只不過沒當了幾天皇帝,就因為內訌被他的兒子給殺死了。


史學達人


盛世?但是政局動盪啊,貞觀和開元之間還有一個武州革命,就是武則天!所以從大背景上看,安祿山是藩將,這個在唐代很多例子,如哥舒瀚等,安祿山手下的士兵也有很多是少數民族族裔。

唐代仕人也就是雖然自身有的也有少數民族血統,但是對於藩將一方面依靠其勇武,另一方面卻對這種力量保持著戒心。這也反映在河北諸鎮,尤其是在安史之亂後實際上與中央保持著一種相對獨立的狀態,在經濟文化上也有自己的獨立性。這種大的背景是發生安史之亂的重要原因。

使用安史年號的墓誌,其表述的內容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可以視為安史政治立場的反映,最近發現的安祿山謀主嚴莊之父嚴復的墓誌為我們研究安史之亂的政治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新史料。根據墓誌可以推斷安祿山利用天寶九載四星聚尾的天象異動作為其起兵的政治號召,選擇以燕作為國號或許也與這一讖言有關。


李三萬的三萬裡


安祿山也很鬱悶啊,你們不逼我,我能反嗎?

這事兒還要從安祿山的主子,唐玄宗說起。那時候唐朝的國力全是強盛,一片歌舞昇平。唐玄宗心裡美呀,這是我的天下,我要享受啊!於是,他不想管事了,各種想著辦法的玩。

帶著楊貴妃驕奢淫逸,享受生活。這時候的安祿山其實沒啥想法,我也能有好日子過就行,所以他一把年紀還認楊貴妃當“乾媽”,逗得唐玄宗非常高興。

安祿山那時候的日子過得其實很不錯,手裡有兵有地,威望很高,唐玄宗也不找他麻煩。就這麼開開心心的過一輩子,其實挺美的。

但是,唐玄宗身邊又來了個楊國忠。楊國忠也是個寵臣啊,他一看唐玄宗對安祿山這麼好,心裡很嫉妒。於是想著辦法的找事兒,安祿山在外面,楊國忠可是天天跟著唐玄宗,這一陣一陣的“風”吹著,不感冒也會覺得冷啊!安祿山意識到:唐玄宗時間一長,還真有可能猜疑自己。

於是安祿山也表了表忠心,把長子放在長安當人質,自己還親自跑過來說說情況。不過,唐玄宗也不管管這倆人,你倆鬥,接著鬥!

安祿山想想楊國忠天天說自己要“造反”,又想想手底下精兵強將,管轄地區又有著極高的威望。得嘞,我不等你來殺了,我先過去殺了你!

所以,安祿山打著討伐楊國忠的口號起兵了。造反這種事情大家知道,一旦幹起來,就身不由己了。你自己不想幹,手下人也會接著幹,所以,安祿山只有閉著眼睛往前衝了。


七追風


這個沒什麼關係的吧?唐朝弱不弱,跟安祿山造反有什麼關係呢?

你的意思,安祿山估摸著打得贏,才造反,打不贏就老老實實的,有這種想法,是不可能混到他那種位置的。

更何況,安祿山推演的時候,可不這麼想,他認為他有機會打得贏的,加上他的幕僚、下屬每天跟他說,“大哥,咱反了吧,肯定能贏的,只要你一句話,我們都跟著你幹”,每天輪番給你洗腦,你估計也會有造反的想法,然後黃袍加身的。

安祿山樂觀心態,並不是毫無道理的,唐朝50萬大軍,他自己手握20萬,長安只有8萬,

西部有20萬左右,但是鞭長莫及,其他四川、嶺南加起來有五萬左右,

而且,他身兼的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地方的財賦、人口、土地、軍隊都是他一人說了算,內部基本沒有制約他的人存在,二十萬大軍就是他的私人軍隊,手下將領都是他提拔的。

從地圖可以看出,廣大的中原地區、江南地區基本沒有大規模駐軍,一旦東北的安祿山造反,可以迅速佔領洛陽,以中原、江南的糧倉和財富為依託,跟關中分庭抗禮還是沒問題的,

最主要的,安祿山可以軍閥化軍隊,其他節度使即使不能軍閥化,獨立性也是非常強的,這樣安祿山造反,調動其他節度使也是不簡單的事。

所以,基於安祿山的立場,有不臣之心,是很正常的事,唐朝強不強大,跟他造不造反沒關係的,何況唐朝軍隊強大,不代表中央政府強大吧?


南朝居士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安祿山敢在盛唐時期起兵造反,原因是多方面的。

為了治療唐朝的肢端肥大症,唐朝採取了設置藩鎮的辦法

唐朝自開國以來就有著很強的進取心,不斷地對外擴張。經過了唐太宗、高宗、武則天以及唐玄宗前期幾代人的努力,到了唐玄宗開元末期,唐朝當時的疆域實際上已經非常大了。

當然,隨著領土的擴大,唐朝面對的敵人也越來越多,而且很多都是非常強悍的存在。如西邊的阿拉伯帝國,是屬於世界性的大帝國,經過達羅斯之戰,唐朝暫時停止了向西的擴張,轉而專心經營已佔領的地區。

西南的吐蕃帝國當時是處於鼎盛時期,軍事實力非常強勁,在安史之亂後代曾經攻陷過長安。北邊的突厥雖然已經臣服於唐朝,但也不得不設防。東北的契丹和奚也市場騷擾唐朝的邊境,搞的唐朝非常地頭疼。同時南邊的南詔,也多次和唐朝發動衝突,唐玄宗時期曾經發大軍征討過南詔但是歸於失敗。

可以說,唐朝四面都有強敵,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地方權力由中央掌控,那麼中央就要能夠應對這些局面,但很多時候唐朝要在同一時間面對好幾個方向的邊境衝突,中央集權的模式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力不從心。

因此,設置藩鎮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藩鎮的節度使在藩鎮地區擁有絕對的權力,可以控制當地的兵權、行政權和財政權,當然藩鎮節度使都是非常能打的將軍才能當的,這也充分地發揮了他們在軍事上的才能,守住了唐朝邊境的安寧。

如安祿山所在的范陽鎮,就曾經多次把令唐朝頭疼的契丹和奚打的不要不要的,甚至還俘虜了奚和契丹的首領,這讓唐玄宗非常地高興。

開元末期到天寶時期,唐朝政治趨於腐化

到了開元末期,唐玄宗也逐步步入了晚年,他年青的時候勵精圖治,國家蒸蒸日上,欣欣向榮,此時他已經滿足國家的現狀,開始追求個人的品質生活,也不想管太多事情,尤其是在他得到楊玉環後,只想享受好餘下的人生,事情太多了他也不想管了。

實際上晚年的唐玄宗自從有了楊玉環之後,就放開了朝政,基本去享受人生去了,很多事情都不再如以前一樣,往往力不從心,導致了朝綱的敗壞,正是唐玄宗的帶頭腐朽,引發了整個朝堂的腐朽,這就為安祿山造反創造了條件。

當時朝中的宰相是一代奸相李林甫,他最怕地方上功勞大的將軍到朝中任職,這樣的話就會威脅他的地位,畢竟在邊境功勞大的將軍回朝,一般都會給個很高的職務,這樣也就剝奪了他手中的權力。他為了防止別人入朝奪權,他同時也揣摩到了唐玄宗的心態,就提出了設置藩鎮的建議,得到了唐玄宗的應允。

安祿山做大,楊國忠相逼

安祿山敢起兵造反,是因為他手上有籌碼,而且很多。

當時唐朝軍隊總數在大約60萬人左右,最為精銳的就是邊軍,因為常年和邊境的外族作戰,軍隊的組成多是胡人,並且都是打出來的軍隊,作戰能力異常兇悍。而相對來說的唐朝中央軍,因為常年沒有經歷過戰爭,基本都在京城或者是繁華地區執行治安,生活上也逐漸脫離了戰爭狀態,戰鬥力來說基本不是邊軍的對手。

安祿山掌握的河東、范陽、平盧三鎮擁有兵力18萬多人,是整個唐朝最能打的軍隊,他知道自己一旦起兵南下,整個中原地區至少一時間是沒有他的對手的。而當一個大臣手上擁有這麼多籌碼的時候,有時候想不造反也不可能了。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楊國忠。一開始他和李林甫是狼狽為奸的,只是到了後來楊國忠的野心越來越大,兩人產生了本質性的矛盾,而楊國忠在政治鬥爭中逐漸佔據了上風(楊玉環的作用很大)

其實安祿山不怕楊國忠,他怕的是李林甫。李林甫非常地奸詐,而且能看穿人心,一旦安祿山如果真的有謀反的舉動,李林甫是能夠看出來的。而安祿山每次進京,最怕的也是李林甫,見到他的時候也經常是背後發涼,李林甫整人的能力太強,安祿山生怕被他整了,所以李林甫在的時候安祿山也總是小心翼翼。

楊國忠當上宰相後,認為自己權力上最大的威脅就是安祿山了,於是多次跟唐玄宗說安祿山要造反。安祿山是不把楊國忠放在眼裡的,也沒怕過楊國忠。後來也因為兩個人的矛盾鬧得非常大,唐玄宗也不得不經常出來調停兩人的矛盾。

當然,安祿山造反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即便沒有楊國忠他應該也會造反,只是楊國忠成了他造反的催化劑,不斷地打他的小報告,時間長了安祿山也覺得這樣下去遲早會被楊國忠彈劾成功,於是就索性真的反了。

綜合以上來說,安祿山造反首先是因為唐朝設置了藩鎮,給了安祿山相當大的籌碼,有了足夠的籌碼就有了足夠的資本造反;其次是唐玄宗晚期逐漸懶政怠政,導致朝政的腐化,給安祿山造反創造了條件;三是楊國忠權力慾太強,對安祿山步步緊逼,也成了安祿山造反的催化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