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忠贤得势的三年中,明朝为何能在辽东战场压着皇太极打?

cyyaizyh


这个说法过于乐观,而且题主这个说法,也存在极大的问题。魏忠贤专擅朝政大致上是从天启三年兼领东厂事务开始的,此后接近四年的时光里,老魏斗东林,阉党势力主宰朝堂,而到了天启七年秋八月天启挂掉之后,老魏就失势了。

而皇太极是在天启六年八月十一日成为后金大汗的,双方交手的机会也不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哪里来的魏忠贤压着皇太极打?

从萨尔浒惨败之后,大明就再也无法在辽东战场取得一场胜利,辽东丢失大半,直到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统帅八旗6万人出征宁远,败于袁崇焕守的宁远城下,才算吐气扬眉了一把。

可问题这此胜利跟魏忠贤半毛钱关系没有。此前负责辽东战场的是孙承宗,孙承宗据守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城,将辽西防线向前推进了200里,使得宁远有所屏障,这是宁远之战能够击退努尔哈赤的基础。

而孙承宗主辽东事,也不是魏忠贤安排的,而是熊廷弼被罢免后,王在晋为辽东经略,打算袭取广宁,但总督王象乾认为即便能够攻取广宁,也守不住,还不如重守山海关,于是王在晋在山海关外八里铺修筑重关,留4万人驻守,袁崇焕认为这个策略不好,与王在晋争辩无果后,上书首辅叶向高,叶向高认为不能主观臆测,这时候作为帝师的孙承宗请求到辽东。

然而孙承宗到辽东一年不到,就被魏忠贤操作,以阉党高第取代了孙承宗。胆小的高第一上任就要把锦州、右屯等地的防御器械撤出,把守军全部赶到山海关内,这是打算彻底放弃关外防线,袁崇焕坚决反对,高第没有办法,只能让他衰落一小部分明军留下,自己立即下令将整个辽西防线的军队和守城器具退入关内,在撤退中,还损失了近10万多石的军粮。

唯有袁崇焕死守宁远才最终在红衣大炮的加持下打退了努尔哈赤,而这自努尔哈赤攻明以来取得的第一次保卫战胜利,是真的跟魏忠贤没有半毛线关系呀,甚至他的干将高第一定程度上还严重拖了后腿。

努尔哈赤回去没多久就死掉了,皇太极上位后第二年,即天启七年5月卷土重来,这时候袁崇焕主政辽东差不多一年,施行“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修城屯田,以屯养战。说到底,这就是避免与后金野战,依托坚固城池来跟后金打攻城战,毕竟那时候的后金在没有大炮的加持下,攻城战真的不擅长。

皇太极首先打算围点打援,围困锦州,但是袁崇焕守宁远,只让满桂、尤世禄、祖大寿出军一万驰援锦州,双方都有戒心,这场战役各有死伤,伤亡不大。皇太极见诱明援军野战不成,锦州城也攻不下来,劝降又全部下来,便打算直接攻打宁远,在坚城和大炮的相互作用下,后金被重创,最后被迫撤兵。

纵观魏忠贤权倾朝野的这几年时光里,辽东也就取得了两次宁远保卫战的胜利,这两次战役,谈不上压着人家后金打,只是单纯的打造关外防线,依托坚城和犀利大炮防御,打死也不跟敌人展开野战。所取得的战果,也不是决定性的胜利,最多也就是击退后金,对后金的伤害很小,并没有伤筋动骨。

非要说压着皇太极大,大概是袁崇焕站在城头上居高临下,皇太极攻城咬牙切齿罢了,这就好像一个武功高强的近战高手,对方靠着强大的防御让无可奈何摆了。

至于魏忠贤,他才不会傻里巴机地卷入辽东这个烂摊子去的,毕竟打赢的几率被战败的小太多了,作为依靠皇权生存的他,斗东林,罗织党羽,天启不会在意,但一旦在辽东战事上除了纰漏,那么他还能得到天启的信任么?

辽东是个大窟窿,天启那几年,朝廷上下早就有了放弃关外全力退到关内的打算,也就个袁崇焕用两次防守战换来了经营辽西防线的机会而已。如果袁崇焕败了,那么也就真只能退守山海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