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特色的賜服制度著手,淺談明代皇帝以“衣冠”鞏固皇權

在近些年的明代古裝劇之中,總會出現錦衣衛這種角色,他們身上服裝以大紅色打底,一條龍紋過肩而去,看上去十分霸氣。

這種服裝被稱為飛魚服,在明代屬於賜服制度中一類規格比較高的賜服。君主賞賜服裝這種事兒雖然在中國封建社會早期就已經興起,但是並不成體系。而在明代,賜服制度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成為皇帝鞏固皇權的工具。


由特色的賜服制度著手,淺談明代皇帝以“衣冠”鞏固皇權

威風凜凜的飛魚服


何為賜服制度


《正字通》:賜,上予下曰賜。


因此,賜服在字面意義上很好理解,皇帝賞賜給臣子的衣服。在唐宋時代,穿紫袍,佩戴金魚袋成為高級官員的一種特權,而當皇帝特別器重一名品級不太高的官員,允許他穿紫金的時候,這就是一種賜服。

在明代,賜服制度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類來進行介紹。


一,第一類被稱為“借服”。所謂的借服就是指官員被特許穿著比自己本身品級高的冠服。這類服裝大量適用於出使外邦的使者和朝廷的高級官員,可以體現出皇帝額外的重視。


由特色的賜服制度著手,淺談明代皇帝以“衣冠”鞏固皇權

明代三品孔雀補子官服

這一類服裝藉助的是明代衣冠禽獸的官服補子。明代皇帝把飛禽走獸按高低等級排出順序,放在官服上區分官員的等級。


二,第二種就是我們熟悉的帶有類似於龍紋的高級賜服了。依據服裝上的紋飾,自高到低主要分為蟒衣,飛魚服,鬥牛服,麒麟服。


由特色的賜服制度著手,淺談明代皇帝以“衣冠”鞏固皇權

蟒衣,特徵是有四爪


由特色的賜服制度著手,淺談明代皇帝以“衣冠”鞏固皇權

飛魚紋,即擁有龍頭,魚尾巴,翅膀


由特色的賜服制度著手,淺談明代皇帝以“衣冠”鞏固皇權

頭上有角的鬥牛紋


由特色的賜服制度著手,淺談明代皇帝以“衣冠”鞏固皇權

爪子被牛蹄子代替的麒麟服

其實通過圖片可以知道,和文武官補子上那些動物相比,這些紋飾上的動物都是不存在的,但是卻和皇帝專用的五爪龍紋有些相似。這就讓這些賜服和龍袍有了聯繫。這種有祥瑞,高貴,神秘意義的圖案自然就成為了明代皇帝的高級賞賜物品。

以“衣冠”強化等級,拉高皇帝地位

《明太祖實錄》:近世風俗相乘,流於僧侈,閭里之民,服食居處,與公卿無異,而奴

僕賤隸,往往肆侈於鄉曲,貴賤無等,僧禮敗度,此元之失政也。”

由於元代統治者的散漫,中國古代傳統等級觀念禮崩樂壞。為了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朱元璋覺得必須摒棄元代那種等級崩壞的亂相,從思想上樹立等級觀念,必須通過服飾“辨貴賤,明等級”。


由特色的賜服制度著手,淺談明代皇帝以“衣冠”鞏固皇權

確立多種制度的朱元璋


特別是由於朱元璋以農民軍起義為基礎,高級將領通過結拜兄弟來維繫關係。但是現在朱元璋做了皇帝,自然要確定威信,但是又要有信義,特別恩賞那些和自己共同打天下的兄弟們,以顯得自己重情義。

二十四年定,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

這些高等級的賜服一般只授予極其少數的高級官員,貴族。即便是在賜服制度中最低級別的麒麟服,在明代早期,也只是授予公爵,侯爵,伯爵,駙馬等高級貴族而已。而公侯伯駙馬這一類貴族恰好是開國的勳臣們,這種意義不言而喻,就是為他們設計的。

賜服制度裡的各種紋飾類似於龍的圖案,不僅能滿足那些高官勳戚的虛榮心,達到朱元璋特別嘉獎的目的。而且等級頗多的賜服又拉開了他們和皇帝之間的距離。這種意義在於在滿足賞賜勳爵時還能夠強化天下等級意識。而等級的嚴格則為後來賜服具有跨越階級,顯示皇帝特別恩典的屬性行了方便之門。

拉攏高官能臣的工具

一,拉攏人心。對於皇帝而言,作為上天在人間的代表,名義上他不需要討好任何人。但是他需要藉助賞賜培養出自己的勢力,對於官階較低的人來說,提拔和賞賜財物就足夠了。但是對於高級官員,就得用高級貨。

《明史》:衍聖公秩二品,服織金麒麟袍、玉帶,則景泰中入朝拜賜

二品官衍聖公本來只能穿二品的官服,但是作為孔子的後代獲得了麒麟服和玉帶這兩種規格較高的賜服之後,就能給明代皇帝樹立一種尊師重教的形象。這有益於拉攏天下文人,提高皇帝的形象。

《明史》:萬曆中,賜張居正坐蟒。

對於張居正這種能活著封太師的權臣,萬曆皇帝自然是又尊敬又害怕。那麼對於皇帝而言,要拉攏張居正,自然用等級最高的蟒袍賞賜給他。


由特色的賜服制度著手,淺談明代皇帝以“衣冠”鞏固皇權

一代權臣張居正著坐蟒蟒衣


在最初,“永樂以後,宦臣在帝左右,必蟒服”高級賜服授予的是皇帝身邊的宦官,錦衣衛高官,高級侍衛等親信。這些人物在皇帝身邊時間非常長,倍受寵信,因此可得高級賜服。

那簡言之,可以明白賜服實際上是一種代表皇帝相當高的信任而被物化的產物賞賜給臣子的。這種皇帝寵信政治意義和本身的榮譽成為了賜服拉攏人心的決定因素。

二,突破制度,激勵人才。

明成祖朱棣賜翰林學士解縉,侍讀黃淮、胡廣,侍講楊榮、楊士奇、金幼孜衣與尚書同。

翰林學士為正五品,侍讀,侍講為正六品。而尚書的官職為正二品,朱棣卻賞賜給這些品級偏低的官員二品官服,實際上可以說是嚴重的僭越行為。

但是如果從實際出發,解縉等人在永樂時代的恩寵不必多言,作為皇帝非常寵信的一類低級官員。皇帝覺得單純的賞賜財物不足以表現他的皇恩浩蕩,而根據明代的官制規定,他們的這個職位的品級就是這個等級,不可能因為幾個人變動國家法律。


由特色的賜服制度著手,淺談明代皇帝以“衣冠”鞏固皇權

解縉


賜服就成了突破法律制度約束的唯一選擇。而高級的賜服顯然過於隆重,那麼二品的官服就成了皇帝能賞賜的最高等級獎賞。換言之,就是由於體制約束,皇帝不能隨便提拔親信們,但是皇帝給予了他們二品高官的待遇,來激勵他們為自己效忠。

其實就賜服種類而言,有基於普通官服的,也有高級賜服。但是他們共同承載的是在明代嚴格的服飾等級制度下,一種皇權特許,皇帝親信的政治意義。

其實,皇帝賜服制度抓住了人的軟肋——虛榮心。賜服讓等級觀念頗深的官員們品嚐到一種僭越特權的甜頭,體會到權力的甜頭。轉而由這些能臣高官們追求皇帝賜服掀起明代社會崇尚高級賜服,在追求讀書參加科舉考試入仕後,又多了一項追求賜服。這種社會輿論最終達到明代皇帝為了拉攏人才,控制人才的目的。

謀求周邊國家臣服,天下共主

自宋代滅亡後,以漢族王朝建立起來的朝貢,附庸體系旋即崩潰。朝鮮等附庸於元朝,日本更是反對淪為元朝附庸,元代留給明代一個爛攤子。

在朱元璋看來,確立大一統的漢族王朝不僅需要統一北宋的傳統故土。還要繼承漢族王朝的國際地位,要確立漢族正統的地位,就一定要恢復傳統的朝貢制度。而這種朝貢制度很大程度必須要以明帝國國內嚴格的服飾等級制度作為載體,只有把這些國家納入明代的基本法律之下,他們才能真正在法律上臣服。

《詩經》:王錫韓侯,淑旅緩章,簟莽錯衡,玄袞赤寫,鉤膺鏤錫,辯鞍淺蔑,絛革金厄。

早在詩經中,就記載了周天子對分封的韓國侯爵賞賜衣服,以顯示自己作為天子的地位,通過周禮用於強調自己和諸侯們主從關係。這就是較早的以衣服為載體維繫的天下共主。

《明太祖實錄》: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遠,秦廢之而速亡,漢晉以來莫不皆然,其間治亂不齊,特顧施為,何如爾?要之為長久之計,莫過於此。

建立這樣的天下共主地位是朱元璋夢寐以求的。通過封自己的兒子為王,鎮守各個地方,保衛大明王朝;通過讓周邊的國家臣服,淪為明代王級附庸國家。達到先秦那種眾星拱月,謀求傳繼萬代國運的地步。

同時以服裝作為載體確實可以追溯到漢族王朝中周朝的禮制,這種情況無疑從法律上再次肯定了明朝這個新的朝代合法繼承漢族王朝的正統地位。


由特色的賜服制度著手,淺談明代皇帝以“衣冠”鞏固皇權

朝鮮


《明史外國傳》中記載:“永樂元年四月,賜朝鮮國王李芳遠金印、詰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等。永樂三年十一月,帝遣鴻妒寺少卿潘賜偕中官王進賜日本國王源道義九章冕服。自此明代賜服制度在穩定國內外局勢,構建萬國來朝的局面也有了具體的價值。

後記

其實,服裝這種東西本來並沒有什麼高低貴賤的分別,但是人卻劃分材料的區別;

飛禽走獸其實也沒有什麼高低貴賤的分別,但是人卻劃分動物的區別;

龍,蟒,鬥牛,飛魚等本就不存在,但是人卻分要賦予它們不同意義。所謂的賜服制度根本就是控制人心。

明代賜服制度以明確等級,恢復禮法為本心作為制度確定下來時,就註定這是一場人心的較量。當它被做為拉攏人心,控制人心的工具以達到在內控制人才,高官,在外控制屬國時,就更在情理之中了。而控制了四海的人心,則將天下之人玩弄於掌間,於是皇權就鞏固了。

明代以“衣冠”治天下,實以“人心”治天下。


《明史》

《明代賜服研究》

《從張居正蟒服看明代賜服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