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廉政


舌尖上的廉政

■羊續懸魚


舌尖上的廉政

■晏嬰像


舌尖上的廉政

■軒輗像


舌尖上的廉政

■湯斌像


有人認為,民以食為天,吃吃喝喝是人之常情,大吃大喝也無可厚非。其實,從吃喝可以看出為官是否清廉,為人是否正直。本文擷取中國歷史上幾個廉吏在吃喝方面節儉的事蹟,以彰顯他們的廉潔風采。


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廉吏


晏嬰

“廉政”一詞最早亮出於晏嬰舌尖之上。

晏嬰(公元前578—公元前500年),字仲,諡平,夷維(今山東高密)人,做過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位君主的宰相。晏嬰之所以能“三世為相”,自然與其善於安身處世有關,更因為他清廉從政而受朝野好評。

晏嬰始終認為:“廉者,政之本也。”有一天,晏嬰準備用餐,齊景公的使者來了,遂把飯菜一分為二,結果兩人誰也沒有吃飽。使者就將此事稟報了齊景公。齊景公不解地問道:“堂堂一個相國怎麼貧窮到這般境地呢?”於是,齊景公也到晏嬰家去蹭飯,親自考察他的生活狀況。晏嬰十分熱情地接待了齊景公。不一會兒,飯菜就上桌了。不過,齊景公沒有看到什麼珍饈,也不見什麼美味,主食就是脫去糠皮的小米,佐餐的有晏嬰打獵的三隻小鳥,還有五個煎雞蛋、一盤炒苔菜而已。齊景公慨嘆道:“晏子啊,你是相國,竟然如此貧窮!可我卻根本不知情,說來,這是我的罪過呀!”晏嬰卻說:“大王想到哪裡去了?現在社會物資匱乏,脫糠米飯是士人常吃的第一道食品,飛鳥是士人常吃的第二道食品,苔菜和雞蛋是士人常吃的第三道食品。晏嬰沒有超人的德行,卻一個人吃了三道士人的食品,這都是大王的恩賜呀!晏嬰不窮。”

事後,齊景公派人送給晏嬰很多財物,作為招待賓客的費用。前兩次都被晏嬰退回。第三次,他向齊景公拜謝道:“我真不窮。大王的恩賜足以澤及我三族和我的朋友,而且還有餘錢來賑濟百姓,可見大王給我的賞賜已經夠豐厚的了……錢多了不是什麼好事,很容易得罪人。再說,人死了之後,所有的財物都要歸於他人,那些拼死拼活蒐羅錢財的人只不過是在替別人當錢櫃而已,聰明人是不幹那種傻事的。我只要每天有一身衣穿,有一碗飯吃,免於挨凍受餓,就心滿意足了。”齊景公說:“管仲曾經接受了桓公五百個書社的封賞,您為什麼不接受我的賞賜呢?”晏嬰答道:“嬰聞之,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嬰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晏嬰常和齊景公探討廉政問題。據《晏子春秋》記載:“景公問晏子曰:‘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晏子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濁無不雩途,其清無不灑除,是以長久也。’”晏嬰以水之品性比喻為政之德,認為只有如水一般保持至清之德,才能滌除塵垢,使政治永葆清明公正。

羊續

如果您去參觀封建社會行政管理機構的標本——平遙縣衙,就會發現在那古樸莊重的懸山頂、歇山頂的側面有個“懸魚”的飾物。導遊解說:“縣衙是木結構建築,自然易燃,上面懸一條魚,也就有水,水能克火,所以懸魚闢火。”這個解釋似是而非,其實,“懸魚”還有示廉的意思。

“懸魚”這一典故源於《後漢書·羊續傳》。羊續(142—189年),字興祖,兗州泰山郡平陽縣(今山東新泰)人。東漢時期大臣、廉吏,為西晉初年名將羊祜祖父。歷任揚州廬江郡太守、荊州南陽郡太守。羊續出任南陽太守的時候,府丞焦儉曾獻上一條生魚,羊續收下後將魚懸掛在庭院之上。不久焦儉又進獻一尾鯉魚,羊續便出示懸掛的生魚,從而斷絕焦儉的心意。

羊續在南陽任上,厲行勤儉,治理有方。據《後漢書·羊續傳》記載:“時,權豪之家多尚奢麗,(羊)續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車馬羸敗。”在社會奢侈腐化的東漢桓靈時代,羊續不媚時俗,穿布衣,吃粗糧,出門所用的都是瘦馬破車。

漢靈帝為搜刮民脂民膏,公開賣官鬻爵,甚至每個官職都明碼標價。漢靈帝欲用羊續為太尉,竟派親信找到羊續要求進獻禮金。羊續卻向來人展示自己破舊的衣襖。那個親信將此情況如實彙報。漢靈帝頗為不悅,遂調任羊續為太常。

羊續晚年病重,自知不能長久。當時朝廷對於兩千石品級的官員,都有“官賻百萬”的喪事補助。臨終之時,羊續拒絕了朝廷的撫卹,特意囑咐家人:“吾有馬一匹,賣以買棺;牛車一乘,載喪歸,勿受郡送。”漢靈帝聞訊,大為感動,下詔予以褒揚。就連焦儉也在羊續的影響下改過自新,主持葬禮期間也對官私饋贈一無所受。

羊續“懸魚”之舉大為後人稱道。唐人顏萱有《送羊振文歸覲桂陽》詩云:“懸魚庭內芝蘭秀,馭鶴門前薜荔封。”白居易有《題洛中第宅》詩云:“懸魚掛青甃,行馬護朱欄。”周曇有《羊續》詩云:“魚懸潔白振清風,祿散賓客歲自窮。”明人于謙有《初度》詩云:“剩喜門庭無賀客,絕勝廚傳有懸魚。”清人蒲松齡有《官吏聽許財物》詩云:“不見裴寬瘞鹿,且看羊續懸魚。”

陸納

可以說,晉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奢華的時代,就連位居三公的何曾也“帷帳車服,窮極綺麗,廚膳滋味,過於王者……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其子何劭“亦有父風,衣裘服玩,新故巨積。食必盡四方珍異,一日之供以錢二萬為限”。外戚王濟曾以人乳餵豬,以求“蒸豘肥美,異於常味”。至於為人所熟知的石崇與王愷鬥富的情況,則更是變本加厲。東晉雖偏安江左,但仍沿襲此風。即使如謝安那樣的棟樑之臣,也未能免俗,“又於土山營墅,樓館林竹甚盛,每攜中外子侄往來遊集,餚饌亦屢費百金”。然而,就在這時,出現了非常“另類”的陸納。

陸納(?—389年),字祖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吳郡陸氏是江南的著名士族高門,三國時期就有出將入相的陸遜、陸抗等名臣。其祖父陸英是西晉高平國(治昌邑,今山東鉅野)相、員外散騎常侍,父親陸玩為東晉司空。陸納雖出身豪門,但是廉潔自律。太原王述很器重他,推薦他做建威長史。後出為吳興太守,赴任之前,陸納先向桓溫告別,並問:“您最多能喝多少酒,吃多少肉?”桓溫回答:“近來飲三升就醉,肉不過十塊。你怎麼樣?”陸納說:“我向來不能飲酒,至多二升就醉了,吃肉就更不行。”他見桓溫有空就說:“我就要到外地赴任,備了點禮物。想和您一醉方休,把酒言歡。”桓溫欣然答應。當時王坦之、刁彝在座,等陸納送上禮物,只不過一斗酒、一塊鹿肉而已。在座者都很吃驚。陸納從容說道:“明公說近來能飲三升酒,而我只能飲二升。現在只有一斗酒,只好用小杯子慢慢喝了。”桓溫和賓客都歎服他的率真素樸,乃令廚房做美味佳餚,餐飲甚歡。

陸納到任以後不受俸祿。離任的時候,部下問道:“需要用多少船?”他說:“我來時自帶糧食,其他的東西也沒有什麼。”走時只帶布被及其行李。

有一次,謝安要來拜訪陸納,陸納什麼招待客人的東西也沒準備。他的侄子沒敢問他,就自己悄悄地置辦了一番。謝安到了之後,陸納只上了茶果,陸納的侄子卻拿來珍饈美味。客人走後,陸納大怒罵道:“你不能繼承發揚父輩的優點,卻來汙穢我的簡素!”於是打了侄子四十棍以示懲罰。

陸納累官至尚書令,口碑始終都是“貞厲絕俗”四字。

軒輗

宴請吃喝,本是封建社會官場司空見慣之事,可是檢閱《明史》,會發現有這樣一位官吏,不累民,不媚上,而且一反“常態”地嚴禁公款吃喝。他就是明朝清官軒輗。

軒輗(?—1464年),字惟行,河南鹿邑人。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六朝,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書。永樂二十二年(1424),軒輗考中進士,授官行人司副。初入仕途,軒輗便以廉正聞名朝野。據說,有一年冬天,軒輗奉旨前往淮上催糧,那時南北交通以大運河為主。軒輗乘船南行,不慎落水,竟無一身替換的衣服,地方官員來訪,只好尷尬地裹著棉被接待。有位地方官員給他趕製一身衣服,他卻堅辭不用。後來,軒輗便被薦授御史,巡按福建。史書中說他“獨振冰壁之聲”,又說他“剔蠢除奸,風采甚峻”。不過,軒輗最著名的事蹟,還是他在浙江按察使任上戒奢汰、禁吃喝之舉。

正統五年(1440),軒輗越級升任浙江按察使,來到杭州。杭州素稱富庶,歷任官員大都鋪張奢侈,講求排場,軒輗的前任就是一個以奢靡聞名的官員。按察使是省級大員,又是主管全省刑法風憲的官吏,一舉一動,影響甚大。軒輗深知以身作則的重要性,一改前任的作風。一年四季,軒輗總是身著一襲舊青布袍,破了便補,補了又破,結果上面補丁連補丁,幾乎看不到原貌了,可是軒輗卻服之坦然。

軒輗平素粗茶淡飯,中午則只吃一個燒餅,妻兒親自碾米打水。他還與下屬相約:“三日出俸錢市肉,不得過一斤。”即便是上司和朋友來訪,也只拿素菜招待,頂多殺一隻雞,做點黍米飯。也正因為如此,當時浙江鎮守宦官阮隨、布政使孫原貞、杭州知府陳復、仁和知縣許璞為官都很廉潔。軒輗升任都御史離開杭州時,全部行李只有一竹筐。明英宗聽說了此事,特意召見軒輗,見面便問:“昔浙江廉使考滿歸,李行僅一篾,乃卿耶?”

軒輗嫉惡如仇,從來不與那些貪腐官員交往。有一次,南京都御史張純宴請軒輗,他毫不客氣地拒絕了。張純就派人將美味佳餚送到軒輗府上,他仍堅拒不受。難怪範鄗鼎在《跋於清端公傳後》寫道:“餘讀《明史》,而嘆廉吏之難。其人也,三百年來首軒輗。”

湯斌

湯斌(1627—1687年),字孔伯,號荊峴,晚年又號潛庵,睢州(今河南睢縣)人。順治九年(1652),湯斌考中進士,授宏文院庶吉士。

順治十二年,朝廷以其“品行清端”,升潼關道副使。於是,湯斌買了三頭騾,主僕各坐一頭,另一頭馱著兩套破舊被褥,一個竹書箱。他就這樣上任了。湯斌打擊土匪,招徠流民回鄉屯田開荒,三年免徵租課;實行保甲聯防,緝拿盜賊;建立義倉,以備荒歉;創辦社學,教民以德。親自到境上接待過往清軍,不使他們擾亂地方,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潼關人戶一年多時間由不足三百戶增至數千戶。康熙三年(1664),湯斌因父親湯契祖謝世而辭職丁憂。回鄉的時候,他竟窮得連路費也沒有,後將上任時所買的三頭騾賣掉,這才勉強回到家鄉。

康熙二十三年(1684),皇帝欽點湯斌出任江蘇巡撫。上任以後,湯斌訪貧問苦,體察民情,整飭吏治,扭轉社會風氣。兩年之後離任時,湯斌行裝僅有一套《二十一史》。江蘇民眾聞知哭泣挽留,尤其蘇州百姓罷市三日,遮道焚香相送。

湯斌之所以能贏得江蘇百姓如此愛戴,是因為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僅廉潔從政,居家也有顏回之風。湯斌每日所食都有一塊豆腐,因而他有一個看似戲謔、實為敬重的外號——“豆腐湯”。他還讓僕人將每日花費詳細記錄下來。一次,他觀看賬簿,發現僕人買了一隻雞,便問:“誰叫你買雞了?”僕人叩頭稟告:“公子。”湯斌大怒,立即召喚兒子跪到堂前,大加指責:“你以為江蘇的雞跟河南的一樣便宜?你想吃雞,就回老家去!沒有讀書人不吃菜根而能自立的!”

康熙二十六年,湯斌因病辭世,身上僅有俸銀八兩,其友徐乾學“賻以二十金,乃能成殯”。湯斌走了,幾乎沒有什麼遺產,但他卻把清白留在了人間,至今仍為世人傳頌。

來源: ■據《天津日報》 ■《河北工人報》

http://www.hbgrb.net/epaper/html/2018-03/22/content_185164.ht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