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張居正:深不可測的心機,且看他是如何整倒高拱的

張居正,明朝的社稷之臣!他的一系列改革讓大明一度煥發新的生機,就治國而言,張居正無疑是人中豪傑、千古奇才!

解讀張居正:深不可測的心機,且看他是如何整倒高拱的

張居正雕像

但與此同時,張居正是一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他的心機深不可測,這一點在他整倒高拱、升任內閣首輔的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這一切,要從宦官馮保與內閣首輔高拱的交惡說起

馮保,號雙林,萬曆初年位高權重的太監。與一般太監所不同的是,馮保這個太監知書達理,又琴棋書畫樣樣喜愛,頗有些一些儒者風範。而他的官運也十分亨通,嘉靖年間就當上了司禮監秉筆太監,隆慶元年又兼任提督東廠太監。

高拱,河南新鄭人,嘉靖二十年進士,四十五年拜文淵閣大學士,隨即進入內閣。與張居正一樣,高拱也是名社稷之臣,明朝與俺答汗的最終和解,高拱起了關鍵的作用。但同時,高拱這個人脾氣不好,恃才傲物,並且與張居正極深的城府相反的是,高拱是個將憤怒寫在臉上的人,史載他“每張目怒視,則惡聲繼之!”因此他與其同僚關係一直很差。以高拱這樣的性格,在官場混久了,遲早是要倒黴的。


解讀張居正:深不可測的心機,且看他是如何整倒高拱的

高拱畫像

而馮保與高拱各自不斷膨脹的權力慾是他們最終交惡的根本原因。

先是,穆宗年間,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位子一直空著,按道理馮保由秉筆太監升為掌印太監是名正言順,合情合理的。然而,高拱一方面想加強內閣的權力,一方面對馮保不斷膨脹的權勢心有餘悸,便百般阻擾。先後推薦了陳洪和孟衝當掌印太監,就是不推薦馮保,馮保由此對高拱恨之入骨。穆宗皇帝一死,馮保便活動於皇后、皇貴妃出,趕走孟衝,自己取而代之。並且是作為穆宗的遺詔當眾宣佈的,頗有矯詔嫌疑。

雙方的矛盾終於徹底激化了!

張居正的心思

面對馮高兩人的爭鬥,張居正該站在哪一邊?張居正是個精於謀算並且有遠大理想的人。他不可能幫高拱去整倒馮保,因為高拱最終勝出的話,對於張居正來說,並沒多少利益可言。

張居正此時在想什麼?這裡有必要提一下,高拱入閣後,先後趕走多位閣臣,此時內閣班子只剩下首輔高拱和張居正二人。而內閣首輔一直都是張居正想要謀奪的位置。

因此張居正的心思很明瞭了,他堅定不移地倒向了馮保一方。兩人秘密盤算著如何整倒高拱!然而,對於張居正的陰謀,高拱一直矇在鼓裡。

高拱全面開火

穆宗死後,萬曆皇帝即位。高拱發動一大批言官彈劾馮保“四逆六罪、三大奸,”欲致馮保於死地。同時為了防止馮保將奏疏留中不發,又讓上疏者將奏疏副本送至內閣,一方面造成倒馮輿論,一方面高拱好從中擬旨,驅逐馮保!


解讀張居正:深不可測的心機,且看他是如何整倒高拱的

馮保


馮保與張居正出陰招

面對高拱的瘋狂進攻,張居正暗中指使馮保在皇貴妃李氏和陳皇后面前將高拱曾經在內閣說過的一句話“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改為“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並誣告高拱陰謀擁立藩王,皇貴妃和陳皇后以及十歲的萬曆皇帝大驚失色!

六月十六日早朝,宮中傳出話來:“有旨,召內閣、五府、六部眾皆至!”高拱還以為是皇上要下令罷免馮保,一副勝券在握的樣子!張居正因為中暑,在家中調理,經多次催促,才姍姍來遲。來到會極門時,太監王蓁宣讀聖旨"今有大學士高拱專權朝政,把朝廷威福都強奪自專,通不許皇帝主管。不知要他何為?我母子三人驚懼不寧。著高拱回籍閒住,不許停留。”

高拱猶如五雷轟頂,直冒冷汗,伏地不能起。在一旁的張居正扶起他,“使兩吏扶攜出。”

事後,張居正還矯揉造作地上疏,請皇后、皇貴妃、皇帝收回成命,挽留高拱。奏疏寫得情真意切,絲毫沒有落井下石的意味。張居正真不愧是一名出色的表演家,他明知高拱絕對無挽留可能,又故意上這封奏疏,為自己博取與人相善的美名。

果然,張居正的奏疏呈上後,”萬曆皇帝下旨“卿等不可黨護負國”,顯然不同意讓高拱繼續留任。

高拱並沒有被張居正的虛情假意給忽悠了,至此,他對張居正的面目終於有了清醒的認識。在老家閒居時,高拱對張居正的為人評價到:“又做師婆又做鬼”臨終前高拱寫了《病榻遺言》,記述了張居正勾結馮保陰奪首輔之位的經過,將張居正描寫為陰險狠毒的人物。

小結:張居正在這場龍爭虎鬥中,表現出來的城府與心機著實讓人感到可怕。但是我們也不必就此對張居正進行指責,這種朝廷高層的權力爭奪,從來就沒有正義的一方。而張居正,作為一名社稷之臣,與他對大明朝做出的貢獻相比,道德上的這些汙點也就不足掛齒了!


解讀張居正:深不可測的心機,且看他是如何整倒高拱的

張居正故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