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怕和父母讲话?

跟我同城的高中同学w发来微信,问我有没有时间喝酒。w几年前因为工作跟父母闹翻,今年,是她不过年的第三年。

w平时不出门,宅在家里看电影看剧,接各种商单,为新上映的影视剧写影评。因为写得快又文风犀利,收入还不错。之前,她在一家外贸公司当翻译。

辞职第一年,她过年回家。年夜饭桌上跟家人坦白了在家工作的事情。父母听了震怒,认为她不务正业,应当赶紧找份稳定发工资的正经工作。不然,就趁早回老家考公务员。父母不理解她,话不投机,w越想越生气,第二天一早就买票返程了。

像w这样跟父母闹掰的年轻人不算多,但是跟父母很难沟通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怕和父母讲话?


在外工作,回家过年,体贴父母嘘寒问暖的年轻人,常会感到头痛:即使每次开开心心回了家,过不了几天也会因为跟父母聊不到一块儿而产生深深的倦怠。

聊不到一起的话题很多:

为什么不能早上八点就起床?

为什么在家还总是叫外卖?

为什么要在家里养猫搞得乱糟糟?

为什么还不从大城市回来?

为什么不考银行考公务员?

为什么辞掉稳定的工作出去创业瞎折腾?

为什么对上次安排的那个相亲对象不满意?

为什么还不结婚?

为什么买房不写两个人的名字?

为什么结婚都一年了还不生孩子?

……

只要我们还是他们的孩子,不管年方几何,不管处于人生哪个阶段,不管个性素养怎么样,总有解不开的矛盾横亘在我们和父母之间。

上面的十大诘问,换成是朋友来问,我们可以轻易应对。或玩笑搪塞,或真诚剖析,解释通了就交换个“你懂我”的眼神,解释不通也可以有“虽然我还是不明白你为什么这么做,但作为朋友我挺你”的默契。

但是为什么,到底为什么,跟父母沟通就这么难?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怕和父母讲话?


一是我们跟父母之间,没有足够的边界感。

父母养育我们长大,见证我们成人。但无论我们年纪多长,在父母眼中,可能都是昨天那个襁褓中的小婴儿,需要他们悉心的爱护和支持。

但是父母忘了,人是独立的个体,特别是当孩子成为成年人以后,边界显得十分重要。

这个边界不是说划清界限,永远不再多问多关心多插手。而是尊重个体的差异,理解个人的意愿,尽量保留父母与子女间的分寸感。

不随便进父母的房间,不无缘无故对父母生气,尊重父母的情感选择,不强迫父母给自己买房,是子女对父母的边界感;不强迫子女必须子承父业或者子承父愿,不强迫子女必须多大年纪恋爱结婚,不强迫子女必须出人头地,是父母对子女的边界感。


二是再理智的人,在家也不能只讲理不顾情。

从小父母教我们识字明理,我们学会正直诚实讲道理。但说实话,如果跟爸妈在家讲道理,恐怕只会换来一句“翅膀硬了是吧,都学会教育爹妈了”的责难。

在外可能是警察是法官,在家对待家人也只能讲清理不讲法理;在外可能是领导是老板,在家对家人不可能只谈规定不谈人性;在外可能是甲方掌握话语权,在家不可能拍脑袋随便提需求。

跟家人不能硬邦邦讲道理,用血缘之间的爱来包容才是通行法宝。包容的前提是真的希望对方好,而不是希望对方照自己的意愿做才好。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怕和父母讲话?


我另一个朋友s,上大学的时候,她想去北京,爸妈想让她留在本省,争执过后,她听了父母的话。毕业时,妈爸又一次为她安排好了去路,希望她能留在本市,考一个稳定的事业单位。

这一次s拒绝了,她觉得留在父母身边永远不会长大,于是悄悄往北京投了简历,拿到offer就入职了。

父母气坏了,前半年每次给她打电话都是催她辞职回家,微信上给她发的也都是各类公考报名消息。s看在眼里,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能更加卖力工作。

转机在某一年春节,s爸爸突发疾病住院。她第一时间送医院,并在医院跑前跑后,而以前在父母身边的她都是被照顾的那一个。妈妈看着冷静利索的她,感慨说了句“s,你长大了。”

从那之后,爸妈电话里聊得内容不再是劝她快点回家,而是“要照顾好自己,要好好工作~”

强硬带来对抗,理解指向包容。

大多数时候,父母并不是想要我们按他们的指示过一生,而是希望看到我们在这个残酷的世界有个保障。

早日成家也好,找个稳定的工作也罢,是他们觉得安心所在。

如果不能顺着他们的心意,只能努力向他们证明:你看,我真的可以过的很好。

留言说说父母最不能理解你的地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