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和唯心主義哲學有哪些本質上的區別?

Pattern223


唯心主義者重視自我內心的變化,守心。他們懂得社會上各種人的心理亂象。以自己心不動為原則,但是有大部分人有牴觸唯物者或者為了…而心動的人,導致越陷越深。心學可以幫助他們開悟,從察覺別人心理的狀態中走出來,好好幹事,沒有什麼階級之分。其中有幾個重要的階段,明心見性,大慈悲之心。找回自己


等我放假看看書


王陽明的心學和唯心主義哲學有那些本質上區別。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唯心主義哲學定義,再結合王陽明心學觀點及其理論依據對照論述,就一目瞭然了。

唯心主義哲學定義。

①唯心主義就是思維和存在,精神與物質的關糸,在這個哲學基夲問題上認為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為第二性,精神(意識)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產物。

②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在現實世界之外獨立存在著一種客觀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萬物是由它產生出來的。

③主觀唯心主義是把人的主觀精神(意識觀念)作為認識世界的出發點,存在主觀精神的產物,而不是真正客觀上的世界。

以上就是唯心主義哲學定義,以此定義結合王陽明心學觀點及其理論依據來並論。

01

王陽明的“心學”中的心,是人的本體內心固有的良知體,靈明悟知所產生出來的認識能力。“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知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把“心”作為萬物之主,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

為此,王陽明心學是以人的主觀意識來決定萬事萬物,“心”就是萬事萬物的主宰。這就很合符唯心主義哲學定義第一點,精神決定物質,物質就是人的主觀意識來決定。王陽明的心學就是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

02

王陽明心學中“心即理”的理,就是一顆致良知來達到沒有私心物慾的心。致良知心中的理就是世間萬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談的,是靠致良知,靠實踐,靠自省“即知行合一”形成的心中有天理。

天理就是無私慾心,就是世間規矩,規律,能丈量世間萬物的方圓,無論有多少方和圓,無論方和圓的大小,都能靠致良知心揭破其規矩規律的是與非,善與惡。

為此,王陽明心學中的理,天理就在人的心中(心即理),決定了人的主觀意識無私慾本體心就是天理。以此來結合唯心主義哲學定義第二點來論說一下:

王陽明心學中的天理就是人的精神產物,心外是無理的。並不合符客觀唯心主義觀點,現實世界之外獨立存在著一種客觀精神。所以,王陽明心學中的天理不是客觀存在的,是不符合客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

03

王陽明心學理念,是藉助儒學哲理“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以為“心即理,萬事萬物皆由心而生髮”,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而且心是人的本質所在,是倫理的本能反應。以此來對照唯心主義哲學思想第三點定義來論:

唯心主義是把人的主觀精神(意識觀念)作為認識世界的出發點,存在主觀精神的產物,並不是真正客觀上的世界。而王陽明的心學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客觀存在的能動性,這就完全合符唯心主義哲學定義,高揚人的主體精神,突出人的主觀意識能動性。

為此,綜上所述得出結論。

王陽明的心學和唯心主義哲學本質區別就是:

①王陽明的心學完全合符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沒有任何區別。

②王陽明的心學不符合客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是有本質上的區別。

總而言之來論。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代表了新的儒家唯心主義哲學思想,主張通過自我道德修養,實現人格的完滿,達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王陽明心學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有著不可比擬的優越性,並有著永恆的精神價值。

當今社會倡導學習王陽明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心學思想,有著積極的社會現實意義。


劉夢輝1445414400581


王陽明的心學和唯心主義哲學有哪些本質上的區別?

王陽明心學繼承了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心是宇宙,宇宙便無邊無際。心之所達,理隨心至。心離開了理,便無法存在。理離開心,理便無所依託。深刻的體會“心即理”,心與理關係是心學入門的基礎。心就是心,理就是理。

唯心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同唯物主義相對立的哲學思想體系。

唯心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這個哲學本體上,認為精神(意識)是世界的第一性質,物質是世界的第二性質(可以類比洛克的“物質的第一性質,物質的第二性質”理論)。

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表現形式: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在現實世界之外獨立存在著一種客觀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萬物是由它產生(派生)出來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國的朱熹、古希臘的柏拉圖和德國的黑格爾等。

主觀唯心主義是把人的主觀精神(意識、觀念等)作為認識世界的出發點,存在主觀精神之中的是認知上的世界,是主觀精神的產物,而並非真正客觀上的世界。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國的陸九淵和王守仁,英國的貝克萊和德國的費希特等。

王陽明的心學和唯心主義哲學的本質區別在於:

1、王陽明建立的心學更像是朱熹理學的一種繼承和創新。他通過將心和理割裂,即將認識論歸於“心”主宰,將客觀世界歸於“理”主宰。其實質是分別對於意識和物質建立一套體系,並嘗試將兩者平衡的一套哲學學說,即二元論。而主觀唯心主義則是把人的主觀精神(意識、觀念等)作為認識世界的出發點,存在主觀精神之中的是認知上的世界,是主觀精神的產物,而並非真正客觀上的世界。

2、王陽明提倡的是“心學”,“知行合一”。雖然前人已經有提倡“心學”,但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將“心學”體系構建如此完整的第一人,他畢生也是將他的“心學”付諸於實踐,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而唯心主義哲學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總之,二者還有其他許多區別,但從本質上講,我覺得主要表現為上述兩點。


華軍abc


我個人是從3年前開始學習陽明心學的,一路學習下來,最大的收穫是:

第一個階段: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陽明先生經歷了諸多磨難之後,領悟到了聖人之道在自己的心中。我個人認為陽明心學在這個層面是學會了認識自己。

第二個階段:知行合一

陽明先生在經歷了種種事情的磨練,如江西平亂等之後,認識到了內心的認知要通過實際的行動去反覆驗證,反覆磨練。

第三個階段:致良知

其實每個人內心深處都藏有良知,陽明先生曾用這種發現良知的方法教導過一位土匪,最終他也發現了自己內心深處的良知。

第四個階段:吾心光明

這個階段是陽明先生晚年的領悟。

所以總結起來,陽明心學講的是:心上學,事上練,達於道,致良知。講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方法論,是一套完整的思想與實踐體系,這是與唯心主義最本質的區別。


苗學思


王陽明心學和唯心主義哲學有哪些本質區別?

王陽明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思維。如他心學的觀念“心即理”,就體現了這一點。說他唯心,是說其脫離實踐基礎,脫離客觀認知,僅以自心玄學思維(形而上)得出此結果。眾所周知,“理”(天理,指儒家道德倫理)是外在學問。

“理”的存在,早在孔子時就有。孔子以儒家“六經”授徒,“六經”要義,即仁禮觀念。其時,尚無“理”之觀念,至西漢時,儒家學者方以“天理”觀念解為儒學“仁義禮智”等觀念,及禮樂刑政制度。而至王陽明心即理,認為天道在人之本心存在,天理就是本心。客觀存在的道德觀念被王認為是本心自生,此種認識,完全脫離認識的真實來源,陷入主觀唯心思維。

唯心思維的另一種是客觀唯心思維,如宋明理學的主流代表程朱理學觀念就是。

它的代表觀點是“性即理”。此等觀點認為,天道,天理呈現在人或萬物上的表現就是“性”;人性及萬物即涵天理,天命謂之性,人及萬物秉承天理之性而存在。而“理”是性的條理,是性的具體樣態 。如此,則理不在本心,理存在於外。求理,即向客觀事物求,“天理”在客觀事物中。雖然天理是客觀存在,但我們看不到,摸不著,仍是“形而上”,唯心思維,但是,它由於認為“理”是客觀存在,所以它是客觀唯心思維。而王陽明的“心即理”,認為人之本心就是“天理”,天理就是本心,因此他是主觀唯心思維。


企業辦主任陳塵


陽明心學應該這樣來看,首先從王陽明先生的經歷來看。從龍場悟道,到出將入相。其心學指導了他的人生成長與發展。和黑格爾晚年總結,或尼采,叔本華等德國古典哲學時期心學,有著本質的不同。

歷史的經驗教訓就是人們永遠記不住歷史的經驗教訓。

換句話說,成功的道路不是唯一的,但模仿成功的道路卻可能是失敗的。

所以陽明先生的心學是知行合一。德國唯心主義心學,只是單純的唯心主義而已。

當然一個理論,也許踐行不行。但不能說其本身就是錯的。但即使不是錯的,其價值也是有限的。

世間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那麼,有哪些人根據黑格爾的哲學成功了呢?

當然,世間有無數的大師,聲稱他們繼承了和發揚了黑格爾的哲學。但其本身的心學寫出來了嗎?和黑格爾的一樣嗎?

答案是否定的。現代加爾文教下的人依然分不清楚是誰創造了世界。這是心學嗎?這不是心學,僅是宗教而已。

心學是每個人的心學。就像一個道理有兩面一樣。我們總持有道理的,偏執的一面,去踐行我們的生活實踐。

同時我們會考慮道理的另一面,去焦慮的反思我們的過錯。這便是我們容納兩種不同的道理,道理無所謂對錯,只是立場不同而已。當我們持有道理的一面時,我們總以為是意氣用事。但恰恰就是意氣用事而已。

世間的利益是永恆的。但世間的義氣卻是偏執的。我們持有的正義,僅是去守護我們要守護的人而已。任何守護都要付出代價,不是我們就是別人。當然我們更應該通過自身努力去將對別人的影響降到最低,保佑世間的和平與繁榮。


花間流風


王陽明的心學也是典型的二元論觀點持有者。


王陽明建立的心學並沒有否認其基礎,也就是朱熹的理學,更像是一種繼承和創新。他通過將心和理割裂,即將認識論歸於“心”主宰,將客觀世界歸於“理”主宰。最典型的是《傳習錄》(下):“先生(王守仁)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與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末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在這裡,認識,就是對於客觀實際的反應來源於認識主體的“心”,如果“心”無花,則認識不到花,自然就是他所說的“同歸於寂”。其認識論上,接近於主觀唯心,但又存在差異。根本區別就是他的心學中意識中的“花”與客觀的花同時存在,認識是接觸到客觀“花”時,“意識”中的“花”的反應。這有別於主觀唯心主義的,因為意識的“花”存在,所以客觀的“花”存在這一觀點。同時,在這裡他並沒有認為客觀世界是由於自身的主觀態度而產生,也就不能歸為主觀唯心主義。由於他將客觀世界的存在歸於“理”,也就是近似於一種客觀唯心的處理方式。同時,他認為花是本來就存在的,也就是意識不先於物質,因而觀點似乎趨向於唯物主義。總的來說看起來態度模糊,在客觀唯心主義和樸素唯物主義之間搖擺,實際上仍然是二元論的體現。這實質上,他的觀點是任何被認知物或概念的“心”和“理”同時存在,並重新定義“認識”為被認知物或概念的“心”與“理”的一次相互作用,或者說映射。其實質是分別對於意識和物質建立一套體系,並嘗試將兩者平衡的一套哲學學說,即二元論。


天天讀詩


王陽明最讓人羨慕嫉妒恨的就是知行合一,唯心主義是讓人守善良的心,隨機應變。這位在當時的各種社會體系結構上的切入點非常到位,什麼事用什麼人,上通下達真讓現代人羨慕嫉妒恨,只能是神交。道非道,非常道!





生活多美好建民


陽明先生的心學是超越唯物唯心的,也就是超越哲學的,是宇宙人生的圓融體悟。

明心見性。

其實也不是陽明先生的心學,其實是每一顆生命或靈魂的心學,只是我們沒有體悟到而已。靠意識心是體悟不了的,盲修瞎煉。靠的是本源清淨心,本自具足,本不生滅~


順其自然杜科斌


取眾家之所長,補己之短,有區別,但是都有可借鑑之處,王陽明主導的是修心開始自己更加完善,是不斷昇華的過程,唯心主義是一個以自己為出發點去看待世界,所以兩者大體上看不出什麼區別,但是實際區別天差地別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ed3ba447521a4ee4bba54aa1e2cc1dc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