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当好家长?

冀城金山鹰


您好!我是颖儿妈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当好家长?

家庭教育对孩子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家庭教育就已经开始,家庭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家庭教育从孩子的幼儿期一直贯穿了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

刚刚来到这个世上的孩子就如一张白纸,这张一尘不染的白纸,将来会展现出怎样的画面?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优良的思想品质、健康的体魄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如何培养孩子优良的思想品质呢?以下四点家长要重视。

1.家长应从小使孩子养成勤恳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做些她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2.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自制能力是品德中一个重要品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制力,是很难有所成就的。

3.教导孩子要讲文明有礼貌,很多知识不会了可以再学,但是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有教养有礼貌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修养,有个人气质的优雅之人。

4.让孩子懂规则,树苗小的时候就要调整枝干以防长歪,等树苗长成大了,发生长歪了想调整就困难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孩子从小就要给他建立规则。

健康的体魄需要让孩子平日多做运动,多到户外去活动,以此来增强体质,拥有健康身体才是最根本的,没有健康的体魄为基础,一切都是浮云。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全人格,有以下两大因素。

1. 帮助孩子建立健全人格,这需要父母尊重、信任、爱护自己的孩子,多鼓励少责骂,更不要经常打骂孩子,以免造成孩子不良的心理问题。

2. 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家庭和睦,夫妻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或打架,让孩子拥有爱的能力,懂得如何爱别人,明白被别人爱的感觉。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孩子优良的思想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那么如何才能当好家长呢?

以上种种针对孩子的教育,如果没有好的榜样做后盾,所有的教育都是无力和无用的。

所以如何当好家长只要做一件事就足够了,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先成为什么样的人,以身作则,用言传身教来教育孩子,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就已经完全胜任家长这份工作了。

家庭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做人道理。


颖儿妈妈


家庭教育的核心,说实话,我做了17年的家长,我也没掌握,我只能和你说说就刚刚我家因为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一次战争,

原因是晚饭过后,孩子爸爸给他削了一个菠萝,送进正在学习的孩子房间,但由于孩子爸爸天生大嗓门,孩子因为父亲的惊扰,言语有些不善,等爸爸回屋就拿起手机生闷气,我问。孩子冲撞你啦?他说嗯,不如养个畜生,我看这是真生气了,我本想配合爸爸,借着这个机会,教育一下孩子,把孩子喊过来说我们一家人聊聊,我说不知道是不是疫情的原因,上学的不能上学,上班的也没开工,宅在家,可能大家火气都有些大,说话都不太注意,,谁知刚刚大家都没说几句,爸爸就爆发了,说没什么好说的,以后孩子的一切花销我不管,就当没有这个孩子。爱咋地咋地!我也有些激动,我说你不能这样,有事情有误会我们可以说。大家都说出来,才能知道自己错了,不能停留在你父辈的教育水平,你爸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孩子,谁知道我可能触犯了他的痛点,大喊到,别和我说我爸,他对我啥样?我对孩子啥样,能比吗?(说实话,爱人文化水平有限,认识也有限,他对孩子的好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前提下,满足孩子的要求)说完,手机一摔,去客厅抽烟去了,留下我不知所错,

其实我只想他知道,孩子青春期,需要理解,也需要平合教育,可在这件事上,我们从来就没有过共鸣,孩子爸爸要不就无条件服从儿子的一切要求,包括大半夜为孩子做夜宵,要不就引雷反应,一点就炸!我只希望也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好好的和孩子聊聊。谁知,事与愿违,果然儿子埋怨爸爸脾气古怪,他掌控不好,不知什么时候就生气爆发,爸爸说儿子不敬父母,言语经常冲撞……不欢而散!

这就是我家的家庭教育现状,今天说出来,一是发泄一下自己。二是希望你能摒弃我们家庭的不足之处,从中学到什么,能掌握到家庭教育的精髓。



天茹吧啦


家庭教育的核心首先是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家长过于忙从,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就不能更好的去引导孩子,教育孩子!

那么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呢?我是一个幼儿园孩子的妈妈,我觉得幼儿园阶段,4-5岁我的孩子需要的

1父母的陪伴 所以我们家长要尽可能多陪陪孩子,一起读读书,一起玩玩具,一起做某件事,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父母给予他的爱,因为情感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2同伴的陪伴 孩子这个年龄段是需要其他同伴的,这样能学会与其他小伙伴相处,这是不可缺少的!家长无法替代,所以要多让孩子去接触同龄小朋友!家人们,复制后去淘宝粘贴,领券购买能省点钱

3孩子还需要独立的空间,有自己独立的活动!所以家长要从这些方面去引导教育孩子,只有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尽量去营造,才能从家庭教育上取得胜利✌!教育不单单属于老师,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




乐乐妈820


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归属感,价值感和爱。


归属感

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比如家庭、工作单位、希望加入某个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和减少孤独感或者安全感。

缺乏归属感的人会对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而且社交圈狭窄,朋友不多,生活单一,缺乏兴趣爱好等。

孩子最希望的是在父母那里找到连接的归属感,当他们找我们做一些事情或磨人的时候,就是希望得到我们的注意,跟父母建立连接,如果我们接受,孩子就会觉得被重视,有归属感。

但是如果我们找各种理由拒绝孩子的话,他们就会感到很无奈和沮丧,由于他们不会用更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就选择了打扰和捣乱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当孩子出现拖拉磨蹭,爱哭、胆小、厌学等情况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批评孩子,而没有意识到,其实孩子是想跟我们建立连接获得归属感和更多爱。

当我们和孩子进行连接的时候,要尊重他们,蹲下来和孩子平视的位置,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

价值感

当受到他人的重视和肯定,或者是被需要或受到良好的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这种情感体验的人,一般会表现的自尊、自信自强,相反,缺乏这种体验的人则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还会自暴自弃。

那么,体现在孩子身上对价值感的需求,就是他们希望能得到父母或老师的认可,当他们感到自己很重要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就觉得他们能做的更好,也就会更加的合作。

反之,当他们觉得自己不被认可或不重要的时候,他们就会变得容易愤怒,发脾气或者有攻击行为。

如果想帮助孩子重新找回价值感,我们就可以赋予孩子一些职责,比如让他们帮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那么他们就会很开心,并且认真的对待你交给他的事情。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爱尤为重要,这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养料。

但是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用责骂和打来纠正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用父母的话说这是爱孩子,为了孩子好,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们感受到爱了吗?当你在打骂他们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恐惧和害怕的,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

爱就要表达出来,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在纠正一些错误的时候,多用和善的态度,情感引导的方式,那么,我相信孩子会更配合,而且会更有效果。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我,每天解答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若水说育儿


我是80后,两个儿子的爸爸,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回答这个问题

我觉得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孩子优秀人格和品德的养成以及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两条同等重要!

1,在优秀的人格和品德的养成方面,我个人偏重于传统教育的渗透,《弟子规》给予了我们很多优秀的品德教育,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助人为乐,等等,对于孩子来说,长大了可以自豪的说,我父母从小给到的教育就是要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有高尚人格的人,这何尝不是我们做父母的希望看到的呢?

2,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我个人认为,父母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我的两个宝宝都是男孩子,一个五岁多,一个三岁多,我鼓励孩子们适当的多动一些,并且我会竭尽所能在他们面前展示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我感觉他们两个的年龄段,正是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这个期间应该及时的修剪掉不应该长出来的“歪枝”,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上是个人观点,跟大家共享,欢迎讨论指正![祈祷]


Di先生


想要孩子做什么,如果家长先做到了,能起到最好的带动作用。比如孩子挑食,那你最好看看家长是不是也有一个不爱吃什么,而且吃饭的时候通常都潜意识的回避着。如果家长都是胃口很好,一点不挑食的,孩子多半也不会挑食,他也学习不到挑食这件事,他只会觉得这个不太喜欢,少吃一点,不会一点都不吃,因为他看到的家长都是任何菜都要吃一点的。

拿孩子的开始说吧,五六岁,或八九岁,或十一二,你希望孩子什么样?无非希他好好学习,不贪玩,考试能考班级前几。考个好高中,要么是考个名牌大学。成为别人眼中的谁谁谁。

殊不知,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有自律的家长,他们甘心情愿放下应酬和娱乐,静心陪伴孩子成长。影响的力量,榜样的力量,他们看的很重。假设有个画面:电视台突然采访孩子(是突然,孩子不会受外界干涉,自然反映家庭的氛围):爸爸或妈妈,在家最喜欢做什么?你看到的爸爸或妈妈,在家里,他们的不部分时间,在做什么?

心理学里有个流派叫人本主义心理学,它之所能够获得那么多肯定与认同,就在于它鼓励人们做真实的自己,教导人如何成为一个人。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是追求表面的良好,为良好而掩藏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情绪,而是想法可以真实沟通、情绪可以自然流淌。

而我们的家庭中,有多少孩子是活在父母的各种“标准”、“应该”、“要求”之下,渐渐活成了空心人?而又有多少父母,自己的人格发展不健全、错误的育儿方法,以爱之名行伤害之事,可怕的是,还不自知。



卓昱名


回答很长,请耐心阅读,观点可能片面,但我们都是第一次做家长,剩下的,我们共同努力探讨吧。

很多家长都说教育孩子而已,谁不会啊?以前我们自己的父母不也是什么也不懂我们还不一样被教育长大吗?

确实,这句话挑不出什么错误,但是,时代不同了,教育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毕竟以前,我们可没有上过现在孩子上的那么多的培训机构、技能训练班啊。

教育孩子的关键点:

教育孩子首先要注意家庭环境,如果你发现一个家长满口脏话,那他教育出来的孩子,也肯定是和他的家长相似的。

在教育孩子学习时,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过于粗暴,甚至有的家长会觉得用棍棒教育孩子是最好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很多家长都信奉“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教育方式,觉得孩子“不打不成才”,但往往这种教育方式只会适得其反,棍棒教育只会让孩子出现厌学的后果和反叛的心理。

有的孩子会在家长严加管教后费尽心思的想着如何去逃避挨打,于是很多孩子便开始抄袭作业,篡改成绩,考试作弊。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方法不能过于粗暴,以免给孩子造成身心伤害。

孩子的内心是比较脆弱的,尤其是经不起来自父母口中的讽刺、挖苦等语言。很多家长对孩子有“精神虐待”,可能你会反驳我,并且义正言辞的说:“这不可能。”但事实上,你仔细想一想,在你着急的时候,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这种话?

你这个榆木脑袋,笨死了。你怎么这么没用?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哪个不比你强?

这种训斥、谩骂的语言来对待一个孩子,当他们听到后,自尊心会受到强烈的伤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不能用讽刺、挖苦的方法。

还有很多家长,平日里忙的几乎不着家,但一到各种考试结束后,总会有大把的时间来拷问孩子的成绩。平日里不管不问,考试结束算总账。孩子没考好,家长就开始训斥,丝毫不考虑自己平日里根本没有管孩子的学习,如果平日里多抽些时间陪孩子学习,帮孩子解决难题,辅导、关心孩子的学习,那孩子自然会努力。

我国有句老话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家长都想让孩子成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甚至给孩子安排很多的作业、辅导班、技能培训班,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休息,超过孩子负荷。其结果便是让孩子疲惫不堪,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身体成长发育,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人的大脑负担是有限度,超过最大限度后会影响学习效果,长时间学习不仅不会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反而会拖慢学习进度。

现在的家庭中都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子转,有的家长心疼孩子便开始大包大揽包办一切,怕孩子作业写的不好会被老师批评,又怕孩子作业太多写不完影响休息,于是便出现了家长亲自上阵代替孩子完成作业的现象。这种替代式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养成依赖性,会把家长当成“拐棍”,离开了“拐棍”便不能自行行走。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绝不会那么难,只要家长肯用心,肯细心,那何愁孩子不成材呢。

一个优秀的家长,从来不在孩子面前刷“存在感”

或许每个家里有宝宝的家长都曾做过这种事,面对可爱的小宝宝总是忍不住在不经意间问一句:“宝宝最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在宝宝心里妈妈排第几?”“姥姥好还是奶奶好呀?”“妈妈和奶奶你更喜欢和谁在一起?”

这些话应该很熟悉吧?真是像极了家庭版的“宫斗”。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还有更加升级版本的:比如当小孩子很想吃的东西被父母明令禁止,这个时候,很多疼爱孙辈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便会心疼的跳出来说:“奶奶(姥姥/爷爷/姥爷)给你买,还是奶奶对你最好啦。”

这句话,应该都很熟悉吧?

但是你并不知道,这种看似无意又毫无恶意的问题,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伤害。这种毫无疑义的问题,会让孩子变得惶恐不安,即使你得到了孩子的肯定,又能怎么样呢?只是满足了自己内心一点点小小的虚荣,在孩子面前刷足了自己的存在感。

而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如此刻意的在孩子面前刷新存在感。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教育孩子时要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不只是吃的穿的有多好,而是在家庭氛围,教育方式上能够以孩子为重,而不是以满足家长自己内心虚荣为目的。给孩子一个自由开明的家庭氛围是很重要的,让孩子有一个足够放松的环境,而不是时时刻刻都要面对着长辈的逼问。

看起来并不重要的问题,但你整天问,你问完了你妈问,你妈问完了你婆婆问。小孩子每天处于惶恐不安中,内心忐忑纠结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不断地在孩子面前强调自己对他有多好,询问自己在孩子心里排位第几,忙着巩固自己在孩子心里的重要程度,只会让孩子处于惶恐不安之中。

其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忌讳的便是立场不够统一。很多时候,年轻的家长们从网络上懂得了更多的新一代的科学喂养方法,比如睡前不会让孩子吃太多糖或者直接禁止,这个时候隔代长辈们便跳出来了,安慰孩子:“没事没事,到奶奶这里来,奶奶给你吃,奶奶心疼你。”“爸爸凶你了?没事,来爷爷这里,爷爷保护你。”

或许只是因为心疼孙孙,并没有别的意思,但无形之中会让孩子觉的,爷爷奶奶就是自己的庇护所,当下一次父母再教育孩子时,他便会立刻跑到爷爷奶奶身边寻求庇护。久而久之,会让父母教育孩子越来越难,而孩子在隔代长辈的庇护下,也会变得越来越难以管教。

最后,一个足够优秀的家长,是绝对不会在孩子面前刷存在,这是本文一直强调的一句话。这个存在感不是指让孩子感觉不到家长的存在,而是在孩子面前不刻意强调自己的比别的长辈更加的疼爱她。应该告诉孩子,家里人都非常的爱你,而不是只说“我有多爱你,比其他人更加爱你,所以你也要最爱我。”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们都是第一次,慢慢的自己摸索,自己成长。其实我们做父母的年纪,和孩子的年纪是一样大的。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才被叫做“爸爸”或者“妈妈”。


孕期育儿小贴士


您好,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长的自我成长。

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拿孩子的开始说吧,五六岁,或八九岁,或十一二,你希望孩子什么样?无非希他好好学习,不贪玩,考试能考班级前几。考个好高中,要么是考个名牌大学。成为别人眼中的谁谁谁。

殊不知,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有自律的家长,他们甘心情愿放下应酬和娱乐,静心陪伴孩子成长。影响的力量,榜样的力量,他们看的很重。假设有个画面:电视台突然采访孩子(是突然,孩子不会受外界干涉,自然反映家庭的氛围):爸爸或妈妈,在家最喜欢做什么?你看到的爸爸或妈妈,在家里,他们的不部分时间,在做什么?

如果孩子的答案是玩手机,玩游戏,看电视。

如果孩子的答案是读书,看书,写文章。

孩子的优劣,答案就有了。

教育,就是个影响。是大孩子对小孩子的影响。家长刻意的那种权威,越少越好。你只要做,孩子看了,自然去学,去模仿。拿本书,认真看起来,即使不爱看,装装样子,要知道孩子是不知道装样子的。尤其孩子处于六七岁的年龄,我就是这样做的。当然,我是真看书。

您可能说,上班那么累,回家就想放松,就想玩游戏。那就看你的权衡了。是孩子成长重要,还是你的放松重要。孩子的成长关键期,一旦过去,想影响怕也无事无事。世间万物,无非就是个选择的问题。你可以选择这样做,也可以为所欲为。

如果你认为你的孩子有问题,那么孩子的那些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都是亲自照看她的大人的问题。

所以,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长的自我成长。


抒素


“身教重于言教”,我认为这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义。

老师只在上课时露脸,生活一面看不到。父母首先是生活角色,言行举止都落在孩子眼里。言行一致,言传身教,才能让孩子信服接受,耳濡目染见样学样。

第二,侧重德育,即如何做人。学校教育重在知识传授,德育只贯穿其中。“宁可不成材不能不成人”,成不了栋梁之才,至少不要沦为社会的祸害。

第三,做人首先是诚实正直,有的家长怕孩子到社会上吃亏,看其巧言令色会来事,不批评反而点赞,把孩子往沟里带。日后他可能头一个蒙你、啃你,没得啃了甩你。近水楼台啊。

第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首先从勤俭入手。勤着往里赚,俭着往外花,日子咋都能过下去,不管有没有大出息。

第五,勤,首先从生活小事入手。不要觉得孩子读书辛苦,一应杂事全都代劳。大错特错!读书最苦,不信自己闷家里读三天书体验一下。俭,从不攀比入手,不要有追求名牌注重外表的虚荣心。

拉拉杂杂,个人心得。吾儿高考保送南京大学学物理,继而申请全额奖学金出国留学,直到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现为科学家,实现了打小的理想。

诚哉斯言,可酌情借鉴。


亦清亦虹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使你满意!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父母形形色色,孩子千差万别。家庭教育的形式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个核心内容,我想大家都会认同——包容。

包容是爱,是呵护,而不是纵容!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包容呢?

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出乎家长意料或者不和家长脾胃的行为,比如,孩子会推倒家长好不容易搭好的积木;又比如,吃饭时把米粒,汤洒的到处都是……

对于这些行为,一次两次父母会一笑置之,但是孩子总是乐此不疲的做,父母难免大动肝火。

很多家长在育儿时都会学习一些育儿知识:正面管教,不吼不叫教好孩子,海沃塔……

其实,这些书籍里提到的教育方式,都绕不开一个共同点——性格!

为方便研究,我们把性格分成四种:力量型,活泼型,完美型,理想型。

当然,对于13岁以下的孩子,我们不提倡测试性格,因为孩子的性格正在形成中。但是,这并不代表孩子没有性格。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孩子活泼好动,一些孩子很倔,一些孩子喜欢把自己的玩具书籍摆放的整整齐齐的,甚至连顺序都不能乱,还有一些孩子,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这四种孩子分别对应活泼型性格,力量型性格,完美型性格,理想型性格。

同样家长也分为四种性格,下面我们具体分析。

一、力量型性格。代表人物:孙悟空

力量型性格做事快,直截了当,目标坚定,关注结果。所以,这类家长教育孩子时,经常说的话:不可以、按我说的做、听我的没错、我是你妈(爸)、我这是为你好……

他们想要的结果就是将一切掌控在自己手中,包括孩子的未来。所以,这类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生气的次数会很频繁。

这类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有两种不同的性格:1.力量型 支配欲望强烈,进入青春期后会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2.理想型 沉默寡言,唯命是从,没有主见,性格内向

二、活泼型性格。代表人物:猪八戒

这类家长的情绪波动较大,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做事相对冲动,爱出风头,以追求快乐为主。这类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孩子所处的环境比较轻松。他们会经常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比如快乐,高兴,伤心,难过……

这类家长的孩子的性格多为活泼型 情绪化,自我调节能力强,兴趣广泛,喜欢新鲜事物,容易分心。需要注意的是,过犹不及, 家长强烈的表现欲望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三、完美型性格。代表人物:唐玄奘

这类家长做事严谨,守时,目标感强烈,对于规则尤其在意,为人相对内向,做事不善于变通。这类家长教育孩子有自己的原则,比如制定家法,比如食不言寝不语……在孩子心目中,完美型家长太严肃。

这类家长教出的孩子,会有两种性格表现:1.完美型 (性格内向)

2.力量型(性格外向)

四、理想型性格。代表人物:沙和尚

这类家长行事相对随意,尤为明显的表现是喜欢说随便,聚会时怕冷场。他们的口头禅是:车到山前必有路。

相对而言,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影响是最小的,孩子在这类家长跟前没什么压力。但是,不争不抢的理想型性格容易让孩子觉得家长没有威信!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们在面对比自己弱小的个体时,通常都会或多或少的体现出力量型性格。

孩子的性格与父母的性格是有差异的,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因为彼此行为方式的不同产生分歧。有分歧时,切记包容。

我们所有的教育最终都是为了赢得孩子,而不是为了赢了孩子。

学习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都有一种体会:看完一本书,听完一场讲座,我们都会深刻的反省自己,但是,几天后,这种感觉就消失了,教育孩子又回到了非打即骂的路上。

怎么办呢?

对,不间断的学习。

点击关注,我们会经常分享一些育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