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仁《曉江風便圖》,一幅寓有深意的“送別圖”

送別是一種禮儀行為,在中國古代社會人際交往中逐漸形成一套規範,並逐漸演化為一系列複雜的禮儀活動。當送別這種行為以圖像的方式載入畫卷時,它就成為美術史家所關注的對象,由於這種圖像是特定時空下的產物,所以圖像背後的寓意往往各異。由於畫中的圖像和題跋皆為贈畫者對受畫者傾訴的情感內容,這有助於我們瞭解贈者與受者之間的關係以及畫作創作的歷史背景。而弘仁的《曉江風便圖》就是一幅寓有深意的“送別圖”。

弘仁《曉江風便圖》,一幅寓有深意的“送別圖”

弘仁《曉江風便圖》,一幅寓有深意的“送別圖”

清 弘仁 曉江風便圖 局部 安徽博物院藏

弘仁(1610〜1664),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又名舫,字鷗盟;出家後,法名弘仁,號漸江、梅花古衲;安徽歙縣人。他生於明萬曆三十八年庚戌(1610),入清已36歲。清兵入歙,他即去閩,遊武夷,旋從古航為僧。後復返歙,棲靜黃山,亦時居披雲峰。康熙二年癸卯十二月二十二日(1664年1月19日)卒,年54歲。弘仁早年師法宋元名家,後學“元四家”,尤崇倪瓚畫法,作品往往能出新意。流傳至今且相對可信的有《黃海松石圖》《西巖松雪圖》等作品。

弘仁《曉江風便圖》,一幅寓有深意的“送別圖”

弘仁《曉江風便圖》,一幅寓有深意的“送別圖”

清 弘仁 曉江風便圖 局部

《曉江風便圖》是弘仁晚年的代表作之一,為山水手卷,橫234、縱28釐米,現藏於安徽博物院。畫面採用倪瓚“一江兩岸”式構圖,中間的山峰將畫面分為前後兩段,前段遠處的山體著色較重,一座低矮簡陋的茅草屋坐落在河的對岸,近岸的樹枝造型突出,以鼠足小點著墨且富有變化。畫面中間矗立許多小山峰,多以直線勾勒,山上的落石較為零散,造型方正。山峰之後,畫卷的後半段,山體呈現出錐形的緩坡,且墨色較前段山體較重。中景的江面上三隻行駛的小船,給這清冷的畫面增添了一縷生氣。近岸的高地上出現一座涼亭,顯得孤立零落,強化了的悠遠與荒涼的氣氛。

弘仁《曉江風便圖》,一幅寓有深意的“送別圖”

弘仁《曉江風便圖》,一幅寓有深意的“送別圖”

清 弘仁 曉江風便圖 局部

這幅畫上除了漸江和吳羲的題跋外,還有程守、許楚(約1605〜1676)和石濤(1642〜1707)三人的題跋,那麼,這三者的題跋能否為解讀二人的關係提供有效的信息?五段題跋之間是否存在相互的關聯?這些問題都未得到妥適的解答。北京故宮博物院楊新曾深入研究過這幅畫,他認為《曉江風便圖》與同時期《江山無盡圖》的風格一致,是弘仁的真跡。李豔紅認為從《曉江風便圖》中可瞭解作者的繪畫風格,以及徽商對新安畫派贊助等問題。雖上述研究者都對《曉江風便圖》進行了研究,但多注重於畫面的技法分析,對於題跋的處理,多是簡單抄錄和分析,未能深入探討題跋中隱含的贊助及交遊問題。因此,有必要對其畫面及題跋進行細讀,以便弄清畫旨所在。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8期《送別圖背後的隱喻——弘仁考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