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裡遊黃山——清 弘仁《天都峰圖》賞析(南京博物館藏)

畫裡遊黃山——清 弘仁《天都峰圖》賞析(南京博物館藏)

清 弘仁 天都峰圖軸 紙本水墨 307.×99.6cm 南京博物館藏

作品鑑賞

  弘仁為僧後,寫黃山絕頂天都峰。畫作章法新穎,場面宏大,氣勢磅礴,以簡潔凝練的造型,空靈峭健的勁線,寄寫出黃山的英姿;近處是陡崖峭壁,幾株虯松盤曲若龍,崖下塗澗,溪水匯流。隔溪仰望,對岸兀崖高聳,懸泉下瀉,峰巒 嶂,嶒崚重疊,巍巍天都主峰嵯峨其上,直指霄漢,其劍拔挺健之勢,大有絕俗孤高的意蘊。右上角作者自題七絕一首,讚譽了黃峰的靈秀和壯美。左下方署“庚子”紀年,時漸江當為50歲。圖作早為劉海粟珍藏,現藏南京博物院。

畫裡遊黃山——清 弘仁《天都峰圖》賞析(南京博物館藏)

  弘仁的畫境充滿著清初許多前明士大夫們所特有的感傷故國、反抗現實的遺民情懷。他常以梅花為創作題材,以此來暗喻自己冰清玉潔的人品操持。當然,他的山水畫更是集中表現了其力圖擺脫滿清統治的願望。他的很多作品都以黃山、齊雲山為主題,而且這些實境被昇華為一種桃花源般的理想境象。畫中的景物高度淨化,了無塵埃,孤高肅穆,表現了弘仁“風神猶是義熙前”的情懷。此外,弘仁還常在自己的畫作上題句抒懷,以此來襯托畫中纖塵不染的高絕境界。

  弘仁以山水畫名重於時。他最初師法宋人,為僧後開始師法元人筆墨,以倪瓚筆墨為“骨”,取其“筆力”,以黃公望筆墨為“肉”,取其“墨韻”。弘仁對待藝術的可貴之處在於:既尊重傳統,又主張創新,所謂師法自然,獨闢蹊徑,是他藝術思想的核心。所以,雖然他師法倪瓚,但又能在峭拔處見溫潤,在細弱處見筆力。弘仁在創作風格上愈變愈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師法大自然,他常常不辭勞苦地在各地遊歷。也正是由於他的這些努力,他的畫作才深得“黃山之質”。

畫裡遊黃山——清 弘仁《天都峰圖》賞析(南京博物館藏)

  弘仁的山水畫作品筆墨凝重,境界開闊,看似淡遠清簡,實則厚重偉峻,既有北宋人意境的開闊雄奇、縝密嚴整之風味,又有元人抒情的細膩恬靜之情致。而且,弘仁以顏真卿的折釵筆法入畫,運筆如鋼,挺拔而有風骨。弘仁畫山多方折之形,容易有堆砌扁薄之感,為了使山體有厚度,他在關鍵的形體轉折處和遠山處,以適當的皴、擦、點、染來增加山體的圓厚,同時也增加了墨韻。總之,在弘仁的山水畫中,無論是描寫實景,還是展現胸中丘壑,都表示為風格靜穆、嚴正、樸實、恬潔,給人一種“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和諧感覺。

  《黃山天都峰圖》是弘仁的代表作之一。畫右上有作者的自題詩,其中兩句是:“披圖瞥爾松風激,猶似天都歌翠微。”題款:“為去疑居士寫圖並題正。漸江學人弘仁。”鈐印“弘仁”、”漸江”、“家在黃山白嶽之間”等。圖中山石大多用形似方形的幾何體組成,大小几何體相間組成,疏密有致。在兩塊簡單、跡近抽象的空白大石當中作者畫了一些碎石和小樹,給人以生動之感。畫中石多樹少,山下坡上或水旁有幾株大松樹,或於山頭上倒懸一鬆,或於峭壁懸瀑旁伸出一些虯枝。

畫裡遊黃山——清 弘仁《天都峰圖》賞析(南京博物館藏)

  這幅畫在構圖上洗練簡逸,奇縱穩定,層巒陡壑,空曠幽深。由於作者從黃山等名山勝景中汲取了營養,重視師法自然,因此,作品中少了倪瓚的荒涼寂寞之境,而多了幾分清新之意,富有生活氣息。

  在筆墨處理上,山石多用線空勾,沒有大片的墨,沒有粗拙躍動的線,除了少量坡腳及夾石外,山石上幾乎沒有繁複的皴筆和過多的點染,顯得蒼勁整潔。弘仁畫黃山,顯出了其突出的風格和獨到的本色。

畫裡遊黃山——清 弘仁《天都峰圖》賞析(南京博物館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