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人被判安樂死,如果注射藥物後沒有死咋辦?下場依舊悽慘


犯人被判安樂死,如果注射藥物後沒有死咋辦?下場依舊悽慘

引言:

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記載:“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犯人被判安樂死,如果注射藥物後沒有死咋辦?下場依舊悽慘

《刑賞忠厚之至論》

想必大家一定看過《烈日灼心》這部電影吧,裡面有一個場景至今都讓人念念不忘:犯人在處以死刑的時候實行“安樂死”這個畫面,免去了血腥的場面,讓犯人安然的離開人世。

為什麼說這個畫面一直讓人念念不忘呢,主要是這種處以死刑的方式在現實生活中很少被使用,更不要說是在電影情節中使用了,所以許多人對這種死刑方式感到非常得好奇,為什麼死刑的方式會加入“安樂死”的形式呢?為什麼會設置這樣的一種形式呢?



刑罰從古至今都存在,也越來越人性化

死刑處罰犯人的形式在我國幾千年前就已經存在,古代的行刑方式與現代相比種類更加的繁多也非常的複雜,行刑的手段也比現代的更加殘酷。在《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上曾經刊登過的《中國古代死刑行刑種類考》

中提及到,古代社會處以死刑的方式有非常多種,比如:凌遲、斬首、車裂、棄市等形式,這些死刑不僅僅是為了懲罰犯錯的人,還帶著一種羞辱家族的性質,更是為了警告旁人莫要學習其行為。

犯人被判安樂死,如果注射藥物後沒有死咋辦?下場依舊悽慘

古代舉重行刑

現在社會處以死刑都是秘密進行而在古代是讓民眾在觀看下進行。古代君王會在每個月設置一天的時間進行犯人處決,這樣將犯人聚集在一起進行處以死刑,既可以節約時間也可以節約人力,當天會吸引非常多的民眾前來觀看,這樣

“殺雞儆猴”的行為就會教化非常多的民眾不敢從事這種行為。

隨著時代的發展,像這種慘絕人寰的處死方式慢慢淡化在人們的視野之中,更多的形式變成了槍決的形式,直到20世紀初期才出現了“安樂死”這種處以死刑的方式。在外國很多國家,比如荷蘭、比利時等國家已經開始使用“安樂死”這種處以死刑的方式,並且這種方式還可以在身患不治之症的患者身上使用,前提是經過本人和家屬的提起訴求。

犯人被判安樂死,如果注射藥物後沒有死咋辦?下場依舊悽慘

安樂死

所謂的安樂死其實就是一種藥劑,裡面的成分包含鎮靜劑以及含有氰化物的劇毒物質或者是讓血液凝結速度加速的凝血劑的混合物,通過注射這種藥物讓人安靜的死去。

安樂死在我國也可以進行使用,但是“安樂死”的安樂是真正的安樂嗎?

其實並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們所說的“安樂死”其實也會產生非常大的痛苦。槍決的時候讓我們感到畫面十分的血腥,犯人也會承擔非常大的心裡壓力,在實施“安樂死”的時候犯人承受的心理壓力和接受槍決的時候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是差不多。

在實施槍決的時候,犯人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是非常巨大的,但是他們僅僅只需要一秒鐘的時間便可以解脫,基本上是感受不到什麼痛苦的。但是在安樂死的過程中,是比較緩慢的,再注射進藥物之後,犯人要慢慢感受到藥物所讓身體產生的變化,雖然這個過程中感受不到皮肉之苦,但是對於精神上的壓力可以說是非常人可以忍受的。

犯人被判安樂死,如果注射藥物後沒有死咋辦?下場依舊悽慘

安樂死

並且犯人們的身體素質以及身體內的抗藥性都是不一樣的,所在在注射安樂死藥物的時候用量也是十分考究的。在注射過程中發現藥物注射量較小不足以讓犯人死亡,這種情況可以說是百萬分之一,但是可能性還是存在的,那麼你知道犯人在注射完藥物之後沒有死亡會採取什麼措施嗎?

有的人也許會說道,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沒死就直接出獄了。

這種假設當然是能不成立的,犯人如果在注射完藥物之後沒有死亡,那麼他的下場會非常的慘。和執行槍決一樣,如果開一槍人沒有打死就會接著補上第二槍,安樂死也是一樣,如果發現第一針沒有將你送到“西天”那麼就會在來一針,而第二針的用量也是非常人能夠承受。並且犯人這個時候的心理是非常恐懼的,沒有人在死亡面前還能鎮靜自如,更何況從鬼門關轉悠了兩圈。

結語

犯人被判安樂死,如果注射藥物後沒有死咋辦?下場依舊悽慘

安樂死

犯人既然犯了罪過,就一定要接受相應的處罰,相比槍決,“安樂死”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君子式的處死方式了。但是,死刑往往都是施加給一些罪無可恕的人的,我們只要遵守國家的法律,不觸碰那根高壓線,這種情況是不會碰見的。

《刑賞忠厚之至論》

《中國古代死刑行刑種類考》

【唐】: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死刑》

《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