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會故意激怒父母以獲得負面的關注,是什麼心理機制?

隨小劉


孩子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關注以獲得安全感。對於缺乏關注的孩子,哪怕負面的關注也好過不被關注。當孩子希望獲得父母的關注又不知如何獲得正面關注,就會用問題行為來獲得負面關注。當一個孩子用問題行為來獲得關注時,父母需要好好反思一下,有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和陪伴。專注地陪伴孩子渡過地板時光是消除孩子這類行為的有效方法


樂培心理張老師




卷子小姐姐


這是孩子通過激怒父母來引起父母的關注,首先父母平時要多關注孩子的各方面成長,看看孩子有什麼需求,在合理的前提下儘量滿足,然後和孩子建立信任關係,瞭解孩子內心世界真正的需求。

這裡強調的說一下,特別是有二胎的父母一定要關注。



不懂得人生瑣事


這個現象存在,但是話題不要誇大!

大部分小孩子都不是故意,只是潛意識使然。原因就是孩子幼年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精神上的關愛,很多時候潛意識做出來的反抗。比如,父親經常出差,幼年的孩子會把手指頭咬破。三五歲的孩子不吃飯,也是如此……

如果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精神上的營養,成年後,這種下意識的行為會轉化為索取性人格,對社會索取,對伴侶索取,甚至會對幼年的孩子索取……

“巨嬰”性的人就是這樣產生的。


依山傍海看夕陽


一定是平常父母對孩子的關心不夠,所以就會想方設法得到父母的關注,負面的做法最容易激怒父母,從而得到關注。


瓜瓜嗨歌


孩子用負面情緒吸引家長獲得關注,有多方面的原因。

我們多人知道是青春期的叛逆期12--16歲左右。其實還有兩個叛逆期:2~3歲時叫“寶寶叛逆期”。6~8歲的時候是“兒童叛逆期”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和愛護是不可替代的。要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行為和心理反應用心體會,幫助孩子平穩度過這個時間。

孩子叛逆的原因基本有一下幾個

1、我長大,我可以做到

2、為了試探父母的底線

3、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

4、我可以,為什麼不行?

5、需要尊重,要表達自己的觀點

家長在這幾個階段,首先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可以更多的瞭解孩子內心的變化。有幾種方式希望家長記住,切記不要這麼做:

1、敷衍的回答;包括虛假的表揚,不專注的答覆等。

2、過於說教;不要過於嘮叨,總是說教。總是拿出父母高高在上的樣子。

3、不要過多去評判;和其他的孩子或同學做比較。你就是笨啊!在努力也沒有用!你怎麼就學不好?

4、憑經驗管教;家長不去了解孩子,小時候父母怎麼管的,現在就怎麼管。只給物質滿足,不能給予精神療愈。

這樣的方式對孩子內心的傷害都是極大的。孩子的內心會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感覺愛的缺失。孩子比成年的內心更加靈透,家長的反應孩子全部能夠感受得到。

孩子的成長過程,物質環境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富足。


女人話生活


孩子用故意激怒父母的方法來獲取關注,一方面他是在想辦法滿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潛意識裡是要試探一下父母究竟有多愛他,能夠包容到自己什麼程度。還有一個因素是她試圖用這樣的方法讓父母放棄對他的要求



心理諮詢師張玉琪


所有的孩子都是這樣的,等他們長大了成熟了就好了,我也得這麼長大的


每一秒的開心


孩子故意激怒父母以獲得父母的關注。

這種心理機制可以說是孩子的需求未得到滿足。

這種現象常常出現在家庭中沒有獲得愛的小朋友身上。

記得有一次,我和我哥哥抱怨,小的時候,爸媽他們忙著工作都沒有空照看我們倆。這時候旁邊的小侄子(哥哥的孩子)就說,“那你們可以乾點壞事兒。讓他們回來照顧你們呀!這樣他們就有機會來陪伴你啦”

孩子的思維非常的簡單。他做的壞事。故意激怒父母。其實都是他需要父母的關注。當父母的關注足夠多,當父母的表達愛足夠多的時候。孩子就很少故意去激怒父母。

終極原因來說,都是因為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比如有的孩子很需要父母的陪伴。但是父母卻一直拒絕孩子。這時孩子只能使用他的大招,故意惹父母生氣,讓父母和自己吵架。讓父母注意力到自己的身上。

還有很多生了二胎後的大娃,是因為他感覺到原本給自己的愛分給了弟弟或者妹妹。這時候他性格就會變得叛逆,會故意做一些讓父母生氣的事情引起注意。這時候父母一定要去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並且讓他參與照顧二娃,和二娃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