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會戰】戰疫“先行者” 生命“守護者”

庚子春節,一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戰傳遍九州。這個春節對於全國人民來說註定難忘,而對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曾振國來說,也將是他從醫生涯中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如果說上天磨練一個人,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那曾振國可以說在這場戰疫中體會了個遍,最大程度的“增益其所不能”。

1月18日,撫州市東鄉縣出現江西省第一例輸入性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在臨床上“摸爬滾打”多年,於重症醫學專業方向頗有建樹的曾振國,受命前往東鄉縣人民醫院指導新冠肺炎防疫和患者救治。1月22日下午,曾振國從東鄉回到南昌後,來不及抽空歇息,又和昔日重症醫學科的戰友們一起戰鬥在象湖院區隔離病房ICU。2月13日,作為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援助武漢國家醫療隊主力隊員的曾振國,再次披甲出征。

從東鄉到南昌,曾振國治癒了江西省第一例輸入性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從南昌到武漢,曾振國為武漢保衛戰帶去了新冠肺炎治療的“江西經驗”。27天,三上一線,曾振國的戰鬥從未停歇,戰鬥熱情始終未減。


第一例患者,給了我向前走的信心


“新冠病毒對人體傷害最大的是呼吸系統和免疫系統,如果不及早干預,病情就有可能會快速發展,嚴重的將導致呼吸衰竭……”當談起江西省首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治療經驗時,曾振國清晰地回憶道。自從武漢不明肺炎疫情消息被公佈開始,曾振國每天通過新聞、更新的治療指南等多渠道瞭解疫情動向,多年從業的職業敏銳性讓他早早“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而去到東鄉,首次和病毒“交手”,更是讓他意識到這個病毒不簡單。


【援鄂會戰】戰疫“先行者” 生命“守護者”

到達東鄉的第一時間,曾振國查閱了該患者各項生理參數、胸部CT以及檢驗報告。隨即做出準確判斷,採取無創通氣,增加患者氧飽和度,聯合抗病毒、營養支持等一系列治療措施。

曾振國坦言“從當時所掌握的信息,對病毒的傳播途徑、藥物的敏感性等關鍵問題都不是很清楚,更多的是對症治療。但可以肯定的是,對重症病人所採取的生命支持,是有益的。”在東鄉,曾振國一方面積極與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等多個學科會診,商討治療方案。另一方面,反覆叮囑身邊的醫務人員要採取更加嚴格的防護措施。而後,事實證明,越早、越嚴格的防控舉措,在最大程度上保護了醫護人員生命安全。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曾振國陪同該患者轉院至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象湖院區隔離病房ICU,25天的悉心守護,25天的精心治療,直至該名患者出院。

“說實話,我現在很激動!我目前挺好的,精神狀態各方面都不錯。” 2月11日上午,經過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護人員21天的精心救治,該患者終於符合出院標準,從全省第一例輸入性新冠肺炎疑似病例,變成了全省首例治癒出院的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而曾振國作為他的主管醫生,收穫更多的則是鼓舞和戰役必勝的信心。


除了堅守,我別無他念


1月23日,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作為省級新冠肺炎的定點救治醫院。在以重症醫學科為主體的基礎上,組建象湖院區隔離病房ICU,專門收治從全省各地轉來的急危重症病人。

曾振國作為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從隔離病房ICU成立的那天起,就選擇了一如既往的堅守。“我們醫務人員,尤其是工作需要出入艙內的醫護人員,對於外界來說就是一個最大的潛在風險,因此我們最好也儘量減少走動,在這個時刻,不回家就是對家人最大的保護。”隨著對新冠病毒傳播途徑認識的逐步加深,醫院也採取了更加嚴格的防控舉措。為此,從在隔離病房ICU 戰鬥開始,曾振國就再也沒有回過家。

【援鄂會戰】戰疫“先行者” 生命“守護者”

隔離病房ICU裡的戰鬥,總是隨時打響,永遠預判不到下一次危急情況在什麼時候發生。曾振國常常在隔離病房艙內一呆就是8、9個小時,除了要細緻分析每一位病人的病情變化,按照“一人一策”的治療原則調整治療方案,在出艙後,還要再花上2個小時完善電子病歷。當問及工作中遇到最大困難時,“那就是隔離服所帶來的操作不便。”曾振國談到。在外面的一個普通操作,在裡面都要嘗試多次,才能成功,護目鏡上總是會佈滿水汽,影響視線,穿在裡面的衣服總是會被皮膚蒸發的水汽和汗水溼透。

“上下一心,將士用命,是我們在象湖隔離病房ICU的工作氛圍,雖然大家來自不同的科室,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磨合,我們配合得非常默契。” 經過40多天和新冠病毒“打交道”, 曾振國從最初的摸索前進到總結出戰疫的致勝秘訣;從孤身作戰發展為依託醫院多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聯合作戰。


一衣帶水,

武漢人民就是我們的袍澤兄弟


武漢告急,湖北告急。2月12日晚,在一省援助一市對口支援的基礎上,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要求成立11支國家醫療隊援助武漢,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位列其中。短短的半個小時,醫院閃電集結了一支涵蓋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神經外科、消化內科、重症醫學科、心血管內科等多個重點專科的141人醫療隊,盡銳出戰。在出徵儀式上,我們再次看到了曾振國的身影。

“自古江西填湖廣,我們和湖北人民有著深情厚誼。在這場戰疫開始,我就想要去到這場戰鬥最前沿。”曾振國如是說。“如今有了在象湖隔離病房ICU與新冠病毒做鬥爭的經驗,更是為打贏武漢保衛戰增添了信心和底氣。”

【援鄂會戰】戰疫“先行者” 生命“守護者”

“儘管武漢疫情形勢複雜嚴峻,我們一定不辜負黨和政府的重託,扛起國家隊的責任和擔當,我有信心、有決心帶領醫療隊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攻堅戰。”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援助武漢國家醫療隊隊長洪濤說道。抵達武漢的當天晚上,醫療隊不敢有半刻停歇,連夜召開緊急會議,對整建制接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腫瘤中心(以下簡稱“武漢協和腫瘤中心”)Z14重症病區相關工作進行詳細部署。

為防止發生醫護人員交叉感染的現象,根據醫療隊制定的“化整為零”戰鬥策略,曾振國擔任醫療組第一小組組長,帶領組員首批入駐病區。“剛進入病區的那天,是我感覺最累的一天,面對完全陌生的一切,我們沒有時間去慢慢適應,新的科室場地、信息系統、診療流程......我們全都得在實戰中快速摸清,很多問題需要大家共同解決。當天我們一口氣收治了48位重症病人,等我們把一些東西理順,安置好,已經到了第二天的凌晨6點,我們在隔離病房裡持續奮戰了14個小時。”對於剛進入病區的第一天,曾振國依然是記憶如新。

【援鄂會戰】戰疫“先行者” 生命“守護者”

這一天,病區來了一位70歲的老太太,晚期的尿毒症合併新冠肺炎。按照治療方案,她每3天就要做一次血濾,然而由於多方協調轉院未果,該項治療只能在武漢協和腫瘤中心完成。通過多方協商,調來一臺血濾機,曾振國在沒有超聲引導的情況下,為患者行股靜脈穿刺置管術。隔著厚厚的防護服,他一邊安撫患者,建立信任,另一邊一絲不苟進行操作。最終,憑藉著豐富臨床經驗和同事的協助,幫助這名患者,完成了血透。“這主要是得益於我們是整建制醫療隊出征,在應對突發狀況時,能在第一時間發揮多學科診療的優勢。”曾振國說道。


功成不必在我,成功路上必有我


從東鄉診治首例疑似患者,到如今鏖戰在武漢最危險的抗疫一線。曾振國為江西人民和武漢人民的健康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是這場全民戰鬥中走在最前面的戰士。“我是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我站的地方就是黨旗飄揚的地方。”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臨時黨支部的支委,曾振國用自己的行動,給大家樹立了一個榜樣,他希望大家要保持來時的初心、信心直到這場戰鬥全面勝利。

從東鄉到武漢的50多個日夜裡,曾振國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好覺,吃過一餐好飯。每天的睡覺時間不足6個小時,吃飯也沒有一個準點。在這宵衣旰食的背後,是悲天憫人的醫者仁心支撐著他。面對病房裡的患者,曾振國總是願意和他們多說一些鼓勵的話,幫助他們燃起生的希望。

【援鄂會戰】戰疫“先行者” 生命“守護者”

“曾主任的言行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他做事嚴謹、醫術精湛、吃苦耐勞,而且對患者特別親切。”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援助武漢國家醫療隊第一小組醫生楊柳說道。

作為醫療隊第一小組組長,曾振國在心繫患者的同時,把組員的健康也擺在了同樣高的位置。他每天總是不厭其煩地提醒組員做好防控措施,堅決杜絕院內感染的發生。因為“一個也不能少”是他對自己戰友、家人和醫院許下的莊嚴承諾。

【援鄂會戰】戰疫“先行者” 生命“守護者”

縱然在抗疫前線,他是“鐵人”,是與死神戰鬥的戰士,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曾振國也有柔情的一面。作為曾振國的女兒,早已經習慣了晚上12點以後收到武漢來的視頻電話。電話間,傳遞著曾振國對家的深深牽掛。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面對洶湧的疫情,和曾振國一樣,全體一附院職工沒有人偏安一隅,大家都不怕犧牲,逆行而上。“我們出去就是代表一附院,我們要把我們的精氣神展現給武漢人民,展現給所有的醫療隊。”曾振國說道。


來 源:疫情宣傳報道組 楊永超

編 輯:朱怡芯

審 核:彭小平、葉 萌

終 審:李君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