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会战】战疫“先行者” 生命“守护者”

庚子春节,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传遍九州。这个春节对于全国人民来说注定难忘,而对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曾振国来说,也将是他从医生涯中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如果说上天磨练一个人,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那曾振国可以说在这场战疫中体会了个遍,最大程度的“增益其所不能”。

1月18日,抚州市东乡县出现江西省第一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在临床上“摸爬滚打”多年,于重症医学专业方向颇有建树的曾振国,受命前往东乡县人民医院指导新冠肺炎防疫和患者救治。1月22日下午,曾振国从东乡回到南昌后,来不及抽空歇息,又和昔日重症医学科的战友们一起战斗在象湖院区隔离病房ICU。2月13日,作为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助武汉国家医疗队主力队员的曾振国,再次披甲出征。

从东乡到南昌,曾振国治愈了江西省第一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疑似病例。从南昌到武汉,曾振国为武汉保卫战带去了新冠肺炎治疗的“江西经验”。27天,三上一线,曾振国的战斗从未停歇,战斗热情始终未减。


第一例患者,给了我向前走的信心


“新冠病毒对人体伤害最大的是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如果不及早干预,病情就有可能会快速发展,严重的将导致呼吸衰竭……”当谈起江西省首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经验时,曾振国清晰地回忆道。自从武汉不明肺炎疫情消息被公布开始,曾振国每天通过新闻、更新的治疗指南等多渠道了解疫情动向,多年从业的职业敏锐性让他早早“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而去到东乡,首次和病毒“交手”,更是让他意识到这个病毒不简单。


【援鄂会战】战疫“先行者” 生命“守护者”

到达东乡的第一时间,曾振国查阅了该患者各项生理参数、胸部CT以及检验报告。随即做出准确判断,采取无创通气,增加患者氧饱和度,联合抗病毒、营养支持等一系列治疗措施。

曾振国坦言“从当时所掌握的信息,对病毒的传播途径、药物的敏感性等关键问题都不是很清楚,更多的是对症治疗。但可以肯定的是,对重症病人所采取的生命支持,是有益的。”在东乡,曾振国一方面积极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等多个学科会诊,商讨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反复叮嘱身边的医务人员要采取更加严格的防护措施。而后,事实证明,越早、越严格的防控举措,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医护人员生命安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曾振国陪同该患者转院至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隔离病房ICU,25天的悉心守护,25天的精心治疗,直至该名患者出院。

“说实话,我现在很激动!我目前挺好的,精神状态各方面都不错。” 2月11日上午,经过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护人员21天的精心救治,该患者终于符合出院标准,从全省第一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变成了全省首例治愈出院的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而曾振国作为他的主管医生,收获更多的则是鼓舞和战役必胜的信心。


除了坚守,我别无他念


1月23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省级新冠肺炎的定点救治医院。在以重症医学科为主体的基础上,组建象湖院区隔离病房ICU,专门收治从全省各地转来的急危重症病人。

曾振国作为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从隔离病房ICU成立的那天起,就选择了一如既往的坚守。“我们医务人员,尤其是工作需要出入舱内的医护人员,对于外界来说就是一个最大的潜在风险,因此我们最好也尽量减少走动,在这个时刻,不回家就是对家人最大的保护。”随着对新冠病毒传播途径认识的逐步加深,医院也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防控举措。为此,从在隔离病房ICU 战斗开始,曾振国就再也没有回过家。

【援鄂会战】战疫“先行者” 生命“守护者”

隔离病房ICU里的战斗,总是随时打响,永远预判不到下一次危急情况在什么时候发生。曾振国常常在隔离病房舱内一呆就是8、9个小时,除了要细致分析每一位病人的病情变化,按照“一人一策”的治疗原则调整治疗方案,在出舱后,还要再花上2个小时完善电子病历。当问及工作中遇到最大困难时,“那就是隔离服所带来的操作不便。”曾振国谈到。在外面的一个普通操作,在里面都要尝试多次,才能成功,护目镜上总是会布满水汽,影响视线,穿在里面的衣服总是会被皮肤蒸发的水汽和汗水湿透。

“上下一心,将士用命,是我们在象湖隔离病房ICU的工作氛围,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科室,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磨合,我们配合得非常默契。” 经过40多天和新冠病毒“打交道”, 曾振国从最初的摸索前进到总结出战疫的致胜秘诀;从孤身作战发展为依托医院多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联合作战。


一衣带水,

武汉人民就是我们的袍泽兄弟


武汉告急,湖北告急。2月12日晚,在一省援助一市对口支援的基础上,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要求成立11支国家医疗队援助武汉,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位列其中。短短的半个小时,医院闪电集结了一支涵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等多个重点专科的141人医疗队,尽锐出战。在出征仪式上,我们再次看到了曾振国的身影。

“自古江西填湖广,我们和湖北人民有着深情厚谊。在这场战疫开始,我就想要去到这场战斗最前沿。”曾振国如是说。“如今有了在象湖隔离病房ICU与新冠病毒做斗争的经验,更是为打赢武汉保卫战增添了信心和底气。”

【援鄂会战】战疫“先行者” 生命“守护者”

“尽管武汉疫情形势复杂严峻,我们一定不辜负党和政府的重托,扛起国家队的责任和担当,我有信心、有决心带领医疗队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助武汉国家医疗队队长洪涛说道。抵达武汉的当天晚上,医疗队不敢有半刻停歇,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对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以下简称“武汉协和肿瘤中心”)Z14重症病区相关工作进行详细部署。

为防止发生医护人员交叉感染的现象,根据医疗队制定的“化整为零”战斗策略,曾振国担任医疗组第一小组组长,带领组员首批入驻病区。“刚进入病区的那天,是我感觉最累的一天,面对完全陌生的一切,我们没有时间去慢慢适应,新的科室场地、信息系统、诊疗流程......我们全都得在实战中快速摸清,很多问题需要大家共同解决。当天我们一口气收治了48位重症病人,等我们把一些东西理顺,安置好,已经到了第二天的凌晨6点,我们在隔离病房里持续奋战了14个小时。”对于刚进入病区的第一天,曾振国依然是记忆如新。

【援鄂会战】战疫“先行者” 生命“守护者”

这一天,病区来了一位70岁的老太太,晚期的尿毒症合并新冠肺炎。按照治疗方案,她每3天就要做一次血滤,然而由于多方协调转院未果,该项治疗只能在武汉协和肿瘤中心完成。通过多方协商,调来一台血滤机,曾振国在没有超声引导的情况下,为患者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隔着厚厚的防护服,他一边安抚患者,建立信任,另一边一丝不苟进行操作。最终,凭借着丰富临床经验和同事的协助,帮助这名患者,完成了血透。“这主要是得益于我们是整建制医疗队出征,在应对突发状况时,能在第一时间发挥多学科诊疗的优势。”曾振国说道。


功成不必在我,成功路上必有我


从东乡诊治首例疑似患者,到如今鏖战在武汉最危险的抗疫一线。曾振国为江西人民和武汉人民的健康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是这场全民战斗中走在最前面的战士。“我是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站的地方就是党旗飘扬的地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临时党支部的支委,曾振国用自己的行动,给大家树立了一个榜样,他希望大家要保持来时的初心、信心直到这场战斗全面胜利。

从东乡到武汉的50多个日夜里,曾振国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吃过一餐好饭。每天的睡觉时间不足6个小时,吃饭也没有一个准点。在这宵衣旰食的背后,是悲天悯人的医者仁心支撑着他。面对病房里的患者,曾振国总是愿意和他们多说一些鼓励的话,帮助他们燃起生的希望。

【援鄂会战】战疫“先行者” 生命“守护者”

“曾主任的言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他做事严谨、医术精湛、吃苦耐劳,而且对患者特别亲切。”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助武汉国家医疗队第一小组医生杨柳说道。

作为医疗队第一小组组长,曾振国在心系患者的同时,把组员的健康也摆在了同样高的位置。他每天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组员做好防控措施,坚决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因为“一个也不能少”是他对自己战友、家人和医院许下的庄严承诺。

【援鄂会战】战疫“先行者” 生命“守护者”

纵然在抗疫前线,他是“铁人”,是与死神战斗的战士,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曾振国也有柔情的一面。作为曾振国的女儿,早已经习惯了晚上12点以后收到武汉来的视频电话。电话间,传递着曾振国对家的深深牵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汹涌的疫情,和曾振国一样,全体一附院职工没有人偏安一隅,大家都不怕牺牲,逆行而上。“我们出去就是代表一附院,我们要把我们的精气神展现给武汉人民,展现给所有的医疗队。”曾振国说道。


来 源:疫情宣传报道组 杨永超

编 辑:朱怡芯

审 核:彭小平、叶 萌

终 审:李君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