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士""揚名":陸機入洛被害的背後,是古代“官場暴力”的不公

魏晉南北朝的名士望族是在中華歷史上地位最高的時期,他們是門閥政治盛行的中堅力量,是社會地位的象徵,是統治者穩固統治的籌碼。這些名士在各自生活的土地上展現著他們的才能,可是由於這些身處不同地方的名士甚少來往,在西晉時期,演化成一股南北名士之間強烈的衝突。

地域的不同,距離的遙遠使得他們之間的隔閡不斷地加深,但是隨著一位南方名士入洛,讓這種隔閡的加深緩慢了下來,他就是當時著名的南方名士陸機。可是他後來的遭遇卻不免讓人傷感,他究竟為何要走入洛陽這片土地,又是如何承受跌宕的經歷,最終提前走向生命的終點。

一、陸機為何入洛陽,突破時代背景下的衝突造成的隔閡

陸機為何走入洛陽這片土地,結合時代的背景,我們可以看到這背後是複雜的因素交織在一起的。且讓我們一點點剝開來看。在西晉成立之前,當時是吳國治理著南方,江南之地在孫家管轄之前並沒有展現它的繁榮之勢。

可是在在短短几十年的發展之下,南方士族開始展露頭角,孫權善於結合名門望族的權勢來鞏固江南地區的安定。並且隨著江南地區的逐漸開發,江南已不再是之前那看似一蹶不振的江南,而是開始遍佈富有財富,權力,名氣的名門望族。而這正是陸機入洛的一個起點。

1.南方士族的崛起,陸機便是其中一股力量

伴隨著江南的繁榮和興盛,南方開始湧現了大量的名士,“吳之舊望”便是指江南民族的人物,而其中吳郡陸氏最具有代表性。陸機便是陸氏之中才能卓越之人,聲名鵲起的陸氏一族甚至能夠把握南方的軍政大權,這樣的社會聲望在南方一帶尤為顯赫。

這種影響力也漸漸滲透到了北方,在西晉成立之時,江南勢力的崛起是他們沒有意料到的事實,這意味著他們不能再像前朝一樣放任南方不顧,王朝不只是隨意的更換,必定要帶來某種新的改革,新的措施。

西晉統治者在意識到這樣的局面時,便開始向南方的名士們拋出橄欖枝,希望他們入洛來施展他們的才能,也藉此來鞏固西晉王朝的統治。陸機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決定北上,可是這其中又不只是順應這種政策的變化這麼簡單,這其中也包含了另一層意涵。這位南方名士究竟下了什麼樣的決心呢?

2.南方名士入洛有何用意

陸機在南方地區的聲望是不會被朝廷所忽視的,對於陸機的籠絡必然是朝中之人所希望的。有了朝政的支持,又有了晉廷對其加強徵召的力度,陸機因此入洛。

可是陸機入洛更為關鍵的動機其實是希望加強陸氏的盛名,而當時唯有事功能夠更加有效地加強名門貴族的聲望。"生亦何惜,功名所嘆。"從陸機所作的樂府詩中便可以感受到這股對於功名的渴求,正因如此,陸機才能夠面對當時南北勢力衝突,毅然決然地決定北上。

伴隨著陸機入洛,其他南方名士也相繼入洛,可以理解為是對於陸機入洛的追尋,也可以看作其他名士同樣有著陸機想要光大門楣的野心,所以大量的名士入洛是當時南方士族進入北方的一個高潮。

二、北士對於南士的歧視將決定陸機的命運

陸機入洛,改變了南方名士與北方名士長期互不相干的局面,可是卻沒能改變北方名士對於南方人士的偏見,甚至是歧視。

由於此前地域的封閉南北兩方未能夠有足夠的交流,導致了一時間南方名士大舉入洛後沒能適應北方的地域文化,產生了各種衝突。陸機當然也被捲入了這場衝突之中,他成為北方士族引發種種歧視的矛頭。處於這種地域矛盾下,陸機該如何面對,它又將如何演化成更加激烈的衝突?

1.地域間的隔閡使得文化上產生衝突

自古南北兩地有著各自的地域文化,當陸機入洛後,也沒辦法完全將自身的文化痕跡抹去以適應北方文化。這些北方貴族以統治者自居,將自身的文化視為華夏文化的標誌,並且對南方文化持鄙夷的態度,更直言南士為“亡國之餘”。

在這樣充滿偏見的環境之中,陸機要不斷地面對此類羞辱,其中一個飽受歧視的便是南方的口音。以正統文化自居常常譏笑南是一口不純正的楚音。陸機為了不受到譏笑,只能努力學習洛陽語音,可是一個人的口音要完全糾正談何容易,在面對著此番苛刻的偏見下南士處處受到北士的冷眼看待。

文化衝突固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可是更為根深蒂固的是位於北方的士族處處展現的優越感,看待這些南方士族沒有體現出一種平等的心態,而且這種優越感在大量南士入洛以來不斷加深,對於陸機等南方名士而言在日後將面對更為嚴峻的挑戰。

2.夾縫中生存,權勢變動使得陸機求仕艱辛

陸機為了克服這種地域衝突要時刻將自身的鋒芒收起,並不斷學習北方士人的交談習慣,當時盛行玄學,陸機也去學玄談來試圖融入北方士人的話語體系。

這一系列的舉措都是為了避免擴大兩方的衝突,陸機所承受的苦楚是沉重的,但北方士人並不體諒這個來自南方的名士,處處為難,甚至在公眾場合羞辱陸機父祖。

《世說新語》裡記載了盧志羞辱陸機的橋段,陸機自當忍受不了這種羞辱,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內,寧有不知,鬼子敢爾!”本在夾縫中生存的陸機拿出了他強硬的一面,沒有接受這種別人刻意為之的羞辱。

可是這種反擊卻埋下了北方士埋怨加深的種子,為日後陸機遭受陷害埋下伏筆。陸機的種種處境更逼得他對於功名的看重,對於權貴的攀附既是自衛也是無奈,沒有話語權的南方士人在這地域隔閡下生出了自卑心理。日後這種對於功名的執著也將讓陸機滑向命運的終點。

三、偽造意圖謀反偽證,陸機終逃脫不了南北人士矛盾激化後的殘害

陸機是如何在這片充滿危機的土地上遇害的,有直接的原因也有間接的原因。陸機一開始光復門楣的理想並沒有在遇到南北士人的衝突後磨滅,反而加深了他信念。信念的強大可以讓人承受危險的境地,當時西晉統治集團互相殘殺,危機四伏,不少士人成為了無謂的殉葬品。

局勢的動盪使得不少留在北方的南方士族戰戰兢兢,已經開始返回南方,以求全身而退。可是陸機當時沒有響應南方士族返鄉的號召,堅決地留在了北方,這是造成陸機死因的間接原因。為何他還要隻身留在這動盪的局勢置自己於危險境地呢?

1.陸機沒有逃離當時混亂的北方局面置身於險地之中

他沒有返回南方是有理由的,有前面提到因理想而持有的信念,《晉書》中記載,“負其才望”,“志匡世難”可以看到這是一個擁有強烈政治抱負的人。

另一個原因便是司馬穎召陸機為麾下效力,面對著他的恩情,他更想為興復朝廷而出力。可是司馬穎對於陸機的信任引起了北方士人強烈的不滿,因當時陸機反擊盧志的羞辱,他們之間的矛盾就更加難以調和。

這位來自的南方的名士沒有被司馬穎集團下的人所敬重。當陸機率兵出擊大敗時,這些將領們紛紛落井下石,甚至造謠陸機起謀反之心,司馬穎大怒下將陸機斬首。陸機負罪而死,可是這罪名是被有心之人強加賦上的,是造成了陸機死因的直接原因。

2.陸機不妥協當時的迂腐之風,最終被謀害

我們看到這位來自南方的名士終歸沒能改變自己光復門楣的理想,陷入這場夾雜著南北衝突的局勢動盪中沒能全身而退。他真的不能完全避免嗎?

並非如此,只不過陸機是一個有文人氣骨的名士,怎會任由自己墮入當時充滿迂腐之風的貴族集團中呢?並且他沒有妥協這種迂腐之風,沒有同流合汙的陸機加深了北方貴族對他的不滿。

陸機不但沒有附和,反而勸諫他們一改這種作風,可是他沒能改變這股局勢。這位不符合當時利益集團的名士在率兵之時沒人願接受他的統領,這也導致了他出戰失敗的必然,最終以莫須有的罪名終結了一生。

四、結語

陸機入洛之後的坎坷和艱辛被歷史記載了下來,這位當時志氣滿滿的名士沒能實現他的理想,只因他處於南北人士衝突的時代背景下難以掙脫,落得了死罪之名的下場。不免讓人感嘆時代的侷限性對人的束縛,這位名士的落幕也標誌著南方人士入洛求仕高潮的結束。

雖然陸機遭遇了不幸的下場,可是他也讓南北士人在長期的分隔下有了短暫的交融,為後來北方人士大量南遷,建立東晉政權立下了基礎,他終究還是貢獻了自身的價值,只不過卻是以生命作為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