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

关东是:1、山海关以东的地区,亦称满洲或东北。2、中国的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的北方地区,包括山西、河北、河南、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闯关东:“闯关东”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顺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及皖北、苏北等地的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人口压力、天灾人祸、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下南洋:主要是指福建、广东一带的人到南洋一带谋生。下南洋,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根据其特点和意思主要指的是明朝到清末。

在下南洋的流民浪潮中,来自全国大部省份,但福建、广东人占巨大多数(95%以上),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及有关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老百姓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较去拉美等地更具“可选择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