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何在慈禧死後才開始大亂,慈禧真的有那麼大的威懾力嗎?

在當時全世界都正在掀起革命浪朝的大背景下,慈禧有一套獨特的馭人之術以及高超的政治手腕,使她能夠平衡各方的利益。她的馭人之術為風雨飄搖的清王朝維護了最後的一點穩定,簡單來說,慈禧懂得恩威並施,使其統治下的各級官員既怕她又敬她。

1861年,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殺死了咸豐留下來的顧命八大臣之後,正式掌握清王朝的大權,垂簾聽政。而這一年,同治皇帝僅僅才6歲,那麼,問題來了,當時大清國內正在爆發著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如太平天國運動、捻軍、回民起義等,指望一個六七歲的同治皇帝能幹什麼?所以,在當時的清朝,必須要有一個主心骨,而慈禧就是最適合的那個人,慈禧在垂簾聽政之後,積極任用曾國藩、左宗棠等漢族官僚,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回民起義等,緩解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維護了清朝的穩定。

清朝為何在慈禧死後才開始大亂,慈禧真的有那麼大的威懾力嗎?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才認識到了自己和西方列強之間巨大的差距,在經歷了這次慘敗之後,老百姓已經對清政府逐漸失去了信心,國內變革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在這個關鍵時刻,慈禧順勢而為,在恭親王和一些大臣的建議下,開始推行“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期間,她大膽任用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曾國藩等人。這一時期,在洋務派的領導下,清朝的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訓練的海軍陸軍進一步加強了清朝的軍事實力,並且工商業也得到了初步的發展。在洋務運動這一段時間,得到發展的清朝軍事力量,在後來與法國的戰爭中,相繼多次擊敗法軍,並且在中法戰爭巔峰之時,擊敗了日軍對朝鮮的入侵。

因此,推行“洋務運動”不僅增強了清王朝的實力,也又一步挽救了清朝。

清朝為何在慈禧死後才開始大亂,慈禧真的有那麼大的威懾力嗎?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但這時,之前的那些漢族官僚死的死,老的老,朝廷基本上已無能人可用,慈禧更明白,依靠朝中那些只知道遛鳥、逛八大胡同的八旗子弟,更挽救不了清朝。於是,慈禧把目標放在了袁世凱身上,重用了袁世凱,給了他極大的權力。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袁世凱手握兵權,相繼多次鎮壓國內的革命起義。

所以,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慈禧識人馭人的本事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那麼,為什麼慈禧死後,清朝才開始大亂呢?這就要從慈禧的那一套帝王術說起。

清朝為何在慈禧死後才開始大亂,慈禧真的有那麼大的威懾力嗎?

慈禧生前,雖然大量任用漢族官僚,但她在任用的同時,也會平衡各方的力量。比如當曾國藩的湘軍勢力已經使慈禧感到威脅時,她便扶持起來了一個淮軍,使其兩相制衡;當淮軍的勢力逐漸強大時,她又扶持左宗棠與李鴻章鬥,當左宗棠收復新疆,功高震主,手握大軍時,慈禧又聽從李鴻章的建議,及時召回左宗棠,中法戰爭之時,李鴻章又掣左宗棠的肘,二人在朝堂上吵來吵去,鬥得不亦樂乎,而慈禧則從中收漁翁之利。

再後來,袁世凱掌握兵權坐大時,慈禧又岑春煊去和袁世凱鬥,並且恰當其時地剝奪了袁世凱的兵權,而袁世凱在慈禧面前,就跟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你就是個弟弟”一樣,敢怒不敢言。

清朝為何在慈禧死後才開始大亂,慈禧真的有那麼大的威懾力嗎?

而當時的清朝皇帝,從同治到光緒,一個夭壽短命,一個志大才疏,只有慈禧有這種能力平衡各方勢力,也只有她能在那種背景之下,將一個個漢族精英玩弄於股掌之中,是他們在對慈禧感激涕零的同時,也要防備不知道啥時候會給他們當頭一棒。

玩弄政治,慈禧是個高手。

而在慈禧死後,溥儀即位,溥儀的父親載灃便成了清王朝的實際掌權者。但論玩弄政治的本領,載灃比起慈禧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他掌權之後,便找了個理由把當時極為重要的一個人——袁世凱給罷黜了,袁世凱一看,好嘛,老子前前後後為你們愛新覺羅家立了那麼大功勞,你說罷黜就罷黜,但袁世凱雖說心裡不願意,但還是走了,因為他知道,他總有一天會回來的,因為當時的北洋軍隊都是他的部下,沒有他袁世凱,別人休想調動。

清朝為何在慈禧死後才開始大亂,慈禧真的有那麼大的威懾力嗎?

果不其然,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束手無策的清政府又請袁世凱出山,載灃又將軍政大權還與袁世凱,但這時的袁世凱已經不願為其賣命了,他已經不是之前的那個袁世凱了。隨後便迫使清帝退位,清王朝宣告滅亡。

總結

慈禧活著的時候,她用那套帝王術將所有大臣玩弄於股掌之中,使其甘心為清王朝賣命,從而使本該早就滅亡的清朝又能苟延殘喘了一段時間。慈禧死後,載灃等人打破了慈禧生前所維持的平衡,從而使漢族官僚不願為其賣命,直接導致了清王朝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